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霞
北京盈科(紹興)律師事務所,浙江 紹興 312300
《民法典》正式施行之后,民商關系又成為人們的討論熱點之一,商事法律規范的統一構建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目前,針對未來商法的發展,社會上主要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希望制定與《民法典》相匹配的“商法典”,另一種則是構建“商法通則”[1]。
受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并沒有建立完善的商人自治體系,也沒有形成有效的商法傳統,這就導致商法在中國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形成更發達的體系。傳統的儒家道德觀念中重農輕商,而中國的傳統社會也不看重商人的地位[2]。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商人社會不僅僅代表著某一個團體或某一個階層,更重要的是傳遞一種身份精神,體現出社會的開放性和競爭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我國的市場經濟目標更加科學,為商法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保障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我國頒布了一大批單行法來規范各類商事活動,如《海商法》《公司法》《保險法》《票據法》《合伙企業法》《證券法》等等,國家和政府也在不斷積極探索推動我國商法體系完善的有效途徑,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良好的基礎[3]。
在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商業的不斷成熟,商法的擴張速度進一步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越來越快,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著商業模式的不斷轉型和升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正在積極發展各地區域經濟、加快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速度、融入世界經濟發展圈。從目前的商業發展趨勢來看,中國的市場經濟開拓的廣度和深度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同樣對商法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商法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更多的動力。因此,在《民法典》施行背景下,進一步加快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商法構建與完善,是保證我國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
在《民法典》背景下,商法的法典化問題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對于如何有效推動商法法典化的進程,社會各界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和分析。
在《民法典·總則編》中針對商事立法需求存在一定的空缺,因此在討論商法時可以先從《民法典·總則編》入手。
一方面,《民法典·總則編》中存在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總則編所自帶的法律構造和特有的規則體系與商事交易實踐存在脫節的情況,因此無法滿足商事發展的實際需求,加上總則編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商事品格,所以在商事立法方面略顯不足[4];第二,在總則編中關于商事體系化和規范化的理念不夠突出,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難以實現有效的商事回應;第三,總則編的邏輯體系具有特殊性和針對性,因此和現行的商法制度并不完全契合,在許多問題上存在不兼容的情況。由此可見,《民法典·總則編》很難完全地滿足商事立法的需求,也很難有效地融合商事法律規范,因此在我國實現“民商合一”立法體例的背景下,《民法典·總則編》與商事法律的對接存在問題,甚至在部分時刻會對商事法律精神的體現和商法規律的傳承造成影響,不能真正推動我國商法統一建立的要求[5]。
另一方面,在推動《民法典》落實和完善的過程中,仍然需要加強《民法典》和商法制度的有效融合,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兩點原因:第一,《民法典》中并沒有涉及更加豐富的商法特點和規律,因此需要通過有效的途徑進一步提高商事法律制度在《民法典》中的參與程度;第二,《民法典》在推行過程中,部分商事法律已經不適應當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與《民法典》存在不協調的情況,暴露出商事規則的濫用和缺陷問題。
因此,為了更好地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商業的繁榮與進步,需要盡快構建具有獨立性的商事統領性規范,實現我國商事法律規范的完善和發展。
在針對“商法典”和“商法通則”的抉擇上,本文認為“商法通則”具有更高的優越性和適宜性。
出于我國的現實國情,“商法典”的構建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從樂觀的角度來看,在司法領域中商法比起穩定的民法更為活躍,這主要是由于商業始終追逐經濟價值的提升而不斷迎接和應對新的挑戰與機遇,并且我國一直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和發展的進程,因此各項商事法律也會隨之發生各種變動,這就導致我國的方法規律難以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從消極的層面來看,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單獨制定“商法典”的能力[6]。首先,針對“商法典”制定的政治支持力度相對有所欠缺;其次,受歷史客觀原因的影響,我國商事法律發展的歷程相對較短,并沒有足夠肥沃的土壤,促進商事法律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我國目前的商事法律基礎并不強,一些總則性規范并沒有完善,社會經濟中的商法理念仍然存在邊界模糊的情況,甚至存在過度泛化等問題,不利于“商法典”的有效構建。
因此,雖然“商法典”是較為完美的法律形式,但是并不適應我國現在的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為了更好地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需求,并建設完善的法律保障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相關立法部門應該仔細分析民法與商法之間的本質區別,并了解市場經濟發展對商法構建的客觀需求與具體要求,充分認識商法構建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遵循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原則。在這樣的發展要求下,制定“商法通則”是《民法典》背景下未來商法發展的最佳選擇。
如果能夠順利推動“商法通則”的建立和實施,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商法事業的快速發展,也能夠為我國未來的商法立法,構建一套完善的設計理念,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轉型升級。因此,在《民法典》施行背景下制定“商法通則”有以下重要意義。
