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靜 姜 嵐
(1.煙臺理工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5;2.魯東大學 山東 煙臺 26402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1]《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2]課程思政是指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將道德品質、政治素養的提升與知識技能的提高結合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落到細處,更加貼近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生活實際,也更加深遠而持久地影響學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高校的職能主要包括教學、科研、育人,教學和科研的根本目的都是育人,都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在教學和科研中,應注重教師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和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在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更應遵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準則,從自身做起,認真學習黨史,參透悟透黨的經典理論,不斷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準確把握黨在新時代的指導思想,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身體力行,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待世界,積極進取地面對人生,避免崇洋媚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的產生。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致力于為祖國培養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一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民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民歌類非遺”)大多以當地方言為記錄和演唱語言,其語言文字有著古老而鮮活的魅力,且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地方及民族傳統文化信息,是在高校中文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
本文基于教學實踐,以棲霞民歌為例,探索民歌類非遺運用于高校中文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具體路徑。“棲霞民歌是棲霞勞動人民在生活過程中,集體創作、代代流傳并不斷發展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藝術形式。”[3]其內容豐富、風格獨特,記錄了棲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和苦難,喜悅和哀愁,反映了棲霞人民勤勞樸實、樂觀堅忍的優秀品質和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棲霞民歌于2008年列入煙臺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棲霞方言為載體,其語言有很多精妙之處,具體細致地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民歌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形態,棲霞民歌反映了當地的生活習慣、生產特色、民俗風情、地理歷史,蘊含著大量非常寶貴的膠東地區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信息。因其較為貼近所教授學生的方言背景和文化背景,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本文以棲霞民歌為例進行分析。
雖然民歌類非遺非常適合運用于高校中文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但是實際的應用情況并不樂觀,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困境:
外來文化的沖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民歌類非遺的原生土壤——村莊,正在快速地消失。民歌類非遺中講述的很多鄉村傳統勞作方式已經消退,不少傳統節日習俗日漸淡化,傳統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都在悄悄地改變。這一系列變化導致民歌類非遺傳承的文化生態逐漸消解,演出空間越來越狹窄,受眾面不斷縮小,傳承人逐漸老齡化,傳承人才出現斷層,影響力日漸式微。
