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園
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打擊樂對于音樂藝術演奏發展有著巨大貢獻。人類打擊樂發展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人們將打磨過的石頭以敲擊的方式達到打擊樂的效果。1978年,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州出土,其中就有鐘、磐等大型打擊樂器,充分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豐富的音樂文化。此外,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吹鼓樂對現代打擊樂器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打擊類樂器種類繁多,被應用于各個領域之中。
在東北地區,鼓吹樂被廣泛應用于婚喪嫁娶以及節日慶典等各類活動中。由于受到地域以及歷史文化的影響,鼓吹樂具有較強的功能特征,是東北地區民間音樂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早在西漢時期,鼓吹樂由高句麗傳入東北地區,并且在北魏時期應用于其宮廷宴會以及軍樂演奏中。直至明清時期,東北鼓吹樂開始被廣泛應用在各類活動中,而后在清朝后期。東北鼓吹樂融合各類外來文化,逐漸開始形成現代鼓吹樂演奏形式。鼓吹樂器樂編制主要分為吹管以及打擊樂器這兩個部分,嗩吶以及管子為其主要演奏樂器。東北大嗩吶演奏具有其獨特的演奏指法和演奏技巧,多吹奏C、D、降B、降E、A、F、G等音調為主;管子分為單管、雙管這兩種,制作材料大多是質地非常堅硬且密度較大的木材。一般情況下,單管的音色非常明亮高亢,雙管的音樂表現非常豐富[1]。
鼓吹樂在鼓吹樂演奏形式中,我們可以將其主要分為坐樂與行樂這兩種。坐樂以坐姿狀態演奏,行樂則是以立姿狀態演奏,并且行樂一般是邊行走邊演奏。一般來說,坐樂做演奏的曲目要比行樂更長并且更為復雜。另外,鼓吹樂存在粗吹鑼鼓以及細吹鑼鼓的分別,粗吹鑼鼓的聲勢較為浩大,多用大鑼鼓、嗩吶以及管制類樂器演奏;細吹鑼鼓通常利用竹管作為主吹,以大鑼鼓進行配合,偶爾利用絲弦類樂器協奏。此外,鼓吹樂樂隊人數較多,其樂曲篇幅較長,經常演奏長篇大套樂曲,其演奏風格也極為粗獷。
吹打樂是一種以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合奏的音樂形式,也是現代中國音樂史上重要的樂種之一。早期吹打樂主要以絲竹樂以及鑼鼓打擊樂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表現。吹打樂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明清時期,并且形成我國江南地區最有名的“十番鼓”和“十番鑼鼓”?!笆钡囊馑紕t是很多次的意思,“番”代表變換翻新。因此,“十番”的意思則是代表多次翻新的意思。通常情況下,十番鑼鼓樂隊人數在8-12人左右,所采用的樂器最少在十余件,多則在三十余件。十番鑼鼓的主奏樂器為笛子,配合其使用的打擊樂器非常豐富,有板鼓、大鑼、齊鈸、木魚以及梆子等。十番鑼鼓主要特點則是打擊樂部分基本以一、三、五、七字節為基本單位,并且按照數列規范程式進而組合成節、句、段。近代吹打樂演出形式主要能夠在民間得以體現,由于民間節慶活動氣氛非常熱烈,并且場面十分活躍,再加上所演奏的樂曲大多都帶有喜慶的色彩。因此,每逢過年,江南一帶的吹打樂樂隊便會集合到廣場以及活動場地表演。我們以上海地區為例,上海每逢花朝節都會剪彩賞紅。社會樂班會集合演奏“十番鑼鼓”。
