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葉松,鄒秀芳,付朝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手術室,湖北 武漢,430022)
2021版《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1]中明確提出外來器械供應商跟臺人員嚴禁洗手上臺參與各項無菌技術操作。臨床實際操作中,考慮到供應商跟臺人員技術水平與無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無法有效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且易引發醫療糾紛[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于2018年啟動取消骨科外來器械跟臺人員項目,先后對外來器械進行器械包精簡分類、植入物“一物一碼一滅菌一追溯一計費”以及配送流程的優化。2019年9月規定供應商跟臺人員不允許進入手術限制區,由手術室護士承擔外來器械和植入物的配送和手術配合工作,骨科外來器械及植入物精準配送的流程逐步優化,并取得了滿意的成效,現報告如下。
采用隨機抽樣和歷史對照研究的方法,選取2019年3月—6月于本院行腰椎椎弓釘螺釘內固定術的91例患者為對照組(流程優化前),另選取2021年3月—6月行腰椎椎弓釘螺釘內固定術的89例患者為觀察組(流程優化后),參與的骨科護士均為近兩年輪轉期間的人員,外來器械廠家及供應商配送人員固定。
1.2.1 人員的配置與定責
手術室、消毒供應中心和供應商(以下簡稱三方)建立植入物與外來醫療器械配送專崗負責制,人員相對固定[3]。供應中心有專職人員負責外來器械的消毒、滅菌、存放及培訓。器械供應商人員固定,接受專業培訓,負責供應中心-手術室外來器械點對點配送。手術室配置2名輔助人員負責外來器械與植入物的配送并進行彈性排班。
1.2.2 器械包精簡分名別類
1.2.2.1 精簡分類:首先從存放處對所有外來器械統一進行精簡分類,形成兩類別的器械包,Ⅰ類包為院內固定器械,使用頻繁,長期放置于醫院消毒供應中心,使用后立即消毒滅菌;Ⅱ類包為使用頻率低的院外包,即用即消毒,均制作彩色圖譜且固定基數,錄入追溯系統。
1.2.2.2 歸類標記:基于名稱對器械包和植入物進行歸類標記,針對同一類型手術對不同供應商的器械進行整理,統一器械包的名稱和數量。器械包的名稱整合為“供應商A+器械包a”、“A+b”和“A+c”等[4],錄入追溯系統。
1.2.3 “一物一碼一滅菌一追溯一計費”
優化前植入物基本上都是統一打包高壓滅菌,優化后將所有各類螺釘、螺帽、釘棒等采用單獨無菌包裝,每件植入物設置相應的二維碼,同時標明廠家、型號及滅菌和失效日期,手術過程中根據手術醫生的需求,手術室護士按需拆包使用,同時還可以直接掃描包裝外的二維碼進行信息追溯和計費[5]。
1.2.4 點對點配送流程
1.2.4.1 建立微信工作群:將所有符合醫院器材招標的外來器械供應商家指定人員、供應中心管理人員和手術室骨科專科組護士組建成一個微信工作群,骨科專科組組長為群管理員。每日首臺的外來器械,手術室要求供應商8:00前送至手術室。接臺手術則在醫生通知接接臺患者時由巡回護士在微信群中呼叫配送器械,必須注明手術間號、患者信息及主刀醫生名字,手術結束前15 min巡回護士呼叫配送人員回收器械,廠家人員、供應中心及手術室配送的輔助人員必須及時回應并處理。
1.2.4.2 點對點配送:①術前1日手術醫生根據手術通知單跟供應商交接患者信息包括手術間號、時間、患者姓名、年齡、住院號等和可能用到的所有植入物耗材;②廠家與供應中心交接患者信息、外來器械及植入物;③手術當日接到微信通知后廠家人員再次與供應中心人員核對后將相應滅菌合格后所需的外來器械及植入物裝在消毒好的配送車上、打印好配送單一并蓋好,由專用電梯運送至手術室指定區域與手術室骨科配送的輔助人員交接[6],雙人核對手術間號、患者信息、器械包名稱、手術名稱、部位、時間、滅菌及失效期[7],其中植入物裝在消毒好的整理箱中并蓋好蓋子;④手術室骨科配送人員及時將該外來器械及植入物送至相應手術間,根據配送單與手術間巡回護士核對交接,包括患者信息,器械包名稱、質量及有效期,植入物耗材的種類、數量及有效期;⑤術畢器械護士將未使用植入物裝入整理箱中,已使用過的植入物外包裝連同使用后的外來器械用無紡布包好放于手術間外走廊的配送車,并與手術室骨科配送人員交接;⑥手術室骨科配送人員推至指定另一指定區域與廠家人員交接;⑦廠家人員將器械及植入物與供應中心人員交接。
記錄2組骨科器械清點器械消耗時長、患者植入物計費錯誤以及醫療糾紛發生情況,比較2組手術室護士工作滿意度。手術室護士工作滿意度評估采用本院自制手術室護士專用滿意度調查表,由工作環境、工作量、科室的管理協調等10個條目構成,每項賦值10分,滿分100分。
觀察組器械清點消耗時長為(283.70±24.55)s/臺,短于對照組(732.06±43.06)s/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未發生植入物計費錯誤以及醫療糾紛。對照組發生3例植入物計費錯誤和2例醫療糾紛。
手術室護士對對照組外來手術器械和植入物配送流程滿意度評分(88.2±1.42)分,觀察組評分(97.3±1.43)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外來器械包精簡分名別類,減輕了供應中心和手術室護士的工作量;同時手術室骨科護士在清點器械時,有基數可循[8],規范對照使用,提高了器械清點速度,使手術室護士能有更多時間來配合手術醫生,從而提高手術配合質量。
植入物采用“一物一碼一滅菌一追溯一計費”,植入物的規范使用與患者的手術安全直接相關,手術室護士作為這一環節的主要把關人責任重大[9],應做好對植入物的包裝、滅菌、使用、追溯、計費各環節要嚴格檢查和認真執行。2021版《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1]中提出手術中外來器械及植入物要有唯一性二維碼,客觀、真實、及時體現在信息追溯中,能關聯所有操作過程、使用過程中的人、事、物(包括患者信息、手術房間信息、手術者信息)。新醫改政策出臺后,醫院信息化建設迫在眉睫,醫療耗材的管理也應實現透明化醫療過程、數字化醫療信息、科學化醫療流程[10]。本研究中植入物全程進行質量監控和信息追蹤聯網,可實現植入物耗材精準規范計費,避免計費錯誤,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率。
點對點配送,優化配送流程,將大大提高手術效率。為高質量保證外來器械與植入物使用過程的順暢、配送流程的完整性,本院采用點對點配送流程,多部門合作,明確分工。外來器械及植入物安排專人定崗驗證、配送、交接和處理,保證各環節無縫對接[11]。供應中心人員首先檢查外來器械及植入物的滅菌和包裝質量,供應商人員根據手術進行器械和植入物的精選,再由手術室護士核查,層層篩選把關,減少術中外來器械的等待時間,同時有效避免手術室護士在配送過程中拿錯包、掉包,提高手術室護士工作滿意度,保障骨科手術順利進行,提高手術效率。優化流程的后期即外來器械使用完后,配送人員的及時回收可使外來器械得到及時的回收處理,加速器械的使用運行。
綜上所述,骨科外來器械及植入物精準配送流程不斷優化,逐步實現信息化精準配送、規范計費,將有助于保障骨科手術安全且高效運行。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