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婷
《樂記》認為,“音”是指人心所動,“樂”則是指感情所至。換言之,在音樂藝術表達活動中,“音”只是傳遞聲音,而“樂”才負責向外界傳遞情感。在實際生活中,音樂藝術中的二重屬性平衡常被專業人士忽視。多數音樂人才也具有輕“樂”而重“音”的特點。國內部分音樂表演空乏無力,而藝術創作也常常空洞無物,進而在音樂領域衍生出“過度技術崇拜,而情感缺失”的問題。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如何正確認識“音”與“樂”在音樂藝術中的二重屬性,如何科學把握二者所具有的平衡關系極其重要。基于此,圍繞“音”與“樂”的二重性進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音樂藝術中,“音”是技術,即能夠結合樂譜熟練準確地再現音響;而“樂”是藝術,其主要是基于樂譜給予完美、深度的思想內涵,換言之,“音”是音樂藝術的軀體,而“樂”才是音樂藝術的靈性與生命。過去一段時間,國內諸多音樂專業藝術院校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人才。這些音樂人才擁有國內一流的技術水準,但僅有寥若晨星的藝術人才可獲取國際專業賽事的大獎;其核心原因在于,國內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未能有效地理順“音”與“樂”之間的聯系,過度強調技術訓練,重視引導學生如何重現樂譜語言,卻不注重深入剖析音樂的內涵,極少重視對學生的樂感進行培養。上述人才培養模式只能是緣木求魚,無法有機融合“音”與“樂”,而其最終呈現出的表演活動也只是有形無神、有音無樂。
比如,著名指揮家彭家鵬曾在國家大劇院帶領某高校的樂團參與藝術精品的舞臺演出活動。該樂團圍繞曾侯乙編鐘構建了多達120余人的音樂演出隊伍,氣勢恢宏,規模龐大。為讓曾侯乙編鐘這一古老樂器能夠在可容納2000余人的現代音樂廳重新奏出金石和鳴,彭家鵬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首先,該團隊需要展現出楚風華韻的藝術特點,不但要運用曾侯乙編鐘表現深沉厚重、低回婉轉的聲音,更要讓聲音均衡地在音樂廳各角落呈現出來。上述音樂實踐并無可借鑒的現實經驗。通過反復試聽與現場試奏,彭家鵬先生選擇了“重音色、輕音量”的演奏原則。而后續的演出效果也表明彭家鵬先生的決斷非常的睿智。“重音色、輕音量”是基于特殊條件,無法兼顧樂器演奏的音色與音量時,演奏團隊需要適當地突出音色,而應犧牲音量。該選擇極為艱難。好的音量會震撼耳膜,其是物理現象,更屬于“音”的范疇。而銀色就會震撼心靈,其本質在于審美情趣,更能夠凸顯出“樂”的魅力。在藝術作品中,相比于嚎啕大哭、聲嘶力竭,欲哭無淚、欲語還休更有感染力與戲劇性的張力。
我國音樂學院著名的田青教授在太行之旅遇到了一群盲人,他在太行地區的左權縣聆聽了盲人的歌聲,觀看了盲人的表演,不知不覺地淚流滿面。田青教授認為,這群盲人藝人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們的骨子里流露出尊嚴,即便是簡單端坐在那里,也仿佛沉默的大山,更像是門窗緊閉的廊廟;但是,一旦他們張口,你的內心就會跟著樂曲而行走,被他們的音樂歌聲勾魂奪魄。田青教授回憶道,不知從何時起,我的面頰鋪滿了淚水,但卻不知為何要流淚。在過往的藝術生涯中,田青教授最擔心的便是真實。每當在藝術的追求中與真實相遇或邂逅,其常常不能自已。隨后,田青教授帶領著盲人藝人們前往武漢音樂學院,在該學院的編鐘音樂廳準備演奏。當天,音樂廳座無虛席。當身穿白衫青衣的盲人藝人相互攙扶著出場時,現場爆發出長時間不斷的掌聲。他們演奏出了經典作品《光棍苦》。當他們唱出第一句時,那種幽怨、蒼涼深深震撼了音樂廳的每位觀眾。盲人藝人常年游走于左權縣附近的大山內,他們邊賣唱,邊走街串巷;他們并沒有扎實的技術功底,更不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術,但正因為他們展現出音樂藝術中“樂”的精髓,掌握了音樂的核心,他們的情懷與樂曲能夠感動人心,其所表現的藝術也能夠震撼心魄,給觀眾帶來無與倫比的享受。
