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涵
歌劇《沂蒙山》劇目由欒凱作曲,王曉嶺、李文緒編劇,黃定山總導演,主演王麗達,以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沂蒙山為創作背景,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在創作初期,《沂蒙山》創作團隊多次去山東省臨沂市采風和訪談,走在當年人民軍隊的行軍路線,在革命舊址尋找當年革命英雄后人,虛心請教,認真記錄,通過訪談將革命歷史還原,創作團隊僅用一個筆記本,將所聽所聞、所思所悟記錄下來。以大青山突圍、淵子崖保衛戰役為創作素材,敘述了沂蒙山抗日根據地,人民軍隊在一起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革命故事,展現了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再看一眼親人》是沂蒙山第三場選段,講述了孫九龍為了保護被日本兵發現的人民軍隊傷員和百姓而壯烈犧牲時的場景,第三場選段是沂蒙山歌劇最為重要的一段唱段。
通過曲式分析,《再看一眼親人》是一首單二部曲式。歌曲速度為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分鐘演奏67拍,全曲為中速,深情、堅毅地情感表達。節拍是四四拍,歌曲一共45小節,分為前奏、A段、B段三部分組成,其中前奏7小節,A段共計17小節,從第8小節第24小節,B段分為21小節,從第25小節-45小節結束。
前奏7個小節,低聲部伴奏都放在大字組及以下,并運用了八度音程的演奏方法,讓意境變得更加深沉,伴奏情緒慢慢遞進,在第5小節制高點,運用了強度(f)記號,進行下行音節,同時還加入了三連音,流暢的情緒表達,將歌者帶入悲壯的情緒中去,營造出悲愴、凄涼的氛圍感,用兩個漸弱記號,最后用一個全音符,將歌者情緒完全涌入歌曲。
A段(8-24)部分,由a b a a四句組成,第一句四小節(8-11)歌詞“再看一眼親人,讓我記住你的模樣”這兩句歌詞當中尤其能表達悲傷與不舍之情的是“再看一眼”緊接著是“記住”最后再看一眼我最親的人,并且這幾個字都落在了四四拍的強拍上面,加以肯定,表達出對鄉親們與傷員們的依依不舍,第一句的開始是從高音dol往下級進行,落在第四小節到中音mi,第二句(12-15)也是同樣四小節,與第一句形成了對比,呈一個上級發展趨勢,再一次強調第一句說的話。第二句的再看一眼親人,為后面一句做鋪墊,演唱方法不相同,兩句的走向呈一個v字型,有始有終,兩句的整體的節奏大致相同,均運用了八分音符和符點節奏型,讓聽者在聽覺上沒有太大的跳躍感,第三、四兩句分為a a兩句,每句的開頭都是一樣的節奏型,是一個同音同頭的曲式,并且這兩句與第一句的開頭是一樣的,所以整個A段的分句為a b a a句,節奏型稍微有做改變,八分音符還是保留,把前兩句的大符點節奏變成了小附點,并且添加新的前八后十六節奏型。
第三、四兩句的音程走向也是呈個v字型,接著前面兩句為基礎,后面是“在想看一看,三月的海棠,六月的麥黃,九月的高粱,冬月的酒漿”運用四季來詮釋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每句的看一看,都在為后面的季節完美結合。三、四兩句的伴奏織體恰到好處,從以八分音符的分解式流動和弦變為以十六分音符為主,給聽者有一種情緒遞進的效果,最后的“漿”加了連音線,運用了五拍,為副歌的開始做準備,將情緒推至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
