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琴 (淮安市承德路小學,江蘇 淮安 223001)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新課程進行了持續且深入的改革,也出現了一些新型的教育教學方式,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方式,就是新課程背景下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問題導向式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的弊端,改變以往小學生在課堂中的被動地位,能夠充分地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問題的探究.但是,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問題導向式教學方式也需要一定的應用策略,只有對其進行合理的應用,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受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大部分的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活動中往往一味地對小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小學生在整個課堂活動中一直處于被動的接收地位,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節奏完全都是由教師決定的,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占據著主體地位[2].雖然新課程的背景下,強調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關注小學生的數學成績上.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之中,小學數學教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數學考試范圍知識的講解上,無法根據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即使提出問題,也無法針對提出的問題對小學生進行具體的引導和指導,導致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只停留在表面,無法對數學知識進行靈活的應用.此外,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會加重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意識也比較差,也就很難促進小學生思維的發展.
以往大多數的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都不會通過創設問題來活躍課堂氛圍,更多的是講解基礎的數學知識和講解相應的習題解題方式,都是以講解的方式為主,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更像是一個聽眾,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自主探究知識的空間與機會,缺乏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師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氛圍十分沉悶無趣,很容易影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小學生正處于貪玩好動的階段,愛玩是小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沉悶的課堂氛圍,讓小學生覺得十分壓抑,小學生也很難將注意力專注在課堂學習活動之中,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沉悶的課堂氛圍加上抽象的數學知識,導致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不足,也很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厭倦和抵觸的心理,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及時革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
問題導學式教學指的是,教師在上課之前,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立足于教材內容,將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與教學內容進行緊密的聯系,根據三者的交互范圍,提出對應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問題的思考和探究,也能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知識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小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3].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開始意識到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也開始在教學中嘗試了很多新型的教學方式,其中,問題導學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小學數學教師的一致認可.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將問題導學教學法落實到小學數學課堂,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小學的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如果只是依靠教師單純的講解,不僅會影響小學生的興趣,還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應用問題導學的教學方式,則能夠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問題導學的應用,充分尊重了小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小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的培養,讓小學生能夠通過在數學課堂以數學問題為基礎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尋找數學問題的解決策略.因此,將問題導學模式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中,不僅能夠讓小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小學生也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故小學數學教師應認識到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優勢與價值,充分應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來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和效率,促進小學生的發展,以為小學生日后更為復雜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在教學中所應用的教學方式具有單一性.課程改革的深入將教學創新推入了高潮,教師需在教學中結合新課改的理念與要求設計新穎的教學方式,小學數學教學也是如此.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直接相關,因此,教師應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融入教學中.問題導學法的應用則為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條件,教師在其教學環節通過設計與之相關的問題,不僅能夠引起小學生的主動思考,也能讓小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習與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問題導學教學法的應用不僅是教師教學創新的體現,也是培養與提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關鍵.
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端,也是一節課的關鍵部分,良好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學生的參與度.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時,可以巧妙地設計課堂導入環節,利用問題導入法,進行課堂導入,立足于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教材內容,將數學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提出生活化的問題,將小學生的思維快速地帶到課堂活動之中,從而,更好地鍛煉小學生的思維,也能充分地發揮問題的引領作用[4].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的過程中,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先引導小學生找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在一起,看看有什么發現,小學生通過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在一起后,得到了一個新的圖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之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行四邊形.緊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思考一下,生活之中有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具有怎樣的特點?從而,引起小學生的思考,也為課堂內容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小學生也能夠在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認知和理解.
