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 嵐
當前,學前教育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幼兒園應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將其應用于幼兒園教育教學中。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是教師與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雙邊活動。信息化教學設計將過去靜態的、二維的課程轉變為由聲音、文字、動畫、圖像構成的動態的、三維甚至四維的活動。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拓展了幼兒的經驗,讓幼兒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學得更多、更快、更好。
幼兒年齡小,其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較弱,在理解事物時需要借助直觀感受而獲得。如果教師為幼兒講述較為抽象的內容,忽視幼兒的思維能力,就無法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提供人機交互功能,使靜止的圖文視聽化、復雜的內容簡明化、抽象的思維可視化,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活動,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增強幼兒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幼兒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幼兒只有通過親身體驗,自主挖掘學習資源,才能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認知主體。而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幼兒只是忠實的聽眾,很少有發揮主動性的機會。
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活動中,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換。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再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中介,而是幼兒學習方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通過信息化教學設計,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幼兒發展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再把傳遞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而是把精力放在引導幼兒“學”,為幼兒建構知識體系創設有利的情境,使幼兒學會學習。
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引導幼兒實現內容目標和過程目標。例如,在大班科學活動“奧菲利亞的影子劇院”中,教師設計影子拼圖,設置問題導向,幼兒自主探索,操作平板,在猜一猜和試一試中完成對影子的初步探索。同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幼兒展示有關影子的繪本故事,給幼兒視聽感受,引發幼兒對影子的好奇,從而積極調動情緒,開闊思維,不斷探索影子變化的原因,促進層次化的教學設計的實現。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的設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幼兒積極思考。例如,在“指偶影子變大變小”活動前,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等資源,收集相關影子在不同光源位置下變化的視頻圖像,并在活動中與幼兒互動解析。同時,通過信息技術展示相應動畫視頻,引導幼兒合作操作材料,完成猜想與驗證。
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往往局限在一節活動中,只關注活動內容和活動設計,而忽視了與其他領域的聯系,很少進行領域間的相互滲透。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將拓展幼兒的知識經驗與不同領域的活動相結合。例如,在大班科學活動“奧菲利亞的影子劇院”中,教師通過問題設置,設計選擇程序,讓幼兒猜想并選擇光源與不同材料產生的現象。幼兒在操作中發出疑問:為什么有的材料透光,有的材料不透光?教師根據幼兒的疑問,引導其在班級環境中尋找透光的材料,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尋找答案,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在影子故事講述中,為了讓幼兒了解“動物影子變大變小”的原理,教師往往使用掛圖和分組演示等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將動物的影子形象和聲音,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出來,配上動感的畫面,加上真切的人物對話,幼兒一下子被多媒體演示的形象吸引。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提升了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將教師從繁瑣的教具制作中解放出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10 以內的數》數學教學中,幼兒要根據數字將相同數量的圖片進行排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克隆”功能,讓幼兒在操作時可以無限重復拖曳圖片進行排隊,通過對比感知數量逐漸增加或減少,使幼兒輕松掌握了這些知識。又如,在數《有趣的排序》數學教學中,幼兒要將不同的物體按照AAB、ABA、AABB 等規律進行排列。幼兒操作時可重復拖拽,并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發揮。這樣,能力強的幼兒排列的方法多一些,能力弱的幼兒排列方法少一些,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學習能動性。
在集體活動中,師幼只有實現高質量的互動,才能構建一個和諧、自主的學習環境,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理念。傳統的多媒體課件只有演示功能,無法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信息化技術手段輕松實現了人機互動、師幼互動,教師可以隨時在操作界面上進行標注、畫圖等操作,在師幼互動交流中實現修改、移動等功能,推動幼兒自主學習。例如,在繪本《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中,信息化教學的交互性能更好地幫助幼兒掌握圖形整合的概念。幼兒運用三角形拼小豬時,教師首先示范“旋轉”功能,然后讓幼兒嘗試練習,用手將三角形放入小豬耳朵的輪廓圖中;拼圖比賽后,教師將幼兒拼的高樓、汽車等作品拍攝下來,讓每個幼兒的作品都呈現在屏幕上,供幼兒欣賞和學習。信息化技術促進了師幼和幼幼在活動中的有效互動,充分體現了幼兒學習的自主性。
信息技術手段里的放大鏡、拖拽、擦除等功能,在活動中可以對具體的內容進行放大、移動等,給幼兒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和享受。教師巧妙地運用這些技術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教學中突顯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內容、構建知識。例如,在科學活動“垃圾分類我先行”中,首先,教師將不同垃圾標記和物體圖片平鋪在屏幕上,介紹標記名稱,讓幼兒說一說垃圾名稱;接著,教師引導幼兒運用信息技術的“拖拽”功能,將物體和垃圾圖片標識對應起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科學活動的多數內容比較抽象,幼兒不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識概念。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將一些科學現象融入幼兒生活中,由變抽象為具體,把幼兒較為生疏且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變為圖文并茂且生動形象的具體事物,使幼兒獲得較多的感性知識。例如,在科學活動“顏色變變變”中,教師將紅色和黃色疊加在一起,重疊的地方變成了橙色。在“有趣的整點”數學活動中,教師將幼兒的探索過程拍攝下來,然后在電腦中回放,引導幼兒邊觀看,邊討論,鼓勵幼兒動手操作,理解指針和數字的關系,培養幼兒與同伴的合作能力。
總之,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理論為指導,以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為基礎,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設計中,高質量、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