李運翠,唐 玲,胡海榮,彭 丹,綦文婧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感染熱病中心,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鏡中心,北京,100078)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多種因素導致免疫系統功能失衡[1-3],伴隨著炎性反應、血管及神經受損等病理改變[4],可損傷全身多個臟器、中樞及外周神經[5]。SLE患者中發生外周神經受損約占18%[6],外周神經受損中,7%~12.7%存在顱神經受累[7]。SLE并發單側動眼神經麻痹在臨床極少見。動眼神經麻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眼瞼開合異常、眼球運動障礙或瞳孔受累等特征疾病,臨床表現為抬瞼乏力,眼瞼下垂及眼肌垂直、內收、外展活動受限,瞳孔對光反射消失等,嚴重影響患者視覺及生活質量。本文總結1例SLE致動眼神經麻痹患者的護理體會,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70歲,因“左眼瞼下垂不能睜眼”于2021年6月2日至本院神經內科就診,入院給予肌肉注射腺苷鈷胺營養神經治療,效果不明顯,2021年6月6日以“眼瞼下垂原因待查”轉入風濕免疫科繼續治療。刻下征:神清,左側眼瞼下垂,瞼裂為0,雙側瞳孔直徑4 mm,對光反射靈敏,左眼球內收、外展及垂直運動明顯減弱。專科查體:雙膝、雙腕關節壓痛明顯伴輕度活動障礙,Coombs試驗陰性。舌淡,苔白膩,脈澀。既往有冠心病、陳舊腦梗塞(無后遺癥)、高血壓病史,均藥物控制穩定。雙膝、雙腕關節疼痛1年余,未予特殊治療。實驗室檢查:紅細胞沉降率(ESR)>140 mm/h,C-反應蛋白(CRP):27.1 mg/L,抗核抗體譜(ANA):1:320-1:1 000均質型,抗 SM(+)、抗SSA(+)、抗SSB(+)。關節超聲提示患者右膝關節滑膜增生伴關節腔積液。超聲檢查提示雙側胸腔積液、心包積液。頭顱MRI顯示為動眼神經增粗、異常強化。中醫診斷:瞼廢。西醫診斷:SLE顱神經病變,不完全性動眼神經麻痹。臨床給予免疫抑制劑及激素類藥物治療1個月后,炎性因子水平有效控制,但眼瞼下垂癥狀改善不明顯。2021年7月12日責任護士開始對患者開展整體化個案管理,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耳針及耳穴貼壓干預,7月16日查左眼瞼裂至3 mm,可自動眨眼;聯合耳穴貼壓3次后,左眼瞼上抬,瞳孔、瞼裂恢復正常,眼球轉動自如,無視野缺損;7月18日出院回家,隨訪期間病情無反復;2021年8月12日眼科復診,左側瞳孔、瞼裂、眼球轉動與健側同水平,未見明顯異常。
個案管理過程中,責任護士通過對患者的觀察、病史、交流等方式整體評估患者身體、心理、家庭、文化等情況,并采用NIHSS量表,評估患者視野,評分為2分。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評估情況并制定干預措施,解決護理問題,以促進患者健康。
2.2.1 常規護理干預
常規護理措施包括飲食、心理以及延續性護理。①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加強飲食調養,可進食補益肝腎、健脾祛濕的食品,如山藥芝麻糊、薏米仁桃仁湯、黑木耳冬瓜紅棗湯,以調理脾胃,健脾祛濕、滋補肝腎精血。②心理護理:責任護士主動關心患者,態度熱情,積極溝通,穩定其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③延續性護理:患者出院1周、1個月,進行電話隨訪、微信聯系,對患者進行出院后的康復指導,囑其定期門診復診,促進疾病愈后,防止疾病反復。
2.2.2 耳針聯合耳穴貼壓干預
2.2.2.1 耳針操作方法:①準備:耳毫針(選用“環球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規格0.25 mm×13 mm,生產企業: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探棒、安爾碘、棉簽、治療盤、利器桶。②評估:評估患者耳廓皮膚有無破損、炎癥以及治療依從性是否良好。③配穴:取穴定位參照《耳穴治療學》。取眼、肝、腎、脾、耳迷根至耳中、緣中至皮質下、交感等穴,右手持探棒,尋找相應穴位的敏感點。④消毒:順序自上而下、由內而外、從前往后,雙耳嚴格安爾碘消毒2遍,取坐位。⑤操作手法:相應部位取穴眼,斜刺手法;得氣后捻轉補法,囑患者配合,即當患者吸氣時進針;臟腑辨證取穴肝、腎、脾三穴均采取直刺手法,得氣后捻轉補法;現代醫學發病病因取穴耳迷根至耳中采取平刺手法,得氣后捻轉補法;緣中至皮質下采用透刺手法,從緣中透穴至皮質下、交感穴采用直刺的手法,得氣后捻轉補法。⑥治療時間:7月12—7月16日開展為期5 d的耳針療法,1次/d,每次一側耳穴,兩耳交替進行,每次留針1 h,20 min行針1次。整個操作過程中與患者保持溝通交流,密切觀察患者情緒變化。
