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樂凌 宋 芳 鄭 佳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唐城壹零壹實驗小學 河北唐山 063000)
小學勞動教育存在著內容單一、空間局促等一系列的問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勞動教學質量的相關意見》當中明確提出,需要對于勞動教育進行高度的重視,并且發揮其所具備的育人功能。小學勞動教育應當將“五育融合”作為其中的指導,通過有效地利用校本資源,突破空間所帶來的限制,這樣才能為后期勞動教育發展提供助力。在多年的勞動教育實踐當中,學校可以通過打造真實化的生活場景,對于不同的勞動場所進行全面的還原,構建全方位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為學生帶來沉浸式體驗,由此能夠更好地將勞動教育目標落實到實際當中來[1]。
“五育融合”主要指的是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育進行充分融合,追求的是以勞增智、以勞育德、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五育融合”往往會貫穿于學生日常生活的始終。勞育通常指的是利用勞動教育的方式,使學生具備優秀的品德。以勞增智主要指的是利用勞動教育,幫助學生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并且使得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以勞益美主要指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勞動,能夠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并且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以勞健體主要指的是利用勞動的方式,學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并且鍛煉學生的意志力,最終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在當前“五育融合”的背景之下,學校需要充分發揮出勞動所具備的內在優勢,使得勞動內涵得以豐富,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得以全面的發展下去。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我國所提倡的勞動教育,其中的內涵和實踐并不再局限于生產,而是需要將勞動和教育相互結合,不僅注重學生通過參與某一種勞動實踐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時在教學基礎上,將勞動教育融入到校園當中,確保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隨著當前勞動教育開始回歸到勞動的本質當中,在此時勞動作為一種主體性實踐,人們對于勞動和其相關的地位進行理解,主要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在哲學史上,黑格爾曾經將勞動概念納入到哲學體系當中來,他提出: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其所涉及到的對象說呈現出的自然形式,能夠塑造全新的世界。人們利用勞動來對于自己短暫的欲望進行克制,確保其變成一種有意識的且十分純粹的行為。黑格爾也提出:勞動不僅是主體主動參與客觀世界的相關行為,同時也是人們完成自我認證的必要手段。馬克思提出,勞動并不是指意識的對象化活動或者外化活動,而是一種充滿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更是人的自我創造過程,利用勞動來改變世界,人才是勞動的對象,更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對象。人不僅能夠在意識當中使自己得到二重化,同時也能在自身所創造的時世界當中,直觀地認識自我。在馬克思所提出的勞動觀念當中,他指出:勞動不再是古希臘時期所提出的“卑賤”的含義,也不是純粹的精神外化或者客觀經驗,而是由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所開展的實踐活動。因此可知,勞動本質就是一種主體性,實踐勞動則強調的是人的思維構建性、精神能動性、個體存在性。勞動作為人不自覺地對于主觀世界進行改變的方式,同時也是人的整體性存在,對于世界的基本意義[2]。發展當中所遇到的難題,可以利用勞動的方式進行解決。勞動作為人最主要的需要,同時也是個體進行完善的必要途徑。人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往往在于拋棄生物的本性,隨后走向自然。社會性勞動能夠體現出人所具備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并且對于人的發展而言,如果處于主觀世界的人們,未能對于客觀世界進行深入的了解,做好充足的改造工作,那么就會無所歸。因此可知,勞動就是勞動,能夠幫助人們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并且建立起人的主觀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認識。總而言之,勞動賦予了主體得到持續發展的動力,使得主體在借助客觀世界時,使得客觀世界與自我,形成一個平衡協調的狀態。這是一種集審美、智慧、倫理作為一體的主體性活動,對于促進人的生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到勞動的含義,此時學校需要向外積極整合資源,以及吸納教育資源,主動創建勞動教育基地;向內主動突破空間所帶來的限制,并且積極為學生打造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的生活場館,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深入的了解。為了保證教育的實效性,更好地發揮勞動教育所具備的優勢,此時需要對于勞動教育進行創新,并且將分年級專題學習作為其中的基礎,將跨學科、綜合性與公益性學習、服務性學習、混齡式探究性學習作為基本的方式。
學校需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并且設置多元化的學習主題,隨后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學習課程,以此能夠充分滿足不同年齡學生所提出的需要。
比如,學校可以針對一年級學生開設勞動類課程。課程的主題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生需要學習如何疊衣服、系鞋帶、整理書包等一些對于自我進行服務的技能,以及澆花、擺放碗筷、掃地等干活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自理能力。到了四年級則需要對于學生所能從事的勞動內容難度進行提高,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學生能夠參與到家庭勞動當中,比如幫助家長整理衣柜、自己清洗書包、整理好房間的物品或整理衛生間等,通過參與勞動,學生能夠明白家長的辛苦,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意識[3]。
勞動教育不僅要包括技術課程、勞動課程,同時也需要融入人文教育、藝術教育、自然科學教育、勞動技術教育、道德教育等,由此能夠體現出跨學科所具備的綜合性。
比如,學校可以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實踐情況為其提供相應的勞動實踐內容,其中課程內容包括清潔房建、整理床鋪、洗拖鞋、擦鞋、清洗書包等等多個板塊,學生可以參與到家庭勞動的多個方面,此時學生利用日記、繪畫等方式,記錄自己的勞動過程,由此也能使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通過實踐方式,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勞動所帶來的樂趣,并且感受到獲得勞動成果是多么的不容易,跨學科綜合性學習將項目作為其中的主導,將勞動作為其中的手段,引導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多門課程的技能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終能夠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核心素養。
