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懷亮
(周口師范學院 河南 周口 466001)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的日益發展和壯大,西方各種錯誤思潮粉墨登場,以圖唱衰、分化和顛覆中國。其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必須引起我們高度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假借“探究歷史真相”之名,對我國革命的歷史、對中國共產黨為改變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偉大奮斗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竭盡所能地污名化,甚至顛倒事實、混淆黑白,使人們堅守的信仰產生動搖,給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造成極大的阻礙。它無視當代中國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極力夸大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出現的失誤,顛覆人們的價值觀,挑撥離間,激化人民內部矛盾,制造社會動蕩,從根本上否定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妄圖阻斷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使中國偏離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使中國重新淪為西方資本的附庸。在價值導向上,歷史虛無主義通過設置歷史話題,引導人們參與討論,好似一切問題都可以重新評價,顛覆評價的客觀標準,扭曲人們的價值觀,傳播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在揭示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才能更好地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1]。我們要運用這一思想武器,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凝聚思想共識,堅定理想信念,同心同德,致力于我國現代化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
在不同歷史時期,歷史虛無主義具有不同的表現。盡管當前在我國存在的歷史虛無主義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它們具有共同的價值訴求:制造思想混亂,達到顛覆和破壞中國的根本目的。我們只有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本原理,才能正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選擇正確的道路,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才能真正從理論上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2]6;才能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給各種歷史虛無主義最有力的駁斥和批判。
否定中國社會革命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表現。在歷史虛無主義看來,中國近代的一切革命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的不是福祉,而是巨大的災難。歷史虛無主義認為,近代革命引起了社會各個方面的巨大震蕩,使中國的傳統社會文明中斷,喪失了學習西方文明的機遇,延緩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總之,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革命違背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農民為主體力量的革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產階級革命,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不可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
社會革命的發生不是某個革命家頭腦里的產物,不是由人的主觀意愿決定的,而是具有深刻的經濟和社會根源。馬克思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3]2-3社會革命是改造社會的重要手段。落后的舊的社會讓位于新的先進的社會,并不是自然實現的,而是社會革命作用的結果。社會革命使社會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或解決,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4]527,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強大推動力”[4]595。社會革命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能夠充分調動人民群眾變革和改造社會的積極性,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作用。
近代中國革命的爆發也是自身矛盾不斷發展的結果。近代中國腐朽的政治制度、落后的社會制度和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導致近代中國社會矛盾異常復雜。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嚴重剝削和壓迫,使居于中國社會最底層的廣大農民、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生存異常艱難。不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人民就不能生活,社會就不能發展。極端尖銳的社會矛盾嚴重制約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些矛盾斗爭的不斷發展及其嚴重激化,必然導致近代中國革命的發生。早在1857年,恩格斯在《波斯與中國》一文中,以深邃的眼光敏銳地洞察到帝國主義對世界上這個古老帝國的大肆侵略必將激起整個中華民族的反抗,播撒和孕育近代中國革命的火種;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新的革命烈火必將點燃這個古老的帝國大廈,鑄造新的社會文明,引領中華帝國走向新的時代。近代中國的國情和革命的實踐已充分表明,要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必須走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5]
否定中國共產黨在我國的領導核心地位,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突出表現。無產階級運動是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改變無產階級命運的現實的實踐活動。在這場運動中,無產階級不像其他階級一樣隱瞞自己的觀點,他們公開闡明自己的人民立場:“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411近代以來,不同的階級和階層的代表人物,為了改變中國的貧窮與落后,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做出了艱辛努力,嘗試了各種方案,但最終都歸于失敗,究其原因是沒有先進革命理論的引領和先進政黨的領導。十月革命的勝利促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以俄為師,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借鑒俄國革命經驗,中國的革命展現出新的轉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6]342。從此,中國人民有了自己的主心骨,有了可以信賴和依靠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帶領人民群眾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日益呈現美好愿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一百年來,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7]這些偉大成就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偉大成就是黨帶領人民歷盡千辛萬難,付出巨大犧牲才取得的,絕不容歷史虛無主義否定。
