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藝
(浙江省溫嶺中學 浙江臺州 3175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教育實踐與高新技術結合為彰顯學科教學魅力提供了可能。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地位明顯加強。“互聯網+”教學在高中音樂教育中的實踐,能夠為音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與活力,能夠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推動力[1]。
音樂這門藝術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在學生審美能力培養、藝術素養提升、品德修養形成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運用“互聯網+”教學,不僅僅能夠形象直觀地將基本樂理知識教授給學生,同時,還能將歌曲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用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呈現,助力高中生更好的理解和體會歌曲中所表達的情感與精神,這有助于真正拓展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助力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和思想品德塑造。
對于絕大多數高中生而言,他們對于歌曲演唱和音樂鑒賞擁有更多的興趣,而這種興趣90%是因為娛樂的興趣,他們更喜歡聽歌,而這種“聽”,不是從專業的角度對音樂進行分析與評價的,而是僅僅停留在聽覺方面。但是,高中音樂教學涉及了很多音樂專業知識,如音符、音譜,這些知識具有極大的抽象性。學生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互聯網+”教育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通過形象直觀的形式將抽象的專業知識進行重現,有助于降低音樂的理解難度。同時,通過多種素材的融入與整合,能夠真正讓學生融入豐富的學習環境中,從多個方面對專業性的音樂知識進行理解和解讀,有助于真正增強學生們對于音樂這門藝術的理解。
完整的音樂作品,優美的藝術內容,融音樂形象、音樂故事、音樂情緒、音樂情感為一體,而學生們鑒賞音樂、學習音樂的過程就是音樂感知的過程和音樂體驗的過程,在這門藝術教學中,僅僅憑借教師的口頭講解則不能展現出音樂之美,也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藝術帶來的美妙。“互聯網+”教育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能夠通過充分的教育資源,為學生展現完整豐富的音樂作品,促使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感受豐富的音樂層次,體驗音樂給予的力量。這樣一來,就能夠真正好友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對于藝術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這對于增強學生的音樂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師往往憑借音樂器材,音樂教材對音樂知識進行分析,對演唱方法進行傳授,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不能夠真正將多樣化的音樂藝術完美地呈現出來,所以學生們在體驗藝術時,藝術感觸程度也會不盡人意,學習效果自然不佳。而當將“互聯網+”運用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時,能夠為課堂提供豐富的資源,給予學生更加全面、多層次的視覺體驗和聽覺感受,給予學生豐富的音樂享受,這不但能夠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還能夠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緩解學生們的學習壓力,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互聯網時代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將互聯網運用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徹底改變了學生通過龐大而笨重視聽設備獲得音樂體驗的情況,互聯網給予知識的傳播更多的途徑,而傳播環境的改變,能夠讓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更加多樣化。傳統的音樂學習中,學生們通過龐大而笨重的視聽設備獲得音樂體驗,“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全面性、多元化的音樂資源,可以說,在這個巨大的音樂寶庫中,音樂學習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夠滿足學生各自迥異的音樂選擇,能夠讓學生音樂學習的空間擴展到無限的網絡世界中。這樣一來,學生的音樂學習,音樂感受,音樂體驗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促使他們審美個性得到充分的釋放。
“互聯網+”的本質是創新,“互聯網+”教學更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為了依托“互聯網+”教學,彰顯高中音樂教學的魅力,教師必須立足于日常教學,不斷開闊,不斷創新互聯網的多樣化應用途徑。比如,在《遼闊的草原》這首內蒙古民歌的欣賞中,教師就可以從網上下載《嘎達梅林》《達那巴拉》《勞工之歌》《母親的恩情》《四季》《丁格爾大喇嘛》等具有代表性的內蒙古民歌,在課堂上供學生們欣賞聆聽,對學生們進行練耳訓練,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鑒賞水平。又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著名的音樂社交平臺,如菠蘿BOLO,讓學生在這一社交平臺上與更多的音樂人進行交流,與音樂專家連線,促使學生的音樂能力更加精進;再如,教師為學生推薦Groove box、Garage band、Band Lab、Music Maker Jam、N-Track Studio 9等音樂創編加工的App,讓學生通過這一先進的技術,形成自己獨特的創編作品,促進學生在創作中探索前進發展,實現音樂素養提升。發揮互聯網教學的優勢,應用互聯網平臺,不斷擴寬應用模式,才能夠為音樂教學注入生命力,才能夠彰顯音樂學科的無窮魅力。
無論是音樂素養的提升,還是藝術能力的提高,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的主陣地,是學生們音樂能力形成的重要平臺。除了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音樂能力培養,還要促使學生零碎時間的利用,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學習。而“互聯網+”教學就為學生的日常音樂學習提供了支持與幫助。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們從教師的講解和教材中獲得相關的知識。但是“互聯網+”教學為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提升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互聯網教育不僅資源豐富,而且交互性很強,學生們在空閑時間就能夠自主接觸音樂,進行音樂學習。而學生的自主學習也需要教師有效的指導,在互聯網世界中,音樂資源豐富,內容廣泛,所以教師應該對相關的音樂學習資源進行有效篩選,助力學生找到自己適合的學習材料,展開自主學習,依托互聯網,抓住平時的零碎時間,接受音樂知識的熏陶,提升音樂能力。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智能手機已經成了人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互聯網背景下,智能手機的功能更加強大,比如視聽練耳、音樂家等App可以輔助學生進行音樂相關能力的訓練,同時,在這些App中,不但有基礎的樂理知識,還包括視聽與練耳的內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手機下載相關的音樂應用程序,讓學生們利用手機隨時隨地學習音樂,訓練個人音樂能力,在閑暇時間用這些手機App進行演唱,并且進行打分與評價,自我反思,尋找不足。