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科 梁方正
1.廣西財經學院商務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財經學院黨委宣傳部,廣西 南寧 5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1]我國在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后,大幅增長的本科生數量與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本科人才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結構體系的根柢和基礎,是大學之根,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行,有助于調動教師育人積極性,構建一對一指導的和諧師生關系,達到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養目標,探索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新方法、新路徑,建立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全面提高立德樹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從而實現高質量本科教育。
本科生導師制是實現“教書”與“育人”有機融合的重要手段。導師通過個性化指導開展價值引導、學業先導、學術指導、職業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在日常生活、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等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亟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適應學校的新環境和新的學習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督促學生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實驗分析和論文寫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19世紀德國哲學家約翰· 弗里德里希· 赫爾巴特指出,真正的教育或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育[2]。本科生導師通過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借助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解決他們人生成長、職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和諸多困惑,教導學生明晰學習目的、樹立成才目標、端正學習態度,以導師優良的道德情操、扎實的學識見解、嚴謹的治學態度,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學生,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關照學生日常生活、關心學生學業進度,培養學生塑造獨立人格、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學會獨立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實現思想育人的目標。
導師在指導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特點,幫助學生確定適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方法,明確學習要求,制訂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確立成才目標,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強化專業教育,引導學生端正專業思想,了解掌握自身專業的歷史淵源、基本現狀、未來趨勢和就業形勢,明確本專業的總體課程安排、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的具體要求,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在選課、專業方向選擇、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等方面進行精準指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專業認同感,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實現專業與人的目標。
2009年,時任牛津大學校長柯林· 盧卡斯在談到自己在牛津上學時導師教學的場景時說:“他所教授給我的,就是讓我去思考,他從不給我答案,他會說你怎么認為我則說我不知道,然后他說去讀讀這幾本書,然后回來告訴我你怎么認為。”[3]導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參加專業學術學科競賽、創新創業比賽,開展專業課外研讀、分享交流和各類專業實踐,提高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科研實驗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導師的各項實驗、課題研究、社會調查,在導師指導下學會開展鄉野調查、分析實驗數據、撰寫實驗報告和調查報告及論文撰寫,實現科研育人的目標。
大多數學生在專業知識素養、業務技能素質等方面表現出色,但在個性特征、專業素養、為人處世等方面卻暴露出很多不足之處。導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通過自身良好的師德師風修養、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和無私奉獻的道德操守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通過就業輔導,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確立職業目標,掌握求職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樹立勇于創新的意識、敢于創業的精神,為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相應的幫助,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本科教育在全國高等教育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全局性地位,本科生導師制是推動高等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有力抓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立足學生學業、專業,通過導師和學生深入互動交流,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本科生導師制對于落細落實全員育人、構建新型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意義重大。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結果分析,目前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對學生獨立思考、創新能力的培養無疑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但是很多學生和導師對該制度并不了解,或者了解并不深入,片面地認為本科生導師制只是提供考證、考研、就業等方面的指導,沒有認識到該制度的真正目的是強化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創新力和批判力。本科生導師囿于本身某些不正確的觀念,參與學生價值引導、學業指導、專業先導、職業輔導意愿明顯不強。
