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仁雪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在學前教育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應該融入生活。面對幼兒園教育,教師應注重生活與教育相結合,引導和幫助幼兒從生活中獲得知識。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習不僅是在學校獲取知識的學習,還應該衍生到生活中。在幼兒園,幼兒每次洗手時,都能搓出許多泡泡,總是對此充滿好奇。紅紅問我:“老師,為什么會出現泡泡呀?”航航也緊跟著問:“老師,為什么我的泡泡比他人的小?”針對幼兒的疑惑,我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引導他們:“寶貝們,想知道為什么會有泡泡嗎?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自己嘗試一下。好不好?”“好!”幼兒紛紛響應,對泡泡的來源充滿好奇。于是,“神奇的泡泡”主題活動生發了,旨在讓幼兒使用各種洗滌產品和吹泡泡工具制作泡泡,激發他們對溶解現象的探索。我讓幼兒從家中帶來一些洗滌用品,如洗潔精、洗手液、洗發水、沐浴露等。
“寶貝們,你們覺得哪些洗滌用品能吹出泡泡?”我話音剛落,航航就告訴我:“我們每天洗手時,都能夠搓出泡沫。我覺得把肥皂放在水里,就能吹出泡泡。”晨晨說:“我在班中看見其他老師洗水杯時,在水里放入了洗滌靈,能產生很多泡泡。我覺得把洗滌靈倒在水里,能夠吹出好多泡泡。”幼兒還說出了許多其他制作泡泡的方法。我沒有急著證實他們的觀點,而是引導他們動手實踐。幼兒逐步把自己覺得可能產生泡泡的溶劑倒入水中。實踐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倒進水里為什么沒有溶解?幼兒疑惑時,暢暢從班中找到很多的小木棍:“你們用這個小木棍把水攪拌攪拌,這樣溶劑就溶解了。”幼兒采用這一方法后,洗滌劑迅速溶解到水里。“暢暢,你真厲害!原來這些洗滌劑需要攪拌,才能出現泡泡。”大家紛紛夸獎暢暢。其實,教師直接告訴幼兒的知識,幼兒反而難以理解。只有通過一步步實踐,才能獲得直觀的感受。幼兒將泡泡水放入泡泡機中,又發現了問題。“老師,為什么還是沒有泡泡?”“我的泡泡為什么那么小?”這時,能吹出泡泡的苒苒說道:“你們放的洗滌靈和洗衣粉太少了,當然吹不出泡泡了。我放了很多的洗滌劑,這樣就更容易吹出泡泡了。”幼兒按照苒苒的方法再次嘗試,都吹出了泡泡。“老師,我的泡泡水還加入了顏料,能吹出五彩的泡泡!”這時,我問幼兒:“寶貝們,你們除了學會制作泡泡水,還有什么收獲嗎?”暢暢大聲搶答:“老師,我覺得自己動手,知識就會不知不覺進入腦子里了。”“對啊!今天好像不用老師講,就明白了。”苒苒附和。通過參與這次活動,我和幼兒收獲頗多。
自從制作泡泡后,幼兒出現可喜的進步。遇到問題,他們都會先思考一下,再動手實踐,實在找不出答案了,才會向教師求助。例如,在一次繪畫課上,班上的綠色彩筆沒有了。我正打算給他們拿,婷婷突然大喊:“我知道怎么做綠色,用白色加黃色和藍色就是綠色,然后用紅色加黃色就是橙色,還有用白色加紅色再加藍色就是紫色!”幼兒紛紛效仿。這讓我始料未及。這就是生活化自主小游戲帶來的收獲。教師從接觸生活化科學自主游戲教育以來,漸漸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方式,從之前趕鴨子上架式的“填充”教育,到現在遵循幼兒的意愿,循循善誘,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
對幼兒來說,親身實踐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引導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學會知識,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