鼓子詞是流傳于宋朝時期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表演形式,以演唱者一邊說唱一邊用鼓敲擊伴奏的而出名,其說唱內容大多為各類奇聞異事以及神話傳說等,在表演時,主唱一人主擊鼓,其余人則利用二胡、古箏、琵琶以及瓷碟子等樂器進行伴奏。今存最早的鼓子詞作品則是由北宋歐陽修所作的《十二月鼓子詞·漁家傲》和趙令時所作的《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詞》。在歷經朝代更替后,明清時期的鼓子詞逐漸開始演變為鼓詞說唱的形式,并且以鼓子詞作為改良基礎進行創新。到了明清時期,鼓子詞逐漸開始在北方地區廣為流行,并且隨著傳統音樂發展加快社團化,到了清末時期,鼓詞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在山東河北一帶。鼓子詞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講究準確度,注意手腕運動的同時,還要保證手腕在自然放平狀態下確保手腕能夠自然放松的上下翻動,利用手法清脆均勻地敲擊鼓面,坐待眼到手到,靈活應變。
亂彈劇團最早起源于明朝末年,因其發展于陜甘寧一帶以打擊樂為基礎的戲曲題材,又因此被稱之為秦腔。亂彈劇通常需要由弦樂二胡、月琴以及打擊樂器鑼鼓和梆笛共同演奏共同進行演奏,在演奏過程中打擊樂能夠對整部戲劇劇情起到強烈的氣氛烘托效果,對于音樂節奏整體而言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另一種西皮則主要起源于湖北一帶,該作品主要融合秦腔與漢調這兩種戲劇形式,而二黃則起源于安徽等地,是根據當地的吹腔改良而來。隨著西皮與二黃間的藝術交流愈發密切起來,并且逐漸開始呈現出合流之勢。在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民間藝人將此類藝術形式帶到北京由此創造出京劇。京劇在打擊樂器使用方面極為膽大主要有大鑼、小鑼、板鑼等樂器組成,對戲劇發展以及人物刻畫產生加大的作用。
中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并且民族眾多。中國民族打擊樂器有堂鼓、手鑼、排鼓以及手板等。迄今為止,我國在各地古跡挖掘中發現多種打擊類樂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挖掘的古代編鐘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音域最廣且件數最多的民族音樂樂器,也由此證明我國古代編鐘對中國打擊樂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戲曲在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打擊樂在戲曲演奏中的作用也是極為重要的。在戲曲演奏過程中,打擊樂演奏能夠體現故事的起始,更能夠推進故事情節發展,從而體現戲曲表演和唱腔。打擊樂所具有的獨特韻律,能夠對戲曲環境本身進行渲染,打擊樂在戲曲中能夠配合身段、伴奏演唱,調節舞臺、渲染氣氛,從很大程度上豐富我國戲曲表現形式。1980年上海音樂學院李民雄教授以浙東鑼鼓《龍頭龍尾》的音調為素材,創作打擊樂《龍騰虎躍》。樂曲用打擊樂和樂隊的音樂表現形式是該樂曲的亮點,表現出在盛大節日慶典中,人民群眾歡騰、熱烈的清晰情緒,同時也象征著中華民族偉大力量。
《龍騰虎躍》在開頭引子部分,樂隊全奏長音襯托下,利用排鼓演奏出堅決果斷、雄偉的其實,領奏的排鼓與伴奏的群鼓跟隨疊加,由慢到快,宛若蛟龍出水,給人強烈振奮的感覺。在演奏時,排鼓的演奏不要過于密集,引子兩番三通鼓的領奏必須要均勻、沉穩,并且賦有一定情感在里面,進而表現出歡鬧佳節的氣氛;第一部分吹奏歐樂器吹出歡快的旋律,中間嗩吶穿插一段歌唱性主體,使曲調本身寬廣、挺拔;第二部分則是由嗩吶進行獨奏后,配以二胡重復、彈撥樂伴奏以及蓮花板進行配合,排鼓一起結實有力的聲音響起重音的節拍,再加上嗩吶和拉弦樂相繼奏出,與聽者產生共鳴;在第三部分的演奏則是第一部分的再現,樂曲開頭就是音樂主體的呈示,音樂和節奏都是圍繞主體的節奏,運用反復、擴展等手法展開,使音樂越來越高漲,情緒也越來越熱烈,一次到達全曲的最高峰;在樂曲最后部分,音樂的速度逐漸開始放緩,主體旋律與鼓聲交相鳴奏,使其雄偉的氣勢得以突顯。大鼓激進的運用也起到一定畫龍點睛的作用。樂曲的最后又回到原來的速度,由嗩吶獨奏,并加之群鼓表演的多層次立體效果將音樂節奏帶入到節日慶典之中。整段樂曲基本上從上到短都采用相同的結尾,體現樂曲的融合性和表現力,由傳統的演奏形式和現代創作技法結構,是曲牌與民族的節奏,還是打擊樂與樂隊的結合[3]。
