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才
(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對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大力發展農業經濟,須加強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確保農業灌溉用水充足,給農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但在實際的農業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環境污染問題,對農業水利工程的應用功能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須結合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環保措施。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水利工程建設逐漸被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雖然當前我國農業水利工程的建設規模與建設數量大幅度提升,但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而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也逐漸凸顯。如果不徹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那么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成效也會大打折扣,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1]。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促進農業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如果只重視農業水利工程建設,而忽視了相應的管理工作,灰塵污染、噪音污染、水源污染、植被破壞等問題必然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2]。目前相關部門已經充分意識到了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采取環保措施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規定,著力于建設環保型農業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設與運行期間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金強川灌區水源保障二期工程由取水樞紐及灌溉總干管、一干支管等組成。引水樞紐布置在金強河上游,采用有壩取水方式,通過灌溉總干管輸水至安門,全長7.552 km;一干支管由上廟兒溝引至柏林溝,全長15.272 km。
根據河道生態環境需水量要求,引水樞紐下游河道必須保證一定生態基流量。在泄沖閘閘墩上游處設置生態基流放水進口,放水口管中心高程為2 859.8 m,穿過閘底板接入消力池,設流量監測裝置。灌溉總管由進水閘后進水池接引,跨河道至金強河左岸,沿河灘及階地布設至教場干渠渠首結束。管道采用涂塑復合鋼管,長7.55 km,加大流量2.5 m3/s,設計流量2 m3/s,最小流量1.16 m3/s,沿線設各類閥門及檢查井17 座。灌溉一干支管在一干6#分水口分水,沿金強河左岸山前壟崗狀低山丘陵區分別翻山穿下廟兒溝、甘沙溝、黃草川、野雉溝至韭菜溝,起始設計流量0.37 m3/s,末端設計流量0.23 m3/s,管線長 15.27 km,沿線設各類閥井38 座。
金強川灌區水源保障二期工程建設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解決了當地農民經濟收入偏低的問題,但由于管護不到位,致使相關區域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
金強川灌區水源保障二期工程建成后,垃圾和農藥污染問題最為常見。首先,部分河岸成了農民群眾傾倒生活垃圾的場所,河道、水溝等逐漸淪為垃圾池,不僅降低了農田溝渠的疏水能力,還對水質造成了影響,降低了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3]。其次,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合理使用農藥可有效防治病蟲害,但盲目用藥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造成危害,在降低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使水利設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如農民群眾在噴灑農藥的時候,將多余的農藥直接倒入河流中或將塑料瓶直接扔到水溝中,制約了水利工程效益的發揮。
農業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技術或管理方面的問題易對土地資源造成破壞,降低土壤質量。施工單位在開展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土地資源的占用,導致土壤被埋沒、鹽堿化現象嚴重。施工單位在開展日常工作時,若缺乏對土壤污染的處理,會導致施工區域的土壤性能大幅度下降,不利于生態環保工作的開展。此外,施工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開挖工作,滿足水利工程的建設需求。倘若施工人員操作不規范,不但會使植被的管理質量受到不利影響,還會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堵塞等問題,對農民的生活質量及地區生態經濟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開展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若對水體環境及濕地面積的重視程度不夠,會導致空氣濕度處于非正常狀態。水利工程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水資源,但傳統農業灌溉方式會浪費大量水資源,農田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了水體污染,導致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由于地表水總量不足,部分地區開始大規模開采地下水資源,但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規劃設計,盲目開采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進而導致地面下沉,地面污水進入到地下水中,破壞了水環境。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使用,可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具有積極作用[4]。此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部分排水工程選擇無砂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透水性相較于自然土壤要差很多,會影響農田降漬效果,從而改變農田土壤結構,導致很多對農田有益的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間,農田生態平衡被打破,害蟲繁殖速度加快。
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手段,為了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應積極引進抗旱節水新技術,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影響。合理應用滴灌和噴灌等節水技術,減少水資源損耗,提升農作物生產效率。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可增強農田抗旱能力,助力農業生產高水平發展。
合理應用變頻調速技術,可減少水利灌溉的資源損耗,提升水資源利用率。應推廣農業水利工程節能設計,充分發揮節能變頻調速技術的優勢,在提升工程建設質量的同時,取得更加理想的節能效果[5]。要充分認識變頻調速技術原理,根據實際情況精準控制水流量,促使水壓檢測更加自動化、智能化。若實際壓力遠遠低于標準壓力,變頻器會自動調節水泵輸出功率,輸出功率降低的同時,水泵轉速也隨之降低,確保管網系統在正常壓力狀態下,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
田間管網布設中,為了提升設計合理性,要求設計人員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通常情況下,樹狀單向布置較為常見,實際應用中要根據地質條件從高到低布設輸水干管、支管和毛管。泵房設計方面,通常采用鋼板布設泵房,工藝簡單、材料成本低。泵房設計中要高度重視管道、閥門和過濾器等的設計,同時要考慮水泵后續的維修和養護需要,確保便于拆裝。管網布設中,要合理選擇管網材料,以UPVC管道為主,此類材質的管道強度高、耐腐蝕性強、使用壽命長,可減少維護成本。地下埋設的管道,埋深約80 cm,安裝好三通,以提升水利工程供水的穩定性。確保田間管網系統敷設合理,盡可能減少工程占地和用地面積,最大限度開發和利用荒地資源,將對區域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縮小基坑開挖面積,減少開挖與回填量,盡可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充分調查區域水土保持情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在工程覆蓋范圍內落實水土保持措施,基于信息技術建立防治監測平臺,調查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形成多元化的管理體系,提升水土保持監測成效和生態修復成效。同時,建立技術規范管理制度,明確相關人員的崗位職責,促使生態修復工作高效開展。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需同步考量工程質量和環保要求,盡可能選擇環保材料,打造環保型農業水利工程,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應選擇性價比較高的環保型材料,如水泥發泡板是以水泥材料為主,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硬鈣、雙氧水和水泥發泡劑等材料加工而成的,其應用可加快施工進度,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為了提升工程施工質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須落實“三同時”制度,確保環境保護措施全面落實到位。農田水利工程項目設計、施工和驗收等環節,應同步落實環保措施,在提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同時保護環境。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應分析農田水利工程可能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制定防控預案,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可靠依據。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過程中,要加強施工全過程監管控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修復生態環境,促使農田水利工程持續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