由于我國推行民商合一的商法立法體例,因此通過“商法通則”能夠充分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創新發展。首先,體現出《民法典》為主要脈絡、“商法通則”為輔助工具的創新型立法體例。這和傳統的民商合一型法典存在顯著區別,也和雙法典結構有所差異,而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全新立法體例。其次,“商法通則”能夠具備更加豐富的立法內容從而有效地拓展商法空間。在《民法典》中可以根據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需求納入較為普遍的商事規則和商法規律,而“商法通則”則更加注重一些特殊的商事規則和商法規律。通過《民法典》和“商法通則”的共同作用,能夠將民法和商法的界線合理劃分,又能夠實現高效的協調統一,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加強社會對法律的理解和支持。最后,“商法通則”的構建能夠促進民商法法律位階的豐富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商法中的普通法是民法,而民法中的特別法則為商法。因此,在遇到沖突的情況下,“商法通則”中關于商事法律的一些特殊規定會比《民法典》優先適用,而“商法通則”中的各類單行法則具有更高的優先使用權,因此適用順序為《民法典》—“商法通則”—商事單行法三級法律位階。
在《民法典》施行背景下,推動“商法通則”的制定和發展,是對我國新時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有效回應,也是保證我國在新形勢下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首先,通過“商法通則”,能夠避免過度追求形式統一的“商法典”而忽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法律構建的客觀條件;其次,通過“商法通則”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尊重我國現有的立法體例,進一步推動我國法律位階的完善,使我國的法律體系能夠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的發展需求,對現行商法法律中的空白和缺失部位進行有效補充;最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商法同樣需要不斷的創新和進步,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因此商法也要體現出一定的時代性特點,而“商法通則”不僅以《民法典》為基石,同樣也以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為背景,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能夠更好地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法制難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能夠推動我國商業的進一步繁榮。
在《民法典》施行背景下,通過“商法通則”的有效構建,能夠切實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首先,“商法通則”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背景下構建的,同時也有《民法典》作為構建的重要基石,因此能夠更好地展示商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和決心,能夠有效地增強商事司法領域的公正性和統一性,進一步提高商事法律規范的協調性,為良好的市場秩序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各商事主體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并保障各主體的合法權益。其次,“商法通則”也能夠很好地滿足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趨勢,適應商事體制改革的方向,能夠有效地推動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從而使貿易流通市場朝著法治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民法典》背景下,對商法展開深入探索,推動商法立法的持續研究,探討“商法通則”的立法空間和可行性,本文提出以下觀點。
商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是針對商事關系的調整,它不僅包含商事立法的相關理念和思想,也體現了商事立法想要達成的預期目標,突出商事立法的重要價值,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法治化的客觀需求。因此,商法基本原則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不僅對商事主體有重要的約束和規范作用,也能夠進一步提高經濟秩序的穩定性、提升商事交易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目前存在商法總則性規范欠缺的客觀事實,因此例如《民法典·總則編》等現行法在進行商法領域基本原則的提煉時,存在以下問題:首先,現行法律并不能真正體現出商法的特殊制度原則,也不能突出商法的自身特點。一方面是指現行法中各項與商法相關的基本原則并沒有得到強化和提煉,另一方面是指提煉出的基本原則對商事法律關系的反映并不充分,也不能滿足未來商事法律關系的調整需求。其次,一些民法中的基本原則與商法中的基本原則存在重復的情況,并沒有進行有效的區分。最后,由于商法的研究仍然在不斷推進中,因此社會上的各種觀點較為復雜繁多,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
因此,“商法通則”可以作為總則性規范對未來的商法領域進行有效的指導,在構建過程中應該優先建立起科學完備的商法原則體系。首先,需要將“商法通則”和其他法律原則進行有效區分,避免出現重合或過度泛化的情況,如誠實信用原則。其次,要注重商法特色原則的建立和完善,突出商法的本質以更好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如商事交易便捷原則、商事交易安全原則等。最后,還應該積極汲取有益的經驗和立法成果,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研究理論,形成更為人們所接受的商事法律原則,從而打造具有中國發展特色的社會主義商事法律原則體系。
在探討“商法通則”的商事制度構建時,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研究;第一,不斷強化已經逐漸成熟的商事法律制度,并將其保留至未來的商事法律體系中,例如商事監管制度等;第二,對于仍然處于發展期的商事法律制度需要不斷研究和分析,從而找到完善的有效途徑,為未來商事法律體系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商事主體制度等;第三,針對目前欠缺的商事法律制度,需要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從而使我國的商事法律體系更加豐富和全面,如商事爭議解決制度等。
綜上所述,《民法典》施行背景下,我國迫切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商事法律制度來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運行。本文針對我國商法制度的實際情況展開分析,提出構建“商法通則”是未來我國商法發展的有利趨勢,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創新發展和商事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是為我國逐漸建立起更加完備的“商法典”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