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偉
又是一年開學季,小班的幼兒和家長共同面臨著“可怕”的“分離焦慮”。幼兒的哭鬧、家長的擔憂,都將“分離焦慮”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何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如何讓家長放心地把幼兒送進幼兒園,成為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工作經驗,就化解開學那些“事”帶來的問題,提出看法。
在新學年,我的身份發生轉變:不僅是一位幼兒園教師,還是一名新入園幼兒的媽媽。這一個月里,我終于明白了家長為什么會守著園所的窗戶和門,遲遲不愿離去,也終于明白了什么是“分離焦慮”。許多家長在新生家長會上聽見“分離焦慮”這個詞時,眉頭緊蹙。其實,這“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情緒。心理學上把“分離焦慮”又稱為“離別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初入園的幼兒,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離開熟悉的父母,進入一個陌生環境,接觸陌生人,還要逐漸學會一些自理的本領……幼兒出現“分離焦慮”是正常的。
家長在幼兒入園前,每天都“看得見,摸得著”幼兒。幼兒入園后,家長出現各種擔心:“我家寶貝哭了沒有、鬧了沒有”“自己會不會吃飯”“會被小朋友欺負嗎”……教師該怎樣幫幼兒和家長,消除“分離焦慮”?我擁有作為家長和教師的雙重身份,努力探索合適的方法,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健康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幼兒情緒穩定,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如何讓幼兒又快又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擺脫“分離焦慮”?我覺得,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幼兒是當事人,教師從幼兒入手是最有效的。三歲左右的幼兒較依賴父母和家庭,當他們離開親人的懷抱,進入陌生環境,會不安和膽怯。
開學第一天入園時,班里一名幼兒一直在哭,嘴里還不停地念著“毛毛,毛毛”,大家都不明白“毛毛”究竟是什么。放學后,我把這一情況告知這名幼兒的奶奶。第二天早晨,這名幼兒的奶奶帶來一條小毛毯。原來,這名幼兒在家喜歡抱著小毛毯睡覺,“毛毛”就是他的小毛毯。這名幼兒有了這個熟悉的“毛毛”陪伴,不再哭鬧。
因此,教師要走進幼兒的內心,讓幼兒學會放松,逐漸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開學前,教師走進幼兒家中,對新入園的幼兒展開家訪,了解幼兒的在家表現和生活習慣,以便給予幼兒關心和照顧。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幼兒園工作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入園前,教師都會召開家長會,向家長普及3歲左右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詳細介紹幼兒在園的生活安排。同時,教師告知家長,幼兒入園后可能出現的“分離焦慮”等現象,懇請家長與幼兒園密切配合,讓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家長需要做好哪些準備?首先,家長可以和幼兒聊一聊幼兒園,讓幼兒對幼兒園產生向往;其次,家長應該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最后,家長應該教會幼兒與同伴相處的基本技巧。3 歲左右的幼兒渴望和同伴相處,可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做。當找到自己喜歡的同伴后,幼兒會逐漸熟悉幼兒園。家長要正視“分離焦慮”,學會“狠心”放手。開學初,我發現有的家長看見幼兒哭鬧后,便將幼兒抱回家。
3 歲左右的幼兒,既有和成人交往的需要,又有和同伴交往的需要。如果家長讓一味地“逃避”幼兒園生活,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就無法得到發展,幼兒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會越來越嚴重。
班里的一名幼兒平時由爺爺奶奶照顧。入園第一天,他特別激動,緊抱著奶奶不放手,一直哭鬧著不肯進園。后來,奶奶只好把他帶回家;第二天,同樣的情況再度發生。正當奶奶再次準備把幼兒帶回家時,教師及時勸阻奶奶,嘗試讓奶奶在教室里陪他和別的幼兒做游戲。不一會兒,這名幼兒的情緒逐漸穩定;第三天,這名幼兒進入教室時仍會哭鬧。奶奶沒有理會他。這名幼兒便去找前一天的玩伴一起玩玩具。
教師還可以采用“系統脫敏法”,幫助幼兒逐漸愛上幼兒園。系統脫敏療法又稱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暴露出導致神經癥焦慮、恐懼的情境,并通過放松的心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此方法特別適合新入園的幼兒。開學第一周,家長把幼兒抱進幼兒園;第二周,家長拉著幼兒的手進入幼兒園;第三周,家長走到離教室還有一半路程時,鼓勵幼兒在教師的迎接中,走完剩余路程;第四周,家長在幼兒園門口,鼓勵幼兒自己走進去。這樣,讓幼兒的惶恐逐漸消失;讓家長來看見了幼兒的進步。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要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對新入園幼兒來說,“家”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因此,教師鼓勵幼兒帶來自己不穿的舊衣服,把一件件小衣服整齊地掛在衣架上。
幼兒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衣服,可以把衣服拿下來,自己動手疊一疊。這樣,既緩解了幼兒的緊張感,又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開學初,班里開展“多帶少”“大帶小”的活動。教師之所以組織三四名不哭鬧的幼兒去安慰一名哭鬧的幼兒,因為幼兒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不一會兒,那名哭鬧的幼兒逐漸平復情緒。這個方法很有效。大班教師還將班上的幼兒帶到小班,給小班幼兒進行示范,這種“大帶小”的方法往往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作為家長,要學會放手;作為教師,要學會與每名幼兒對視。只要教師與家長學會科學對待幼兒,攜手共育,幼兒就一定能在幼兒園里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