否定共產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又一表現。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最終消除階級對抗,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建立一個人與社會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新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這一社會理想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的,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矛盾深刻剖析的基礎上,從而為人民指明了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努力奮斗的方向。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4]413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歷史進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深刻闡明,“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3]3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揭示了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條件性。
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主義理論的論述,既要堅持“兩個必然”思想,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又要堅持“兩個決不會”思想,充分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做好長期接續奮斗的準備。歷史虛無主義無視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割裂“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辯證統一關系,在認識上會導致兩種錯誤:一是否定共產主義實現的可能性,認為共產主義是“虛無縹緲”的,把共產主義看成“海市蜃樓”般的一種假象,其根本錯誤在于否定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看不到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二是把共產主義的實現簡單化,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混為一談,看不到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其根本錯誤在于超越歷史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共產主義決不是‘土豆燒牛肉’那么簡單,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們不能因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認為那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就不去做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革命理想高于天。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的。”[8]
馬克思主義承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具有共同的本質。它與唯心主義不同,把世界共同的本質歸于物質,而不是意識。馬克思主義不僅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本原是物質,而且認為復雜的人類社會也是由物質構成的。肯定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就承認了世界的可知性。是否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是我們能否樹立科學世界觀的前提,也是我們能否正確認識事物的出發點。堅持實事求是必須尊重客觀實際,一切從客觀事實出發。客觀實際本質就是人類的實踐條件,制約和影響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產實踐活動和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認識和評價歷史,必須結合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實踐活動,實事求是,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唯心主義歷史觀。從思想路線上來看,它們都脫離了實事求是,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錯誤的。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認識和研究歷史現象,揭示歷史的本質,總結歷史規律。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規律的客觀性,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開展實踐活動,我們才能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并不否定人的歷史選擇性。人作為歷史活動的主體還具有自覺能動性和歷史選擇性。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并不排斥在個別歷史階段上的可能性。人們根據一定的歷史條件,結合客觀實際做出選擇并不否定歷史發展規律,反而是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多樣性的表現。承認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向性和歷史選擇性的辯證統一,這才是認識歷史問題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歷史虛無主義不承認社會發展的趨向性和歷史選擇性辯證統一的客觀性,宣稱“歷史終結論”,否定社會主義道路。“歷史終結論”是一種唯心史觀,其根本錯誤在于否定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把資本主義社會說成人類社會發展的終點,把資本主義文明說成人類文明的最后階段。歷史虛無主義以所謂十月革命是早產兒,否定十月革命的歷史功績,以蘇東劇變、蘇東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來證明社會主義道路是走不通的,認為只有走資本主義道路才是社會發展唯一正確的選擇。歷史虛無主義否定中國的社會主義,說我國的社會主義根本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其他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否定社會主義的這些言論是極其錯誤的,而且非常有害,對此我們必須立場堅定,思想清醒,旗幟鮮明地進行堅決抵制。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6]34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為其他國家和民族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運用馬克思主義從理論上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深入批判,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從實踐上給歷史虛無主義的囈語以有力回擊。