本科生導師的局限性認識主要有兩方面:部分導師認為,本科生導師制只是學校、教學院的一項制度試驗、教學模式探索,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據、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教師教學、科研、創新創業、論文指導等工作重壓下,該制度的實施最終會淪為形式主義;還有部分導師認為,本科生導師的指導主要是學業的指導,忽略了育人層面的價值引導和職業規劃、就業方面的輔導;學生對本科生導師制的局限認識主要表現為,學生認為學校已經制定了詳細的人才培養計劃,平時也嚴格按照學校制定的教學計劃學習、考試、實踐,課余可以參加一些社團、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活動,因此對導師制的需求也就沒有那么強烈。
一是制度目標籠統空泛。通過調查發現,多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風建設和學生全面發展”等大而化之的內容,沒有將目標細化到學生專業學習、道德提升、心理健康、實習實踐、求職就業等全面發展的方面。在沒有明確細化目標的情況下,將會導致師生對本科生導師制的制度目標認知模糊,制度目標也會成為一紙空文被束之高閣,達不到指引師生行為的預期目標[4]。
二是制度的可操作性欠缺,對師生要求的量化指標不明確,導師與學生的溝通次數、指導頻次、項目指導過程記錄等缺乏監管,指導效果沒有考評反饋的獎罰機制,容易導致導師產生敷衍心理,指導的主動性較差、隨意性較大。
三是獎懲機制落地難,導師在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重壓下,指導本科生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額外付出能否得到科學、合理的評價,這是本科生導師制制度層面亟待解決的難題。一方面,導師的工作如果得不到物質獎勵或精神激勵,指導學生的主動性和責任心會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導師的工作無法與職稱評定、職級晉升等教師高度關注的領域有效銜接,導師指導的內驅動不足,將會導致本科生導師制流于形式[5]。
較高的生師比,導致導師指導學生數量偏高。根據《中國教育概況——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270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183.3萬人,普通高校生師比818.4∶1,其中,本科院校17.5∶1。而2021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中,美國TOP30名院校生師比平均為7∶1。在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導師指導的學生多在10人以上,這是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所遇到的瓶頸。我國本科生導師制在師生比例失衡的情況下運行,給導師造成的負擔加重,影響指導和交流的效果,容易出現浮于表面的問題[6],出現指導頻次和指導時間偏少,指導方式比較隨意、指導內容片面的情況。
高校應高度重視本科生導師制的宣傳教育工作,營造人人知曉、主動參與的良好氛圍,從推動“三全育人”、辦好高質量本科教育和培養時代新人的戰略高度,加強宣傳教育,深化師生對本科生導師制的科學認識,調動師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一方面可以在招生宣傳和新生入學教育中,系統介紹本科生導師制的內涵、目標、實施等相關規定,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讓本科生導師制在師生內心扎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可以在“三全育人”改革中開展示范研究和實踐探索,同時在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中增加專項項目。再者,要對師生開展相應的業務培訓,增強師生對本科生導師制的重要意義、實施目的、相關規定、工作職責、任職條件、考核評價辦法等內容,有一個清晰的、系統的、科學的認識[7]。
為本科生配備德才兼備的導師是進行精準指導的前提條件。本科生導師聘期為4年,原則上每個導師指導同一年級學生的人數不少于1人,不超過5人;原則上符合導師任職條件的在職教師都要主動承擔導師職責;導師配備采取師生雙向選擇為主、學院調配為輔的辦法,為每位大一的學生配備導師,指導周期為確立指導關系時起,至學生畢業離校止,期間如遇特殊原因,經教師或者學生申請并獲學院批準,可以調換導師;在本科生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導師未經批準不能擅自終止履行職責。如因特殊原因必須更換的,導師應提出書面意見,報教學院批準,教學院有權對不負責任和不能履行導師職責的教師進行撤換。
導師應與學生經常保持接觸,特別是在每學期開學初及選課前1周內必須與學生見面,對一學期的學習任務、選課情況、實習實踐等進行指導;綜合運用一對多指導與一對一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方式,每學期開學兩周內和學期末應分別組織1次座談會,每月至少與學生面談或開展集體指導1次,一學年指導記錄最少須達到6次;每學期結束前,導師將指導記錄填寫在《本科生指導工作手冊》,對被指導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實踐、科研實驗等方面給予總結并提出指導建議或改進意見。
學生也要積極主動和導師溝通聯系、匯報學習情況,尋求導師的學業輔導和就業指導,要在每學期初結合導師的指導意見和本人的學習生活實際,及時制定并調整學習計劃;要主動參與導師組織的有關學業、學術活動,認真完成導師交代的各項學習、學術任務;要積極主動參與導師的學術活動,不斷培養創新思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要客觀、公正、全面地對導師的指導情況進行評議。
一是明確考核內容,從德、能、勤、績、廉等方面考核導師在聘任期間的表現,重點考核工作實績。德,主要考核導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表率作用以及人格品行等;能,主要考核導師指導學生的組織水平;勤:主要考核導師工作的工作態度、責任心和主動性;績,主要考核導師的工作任務完成效果;廉,主要考核導師廉潔指導情況。
二是完善考核方式。導師工作考核采取個人總結、學生評價、院系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每一學年結束時,導師填報《本科生指導手冊》和《導師工作考核表》,學生填寫《導師工作學生評議表》進行評分,個人總結占比10%,學生評議占50%,學院考核占40%。確定考核等級。考核等級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考核總成績90分及以上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60至79為合格;59分及以下為不合格。優秀比例不超過導師總數的10%。
三是強化考核結果運用。要把導師工作考核結果作為教師年度工作考核、職稱晉升、崗位聘任及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