B樂段(25-45)部分,由c d c e e五句結構組成第一句“我將化在難忘的四季里,我將化在熟悉的田埂上”從歌詞上面可以看出是在從前面的四季描述擴展來的,運用了弱起節奏,把情緒的制高點放在了“化”字上面,在“化”字下面加了強度(f)記號,并且“化”放在了強拍上,用了大符點的節奏型,雙重肯定,完全將歌詞的意思和情感強烈的表達出來。第二句“你看海棠似錦,小麥金黃,高粱遍野美酒飄香”這句的節奏有所變化,加了一個大切分,并且大部分都在高音區,達到了一個小高潮,為最后的大高潮做的鋪墊,從第一句開始,加了個純八度大跳,用弱起和純八度大跳的方式來烘托副歌。第三句與第一句形成了同音同頭的曲式,節奏型相同,音程均用大跳和純八度音程構成,歌詞也是大致相似。再演唱的過程中雖然前兩句和后兩句均有高潮,但要有所分明,做一個循序漸進的表達手法,保留情緒,把所有的情緒留在最后一句“那就是咱的摸樣”接著把后面二八改為三連音,并且是整首曲目唯一一個三連音節奏,讓聽覺上不會感到疲勞,讓歌曲更富有特色,強調了人物的內心變化。
第四句“那里就是我的身影,那就是咱的摸樣”節奏都稍作調整,把二八改為小附點,大符點接一個小附點,并在“影”字上面加了連音線,最后強調了一下最后一句話“那就是咱的摸樣”在音高上做了遞進,兩次高潮音高都達到高音mi都是在男中音換聲區周邊,體現了曲子的難度性,“那就是咱的摸樣”做了強調,第一個那就是咱的摸樣,雖然也達到了高音fa也是全曲的最高音,但是所占的時值不是最長,高音fa占了一個四分音符,最終的高潮,是后面的補充強調,做一個漸慢的處理,并且把最高音fa的四分音符改為二分音符加一個全音符,做了連音線,一共六拍,最后的“樣”字做了連續的連音線,長達八拍多,在伴奏織體上做了連續的純八度震音,同時加入ff力度記號,完全的把整首曲子的大高潮部分展現出來,表達出人物依依不舍的復雜情感。在演唱的過程中,第一個高音fa可以把情緒稍作壓制,在第二個fa完全釋放,把所有的情緒達到制高點,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感覺。兩個“模”字,對于男中音來說處理難度系數較高,雖然第二個情緒是制高點,但是一定要把控好,內口腔也不需要打開到極致,不然在聽覺上,會有一種前后不一致的感覺。最后結尾的伴奏均只用了一個八分音符,加了ff力度記號,后面直接休止,曲子結束不拖泥帶水,干脆利落。
《再看一眼親人》是民族歌劇《沂蒙山》第三場選段,孫九龍是第三場最為重要的角色,孫九龍自幼習武,與海棠、林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海棠的舅舅,林生的師父,同時也是崖子村村長。
全劇的開始是以林生和海棠的婚禮作為開場,就在村民們興高采烈的吃著兩人的酒席,婚禮尚未禮成,就遭到了日本軍隊入侵,日本兵一進村就開始肆無忌憚燒殺搶掠,村民死傷無數,一片狼藉,房屋化為灰燼,歡喜與悲痛同時降臨,就在這時,八路軍官兵及時趕到,奮勇殺敵,將敵人打跑解救了村民,村民紛紛歡喜,感謝八路軍,也將八路軍視為“守護神”成為沂蒙人民的親人,與沂蒙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也是為了報答八路軍不顧生死的救命之恩,國恨家仇,士不可忍,喚起了崖子村的村名百姓的參軍愿望,幫助八路軍奮勇殺敵。這是已有身孕的海棠與林生告別,送他參軍,由此出現了這部歌劇的另外一首詠嘆調《等著我,親愛的人》,通過深情演唱送別丈夫林生。
日本官兵占領崖子村,扣押百姓,要求崖子村民交出八路軍,日本官兵威脅村民,交不出八路軍就殺了全村所有人,將崖子村化為灰燼,就在這人命關天的時刻,海棠的舅舅也就是崖子村村長孫九龍站了出來,做出舍生取義的壯舉,帶領幾位村民想冒充頂替八路軍,舍生忘死,為了保護八路軍和村民百姓,最終壯烈犧牲。所以有了這第三場詠嘆調。
《再看一眼親人》整體的音樂線條明了,通過對音樂的分析,曲中并沒有運用大量復雜節奏型,在歌曲的開頭,音程跨度小,運用小度音程來渲染氣氛,第一句的開始,就以達到小字三組高聲部,上來及其;強調人物內心當時的心情,又能為歌曲后面延續做鋪墊,作者欒凱從開始構思到最終的實施,大約花了兩年時間之久,他的大多數藝術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對歌劇《沂蒙山》創作主要是確立了以音樂為主導的創作思路,起初把這部歌劇整體框架給確定下來,接著給劃分重點的演唱段落,情緒分配以及演唱形式和詠嘆調重點位置,通過一系列的分配和劃分過后,作者與編劇一起搭起整部歌劇的框架,對歌劇段落較為重要的部分進行音樂創作,作者在創作這個歌劇的時候,從2017年就開始創作了序曲,在創作上具有充裕的時間,為最后《沂蒙山》這部歌劇提供了有效堅實的音樂創作基礎。