出于盲目擴大影響力和受眾面的目的,有的民歌努力向普通話靠攏。但由于大多數民歌以當地方言為演唱語言,以當地方言的調值、節奏與唱腔配合、押韻,因此強行改用普通話可能出現很多問題,如不押韻、以普通話聲母韻母配方言聲調顯得不倫不類、失去地域風格等,猶如本來姹紫嫣紅的百花園逐漸向一種色彩靠攏,削減了各地民歌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利于其影響力的擴大和提升。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挖掘其歷史源流、發展派系,整理其現存內容,制定保護策略,促進活態傳承等方面,民歌類非遺也是如此。高校藝術專業教師對民歌類非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類、唱詞、旋律、節奏、調式、結構等方面,中文專業教師的研究主要關注民歌類非遺的地理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價值、語言藝術、創新性保護傳承等。目前的研究很少關注民歌類非遺對于課程思政的價值,這正是需要一線教師認真思考、努力研究并不斷實踐的課題。
當代大學生普遍為“00后”,他們生活在一個多元、開放的時代,受各種文化影響。他們會彈鋼琴、古箏,會跳民族舞、街舞,但與民歌鮮有直接接觸,有的年輕人甚至都沒聽說過自己家鄉的民歌,更不用說會唱了。民歌離他們的生活比較遠,民歌中歌唱的生活他們沒有體驗過,很難引起共鳴。他們對民歌的了解可能僅限于曾經在綜藝節目中聽到過的一兩首。由于缺乏了解,當代大學生對民歌類非遺的認知度、美譽度不高。
雖然面臨種種困境,但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全國上下全面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環境下,將民歌類非遺運用于中文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既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優秀青年人才,又有利于民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續傳承。
帶領學生領略民歌的語言之美妙與文化之深厚,為學生創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民歌類非遺運用于高校中文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具有針對性且高效可行的方法。
李宇明教授指出,“信息化時代,語言及其知識開始成為工業標準,成為信息化高新技術的基礎,進入了生產力的范疇”[4]。在信息化時代,語言資源也是一種生產力。國家語言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語言能力是衡量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指標。其一言一語承載情懷,一筆一畫傳承血脈。欣賞自己的語言,熱愛自己的語言,是熱愛自己國家的前提條件。
1.解析民歌類非遺的語音之美
民歌的語音之美主要體現在押韻、襯詞和音節的重疊。棲霞民歌以棲霞方言押韻,如果按普通話的發音,有的不押韻,有的勉強押韻,在演唱和情感表達上不如方言。例如,棲霞方言中,幫組的果攝合口一等過韻去聲字(如“破[p□?52]”“婆[p□?342]”“磨[m?52]”)和梗攝開口二等入聲麥韻字(如“摘[ts?214]”“策[tsh?214]”“隔[k?214]”“麥[m?52]”)韻母均為[?],在棲霞民歌中會出現“麥”“磨”押韻的情況。如果用普通話來讀,完全不押韻,影響了民歌韻律上的美感。棲霞民歌常見的襯詞中有“嗯哎嗨呀”“哎那哎咳呀”“哎咳咳兒呀”“那個哎咳呀”“哎那個哎咳呀”等,不同地方的民歌由于受方言影響,襯詞也會不同。這些襯詞有的使節奏舒緩,情感表達充分,有的為歌曲增添了歡快活潑的氣氛。棲霞民歌中音節的重疊如“人人”“叢叢”“打顫顫”“淚滔滔”等,音響上的重復加深了詞義,加強了聽覺上的審美感受。通過深度解析,可以強化學生對這些語音形式的審美體驗,也可以使學生了解祖國語言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2.解析民歌類非遺的用詞之美
民歌中少有辭藻華麗之作,多具清新自然之風,在樸實無華中散發著淡雅悠長的香氣。民歌的用詞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準確傳神,常常無可替代。例如棲霞民歌《車工調》中的“十八盤(哪)在眼前,使把那力氣往前(哪)盤(哪哎)”,“往前盤”的“盤”一下子就讓人想到了盤盤曲曲的山路,感受到車工推著車爬山的艱難,簡潔有力,如果換成“爬”或“趕”,都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深度解析此類例子,可以訓練學生有意識地選擇最恰當的詞語進行表達,提升其精細化表達能力,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3.解析民歌類非遺的修辭之美
民歌類非遺中往往使用大量生動有趣的修辭格,增強了民歌的表現力。棲霞民歌中使用了多種修辭格,從塑造人物、表達情感、增添趣味等方面強化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1)比喻。“山歌像那泉水淌,響了一聲哎,那個哎咳吆,它就接一聲。”(《牙山山歌》)《牙山山歌》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干勁十足的春耕圖。歌曲中,將山歌悠揚比喻為泉水流淌,突出山歌的悅耳,襯托人們春耕時的歡樂。在這首歌中,烘托人們春耕歡樂場景的還有“山青青”“梨花白桃花紅”等生機盎然的景象。“淌”富有動感,且有持續性,我們仿佛已經聽到陣陣歌聲在山間回響,傳遞著人們的喜悅和希望。
(2)擬人。“蜜蜂采花揚長去呀,撇下花心受孤單呀。”(《十二個月》)在三月百花盛開的時節,女子看到蜜蜂在花叢中一朵一朵地采蜜。這本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蜜蜂并不是故意“撇”下花心,“花心”本來也不會覺得孤單。可是女子由此想到了自己的丈夫離家外出,留下自己在家形單影只、寂寞難耐,于是便把帶有人的主觀態度的動詞“撇”安在了蜜蜂身上,把自己內心的感受賦予了蜜蜂。在女子眼中,蜜蜂是有意撇下花心自己飛走了,花心則與自己情感相通。她望著遠去的蜜蜂,孤獨著,幽怨著。唱詞將蜜蜂和花心擬人化,形象巧妙地傳達了女子內心的失落和哀怨。