2.2.2.2 耳穴貼壓操作方法:①準備:耳豆板、探棒、75%酒精、棉簽、治療盤、彎盤。②耳廓消毒:消毒順序同耳針療法,雙耳嚴格酒精消毒2遍,取坐位。③取穴、按壓方法:眼,相應部位取穴,對貼,采用拇指與食指指腹對壓;臟腑辨證取穴肝、腎、脾、三焦,其中肝、腎、脾貼壓及按壓向著對耳輪方向按壓,三焦貼壓及按壓方向垂直耳甲;現代醫學取穴緣中、皮質下、交感,其中緣中貼壓及按壓方向垂直對耳屏耳棱,采用食指指腹點壓,皮質下貼壓及按壓方向向著對耳屏內側面,采用拇指與食指指腹對壓,交感貼壓及按壓方向垂直于對耳輪下腳的方向。④耳穴貼壓3次,1次/周。⑤注意事項:每日按壓3~5次,每個穴位按壓20下左右,每次按壓1~2分鐘;力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注意防水,防止耳豆脫落落入耳道,并指導患者耳穴正確按壓的方向及角度,避免揉搓;耳豆保留5~7 d即可摘除。
SLE致動眼神經麻痹出現眼瞼下垂中醫學歸屬于視歧、瞼廢范疇[8],是由各種外邪襲擊眼部周圍神經及筋經至目竅精血失養,眼瞼下垂,開合不利[9]。《靈樞·大惑論》中記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素問·五臟生成》也曾提及:“諸脈,皆屬于目”。由此,目與臟腑、經絡關系密切,其正常功能活動需要臟腑精氣滋養及經絡輸送。動眼神經麻痹與臟腑受損致精血不足,經絡阻滯致眼部周圍神經及筋經失養出現眼瞼開合不利有關。臨床上西醫予以免疫抑制劑與激素類藥物治療,以控制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眼瞼下垂癥狀,但本例患者效果并不明顯。此外,大劑量的應用激素治療會導致垂體功能下降,易造成藥物依賴[10]。SLE可能導致患者多臟器受累,臨床上臟腑、經絡病癥及急癥可以采用耳針治療,效果良好[11]。耳穴貼壓可對耳穴產生持續、良性刺激,有利于眼瞼下垂癥狀的恢復。耳針聯合耳穴貼壓二者相輔相成,對促進患者康復有著積極的作用。
《靈樞·口問》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耳與經絡關系密切,且刺激迷走神經可調節人體的中樞系統及內臟機能活動[12]。本例患者屬肝腎虧虛、痰濕內停證,其病位在臟腑,脈絡損傷,氣血運行不暢。辨證施術的思路:調理臟腑、活血通絡、調動氣血、平衡陰陽。患者耳穴診斷提示:左耳眼區及脾區有白色點狀凹陷,肝區片狀結節,腎、皮質下觸診明顯刺痛,緣中腫脹,觸之有壓痕。結合耳針對急癥癥狀的控制及耳穴貼壓對疾病的鞏固的優勢,故采用耳針聯合耳穴貼壓。取穴思路遵循耳針、耳穴貼壓取穴原則及耳穴診斷提示。眼,施以補法,可調動眼部經筋的氣血,目受血可視,達到氣至病所。臟腑辨證取穴肝、脾、腎、三焦,肝開竅于目,藏血,主疏泄,施以補法有滋補肝陰血,清肝明目,疏肝散風邪,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功效;脾主運化,施以補法有調理脾胃,祛濕除濁之效;腎主水,藏精,施以補法可滋補腎水、滋養精血;三焦主氣,施以補法有通調水道、化氣輸精之功效;四穴聯用有清肝明目、祛濕通絡、補益精血、化氣輸精、扶正祛邪之功效。現代醫學發病病因取耳迷根、緣中、皮質下、交感,耳迷根至耳中是耳迷走神經循行,刺激耳迷走神經可以調節內臟機能活動及控制中樞的炎性反應,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改善動眼神經受累,以緩解動眼神經麻痹;刺激緣中、皮質下穴,促進高級中樞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13],可緩解患者對激素的依賴;交感穴有活血化瘀,調動氣血之效;四穴聯用可調整植物神經系統及高級中樞功能,調動氣血,改善微循環,營養視神經[10]。以上諸穴配伍,標本兼治,從而疏通經絡、調理臟腑、調動氣血、化氣輸精、榮養經筋、平衡陰陽、儒養胞瞼、開啟眼瞼。
動眼神經麻痹在臨床極少見,目前相關文獻中對其具體的護理鮮有報道。本例患者首先進行科學評估和中醫辨證,掌握患者的整體情況,并以此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常規護理干預能確保患者保持良好身體和心理狀態,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耳針聯合耳穴貼壓有效改善了患者眼部癥狀,左眼瞼下垂成功逆轉。本例患者的護理體現了整體護理觀念以及中醫適宜技術的優勢,在今后可以進一步將中西醫護理相結合,進而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此外,筆者在回顧和總結護理經驗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其中的不足之處,整個護理并沒有充分調動家屬的能動性,而家屬在延續性護理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在今后的護理中,能夠以此借鑒,進一步完善護理工作,持續提高護理質量。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