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 艷
生活是課程的基礎、來源、出發點,生活也是課程的進程。班本課程是基于兒童本位,層層深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動態化課程。教師要在一日生活中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在考慮本班幼兒的能力水平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構建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區域游戲作為一種自主性游戲,是幼兒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和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大班班本課程《走進西游》為例,以創設班級表演區為切入點,論述區域游戲與班本課程融合的實踐研究。
班本課程內容貼近幼兒生活,源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以大班班本課程《走進西游》為例,多數幼兒有表演《西游記》故事的愿望。教師以往會先入為主,為幼兒確定好區域地點,準備好區域環境,投放固定的游戲材料。但這些環境和材料是否為幼兒需要的?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的兒童觀已經發生了改變。區域創設要以幼兒為本,尊重幼兒的想法,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人。為了讓幼兒擁有屬于自己的舞臺,讓區域環境和游戲材料能真正符合幼兒的游戲需求,教師抓住這一契機,突顯幼兒在課程建設中的主體性,放手讓幼兒主動參與表演區創設。
建設一個全新的表演區域,問題會接踵而來。區域選址、區域環境布置、區域游戲規則等都需要幼兒參與。放手讓幼兒參與區域的創設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教師需要思考頂層設計,為班本課程《走進西游》的開展提供支架。在了解班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教師從創設區域環境、表演前的準備、豐富表演內容三方面,著手構建班本課程目標。
班本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實施班本課程中,教師要深入觀察幼兒,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追隨幼兒的腳步,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為導向,不斷生成新的游戲內容,最終形成班本課程的結構。
教師作為幼兒游戲的支持者、合作者,按照幼兒設計的圖紙為幼兒提供舞臺框架。在正式表演前,幼兒自主制定演出節目單,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源于主題經驗,有的來自生活經驗,有的從游戲生發而來。幼兒最終選定表演《孫悟空大戰紅孩兒》,雖然只是節選內容,但是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的性格特點通過各自的語言和行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幼兒通過調查發現,一場精彩的童話劇演出不僅需要演員的參與,還需要幕后人員的多方配合。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從演員、劇本、配樂、服裝、道具、布景等方面,制定了“演出大計劃”。為了完成該計劃,幼兒將創設表演區的課程主題輻射到其他區域,獲得了多領域能力的綜合提升。
“演出大計劃”需要臺前與幕后的相互配合。幼兒根據自身的表演需求,向其他區域的同伴大膽表達需求和想法。表演區的幼兒向其他區域“下訂單”,其他區域的幼兒根據“訂單”配合完成演出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在班本課程同一目標的作用下,“演出大計劃”增強了幼兒的互動合作,促進了區域之間的有效聯動。
起初,游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幼兒的服裝制作停留在平面,既缺少美感,又不方便穿著。如何用布料制作衣服、頭飾,成為幼兒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幼兒通過調查,了解到制衣的基本步驟和需要的工具。在幼兒缺少經驗的情況下,教師提供了各種西游人物的特定制衣圖示,引導幼兒根據圖示裁剪。在裁剪過程中,幼兒發現布料較滑,且布料被剪完后難以保持平整。幼兒積極探索,裁剪時由一名幼兒負責把布料拉平,保持布料的平整,另一名幼兒負責裁剪布料。幼兒自主探索的過程即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幼兒通過自主探索積累了裁剪經驗,收獲了按圖示制衣的新技能。
《孫悟空大戰紅孩兒》的服裝、道具、布景、劇本等都由幼兒自主制作完成。為了完成“演出大計劃”,各個區域配合默契,相互合作。例如,在美工區,幼兒制作裙子前事先了解小模特的相關尺寸。在科學區,幼兒探索用皮尺測量,并記錄測量結果,為美工區幼兒制作服裝提供依據。測量結果出爐后,美工區的幼兒負責裁布制衣,生活區的幼兒負責串珠、打結,制作項鏈、手鏈、頭箍等飾品。讀寫區的幼兒負責想象、繪制繪本。各游戲區域之間有效互動,幼兒獲得了多領域經驗。
通過區域游戲、小組活動、親子活動、集體活動等多種形式,幼兒獲得了多維度發展。(見表)
總之,教師始終以幼兒為本,注重將班本課程與區域游戲間深度融合,以區域游戲生發班本課程,在區域游戲中實施班本課程,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