(3)借代。“小金蓮剛剛三寸多。”(《長腔山歌》)以“金蓮”代替小腳,使人聯想到步步生蓮的畫面,反映了舊社會男子眼中女性美的一個標準。金蓮雖符合男性的審美,但裹腳的陋習給女性身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和痛苦。“金蓮”體現了這種病態而畸形的審美,也反映了封建社會一切以男性為主,女性沒有獨立的人格,更沒有社會地位的現實。女性只能作為男性的附屬品,以男性的意志為轉移,她們身不由己、小心翼翼地活著。
“人家敬天人團圓呀,小奴敬天月不圓。”(《十二個月》)以“月不圓”代指人沒有團圓。其實,不是月不圓,而是女子的心不圓。別人家團團圓圓,自己丈夫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女子內心寂寞凄涼,無論多圓多亮的月亮都是不圓的。
(4)頂真。“一進疃來把頭抬,疃里有棵古老槐,槐樹頂上爬鴉鵲,鴉鵲壘窩拾干柴。”(《小秧歌》)《小秧歌》的唱詞輕松詼諧,幽默風趣。“疃”是膠東地區常見的村莊名用字。第二句的“疃”和第一句的“疃”中間隔了幾個字,后三句都是頭尾相同,后一句以前一句的結尾為開頭,不斷頂出下一句,環環相扣,流暢明快。給人以清新活潑、妙趣橫生的美感。
(5)映襯。“不是車工夸海口,月里的嫦娥哎那個哎咳呀,她就不如她。”(《長腔山歌》)嫦娥是上古神話中的仙女,以嫦娥之美映襯女子之美,在美麗之外還增添了些許朦朧與神秘,令人浮想聯翩。此句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妙處,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由讀者或聽眾去創造獨屬于自己的那份美的享受。
(6)對比。“人家做酒有人嘗啊,小奴做酒封了缸。”(《十二個月》)人家求兒女,自己求丈夫。人家夫妻廝守一處,自己孤身一人。以人家和自己對比,硬生生、冷冰冰地把孤寂擺在了眼前。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可眼前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在提醒女子——丈夫不在身邊,使女子的孤獨和思念無處躲藏。
(7)夸張。“十人見了九落淚呀,十八的寡婦淚不干。”(《寡婦思》)“十人見了九落淚”極言寡婦貧窮到了見者必落淚的地步。“淚不干”極言寡婦的辛酸,說起家里的凄慘就一直傷心落淚,沒有停下來的時候。這兩句使我們對舊社會寡婦的艱難生活有了大體的想象。
(8)起興。“石榴花呀紅又紅呀,青年男子去當兵呀,去當兵呀打鬼子呀,咱們都響應。”(《石榴花》)先說石榴花的紅,再說青年男子去當兵,是民歌常用的一種起興手法。紅色的石榴花與火紅的革命熱情交相輝映,閃耀著光榮與使命。此句以石榴花起興,表達了棲霞人民積極參軍、反抗侵略的高昂斗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9)設問。“女:說了一個一呀,道了一個一呀,什么東西開花在水里呀?男:什么樣的花名瞞不了我呀,荷花開花在水里呀。”(《對花》)這段唱詞運用設問,一問一答,形式別致,活潑有趣,引起聽眾的注意和思考,引發了唱與聽的互動,加強了聽眾的參與感。《對花》以這種活潑有趣的形式說到了五。與此類似,《叨叨花》說到了十,《十二月對花》唱到了十二月。這些歌邊問邊答,把問題拋給對唱者或聽眾,一來一往、一松一緊,一直保持著互動,牽引著聽眾的心。
棲霞民歌中的修辭格豐富多樣,往往就地取材、妙手天成、清新別致,如一朵朵清麗的小花將棲霞民歌這位天生麗質的姑娘裝點得更加迷人。這些修辭格使得人物更加鮮活,情節更加有趣,情感越發真摯,極大地豐富了棲霞民歌的表現力,使其深深地吸引、感染著千千萬萬的聽眾。對這些修辭格進行深度解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修辭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自信。
民歌類非遺是地方音樂、語言、文化的綜合表達,以精美的藝術形式保存著珍貴的文化信息。棲霞民歌是在棲霞地方文化的哺育和滋養中產生、發展的,棲霞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棲霞民歌中。從棲霞民歌中,我們可以窺見棲霞地方文化的方方面面。
1.反抗精神及紅色文化
棲霞民歌中體現出來非常鮮明的反抗精神及深厚的紅色文化。《于七反清十二月》和《于岸造反小唱》講的分別是清兵入關和咸豐年間的事,反映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棲霞人民面對異族進犯和民不聊生的狀況,以及揭竿而起、奮力反抗的精神。《黑河》反映了清朝時沙俄蠶食我國東北的歷史,表明了棲霞人民抵抗外國侵略的決心。《金山院農民起義小唱》說的是民國時期的事情,縣官大興土木,苛捐雜稅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奮起抗爭。《十二個月》中多次提到“抗日的郎君”,《石榴花》中唱到“去當兵呀打鬼子”,《招遠小調》中說“打不完日本鬼子仇恨報不完”。“以煙臺為主體的膠東,是山東紅色革命的發祥地之一。”[5]棲霞的紅色革命開始得非常早,棲霞桃村是共產黨的根據地,膠東地區最大的烈士陵園膠東革命烈士陵園就坐落在棲霞牙山東麓英靈山。棲霞民歌記錄了這段悲壯的歷史,歌頌了棲霞人民英勇的反抗精神,是膠東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民俗文化
《十二個月》和《孟姜女》中提到了“燈節”和“鬧花燈”,即我國傳統的元宵節鬧花燈習俗。
《孟姜女》中的“龍抬頭”至今仍是一個非常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傳說中,蟄伏了一冬的龍在農歷二月二這天抬頭。二月二之后,天氣逐漸回暖,人們開始耕地。傳統的農耕社會,從天子到百姓,大家都在這一天敬龍祈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十二個月》和《于岸造反小唱》中唱的“三月三”是包括棲霞在內的膠東地區“趕山會”的日子。趕山,對于農家人來說,可以算是一年當中僅次于過年的大日子,相當隆重。傳說中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東海八仙在這一天赴西王母的蟠桃會,要在山上歇腳。在這一天去趕山會燒香祈福,能遇到神仙,實現愿望。這一天,村民們自發地聚在一起,有鑼鼓、舞龍舞獅、呂劇等表演,也有售賣蔬菜、水果、農產品、美食、衣服等的攤位。