2009年,國務院藝術學科評審組長、學委會委員、牛津大學哲學與藝術史學博士曹毅強先生在國內針對“創新人才與藝術教育培養機制”開展了學術報告會。他認為,科學與藝術擁有不盡相同的目的,即科學是經過邏輯性、理性思考的結果,而藝術通常是非理性創造。同時,音樂周報曾這樣講述音樂現象,從望文生義的角度,節奏即指每個小節演奏一下;其中的奏一下往往代表著一個重音,重音擁有何種速度頻率也直接關乎樂曲的速度。針對同一旋律,其速度不一樣,也會給聽眾帶來迥然不同的情緒。例如,對于劉志先生所改編的民間樂曲《哀樂》。若將《哀樂》的節奏速度提升三倍,那這首曲子原本沉重悲傷的氛圍就蕩然無存,其曲調會轉變為《太陽出來喜羊羊》這一明媚歡快的曲調。在著名電影《大碗》中,馮小剛導演也運用快慢兩種速度演奏哀樂,進而為作品帶來獨特的喜劇效果。
上文所列舉的諸多音樂現象均從不同維度折射出“音”與“樂”在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微妙關系。“音”仿佛是折疊好的紙風箏,而“樂”則好像是風箏放飛的線。風箏始終是原來的風箏,但是線卻能夠對其高度進行改變。風箏能夠飛得多高取決于人對于個人技術、環境、風箏等綜合因素的掌控。對于《太陽出來喜羊羊》而言,其中“音”的成分包含著以下幾點:第一,每分鐘的速度約為100拍;第二,五聲商調式;第三,其旋律步長主要為二度音程。上述三點共同構成了《太陽出來喜羊羊》歌曲的基本邏輯,上述邏輯也全部濃縮于喜字當中。一旦將其“音”的基本邏輯進行改變,比如將原本100拍的速度降低為40拍,那整個的音樂形象則會出現天壤之別的變化,即從原本的畫面明快轉變為悲傷。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形象思維是主要思維方式。但是,當藝術家依照藝術規律用藝術的手段與方式創作某一形象時,其運用的藝術規律卻往往代表著該領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能夠將巨大想象空間預留給創作者,而邏輯思維常常會讓想象重回常理軌道;這也凸顯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在藝術領域的意義。相應地,畫蛇添足、杯弓蛇影則分別是荒唐與偏差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立足于音樂世界,音樂藝術中“音”的本質在于邏輯思維,其不單單是代表著音高和音符或作品中的音樂結構、專業語匯,其更具有文本性特征。音樂藝術中“樂”的本質是形象思維,其常常表現于游離于文本外的“神游物外”。在音樂創作中,“音”的邏輯思維要求創作者需要具有架構能力,可確保有形的“音”可容納無形的“樂”,將“樂”的內涵巧妙地壓縮于“音”中。“樂”的形象思維則要求表演者具有操控能力,可從“音”中釋放出無形的“樂”,借助二次創作將作品的思想情感準確地傳遞給群眾。對于普通聽眾而言,其對于“樂”的感悟來源于通識,即基于生活經驗、文化底蘊以及對于美的理解與體驗。這意味著,聽眾不需要擁有淵博的技能與專業知識。
