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人民法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侵權民事責任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在我國,對精神損害賠償進行長時間的研究,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在我國《侵權責任法》(已廢止)頒布以前,對精神損害的賠償機制并不十分清楚,而是分散在一套理論體系之中,2001年《最高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解釋》)對此作出了較為詳盡的規定。《解釋》規定的權利,包括生命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和人格尊嚴權等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以“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的精神損害賠償,從而開啟了我國侵害特定財產中精神損害賠償的序幕。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實質是:由于侵權行為所導致的民事個體人格利益或者財產利益受到損害,并且對被害人的心理造成創傷。例如,害怕、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被害人正常生活、工作,需要由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對侵犯財產權利的運用,可以使被害人得到更加完整的法律保障,從而達到懲戒侵權行為的目的[1]。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權益,這一體系在設置時就已充分考量,若單純地從個人的人身權益或者個人的人格權益出發,其保障范圍就顯得過于狹隘。由于財產帶來的精神損害,也會讓人的情感出現不平衡情況。因此,制定了對特定物品損毀造成的精神傷害可以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解釋。在人們的生命活動中,財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物質表現出特定主體之人格或者傾注特定主體之情感,這種物品是人格物或者精神物,如果沒有對這些物品的財產價值進行相應保護,不僅會導致權利人精神利益受到損害,而且也不符合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宗旨。
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對個人權利的保障要更加詳盡。就某一特定主體來說,有些物體,例如,照片、戒指、寵物等,其對主體人的精神價值會遠遠超過物體本身的市場價值。在個人的權益受到侵犯時,除了要考慮其自身的價值外,還要考慮其所受的精神利益的損失,應當采取相應的精神賠償措施,以加強對人權的保護[2]。
侵權人行為如果造成其人權利益受到損害,侵權者應當對其負責,這反映了其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連貫性。對侵害財產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可以更好地兼顧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權益。例如,受害者親人的唯一照片被侵權人破壞,受害者因此傷心欲絕,如果只由加害方支付照片的市場價值與照片的沖洗費,明顯有損公允。所以,面對此類案件,既要考慮到侵權人的過錯、財產的價值,又要考慮到財產特定人的心理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若不從受害人的精神損失上加以考慮,必然會造成雙方利益失衡。
在探討侵害財產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問題時,應當以界定涵義為前提,以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從而為全面探討法律效力奠定一定的理論依據。首先,對“精神損害”的涵義進行了剖析,在《牛津法律大辭典》中,認為通常情況下,心理傷害和肉體傷害是一種可以起訴和獲得賠償金的損害[3]?!杜=虼筠o典》將損害界定為“精神損害”,相對于“身體損害”而言,任何一種傷害都可以在法律上得到物質補償和救濟。而在各國的法律中,“精神損害”一詞的表述也不盡相同。例如,《德國民法典》中所說的“非物質損害”、《日本民法典》中所說的“非財產損害”,而在我國所說的“精神損害”,在各國法律中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而且缺乏主流理論層次的認識,以上種種原因成為爭論的依據;我國現行法律尚未正式規定“精神損害”的概念,只有南斯拉夫的《債權法》明確了精神損害的含義,將其定義為“對他人造成心理、生理或引發恐怖的一切損害行為”。
所謂精神傷害,是指對民事主體的精神活動造成的傷害。侵權行為侵害公民、法人的任何權利,導致公民心理精神活動以及公民、法人維護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動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造成權利人精神比較痛苦,精神利益受到損害,導致精神利益喪失[4]。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廣義上的精神損害,主要體現兩方面內容:其一,對于所保護的對象具有明顯廣泛性,不僅能夠保護自然人的權益,而且還能夠保護法人的權益。因此,可以延伸至法人的榮譽權以及名稱權等。其二,內容有一定的覆蓋率,除了包括民事主體心理、精神、情感方面所遭受的痛苦之外,還包括維系權益所導致的精神利益受損情況。精神痛苦是指自然人因為人格遭受侵害進而導致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痛苦,造成公民的精神活動受到影響,公民因此有可能會出現痛苦、憤怒、絕望、焦慮、恐懼等情緒。精神利益的喪失,主要是公民、法人在維護人格利益、身份利益過程中遭受到的精神損害。