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東逛西逛,熙熙攘攘,熱熱鬧鬧,充滿歡笑。這一傳統文化習俗延續至今,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豐富了當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二個月》中還提到了八月十五用西瓜月餅祭天的習俗。現在過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吃月餅、賞月。在明清時期的北京,西瓜和月餅是同等重要的節慶食物,因為西瓜形如滿月。清代流傳著這樣的童謠,“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6]。棲霞民歌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傳統習俗。
3.女性文化及婚嫁習俗
棲霞民歌中,“以女性為主要音樂形象的民歌占有很大比例”[7]。這些歌曲描寫的女性形象包括繼母、寡婦、思嫁的姑娘等。從這些女性的視角和口吻來敘事、抒情、演唱,反映了舊社會女性生活的各個方面及婚嫁習俗。這些民歌題材為女性,但演唱者一般為男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舊社會女性不具有社會地位的現實。舊社會女性的活動范圍一般囿于家庭,不適宜在社會上拋頭露面,也不應該在大眾面前演唱。《十五歲做媳婦》中的女子十五歲被賣作財主的偏房;《寡婦思》中的女子才十八歲,死去的丈夫二十三;《小大姐做夢》中思嫁的姑娘二十一歲。這些舊社會女子中,早一些的十五歲就結婚了,二十一歲已經算是老姑娘。《十五歲做媳婦》中女子因貧窮被爹媽所賣,《小大姐做夢》和《閨女愁》中都怨爹媽太糊涂,留自己這些年。從這些歌曲可以看出,舊社會女性沒有戀愛和婚姻自由,或賣或聘由父母做主。《長腔山歌》中,“小金蓮剛剛三寸多”反映了舊社會裹腳的陋習;《后老婆打孩子》講述了舊社會繼母對繼子女的苛待。對比舊社會女性的艱難處境,應引導學生珍惜這個男女平等、女性在各行各業大放異彩的好時代。
4.農工百藝
反映農耕文化的有《喊牛調》《牙山山歌》《寡婦思》等。《喊牛調》是趕牛耕地時所唱,讓牛聽了有勁兒干活。《牙山山歌》中的“山腳下春耕人更歡,搶播時節忙播種”,《寡婦思三》中的“四月里麥秸黃”也都是農耕文化很好的反映。
棲霞素有養蠶的歷史,《蠶工調》和《放春蠶》詳細地講述了養蠶的過程和技術,是棲霞養蠶文化很好的佐證。
棲霞多山,以前交通不方便,需要專門的車工推車運送貨物。《車工調》唱出了車工盤山的艱難。《小油匠》反映了過去手工榨油的歷史。現在早已沒有“車工”和“油匠”了,幸運的是我們還能夠從棲霞民歌中了解那段歲月。
民歌類非遺中保留了珍貴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信息。我們試圖在動聽的歌聲中深入剖析這些文化信息,客觀辯證地摒棄一些舊的陋習,引導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熱愛生活、堅強勇敢、勤勞樸實的優秀品質,體悟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以一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帶學生品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增強其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課程思政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協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相關部門,著力構建多方聯動機制,與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平時的學生管理工作、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就業創業等結合起來,努力為學生創造民歌類非遺相關的實踐機會。例如到當地采訪調查,深度訪談民歌非遺傳承人。這些傳承人普遍已步入老年,有的已經七八十歲了,隨著他們的老去,可能就再也沒有人能記起那些民歌、能唱出那些動人的旋律了。教師可以利用假期,帶領學生與這些傳承人聊天,通過錄音、錄像把有關民歌的故事記下來,把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演唱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學生社團可以邀請年輕的民歌手開展民歌類非遺進校園活動。學生通過聆聽現場演唱、觀看采訪視頻,參與相關的互動游戲等方式,近距離感受民歌之美,使其不由自主地喜歡上民歌質樸而醇厚的美感。教師還可以結合專業,啟發學生進行民歌類非遺周邊產品的研發,比如制作民歌書簽、扇面、文化衫、小布包、小飾品、小文具等。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對民歌中體現的堅忍不拔、樂觀向上、愛黨愛國的優秀品質有更深刻的體會,也能逐漸樹立并不斷強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和自覺心。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和基礎,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專業教學中,有靈魂、有溫度、影響深、持續久,是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民歌類非遺是高校中文專業課程思政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我們應對其認真研究和充分挖掘,抓牢用好這把寶劍,致力于為祖國各行各業培養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深厚的家國情懷、扎實的專業能力的中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