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隨意裁剪、戲說和虛構歷史,把歷史描繪成可以任意打扮的“千依百順的女孩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給了文學家、藝術家無窮的滋養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文學家、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繪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6]476歷史虛無主義借助新的載體和工具體,設置諸如“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中國的現代化”等議題,美化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提出要對一些反面人物再認識再評價,為反面人物開脫罪責;通過所謂還原真實的英雄人物,刻意丑化英雄先烈與先進歷史人物;通過所謂還原“皖南事變”等中國革命重大歷史事件真相,抹黑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形象。總之,歷史虛無主義蔑視歷史事實的客觀性,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出發,根據自己的政治目的和需要,隨心裁剪歷史,以所謂歷史“真相”歪曲歷史真相,顛倒黑白,混淆視聽。歷史虛無主義與實事求是是背道而馳的,在此前提下去研究歷史問題,探索歷史規律,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得出荒謬的結論是不言而喻的。
歷史具有客觀性,獨立于人們的意識之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9]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前提,在于尊重歷史和事實。學習歷史要達到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踐行的目的,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方法和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2]8我們只有端起歷史規律的望遠鏡,從歷史的客觀事實出發,才能做到既不為亂花迷眼,又不為浮云遮眼,從蕪雜的歷史表象中洞視社會發展規律。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無視史實和真相,否定和歪曲歷史,具有其險惡用心和明確的政治指向。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置黨在重要的歷史決議中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早已做出的明確而正確的結論于不顧,質疑和否定它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這絕不是歷史研究的問題,超出了學術探討的范圍,而是涉及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政治問題。在客觀歷史事實面前,歷史虛無主義的伎倆昭然若揭、不攻自破,是徹底站不住腳的。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0]唯物辯證法為我們認識歷史和研究歷史提供了根本方法。在認識和研究歷史時,我們必須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問題、歷史人物的各自情況,反對用抽象的、孤立的、片面的眼光看待歷史,主張用具體的、聯系的、全面的觀點評價歷史,善于區分歷史中的主流和支流,把握歷史問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特殊性。
堅持歷史發展的整體性,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割裂歷史的行為。任何歷史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從事物質文化生產實踐的結果。人們的實踐活動有今天的、昨天的、未來的,這決定了人類社會歷史是一個前后相繼、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一個階段的歷史發展既離不開歷史的昨天,又要把握歷史發展的今天,還要開拓歷史發展的未來。不能把歷史的某個階段孤立起來看待,而是要從整體性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把握歷史的整體性,有利于批判那些有意割裂我國社會主義在探索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之間的有機聯系,將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對立起來,用一個歷史時期否定另一個歷史時期的歷史虛無主義錯誤。
歷史虛無主義以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待歷史,因而不能正確把握歷史的主流和支流,諸如否定共產黨在抗戰中的卓越貢獻: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出現的一些分裂現象,把黨的歷史描繪成一部鉤心斗角的歷史;借黨在社會主義探索時期出現的曲折和失誤否定社會主義探索時期取得的偉大成就;借改革開放中出現的缺點和不足,否定改革;借黨內出現的腐敗現象,把黨的歷史描繪成貪污腐敗的歷史。批駁這些歷史虛無主義謬誤,我們必須堅持辯證的觀點看待歷史,把握歷史中的主流和支流,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我們要用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辨析歷史虛無主義。我們既要看到黨領導人民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取得的偉大成就,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失誤和曲折,正確把握偉大成就是歷史的主流本質,又不忽視失誤和曲折這一支流。我們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必須堅決反對因為成就而回避失誤和曲折,堅決反對因為失誤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堅持辯證的否定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強調指出,我們“要堅持正確黨史觀、樹立大歷史觀,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對待黨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失誤和曲折,從成功中吸取經驗,從失誤中吸取教訓,不斷開辟走向勝利的道路。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11]。我們要堅持用辯證的否定觀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突出表現是根據特定政治目的需要,有選擇性地虛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真實性,特別是通過編造事實,對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全盤否定;或者以所謂重新評價歷史人物,肯定一切錯誤的方面,其實質是美化反面人物,為反動人物翻案;通過所謂還原英雄人物真相,否定英雄人物的真實性,丑化英雄先烈與歷史英雄人物;在評價黨的領袖人物,特別是對毛澤東的評價時,歷史虛無主義要么頂禮膜拜、完全神話,要么全盤否定、全方位抹黑、極力詆毀人民的領袖,以達到解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消解業已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進而否定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道路。