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娟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元峁山林場,甘肅 蘭州 730060)
“十三五”期間,蘭州市西固區林業、草原建設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實“141”總體發展和“128”現代產業體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堅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向,落實“精致蘭州·西固計劃”,按照“全域綠化、全民綠化”的總要求,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林草生態取得新進展,生態建設和林草資源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林草綜治工作扎實有效,集體林權制度和國有林場改革順利推進,林草產業有效助力脫貧攻堅,林草業和城市園林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林草業和城市園林建設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向前發展。
通過實施“三北”工程、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大力倡導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全面落實《關于加快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實施意見》,累計完成“三北”工程 0.02萬 hm2,森林植被恢復及生態修復造林項目0.08萬hm2,天保工程0.06萬 hm2,重點公益林管護面積 0.82萬 hm2,封山禁牧 1.07萬 hm2。
嚴格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落實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基本草原保護、封山禁牧,制定濕地保護修復實施方案,嚴格實施森林草原監督和林政稽查,組織開展“綠盾”“綠衛”、衛片執法以及違建別墅清查整治等專項行動,不斷加大林業草原行政執法力度,持續強化森林、草原病蟲害防治,嚴格執行植物檢疫和切實做好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十三五”期間,全區 0.06萬 hm2天然林、0.78萬 hm2納入生態效益補償的公益林、0.15萬hm2濕地、2.01萬hm2草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查處破壞森林資源違法案件34 件,累計發放森林防火宣傳材料10.5萬份,出動宣傳車115次,林區制作防火警示牌230塊,森林火災受損面積控制在0.5‰以內,未發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種苗花卉產地檢疫株樹498.2萬株,檢疫率達到100%,有效杜絕危險性病蟲害的入侵和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禁止野生動物和活禽銷售,深入摸排轄區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經營場所12 家,嚴格落實封控隔離措施。
“十三五”期間,西固區積極探索發展種苗花卉產業、林下種養殖和森林景觀利用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按照“進一步加快苗木花卉基地建設,做大做強林木種苗產業”總體要求,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規模化栽培優勢品種,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確保林草產業健康發展。建設西固區達家臺蘭州苗木交易中心,促進種苗花卉產業發展。以“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建設林下經濟示范點20多家,年養殖林下散養雞達3萬只以上,吸引社會資金投資450多萬元,有效帶動了周邊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全區育苗總面積達到147.33 hm2,累計新育68.33 hm2,留床133.67 hm2,累計出圃各類苗木640萬株。
有害生物防治和監測水平不斷提高,以“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森林和草原保護方針為指導,圍繞“四率”指標,積極開展有害生物的監測、防治工作,監測覆蓋率保持在89%以上,無公害防治率達到100%,種苗產地檢疫率保持在95%以上,成災率控制在5‰以下,林業有害生物應急處置率100%,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確保西固區林草安全和發展穩步向前推進。
西固區先行先試,大膽探索,銳意改革,創新推行“1+3+N”生態建設管理新模式,區林業和草原局牽頭抓總,統一管理轄區城市綠化、公園、南北兩山,充分發揮機關事業單位、鄉(鎮)街道作用,帶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綠化工作,實現區域內綠化工作全覆蓋,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大發展。
自國有林場改革工作開展以來,緊緊圍繞林改中心工作不放松,大力推進林改工作進度,不斷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快速推進區屬關山護林站、元峁山造林站、西固區林場等3個國有林場的改革工作。明確功能定位,創新管理模式,關山國有林場已按照蘭州關山省級森林公園模式進行開發建設,元峁山國有林場已納入“西固南山省級森林公園”范圍,按照近郊森林公園模式進行開發建設,將西固區林場改革為國有林場。按照“嚴格保護、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的原則,增強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社會保障,按照“平穩過渡、合理銜接”的原則,按國有林場相應類別及標準,將公益性崗位人員全部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障范疇。
建成標準化管護用房2 處,實施安全飲水工程5 處,架設輸電線路4 km,修建改建林區內外道路10多km,建設森林管護和防火信息化監測平臺1處,所有國有林場實現公路貫通、飲水達到安全標準,用電納入農村電網,切實改善林區交通條件、生產設施,推進林區、林場的建設,提高生產效率。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特別是限于“兩山夾一河”的特殊地形和越來越高的拆遷成本,很多建設項目占用林地、草地,大量生態空間被擠占,自然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持續降低。
西固區地形是“兩山夾一河”,山大溝深,造林立地條件差,加之林區上水基礎設施差,大部分山區基本沒有水利設施,交通不便,造林成本高,區級財政配套資金跟不上,投入不足已經影響到造林質量。
隨著森林面積的增大,防火管護任務不斷增加,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轄區內外人員、物資流動日益頻繁,防火形勢嚴峻,不容樂觀。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日趨尖銳,社會護林意識不濃,防火專業隊伍人員短缺,森林火災、林草有害生物威脅較大。
技術力量薄弱,影響林草資源管理水平,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林草生態建設的需求,支撐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調查、監測、評價、預警等能力不足,科學造林還存在差距,林草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整體專業技術能力及業務素質尚待提高,尤其是缺乏高層次、復合型的人才。
