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寧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天津 300222
職業教育評價是與職業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高度相關的活動,實質是對辦學方向和目標達成度的一種判斷、檢驗和測量。[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根據不同學段、不同的教育類型,實施教育評價改革方案。發揮職業教育辦學特色,不斷完善學位授予標準和評價機制以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快職業教育評價改革,是適應新時代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是新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
深化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對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增強職業教育適應能力,建立類型特征的職業教育評價以及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對之前的經驗總結來看,職業教育評價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職業教育在生產生活、社會結構、勞動技術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產生了現有職業教育評價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2]在這種情況下,涌現出來的評價形式越來越多,以至于出現很多“零碎”的職業教育評價。[3]很顯然這種“碎片化”的教育評價已經與我國追求的“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的目標不相匹配。教育評價相當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指揮棒”,他對職業教育指明了辦學方向。因此,加強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對打破職業教育碎片化,提高我國職業教育適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古代西周時期,學校教育就初步建立了考試評價的內容、標準和程序的框架。[4]可以說依據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觀念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一種常態化。雖然職業教育中“五唯”現象相較于普通教育來說要緩解很多。但是由于受到“社會選拔歧視”和“重普教輕職教”觀念的制約,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想要通過考試的方式轉入普通院校學習。[5]職業教育相較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職業教育強調“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6]職業教育改革可以說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不僅關系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應該如何發展,也關系著對未來具有“特色化”形式的職業教育提出指導。因此為了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必須對職業教育評價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從古至今,教育評價最直接的目的都是為了客觀評價學生們的學業成績,或者是給學生近期的表現作出一個形成性評價,并且根據各個時期對學生的評價為學生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如果對學生的評價都“千篇一律”或者是都采用同一種范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那么很難為學生今后的學業發展提出針對性的建議與策略。因為每一位學生因為自身的先天素質及后天的努力程度不同,其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就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要實事求是的對每一位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評價,就要加強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多元化評價,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根據評價的結果去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與課堂實踐活動。當前職業教育評價很多都是參考普通教育評價的模式,不具有職業教育評價的特色。因此,為了防止出現錯誤的教育判斷,必須要對職業教育評價進行改革。可以說職業教育評價對于糾正錯誤的教育判斷具有現實意義。另外,對學生進行客觀系統的評價后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任何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在了解學生已有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可以根據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結果,了解自身在教學方面的不足與缺失。不斷在這個過程中完善自身的理論知識與時間水平。如:教學過程中采用哪一種課堂模式是學生最喜歡的或者是自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材上面的選擇上面是否存在不足之處,通過學生的評價反饋及時進行修改與變化,對學生的學習以及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多是從普通教育的評價體系中演變而來,缺乏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特色。這都與職業教育評價改革不被重視,改革形式過于單一以及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有很大的關系。這些也是目前職業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職業教育的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提高,但是期待職業教育實現與普通教育完全等同地位目前還不現實。[7]因為在大多數家長的眼中通過普通教育升入大學然后進入社會工作的觀念根深蒂固。正是這種固化觀念,讓我國大多數的職業教育都停留在大中專層次,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目前在我國較少。盡管我國大力發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但還都是在初步的探索階段,沒有形成完備的教學系統。更不用說關于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的建設和改革了。正是因為不受重視,所以才阻礙了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步伐。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評價參考普通教育評價的內容較多,從而忽視了職業教育學生群體的性格特征,也忽視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它更多的是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性和實踐性方面的評價,因此要對職業教育評價高度重視,制定遵循職業教育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自身特點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沿襲的是以“學校自評為基礎,政府評價為主導”的評價體系。[8]這種單一形式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嚴重阻礙了職業教育評價改革。這也是為什么我國職業教育評價改革一直得不到有效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教育評價模式反饋回來的結果都是“大同小異”的,很難客觀地表達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職業院校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單一的評價方式很容易埋沒許多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賦的學生。要想改變現有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必須對現存的單一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這一問題重視起來,否則改革起來只會是“換湯不換藥”得不到實質性的發展。
職業教育過程評價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其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的評價,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做出相應的評價。結果性評價是指對評價對象所進行的最終評價,在職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注意的是結果性評價。只有讓職業教育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才能發揮教育評價的最大價值。然而現在大多數職業院校還是比較看重結果評價,對職業教育過程性評價的重視力度不夠,認為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都不是重要的。而且過程性評價大多采取的是“考試形式”的方式來進行評價。考試對于檢驗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但是對于評價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來說還是過于片面,因為成績并不是代表一切。另外,注重評價結果忽視評價過程會讓其他人對職業教育有偏見,認為職業教育評價只是在應付了事,并沒有關注學生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因此職業教育在進行教育評價改革時,應該對職業教育的過程性評價予以重視。在過程性評價中可以采取“小組形式”的方式進行評價,將學生分為互評小組,根據每一位小組匯報而來的數據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發現問題,及時改正。
《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因此職業院校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改革,完善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做好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促進職業教育評價與信息化技術手段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在多元化的社會評價機制中,學校作為“多元”中的“一元”,應該被排除在“多元”的評價主體之外。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的前提是解決學校自評的地位和作用問題。[9]對于職業教育評價來說,學校自評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會應付了事。只是為了“評價而評價”所以要想對職業教育評價進行深化改革,建議將“學校自評”改為“學校互評”通過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相互評價來找出各自的優缺點以及提出相關的解決策略。最好是同類型學校之間的“盲評”,讓每一所學校放心大膽的去評價。除“學校互評”外,也可以進行“師生互評”,并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10],學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時刻關注不同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具體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單一的評價方法已經不適用于評價動態發展的學生。只有多元化方法的評價才能從正面反映出學生的發展情況和自身的特點。
現行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有關條款都沒有明確規定教育評價(估)的法律地位和責任要求。如《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建立本學校辦學水平、教育質量的評價制度,及時公開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專家或者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效益和教育質量進行評估,評估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7]但是這些只是條款對職業教育評價提出的一些要求和建議,并沒有說明“獎懲”方面的問題,因此缺乏法律的約束力。為了更好地開展職業教育相關評價必須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評價的相關法律。完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的相關規定,積極開展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必須做大做強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個國家都在加快數字建設的步伐,我國在這個過程中積極開展信息化技術,并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中。職業教育信息化技術并不應該只體現在職業教育教師教學上,還應該體現在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上。這對教師更好地反饋學生信息、整理學生學習數據有很大幫助。通過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更加直觀快速的去了解職業教育評價內容和結果,并通過數據的分析便可以得到直觀數據。然而,很多職業院校并沒有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術。職業院校每年都需要進行大量的填報數據工作,這個工作繁多且復雜。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出現數據不一致、錯填漏填等情況。因此,職業教育評價要加強與大數據的聯系,要增強自身辨別各種數據以及計算各種數據的能力,尤其是要增強企業和相關產業之間與學生意愿之間的相互聯系與評價。
職業教育評價是職業教育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隨著我國職業教育地位的不斷提高。更應該加強對職業教育評價的改革步伐。但是由于職業教育評價起步較晚,教育評價模式大多是搬用普通教育的評價模式,缺乏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因此職業教育評價中的問題比較突出,職業教育評價的現狀要想得到真正的改變還需要走很長一段時間的路,才能夠形成一套適合職業教育的評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