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堅持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任何歷史人物都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社會現實中具體的人,都要受到一定階級屬性和社會生產水平的制約。因此,評價歷史人物既要結合當時當地的社會條件,又要考察他的階級屬性,全面地看他所處的立場、持有的觀點代表哪一個階級的利益,同他所屬的階級地位一同來考察和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歷史人物做出正確的評價。一段時間以來,網上經常拋出類似的荒謬怪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如果不是派李鴻章代表中國去日本談判,中國就會犧牲更多的利益。這種荒謬怪論的本質是歷史虛無主義,其主要目的在于為反面歷史人物翻案,顛倒人們的價值觀,給人們傳遞出一種錯誤信號:李鴻章不值得批判,反而要給予同情和肯定。其實,只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法對諸如此類的謬論加以評析,就不難澄清這種謬論的本質。中日甲午戰爭時期,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弱國無外交的客觀社會現實決定了即使李鴻章有唇槍舌劍的能力,也不能改變日本帝國主義宰割和瓜分中國的圖謀。在解決香港問題的中英談判中,鄧小平強調:“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12]12“應該明確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12]12鄧小平擲地有聲的話語背后,是中國早已不是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任人宰割。從階級立場上來看,李鴻章是清王朝封建統治階級的主要代表人物,為了維護腐朽的清王朝的統治和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他會不惜犧牲民族的、人民的利益,代表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李鴻章的賣國行徑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不得翻身。
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尤其是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他的功過是非是和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密不可分的,能否對其做出正確的評價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古人說,“預先滅其國,必先去其史”。反對者預想顛覆一個國家的政權,往往先從思想上著手,動搖一個國家賴以存在的思想觀念。在蘇聯解體、蘇共垮臺的歷史進程中,歷史虛無主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用一刀一槍,徹底瓦解了蘇聯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根基,這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刀和槍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歷史虛無主義竭盡所能地全面否定、抹黑列寧和斯大林的光輝形象,把蘇共領袖列寧和斯大林描繪成罪大惡極的歷史罪人,把蘇聯的歷史、蘇共的歷史描繪成一段人類歷史發展的悲慘歷史和罪惡歷史。蘇共帶領蘇聯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鑄造的社會主義文化業已成為蘇聯人民前進的精神標識,是引領蘇聯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否定蘇共、蘇聯的光輝歷史嚴重沖擊了蘇聯廣大人民依賴的精神家園,使蘇聯廣大人民魂無所依,最后導致蘇聯共產黨解散、蘇聯解體。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令人警醒。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當時我們國家內部關于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突出表現為兩種錯誤思潮:一是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表現為頂禮膜拜、不容置疑,拋出“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二是無限夸大毛澤東的錯誤,全面否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在事關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鄧小平以一般政治家少有的膽識和氣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同兩種錯誤思潮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鄧小平明確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12]38無論馬克思主義思想內容,還是毛澤東思想都反對兩個“凡是”。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絕對和相對的辯證統一,馬克思主義正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鄧小平絲毫不掩飾毛澤東同志的缺點和失誤,而是坦率地承認毛澤東同志也會犯錯誤。鄧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錯誤,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毛澤東本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針對歷史虛無主義全面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鄧小平進行了堅決批判,并對毛澤東同志為黨的事業、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強調毛澤東的歷史功績決不允許否定。同時,鄧小平還高度強調了毛澤東思想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毛澤東思想是指引黨和人民奪取革命勝利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旗幟。“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12]298試想,如果不是當時鄧小平抵住歷史虛無主義的逆潮,黨和人民就會失去團結奮斗的思想根基,我們的國家就會動蕩不安。關于如何正確認識評價和認識毛澤東等其他革命前輩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我們既要對他們作為偉大人物的豐功偉績給予高度贊揚,又要指出他們同普通個人一樣,也存在缺點和失誤。我們“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13]。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滲透著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智慧,給我們提供了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工具,有利于我們深入剖析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誤,正確引導和辨析歷史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