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資源管理、林草執法、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資源監測等裝備手段落后,資源管理、營造林管理較為粗放,森林及草原防火道路及防火預防、撲救、保障設施配備不足。修復的調查、監測、評價、預警等能力不足。
林草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國家的投入呈逐年增加趨勢,目前林草建設已進入有史以來發展的最佳時期。區位優勢顯現,領導高度重視,投入不斷加大,政策日趨完善,為西固區“十四五”林草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是當前林草發展所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制約著林草實施跨越式發展的主客觀因素依然存在,必須轉變一些不適應現代林草發展的傳統觀念,抓住機遇,加快建設,防止出現“生態危機”。
3.1.1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機遇西固處于蘭州黃河段上游,必須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謀劃符合高質量發展的林業、草原、園林、濕地等建設項目,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整合優化黃河兩岸生態治理方案,使黃河兩岸得到整體改造提升。
3.1.2 “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 西固處于絲綢之路黃金段樞紐地帶的核心節點,蘭州國際港務區建在西固,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經濟平臺、經貿平臺和文化平臺,推動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區位優勢,必將對西固的林草和城市園林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3.1.3 蘭西城市群區域發展帶來的機遇 “蘭州—西寧城市群”是溝通西北西南、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樞紐。發揮區位優勢,推進陸橋通道的功能性調整和結構性補缺,加快建設溝通川渝滇黔桂的綜合性通道,積極推進鐵路國際班列物流平臺建設,強化蘭州、西寧的綜合樞紐功能,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提升內通外聯能力。西固區地處蘭州和西寧的中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蘭州西寧城市群的核心節點,要抓住生態結構調整和生態產品需求的重要機遇。
3.1.4 “再造一個關山森林工程”帶來的機遇 深入謀劃西固生態文明建設,在金溝鄉、達川、河口、東川等鄉(鎮)實施生態修復和提質增效工程,實現“再造一個關山森林”的目標。實施鄉村振興生態小康村鎮建設,堅持全民義務植樹,發動全社會力量大規模植樹增綠,綠化美化國土空間。
3.1.5 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機遇 西固區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力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促進鄉村生產生活環境穩步改善,自然生態系統功能良性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2.1 自然條件較差 西固區部分山地區域林地林分質量較差,草地蓋度日益萎縮,水利設施老舊損毀普遍,設施修復和林草撫育難度較大。現有宜林荒山多是立地條件差的山地區域,干旱貧瘠,造林成本高,成活率低,進一步增加了造林工作的難度和成本。
3.2.2 資源管理難度日益增大 隨著森林面積的不斷擴大,防火形勢日趨嚴峻,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日趨尖銳,存在社會護林意識不強、防火隊伍人員短缺等問題。
3.2.3 資金投入不足 西固區生態綠化尤其是山地造林本身難度較大,財政資金配套難,造林綠化投入不足,將持續影響林草和城市園林綠化的快速推進。
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繼續實施“三北”、退耕還林、天保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不斷鞏固和提高植被覆蓋度。
在北部山區開展林業和草原生態修復,充分發揮國家林業草原重點生態工程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開展人工種草與天然草原改良,不斷推動北部重點區域低效林改造提升,荒漠化土地和黑土灘型退化草原等治理,有效遏制草原沙化趨勢,持續提升林地和草原生態功能。
4.3.1 落實黃河兩岸生態改造提升 科學規劃黃河兩岸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合理利用現有生態資源,打造集生態景觀、都市風情、特色黃河之濱的一體黃河生態文化旅游風情線。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4.3.2 全力發展城市濕地公園品牌 依托省會區位優勢和濕地資源優勢,重點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高品質打造三江口、河口古鎮等濕地觀光體驗點,積極申報創建省級以上級別的濕地公園,創新開展濕地候鳥投食活動,全力塑造西固區公園品牌。
4.3.3 逐步修復黃河岸線濕地 加強黃河干流沿線濕地公園建設,建設生態綠色河岸,努力讓黃河之濱變得更美。
全面落實0.06萬hm2天然林、納入生態效益補償的公益林 0.78萬 hm2、95.05 hm2城市綠地、0.15萬hm2濕地、2.01萬hm2草原管護責任,有效保護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切實保障各類生態資源安全。
4.4.1 嚴格落實管護機制 嚴格執行天然林和國家級重點公益林保護機制,執行采伐限額,嚴格落實基本草原保護、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古樹名木保護制度,有效保護全區森林、草原、濕地、綠地以及野生動植物資源。
4.4.2 不斷完善體制機制 探索推行區、鄉(鎮)、行政村三級林長制體系,進一步理順區主管部門—鄉(鎮)(林場草場)—管護站三級管理體系,配套實施可分解、可實施、可監測、可考核的指標體系。
4.4.3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充分利用遙感、遠程監控移動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建設林業草原資源可視化監管系統、災害預防可視化監管系統、重點工程可視化監管系統,加強林地草原防火預防、撲救、保障3 大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重點區域病蟲害防控體系建設、有害生物檢疫體系建設、無公害防控體系建設,基本實現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全覆蓋。
4.4.4 組織開展專項行動 嚴格實施森林資源監督和林政稽查,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森林、草原、濕地、綠地以及野生動植物等違法行為。
4.4.5 做優做強林草產業 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示范帶動,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加大現有種苗花卉基地建設和林下經濟示范點建設,重點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經營管理水平高的種苗花卉基地和示范帶動性強、具有發展潛力的林下經濟示范企業,提高產值和效益,提升林產品供給水平,建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林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