對于作品的語言、聲音、情感的結合要求極其嚴格,通過歌詞的情感,把歌詞和節奏律動有機結合。就從歌曲的開始,運用兩個再看一看親人,作者欒凱為了讓兩句相同的詞,做出不一樣的情感出來,在第一個音開始呈下行級進方式,表露出人物內心強烈的不舍,第二句再看一眼親人,運用上行級進的旋律,既有強調的效果,又能把情緒帶不舍的意境中去,為后面的歌曲進行做鋪墊。曲目當中運用的節奏型以附點節奏居多,前面多用二八和大符點節奏型,表達出人物內心悲痛、依依不舍的復雜情感。A樂段一共分為四句,為了讓音樂有層層遞進的效果,保持相對穩定的節奏和簡單清晰的旋律,使其前后統一,最終作曲家欒凱還是保留主題節奏型——附點節奏。又為了適應和推動情節的發展,把前面的大附點節奏改為小附點,為了渲染情緒的變化,并且加了前八后十六節奏型進去,從一開始較為平緩的狀態進行了一個小的提速,使人物的情感得到再一次的升華,為最后的副歌高潮部分做鋪墊。最能體現這一情感變化的是他的伴奏織體,整體運用了流動式分解和弦,但隨著音樂的發展在節奏上做了調整,開始為八分音符為主的流動式分解和弦后改為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剛好與作曲家的想法相吻合,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第三句的“在想看一看”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上都再現了第一句的“再看一眼親人”又加深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給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起到了情緒的推進,使得演唱者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現作品,變得更加完美。
副歌部分“我將化在難忘的四季里”為了起到推進的效果,副歌弱起部分的伴奏織體運用了六連音節奏型,前面均勻用十六分音符居多,加上一個漸強記號,將情緒推動起來,這是副歌部分最典型的伴奏織體節奏型,加上第一句的“我將化”運用純八度大跳的作曲方式,將音樂情緒抒發開來,后面緊跟一句“我將化”,情緒上加以控制,從高音mi降到高音dol,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第二句“我將化”表現的輕聲細語,情緒稍作控制收縮,但情緒里還透露出不甘,通過情緒的蓄力,使后面“你看海棠似錦,小麥金黃,高粱遍野美酒飄香”演唱更加飽滿,“高粱遍野美酒飄香”這句開始,伴奏織體加了二分音符震音,并且在“美酒飄香”上加了重音記號和大切分節奏型,進行強調,大切分節奏的運用,突出“酒”和“香”兩個字,在“香”字上做了半終止,也使得一個小的高潮結束,有了前面小高潮充分的積累,接著厚積薄發在用一個弱起加六連音的作曲方法使第二句大高潮得到升華。兩次高潮,都在各自第一句歌詞上有著強烈的對比,歌詞中的“將”字改為“要”字,歌詞的處理強烈的體現人物內心不甘與不舍。結尾反復強調“那就是咱的模樣”,慷慨赴死,就此惜別!
大型民族《沂蒙山》從收集材料、編劇到演員編排,最后展現給觀眾,一路走來含辛茹苦,一經問世,得到一致好評,其中很多經典唱段風靡開來,第三場孫九龍的唱段《再開一眼親人》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唱段之一,成為熱門音樂作品。
《再看一眼親人》的旋律優美,歌詞朗朗上口,曲式結構思路清晰,情感內涵豐富,情感表達和詞曲完美集合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通過的作品分析了解,作曲家欒凱將《沂蒙山小調》的音樂元素加入其中創作,既有新的創作材料又保留舊的歷史記憶。此作品對于演唱方法包括咬字、強弱、高音以及情感處理等方面的表達,都有嚴格的要求,使得作品更加完整、準確的詮釋。只有不斷的學習與探討,才能有更準確的認知,在之后的學習當中,更加縝密,把更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