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光電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0225)
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抓手,其發展狀態直接影響學生能力培養的質量。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界定與認定標準是探究地方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2004年,教育部將雙師型教師明確界定為具有講師(或以上)職稱,同時具備專業資格證、技能培訓合格證、應用技術研究或實踐教學建設與設計能力之一的專任教師[1]。但是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雙師型教師并非簡單地認為具有雙資格證或雙職稱證的教師。順應時代的發展,其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與標準應更為豐富,逐漸要求專任教師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應具備整合性而不是分割性。正確認知“雙師能力”內涵,對探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大有裨益。2017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提出: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推動職業學校、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大中型企業合作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發〔2018〕4號)提出: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著力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立高等學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機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產教融合是校企雙向互動與資源整合的過程,具有較高的交融性和穩定性,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深化產教融合的核心要素[2]。積極探索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僅是我國教育發展戰略方針的重要舉措,而且也是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必然路徑。當前國家、省部級層面制定了提升高校教師實踐經驗的激勵政策,但受諸多主客觀因素影響,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提升還不能適應學校發展的需要,部分學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還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問題[3]。
隨著“互聯網+”和“雙創”經濟進入繁榮期,我國社會對具備創新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經過近些年的發展,雖然高校的雙師型教師的數量與比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名師型、帶頭人型的優質教師還是極為缺乏。部分院校的年輕教師是在其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工作,其學習工作經歷較為單一。雖然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但缺乏在企業或工廠的實訓經驗,導致年輕教師難以勝任操作性、實踐性或創新性教學工作。部分教師具備實踐、生產和創業經驗,但其知識結構體系和學歷層次還有所欠缺,加之習慣于傳統教學手段,這導致難以有效開展教學方法和方式的創新與改革,制約學生對專業知識結構體系的深層次理解和實踐實訓技能的熟練掌握[3]。
深化產教融合是建設雙師型隊伍的重中之重,堅持以市場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方向,解決產業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協調配套問題。傳統的校企合作多是教師帶領學生赴企業實習實踐或企業工程師到學校講座,這些方式多停留于合作表面或流于形式。而更深層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材編著、師資培訓與人員互派等深度校企融合開展得并不夠。究其原因,可從學校和企業兩方面來看。學校作為辦學主體,企業參與程度和意愿不足,導致教師在企業實踐活動無考核評價標準,關鍵核心崗位難以進入定崗實習實踐;企業作為生產運行主體,生產利潤與安全管理是其關注重點,過多地參與學校教學實踐會分散企業技術人員的精力,就導致企業和學校人才的雙向流動較差,知識交互性不夠,難以有效發揮校企雙方人力資源上的優勢。
部分學校在對待雙師型教師的考評上存在認識不到位、激勵措施不完善的情況,這與學校的辦學層次和水平密切相關。建設高質量、高素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而部分省屬的地方高校則在學科型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搖擺不定,在建立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過程中動力不足,更別提相關激勵措施。這對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頂崗鍛煉的教師,學院在績效獎勵、崗位考核和職稱評聘中并沒有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在科研考核大棒的壓力下,教師忽視自身的雙師型能力水平建設也在情理之中。實際上,在產教融合和雙創的大背景下,著力開展雙師型建設,主動作為,推進技能型名師工作室、技藝技能創新平臺,帶領教師鍛煉真本領,恰好是省屬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是與重點高校和職業學校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發展的有效路徑。