混齡式探究性學習的出現,就是將社團作為載體,由此打破班級和年齡所帶來的各種限制,由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共同協商,確定好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隨后將探究性學習加入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學生有著不同的發展水平,所以通過相互交流和幫助的方式,提高自我所具備的學習能力,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方式主要是在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后,帶領學生從探究中體會到合作的樂趣。
比如,針對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學校可以開展以“鍋子”為主題的課程內容,此時教師應當帶領學生了解食物的營養搭配,正確清洗整理餐具、學習烹飪簡單的食物、制作創意拼盤等。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學會制作一些簡單的餐食,教師可以在班級當中舉辦美食比賽,學生通過互幫互助、合理分工、合作互補等一系列的方式,共同完成的任務,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的發展。
公益勞動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所具備的社會服務技能,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在參與公共服務過程中,使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社會勞動所具備的意義。
以《垃圾分類我能行》為例,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需要掌握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知識,隨后帶領學生走進當地的垃圾處理工廠,了解到如何對垃圾進行回收,如何變廢為寶,其中涉及了社會效益和新型技術。在學生參與到垃圾分類當中,通過這些公益性活動,提高自身所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并且充分體會到勞動所具備的社會價值。
為了保證勞動教育的質量得到充分提高,從而學校需要不斷地突出學生所具備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勞動過程,并且做好多元評價。首先是凸顯主體,使學生具備勞動意識。在對于勞動教育課程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應當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倡導學生做好自我評價,使學生不斷進行反思。除此之外,勞動課程在開展過程中也需要鼓勵學生的家長、同伴、教師、社會人士等,從勞動創新、勞動技能、勞動習慣以及勞動態度等多個方面展開全面的評價。通過這種多層次的評價方式,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自覺勞動主動勞動的意識。
其次是積極關注過程。對于勞動體系進行深化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在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評價之前,需要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對于勞動體系進行深化。比如,在《農具設計師》這部分內容中,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之下,需要體會到種植時自己所使用的農具所出現的問題,隨后對于自己所使用到的農具進行改造,這樣才能保證勞動效率得到提高。教師此時可以設計一個多維的評價體系,其中內容包括發現不足的情況、熟練使用工具情況、提出解決方案的情況、動手能力情況、改進情況等,同時也需要包括動手、記錄、溝通、觀察等一系列的能力。在當前評價表的引導之下,學生能夠自覺地掌握剪刀、鋤頭、鐮刀等一系列農具的使用情況,并且發現了如果使用的鋤頭柄較長,自己難以使上勁;如果使用家用剪刀去修剪枝葉,也十分的困難等。隨后成立合作小組,探究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農具改造的整個過程。通過實踐方式,做好合作學習,并且在管理當中學會高效地利用工具,在改進當中學會與他人進行溝通,在創新過程中學會積極思考,如此能夠使學生的勞動過程得到強化,并且獲得更加客觀的評價。
再者是注重應用情況,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在勞動教育課程當中,應當將活學活用作為其中的重點,并且將技能習得作為對學生評價的必要指標,鼓勵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進行嘗試,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勞動能力。比如,學生需要在剪紙體驗館當中掌握與剪紙的相關技能,此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作品送到當地社區,不僅能夠美化社區的文化環境,同時也使得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的自豪感;又或者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刺繡課程,當衣服被扯破或者扣子掉落時,可以根據課程當中所學習到的技能,幫助他人補好衣服,釘上扣子。
還有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形成價值觀的必要時機,所以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從原本的書本育人朝著生活育人方向轉變。學校需要從學生的發展特點出發,通過當前已經掌握的校本資源,對于學生的勞動能力、勞動意識進行培養,并且分成了認知、創新、實踐等多個層次。認知過程主要采用的是眼睛和腦力相結合,通過書本學習知識,并且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課程將學生的手部勞動和腦力勞動作為其中的途徑,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實踐體驗,創新課程則需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能夠協同參與其中,將實踐、研究、發現、創新、分析、探索作為其中的重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學校應當將生活當中的真實場景作為其中的教學背景,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課程內容設置當中,應當將常識性知識作為其中的基礎,采用的是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其進行合理的編排。學校也需要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基本能力、認知水平作為其中的重點,做好勞動知識、勞動能力、勞動意識等多層級培養方式。學校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所具備的能力,同時也能將勞動意識貫穿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在當前五育融合的理念之下,學校應當主動破解當前空間所帶來的局限性,通過“實景化”的課程體系,將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加入其中,實現了社會,家庭,學校的充分融合,使勞動教育根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這樣才能為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提供更多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