精神損害主要是自然人,因為人身權益受到損害,進而導致精神、心理、情感方面造成痛苦,但是狹義精神損害說中不認可法人能夠產生精神痛苦。在狹義精神損害說的理論中認為,法人雖然是擬制人,但是沒有生命,不具有相應的情感感知。因此,當法人精神受到損害時,就不會產生痛苦的感覺,所以不能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狹義精神損害說中認為精神損害是一種主觀概念,帶有較強的主觀感知性,所以不應該包括在民事主體和權利之間的精神利益減損[5]。
分析狹義和廣義說能夠了解到,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法人是否能夠產生精神損害,以及精神損害的范圍是否僅僅局限于精神痛苦。因此,這兩個學說對于精神利益的態度有很大不同。精神利益主要是人們在社會環境中,通過進行社會活動滿足精神需要時,所產生的人與人、人與精神之間的矛盾沖突與協調關系。
從對虛擬財產能否進行精神損害賠償的研究來看,可以認為對侵害財產權的侵權行為應當采取相應的精神補償措施:一是這類財物要有一定的人格象征意義,或能寄托特定人的情感;二是侵權者的侵害會對被害人的心理造成重大的傷害,從而對被害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前面也提及,現行法律對侵害財產權的適用,只有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頒布的法律解釋。司法解釋認為侵害財產權的行為規定了以人格象征意義的財產受到侵害時,可以得到精神損害賠償[6]。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限定過于嚴格,而且它的表達方式也不太科學。若從文義解釋的意義上說,它僅限于人格象征物,而代表寄托人特定情感的物體,可能不會被接納。因為這一法律條文中并未對作為人格象征物作出清晰的界定,致使在審判中,法官在面對財產侵害時應如何予以精神損害培養的問題上存在迷茫。
在現實中,存在的爭論和同案不同判現象是由我國目前對財產侵權行為的精神損害賠償認識尚不夠健全造成的。盡管十多年前的司法解釋中將特殊的“特定紀念品”作為一種具有特殊人格象征意義的物品,但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從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本質上講,精神利益財產侵害是指對權利人精神造成重大的傷害,就能夠要求得到精神損害賠償。在實際中,擁有特殊精神利益的財物,除具有個人格象征意義的特殊物品之外,亦有寄托了特定人情感的成分,同樣須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建議把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品擴展到有重大精神價值的物品也許會比較恰當。
比較完善的制度可以提供很好的指導。在我國2001版的《解釋》中,認為只有當被侵害的財物是永久性喪失或者毀壞時,其所有者可以獲得精神損失賠償[7]。然而,在法律上,究竟哪些構成了永久性的損失和毀損,這個法律上的解釋并不清楚。如果被侵權者丟失了別人的婚戒,它是否可以被認為是永久性喪失或毀損,不能進行準確定義,因為婚戒也許就在這個世界的某處,而不是消失或毀滅。如果嚴格依照文義來理解,則很有可能使受害者無法得到精神損失賠償,這種做法明顯有失公正。對受害者進行精神損失的補償,其根據明顯超出了法律解釋的規定。例如,指環上有一道深深的印記,或者一幅祖傳名畫上,被人突然畫上了幾筆,這種行為是否能夠構成損毀?從這個表達式中無法得到回答,主要原因是在這個解釋條文中并沒有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進行詳細的解釋,有些地方模糊不清。精神損害賠償實質是如果侵權者侵害了他人精神利益的財產,產生侵權行為,致使被害人遭受重大的心理傷害,則應當予以精神損害賠償。從制度的實質出發,引導司法實踐,就能明白,不管是物品真的丟失了,還是抽象意義上的丟失,如果對權利人的心理傷害很大,那就應該得到補償,例如,膠卷被燒毀或者結婚戒指被丟到河里[8]。與此同時,需要對財產進行詳細的分類,對侵害程度制定標準,明確到底什么是滅失,什么是永久性毀損。
在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的賠償必須有一定的賠償標準作為參考。痛苦、焦慮和生活方面的損害賠償是最難進行判斷和處理的。目前,在民事訴訟中,由于財產侵權造成的精神損害賠償,尚沒有具體進行,在進行賠償過程中,主要是以人身權精神損害為考量。例如,侵權人的過失、侵權方式、具體侵權行為、利益等等,雖然很多方面都有一些類似的地方,但本質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由于財產權侵害造成的精神損失,其首要考慮的是財產中所包含的精神利益有多少。我國現行有關立法較為粗糙,存在較大漏洞,使得辦理這類案件的司法人員束手無策[9]。在實際中,存在著很多精神財產遭受侵害的案件,受害者要求進行精神損害的賠償,因為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即使法庭作出了判決,支持受害者的精神損害賠償,也常常導致主張的賠償額與被害人請求數額之間相去甚遠,判決數額很難體現該財產中應有的精神利益損失。因缺乏清晰、詳細的標準,不同地區的法院對同類案例的判決差異很大。因此,要保障法官的司法權威,更好地維護被害人的權益,就必須對精神損害賠償進行確定和細化賠償標準。在有關標準的制訂上,可以與日本的固定賠償法、捷克和墨西哥的最高賠償法相聯系,將各種類型的精神損害編入一張表格,并將其分類,根據財產種類和精神損害嚴重程度,確定精神損害賠償類型的最高和最低標準[10]。
綜上所述,特定財產的人格屬性是不能被忽略的,在進行侵害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時,要考慮特定財產的人格屬性,體現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案例也為我國侵害財產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確定奠定了堅實基礎,《解釋》中也注意到這一制度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財產精神利益的范圍得到了拓展,忽視這些權利就等于沒有充分地保障人權。因此,構建侵犯財產精神損害賠償機制有著深遠的意義,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少人打破了原有的法律體系來維護這種權利。因此,要防止我國司法實踐與現行的法律條文不相適應,并順應保護人權的形勢,在立法上建立和健全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機制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