省屬地方性高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缺乏完整規劃與頂層設計,多以教師自身發展意愿為主,同時宏觀上面臨著引進人才源頭匱乏,柔性引進人才管理難等問題,讓職能部門不愿意觸及管理難題。此外,雙師型教師和教學科研型教師在職稱評審、績效考核和崗位聘任上均按相同標準執行,學術委員會成員在評價教師時仍以縱向科研項目、學術論文為主要條件,這導致教師不愿意參與企業和社會培訓,進一步導致教師不愿意往雙師型方向發展,將雙師型隊伍建設陷入不良循環中;學校投入在雙師型教師引進、培養和實驗實踐平臺建設、人員培訓等方面的經費就更為有限,多方協同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的合力還未形成,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效受到影響。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教師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深入行業企業鍛煉、積累實踐經驗、增強應用能力,這要求地方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地方經濟與產業需求、注重技術應用與重視解決實際問題。近年來,各高校大力倡導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很好地契合了這個需求。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作為省屬地方高校,獲批2020年四川省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學校強調了在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雙師型教師是地方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和著力點,也是推進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基礎性、重要性工作,并通過機制創新來建設思想過硬、結構合理、具有良好素養的高水平雙師隊伍,形成了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和服務社會的一體化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光電工程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示范項目的參與單位,經過近兩年的實踐與不斷探索,開展了基于產教融合的“四位一體”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工作,重點圍繞以專業知識、實踐創新、教育教學、社會服務的“四位一體”雙師型教師培養建設為核心內容進行改革與實踐,這對完善我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參考意義。
光電工程學院開展了以“思想引領、機制創新、專兼融合、四位一體”的建設思路,圍繞以專業知識、實踐創新、教育教學、社會服務的“四位一體”雙師型教師培養建設為核心的改革與實踐。在專業知識領域,注重教師理論體系與實踐指導的相輔相成;在實踐創新領域,強調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交叉融合;在教育教學領域,挖掘教學心理與教學方法的協調統一;在社會服務領域,拓展生產需求與技術轉化的融合貫通。“四位一體”認定標準對雙師型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不斷強化認識、付諸行動。在教學上,不僅要關注理論,更要關注實踐,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的,主動走進實驗室、企業和社會生產一線開展實踐教學;在科學研究上,要將目光投放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上來,結合企業或社會實際需要申報科研項目,開展應用研究,主動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近兩年建設,有效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出一批具備雙師素質的骨干教師。
在雙師型認定標準基礎上,光電工程學院按照“分類管理、特色發展”的原則,在教學、科研、績效管理等方面,制定更加靈活的激勵政策,逐步引導部分教師向雙師型專業發展,引導企業參與教師隊伍建設,支持教師進入行業或企業實踐鍛煉。每年推薦2-3名教師通過柔性掛職鍛煉、頂崗鍛煉、帶項目任務實踐等方式赴企業參與實際項目運行;注重發揮團隊的力量建設應用型師資隊伍,逐步形成了應用型教師引進、培養、認定、考核激勵制度,有效提升了教師向雙師型教師方向發展的積極性。
通過“內培外引”建立了動態調整的企業兼職教師資源庫,不斷吸引企業中長期工作在生產實踐一線和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高端人才到學院擔任專兼職教師。進一步完善企業兼職教師管理機制,學院重點在微電子、光電子領域遴選行業代表性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基地,著力打造新時代的“政、企、校”深度協同育人機制,不斷吸納企業優秀管理或技術人才參與到我院部分課程教學活動,開闊學生視野,有效利用社會資源擴大社會影響力。企業技術專家不定期在我院開展1-2次創新沙龍,讓學生面對面接觸創新人物,近距離聆聽創新事跡,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同時,通過考察觀摩、技能培訓、頂崗鍛煉、專項研究等形式,派遣教師到企業參加產業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學習,支持教師參加行業企業專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建立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管理制度和創新創業激勵制度,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活動。
光電工程學院構建了以提升教師綜合能力為目標的培訓體系,明確了雙師型教師的評定標準、考核辦法,重點突出雙師型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有計劃組織雙師型教師參與各級各類培養培訓項目,采取校內培訓與校外培訓相結合,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相結合,教研交流和教學比賽相結合的形式,轉換教學理念,優化知識能力結構,全面提升雙師型教師綜合能力。圍繞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建設,我院持續開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探索,效果初顯。近三年,我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專業學生獲得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立項11項、省級立項39項、校級立項46項,獲得“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等大學生學科競賽國家級獎13項(23人次)、省級獎79項(113人次),與企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共計127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效提升了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創業能力。
構建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理念,通過準備把握雙師能力的內涵、采取有效激勵措施、完善評價體系和強化組織保障,有針對性地從構建和管理兩個層面建設完善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知識水平、實操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在此基礎上,學院以專業知識、實踐創新、教育教學、社會服務為核心的“四位一體”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主要抓手,聚焦關鍵環節、通過內培外引、強化隊伍內涵建設,有效提升了教師專業建設、實踐教學能力和業績成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