中央音樂學院著名教授韓寶強先生所著作的現代音樂學理論對音的歷程作出著名論斷,即“音”為本體,而“樂”為魂魄。自新中國成立,韓先生始終是國內第一代音樂生學家與律學家,其憑借敏銳洞察力積極改良國內民族樂器問題,始終不離不棄、率先垂范地耕作于前沿領域。歷經長期的樂器評價改良,韓寶強先生準確地歸納出:“音”為本體,“樂”為魂魄的原則,其認為“音”是樂器聲音屬性,“樂”則代表了樂器的音樂表現性以及音樂風格展示的可能性。在音樂藝術中,“音”與“樂”存在相互關聯的性質,二者缺一不可。盡管上述判斷基于樂器改良,但也是對音樂諸多實踐的概括,更是針對音樂要素所做出的精辟總結,其擁有的深刻內涵,也給予當代音樂教育重要啟迪。基于上述背景,國內高等教育不能再將“匠人”培養作為核心,而應引入長遠戰略眼光。從客觀上來講,優秀藝術表演人才的培養無法僅依賴于象牙塔內的幾年時間。為有效評估藝術院校的教學成就,應重點關注其能否在學習階段將充足養分給予學生,而養分是否能夠支撐學生實踐于漫長的演藝道路。上文所述的養分主要是指基本功、綜合素質、樂感。對于音樂專業而言,“音”與“樂”是相輔相成、并駕齊驅的重要內容;其不單是對核心競爭力、專業教育水準進行檢驗的核心標準。更是藝術音樂人才社會展示水平、提高能力的重要試金石。在新時代,國內各行業均處于重要的轉型階段。高等音樂教育應突破相對封閉的學院模式,革新觀念,積極引入開放的實踐觀念,注重深度融入社會。在新形勢下,藝術類院校也應強化社會服務的主動意識,從多方面入手開展有效的服務活動,發展先進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優秀文化,擔負起歷史賦予給音樂領域的使命。同時,藝術高校應積極反思人才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與傳統培養模式。
歷經長時間的不懈努力,國內眾多學者已經將藝術學升級為第13大學科門類。換言之,音樂學科從文學門類中的二級學科躍遷升級成為一級學科。而學科等級的越深也為學科建設、音樂藝術發展開拓了寬廣空間。在上述紅利的影響下,音樂專業人才的培養機構需要積極革新理念,創新辦學模式,主動應對社會變革與行業的變化。上世紀末,馮建親先生針對專業藝術教育發表了演講,其在演講中明確指出:對于國內專業藝術教育,若我們始終應遵循嚴格的目光進行審視,則容易發現其在整體上存在本質性、根本性缺憾。對于音樂專業教育的缺憾,馮建新先生列舉了三大項;位于首位的為,輕視思維教育,過度重視技能訓練。時間的流逝使得上述認知逐漸成為了教育界的共識。在專業教育階段,組織學生參與嚴格的技能訓練極其重要且必不可少。但是,專業教育不可過度偏廢,若過度注重技能卻不包含思維,那表演只是干澀空洞的。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的人才大多只能按圖索驥,不了解創新;這意味著,其無法在藝術道路上走得長遠。長時間以來,藝術的真諦在于的得乎其道,而超乎其技。鑒于此,藝術類院校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等領域,絕不可墨守成規,而應突破瓶頸,打破現有平衡,推動藝術學門類的順利穩定發展,持續為社會輸送真正服務社會且可服務人民的文化人才與藝術工作者。音樂不單單只是技術,更是文化藝術。音樂實踐應蘊含藝術精神,更要展現文化魅力。專業音樂教育應深刻認知“音”與“樂”所具有的雙重屬性,為社會培養藝術型的音樂人才,而不能僅僅培養出技能型的音樂人才。鑒于此,高校應有機整合社會實踐與創新思維,緊密融合個性發展與全方位發展,深刻認識“樂”為內魂,“音”為本體的內涵。
綜上所述,音樂活動大多源于藝術演奏者對于音樂作品的感悟、理解,而這些均為主觀認知。換言之,“樂”可以向外界傳遞情感,而“音”只能夠傳遞聲音。為提高音樂人才的表現力,深化其對于作品的感悟,音樂專業教學應注重把握好“音”與“樂”在音樂藝術中的二重性,更要掌控好兩者的平衡,深刻認識“音”所具有的技術性、邏輯思維屬性以及本體屬性,也要了解“樂”所具有的藝術屬性、形象屬性以及內魂屬性,進而增強音樂專業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