又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手機,將自己平時的演唱視頻或是相關的作品上傳到微信、微博等等軟件,與其他同伴或音樂人交流;再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音樂手機游戲,如,不休的音符、冰與火之舞、初音夢想夢幻歌姬、節奏鋼琴大師、音樂少女、心跳音樂節、音樂戰車、舞動音樂塊等等,讓學生在玩樂的過程中感受音樂,欣賞音樂,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把控能力。同時,這樣也能夠放松學生的學習壓力,為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極大幫助。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價值,能夠為音樂教學提供更加廣泛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是音頻資源,也可以是視頻資源,這些資源能夠給予學習者視聽雙重體驗。比如,在《牡丹汗》這首新疆民歌的學習中,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民歌,同時還要配上新疆地區的舞蹈。通過音頻和視頻的結合,能夠給予學生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與享受,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疆民歌的特點,感受新疆民歌的魅力,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又如,在課下,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互聯網上搜集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在每一次課堂的前五分鐘,讓學生們將自己搜集到的音樂作品進行分享、欣賞與評價,這樣一來,既能夠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課外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還能夠真正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交流,能夠增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認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人。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運用“互聯網+”讓課堂易彩紛呈,盡顯魅力,教師也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前提,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抓手,科學利用互聯網進行課程的安排與教學準備,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引領工作,才能夠帶領學生完成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提升學生們音樂學習的興趣。另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還要依托互聯網技術,豐富師生交流的方式,增加師生交流的時間,從而促進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帶領下,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保證學習的參與度[2]。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師生的交流局限于課堂之上,而課外的時間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很少,甚至沒有交流。互聯網為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為師生的交流提供了渠道。比如,在課堂上,學生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老師不能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及時的糾正,那么,在課下教師就要依托互聯網與學生們進行聯系,對學生進行批評指正,實施一對一的幫扶與指導,以促使學生進步和發展;又如,通過互聯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多多發布自己的優秀作品。教師在網絡上對學生的這些作品進行觀看與評價,并且,師生通過互聯網洽談和交流音樂感悟。這樣一來,既能夠增加學生們的音樂學習參與度,也能夠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當師生之間能夠密切交流時,老師也能夠更加知道學生們的學習需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安排,讓日常的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從而真正讓音樂課堂盡顯魅力,效果更佳。
依托“互聯網+”教學,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圖片、音頻、視頻創設教學情境,展現音樂素材,促使學生看到最直觀、最形象的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同時,通過有效情境的創設,也能夠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感受音樂的魅力,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PPT為學生展示西北地區的民族服飾、民族舞蹈、少數民族的家鄉風景等等圖片,供學生欣賞,這時呈現在學生們面前的是婀娜多姿的西北舞蹈、漂亮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充滿大山氣息的音樂,這樣一來,就能夠給予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也能夠調動起來。在音樂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了原生態的音樂環境,能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很多音樂作品與學生們生活的年代距離遙遠,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但是因為年代的更替,導致無論老師怎樣講的生動、認真和精彩,學生們對于此部分的知識理解也比較膚淺。而通過“互聯網+”教學,能夠最大程度上突破時空和學生已有經驗的限制,將這些知識以形象生動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們,從而解決教學重難點。比如,京劇單元是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難點,很多學生對于京劇的理解很膚淺,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也不多,這時教師就可以從網絡上搜集學生們比較熟悉的音樂片段。如,《紅燈記》《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等等,讓學生了解這些情景,都是當時年代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從而更好地促使學生了解京劇所要表達的情感。又如,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選段欣賞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從網上下載不同表現形式的作品,在課堂上,利用微課展示給學生們,讓學生在課堂上欣賞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同時,對不同的藝術效果進行分析與對比,促使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本質,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積淀學生的音樂素養。
“互聯網+”教育的本質是創新,立足于當前教育背景,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創新性、合理性的運用好各種資源平臺,讓高中音樂教學呈現出強大的時代感和生命力,為高中音樂教學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前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