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小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加注重小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倡導小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小學生就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問題導學時,也要遵循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觀念,以小學生為核心,根據小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和小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進行問題的設計,確保問題設計的合理性,既能通過問題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又能保證問題的難度不會超出小學生的認知范圍,讓小學生能夠有探究和探索的動力.在小學生完成問題的探究之后,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加深小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提高小學生對于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千米和噸”的教學活動中,這一章節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小學生認識和了解長度單位千米以及重量單位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能進行千米和米之前的單位換算,了解噸的含義,能知道1噸等于1000千克.教師可以先提問小學生,千米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生活之中哪些事物需要用千米來表示呢?千米和米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呢?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根據以往學過的知識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經驗,大膽地進行推測,在小學生猜測完以后,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比如,南京長江大橋總長約為7千米,京滬高速公路全長大約為1262千米,學校的環形跑道全長大約1千米,從而,幫助小學生深刻地理解千米的含義,并明確1千米=1000米,讓小學生能夠在米和千米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鍛煉了小學生的思維,還提高了小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的形式,首先就需要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做到以小學生為核心,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充分尊重了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拓了小學生的思維.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讓小學生積極地表達自身的想法和觀點,從而,使小組成員之間在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5].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問題導學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小組成員共同進行問題的探究和探索,也能讓小組成員在探究的過程之中,相互取長補短,相互進步,共同學習和成長,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有效地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劃分學習小組,保障每名小學生都能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取得一定的進步,都能獲得一定的發展.然后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小組不同的學習情況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不同的問題,從而,讓小組成員之間能夠針對問題進行交流和溝通,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積極地開拓思維,對所學知識也能有更深次地認知和感悟,也能很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進而,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問題導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緊緊圍繞內容進行設計,需以教學內容為根本,通過問題來引出相應的數學知識點,幫助小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其中的知識.其次,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中也應考慮問題的難度,問題太難則容易影響到小學生的信心,問題過于簡單則使問題失去了挑戰性,影響了小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中需兼顧考慮教學內容與問題難度,對問題進行合理的設計.
以“認識方向”為例.此部分的知識的學習意在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其能夠識別與認識8個方向的位置關系,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判斷生活中的方向.因此,教師需結合所授內容給小學生提供一張圖形,讓小學生以十字路口為中心,判斷圖形中的各個建筑物的位置與方向,說出銀行、商場、圖書館、飯店分別位于哪個方向.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小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也能讓小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學習與了解此部分的知識,并根據其自主學習所得的知識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促進了小學生學習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雙提升.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工具性特征,也與小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生活中很多實際問題都需要應用數學知識予以解決.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也應引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生活情境,結合生活開展教學活動,以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了解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并具備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問題解決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故教師應將問題導學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連.
以“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生活實踐,模擬甜品店購物的情境,將班級布置成甜品店,在桌子上擺上各種甜品的模型與價簽,并給小學生發放100以內的錢幣,讓小學生扮演甜品店的售賣員以及前來購買甜品的顧客,依據其購買的甜品價格與數量進行價格核算.作為售賣員則需核算價格進行找零,作為顧客也需核算其價格是否正確,保證自己的利益.因此,聯系生活實際組織小學生進行實踐,能夠讓小學生在實踐活動之中創設問題并解決問題,也能鍛煉小學生100以內加法與減法的計算能力.這樣的設計,不僅讓數學學習充滿樂趣,也能讓小學生喜歡數學學科,向往數學學習.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課堂時間是固定的,在固定的時間內小學生很難深入理解相應的數學知識.因此,課前預習就顯得十分重要,有效的課前預習能夠幫助小學生提前學習與了解知識,能夠讓小學生明確自身在此部分知識中的難點,有哪些問題需要重點解決.然而,很多小學生很難堅持課前預習,也很難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為此,教師可以將問題導學法應用到預習環節,通過具體的問題來為小學生的預習指引方向,也能借助具體的問題引起小學生的深入探究,以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為例.小學生初次接觸分數,對于分數相對陌生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教師可以在學習之前提出問題,引導小學生自主預習,從預習中尋找答案.如周末小明與小紅去郊游,2個人帶了1塊蛋糕,那么1塊蛋糕應該怎樣平均分給2個人呢?每個人能夠分到蛋糕的多少呢?4個蘋果,2個人每個人可以分到2個,那么半塊蛋糕應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呢?如何比較分數的大小呢?以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小學生進行預習,不僅能夠讓小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目的明確,使其在預習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對分數部分的知識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挖掘,幫助其理解相應的知識,也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進步.
綜上所述,數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的學習對于小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日益發展的需求.為了更好地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地革新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的教學方式,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有效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能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