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海
(甘肅省榆中縣三角城電灌工程水利管理處,甘肅 榆中 730100)
水利工程屬于基礎設施項目,關系到國計民生,應積極發展水利工程,穩步推進農田水利建設[1],優化農田水利設施和灌溉水資源配置,解決農業用水問題,促使農業生產高效發展。為了保護好生態環境,確保農田水利工程安全運行,促使農田水利建設邁上新臺階,需加強對干渠、支渠、斗渠及毛渠等農田灌溉渠道的管理與維護[2]。
一是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階段,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相關人員的認識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等,導致灌溉渠道維護管理不到位,不利于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部分項目建設由于設備不到位,難以在規定的工期內完工,對農業灌溉造成了不利影響[3]。
二是干渠、支渠和斗渠的維護需要較高的費用,但財政資金有限,渠道建設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給農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同時給灌溉渠道的后期使用埋下了安全隱患。
三是相關部門或企業在農田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沒有嚴格遵循相關標準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為了滿足自身的經濟需求,忽視了生態效益,導致農田水利工程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4]。
四是個別農田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由于設計者未能周密規劃施工項目,水利工程完工后,須進行二次修建,導致工程質量偏低,施工秩序混亂,農田灌溉效果不明顯。如在開展農田灌溉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沒有對設計方案進行合理調整,使得管道鋪設過于密集,作用效果不明顯,灌溉效果也大打折扣。
五是部分企業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會降低農田水利工程施工標準,如偷工減料、沒有嚴格落實施工方案等,導致工程質量無法到有效保障,縮短了工程使用壽命,使得農民的灌溉需求無法得得到滿足,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會因此受到不利影響。
農田水利工程作為惠民工程,其建設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不利影響逐漸凸顯。施工單位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往往會對河道結構進行改造,從而對水體質量造成不利影響。隨著水庫蓄水量的增加,水資源蒸發量逐漸增大,施工區域的潮濕度也會上升,會對工程施工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同時,水庫內部空間較小,會限制水流速度,水界面與空氣界面的交換速率會因此受到較為明顯的影響,也不利于水體自凈。此外,為了滿足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需求,施工單位會應用一些化學手段,導致水體質量大幅度下降,含有有毒物質、有機物及重金屬,會對農作物產生毒害,不利于農業經濟建設。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所處的施工環境相對惡劣,施工人員需根據實際情況開展開山挖洞工作,爆破技術及開挖技術應用過程中,灰塵四起的現象極為常見,粉塵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無法達標,對施工人員及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農田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不僅要開展料場開采工作,還要將所生產的廢渣加以處理,需占用部分耕地,若施工結束后不進行復墾及綠化處理,不但會對地貌景觀造成不利影響,還會對植被造成破壞,進而對施工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農田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制定良好的給排水方案,或選用的管道材料不達標,對水庫的可靠性與穩定性造成了不利影響,水流速度減緩的同時,污染物不斷滋生,水生生物滯留范圍不斷擴大,對周邊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部分施工單位在進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工程管理工作,噪音污染及粉塵污染沒有被有效管控,對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造成了不利影響。
新時期應根據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實際需求,將建設工作落實到位,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合理制定農業發展規劃[5]。根據水利工程改革的需要,整合建設方案,明確支渠、干渠和斗渠建設標準,為農業發展提供可靠支撐。水資源是維持農業長久發展的重要保障,與國民的生活質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相關部門在建立水利工程體系的過程中,應加強對資源配置的管控力度,確保所建工程能達到預期標準。配備專業人員對工程運行進行有效管控,加強水量調節,在滿足農民日常用水需求的同時,避免發生水資源浪費問題。為了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相關部門在進行工程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管理體系的重要性,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管理模式加以優化,選用較為先進且滿足施工標準的施工工藝。
我國的水資源分布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性,且相對匱乏,易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使得農民的用水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相關部門在開展水利工程管理的過程中,應加強對項目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提升運行管理效率。相關部門在優化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過程中,應明確當地的項目指標,掌握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應用信息化技術對天氣情況、土質情況等進行分析,確保所制定的管理方案具有科學性、有效性[6-7]。
在開展維護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將重心放在對農業環境的評估方面,并根據實際情況加強對現代灌溉模式的應用,確保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達到預期標準[8]。水利工程本身所具有風險因素較大,若管理不到位,會使項目應用效果大打折扣。相關人員需加強對農業生產與節水工作的重視程度,明確導致水利工程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科學有效地管控,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完善的管理體系是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與農民的生活質量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建立健全管理體系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勞動力緊缺的問題。近幾年農村地區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守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較低,依靠其完成相應的管理工作,難度較大。因此,相關部門在開展日常工作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戰略部署,加強生產管理,根據項目建設的需要對農業管理制度進行完善,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素養和主觀能動性[9-10]。
為了確保工程順利運行,相關部門需完善水利技術服務制度,并對基層水利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與優化,確保工程管護具有社會性、專業性及多元性。在日常工作中應合理調整工程管護資金保障制度,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質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水利工程對于施工質量的要求較為嚴格,為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達到預期標準,相關部門須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制定較為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同時提高相關人員的薪酬,避免發生人才流失問題。相關部門需對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及應變能力,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相關部門要聘用符合要求的人員構建基層水利管理隊伍,并定期對其進行培訓,提高基層管理隊伍的業務水平,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質量[11-12]。
宣傳是水利工程運行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地區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及灌溉技術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認知,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水利工程管理,確保水利工程穩定運行。
為了提升水利工程的運行質量,需應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通過制定農業信息化管理指標提高運行效率,降低風險因素的干擾[5]。為了確保農田水利建設能夠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將其與農業生產有效結合,打造較為完善的管理平臺。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于農村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基礎保障。農業生產過程中,相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積極構建水利工程體系、提高運行管理效率、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加大宣傳力度及制定農業信息化管理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