在打擊樂樂隊演奏過程中,打擊樂器在演奏過程中作為節奏的主導者,對穩定樂隊演奏而言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打擊樂器聲部的節奏組合變化以及色彩變化有著極為鮮明的特征。我們將打擊樂的強與弱起伏進行比對,能夠發現起伏度非常大,在跌宕起伏的音樂演奏中起到一定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音樂演奏中,節奏是音樂最近的表現手段,它能夠將音響的長短、強弱以及輕重等表現進行有規律地組合,是中國樂曲的中堅力量,也是構成樂曲的主要因素,使樂器以不同節奏表現出情感的起伏,進而增強音樂的表現力度。打擊樂器的中的梆子以及方響等,都是節奏性非常強的樂器,單皮鼓和檀板都是節奏性樂器,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我國戲曲以及曲藝音樂中的板眼。一般來說,不同的板眼都有著不同的節拍,板眼掌握著打擊樂隊整體演奏節奏,還操控著戲曲表演人員的整體表演節奏。
《筵》這個作品是由中國音樂家協會打擊樂學會的趙思智老師創作,作者運動民族打擊樂器五音排鼓完成編曲,通過節奏型變化,排鼓“大刀花”技巧融入、速度力度的變化,描寫出戰爭得勝的喜悅。作者在演奏《筵》時,采用民族打擊樂器五音排鼓完成編曲,排鼓作為新改革樂器,是通過5-6個由小到大的鼓組合成一套。按照低音到高音的順序,能夠將排鼓氛圍1、2、3、4、5號鼓由此也被稱之為五音排鼓。在樂曲演奏過程中,引子基本由1號鼓進行領奏,短句的節奏型,由慢起漸快再漸慢,由此與下一部門的快板形成節奏速度上的鮮明對比;第一部分是由大量的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相結合,其力度的強弱變化以及鼓圈特殊音色的處理,能夠為聽眾描繪生動的畫面;第二部分的七八拍子是西域風格的典型節奏型,速度較快且在中途場景切換時根據音樂旋律以及節奏型間速度的變化,快速的重音移位技巧營造歡放松的場景,其漸慢處部分則是為下部分做鋪墊;在第三部分的演奏過程中,演奏者以右手單擊五號鼓鼓圈,左右手分手進行演奏。兩條節奏線穿插結合,不僅表現木鼓的特色,同時又能夠描繪藝術場景,在最后一部分的最后,演奏者放慢演奏速度,逐漸開始引出一部分快板高潮;在最后一部分的演奏過程中,曲目逐漸開始進行到快板,并且均勻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將聽眾帶入到激昂的氛圍之中,復合牌子不斷轉換,使節奏線也不再單一起來,樂器聽起來有起有伏,在中間時突然放慢演奏速度,在短暫的氣口后過渡到急板,將筵席推向高潮[4]。
中國打擊樂擁有極為豐富的音色,并且可以通過不同樂器,通過特殊的演奏方式表現出不同音色。對于部分獨奏樂器而言,演奏者以打擊樂的形式開發新的演奏技巧,體現出打擊樂豐富音色的同時,又能夠展現出打擊樂獨特的音響效果。一般情況下,彈奏者通過敲打、搖動以及摩擦等方式是樂器產生不同音響效果。例如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很多民間樂器獨奏作品都存在打擊樂彈奏方式。藝術家在古箏演奏過程中拍擊古箏琴弦、琴頭、琴側以及底板部位,通過這種方式制造出不同打擊樂器演奏效果,這種演奏方式逐漸開始被運用到各類作品演奏中。在彈撥樂聲部以及拉弦聲部的演奏中,演奏者也可以實現打擊樂化,彈撥樂中,揚琴演奏是通過琴錘進行演奏,琵琶以及大阮可以利用不同把位制造不同音高;拉弦聲部組可以利用弓桿敲擊琴體本身,進而發出“噠噠”的聲音,可以通過拍擊琴弦、扣弦以及擦弦這幾類方式,模仿打擊樂的音色技法。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打擊樂器演奏也逐漸開始進入到我們尋常百姓之中,發揮其氛圍渲染的作用,豐富人們的娛樂生活。各類民俗打擊樂器組合的出現,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增加旋律的色彩[5]。
綜上所示,中國打擊樂在演奏過程中能夠呈現其獨特的音樂藝術特征,作為伴奏樂曲,打擊樂在戲曲演奏中,不僅能夠掌握其演奏節奏,還能夠對戲曲劇情本身起到一定推動性作用,并且能夠對戲曲人物性格進行塑造,在戲曲演奏過程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也是形成我國傳統音樂藝術獨特的表現特征重要因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