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嘉
(永吉實驗高中 吉林吉林 132100)
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強化了對議題式教學方法的理解與運用。議題式教學方法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實現形式,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
有關“議題”的解釋太多,但是筆者認為最全面、最有深度的一種解釋,是朱志平教授對于“議題”的界定,即“所謂議題,既包含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2]?!庇蛇@個角度可以看出,議題給學生提供探討的問題,包括本課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引導學生在學習和探究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議題式教學則是一種基于學科知識、生動情境、信息搜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師把控的教學模式,旨在增長學生的學科知識、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議題式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穎、有效的教學手段,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它以傳統教學方法為基礎進行改良,不僅重視教學過程,而且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運用到備課和課后評價環節。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運用議題式教學方法要具有如下特點。
(1)目標的導向性
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目標明確,注重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即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那么議題式教學的議題選擇,總議題和子議題的設計就要圍繞這四種學科核心素養展開,同時這四種學科核心素養也為議題式教學的各個環節設計指明了方向。政治學科的議題應具有本學科獨特的優勢——時效性、互動性和引導性,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本節課的必備知識,而且能順利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升華。例如,統編教材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第二單元第六課以“為什么要筑牢基層社區疫情防控的嚴密防線?在抗疫過程中基層自治組織有何優勢作用?”作為議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議題從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作為切入點,學生的代入感更加強烈,潤物細無聲地將學科核心素養融入學生們的心里,形成新知內化于心,價值觀外化于行的良好局面。
(2)師生的互動性
以往教師喜歡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師生缺乏交流與互動,老師只顧自己完成教學計劃,造成了學生逐漸喪失了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要致力于打造“雙主體”課堂,并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師生的互動性。師生的互動性強調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發揮主導作用,時刻注意引導學生,而學生的主體性則表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前利用導學案進行預習,收集相關材料,課中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并參與課后的教學評價。可以看出師生互動性的最大亮點就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議題討論,教師和學生彼此分享個人觀點,相互探討最終解決議題。良好的師生互動不僅是教學相長的過程,而且有助于形成師生互相信賴的局面。
(3)過程的實踐性
高中思想政治課采用議題式教學法,與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完全不同。議題式教學法強調學生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參與討論議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議題式教學整個過程都離不開學生的實踐活動,課前學生需要根據導學案的議題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準備充分的論據證明個人觀點的正確性;課中同本小組的同學一起進行探討得出結論,這些都是實踐活動。學習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斷實踐的過程。因此,要求教學過程一定要注重實踐性,學生不僅是被動地學習知識,而且要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共同完成教學目標。一個教學過程真正做到實踐性和教育性相結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標”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傳統的課堂討論環節學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由于立場、成長環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異,往往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觀點,甚至會引發學生之間的沖突,這樣的教學效果怎么能順利實現教學目標?而議題式教學法會提前設置總議題和子議題,學生圍繞共同的議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交流互動的方式解決議題,整個過程不僅讓學生學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順利實現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例如,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如何看待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總議題,并下設三個子議題,讓學生充分地探討得出結論,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必會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等核心素養,增強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生才應該是課堂的主角,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角色,將主角變為了配角。學生僅僅是聆聽者和接受者,認真配合老師聽講即可,不需要過多地培養學習能力,更不用考慮獲得情感的升華。這樣的教學效果容易讓學生誤認為政治學科就是死記硬背,對政治沒有多少好感可言。而議題式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改變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采用議題式教學的思政課,學生需要具備夯實的知識基礎、良好的學習能力、全面的分析能力以及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搜集信息、合作探究、聆聽他人、形成共識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因此,議題式教學法相較于傳統的講授法,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學有所思,在此基礎之上學有所獲。
(1)議題式教學活動設計流于形式
在“新課標”頒布以后,教師為了開展活動型課程設置了討論環節,但一些討論與課本知識嚴重脫節,多以案例分析、舉例說明和辨析觀點等形式出現,只是為了呈現熱烈的課堂氛圍,割裂了知識和情境的關系,背離了議題式教學的本質。也有一些教師缺乏開展活動型課程的經驗,缺少課堂把控能力,不能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不能及時對學生的討論進行評價,使設計的討論活動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更有一些教師出于新穎的原因,設計了參觀圖書館、博物館和敬老院等課外實踐活動,但由于時間、安全等現實問題,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學生參與議題式教學的積極性不高
議題式教學強調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然而,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參與議題式教學的積極性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一些學生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F有的教學活動大多以教師為主,學生只是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導致學生不愿意動腦筋思考問題;在討論環節中,把探討問題變成了聊天大會,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二是少數學生羞于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知道,害羞、自尊心強、渴望表揚是高中生的典型特征,學生害怕出錯被同學們嘲笑,所以在總結環節,只有少數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大部分學生保持沉默,教師精心設計的環節派不上用場,被迫回歸傳統教學模式。
(3)議題式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健全
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容易制約議題式教學的實施。教學過程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機制設置是否合理成為衡量議題式教學法有效性的關鍵。教學評價應當考查教師和學生在整個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是否“生成”預設的目標,而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要參考,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忽略了知識的價值導向功能,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與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背道而馳。因此,教師要及時對教學評價機制進行調整與完善。
(1)加強教師對議題式教學的認識
議題式教學是實現學科核心素養和追求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使用前,教師要深入研究議題式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中加強理解,讓議題式教學在每個老師的心中都能真正地生根發芽,使其內心深處真正地接受議題式教學法。因此,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敖虒W理念是對教育活動本質的認識所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認識”,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學理念是因,教學效果是果。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應當與時俱進,“教師說、學生聽”的傳統教學觀念轉換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其次,要明確教師在議題式教學中的定位,教師要轉變搞“一言堂”的專制主義思想。從“課堂中心”角色轉變為知識的整合者、討論環節的促進者和課堂節奏的掌控者。最后,教研組內部老師之間應該針對議題式教學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與同行交流、參與觀摩教學等方式學習議題式教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應用技巧,進而增進對議題式教學的深度理解。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議題式教學
高中思想政治課運用議題式教學法,要想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就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參與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完成情況,因而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對上述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議題式教學法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這是因為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而想要真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就需要教師在此基礎上組織、管理教學。具體來說,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首先,教師要營造平等、活躍的課堂氛圍。相比枯燥的課堂氣氛,活躍的氣氛可以給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溝通環境,有利于激發他們在議題式教學中的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辯論比賽、個人總結發言等方式來保證大多數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教師要適當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并鼓勵他們進行交流合作,引導學生聆聽他人的觀點,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觀點。其次,教師要關注少數未參與的學生,要積極地進行溝通和指導,提醒他們緊扣學科內容,認真思考,勇于發言,讓所有學生都有意愿,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克服一些心理因素,如自卑、害怕等,主動地參與到議題式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而達成掌握書本知識和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3)構建多元化議題式教學評價體系
多元的評價主體不僅包括學校和老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傳統的教學評價將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只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如果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能夠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進行教學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對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的評價,而總結性評價側重于教學效果。議題式教學的評價體系關注教學過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多運用形成性評價,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階段所具有的特點,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終身成長。
新時代召喚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人才。因此,現有的基礎教育教學必須深入改革,才能適應新時代對新型人才的需要。目前,符合新使命要求的議題式教學應運而生,但也存在著教師對議題式教學缺乏系統學習、議題的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等亟須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將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相結合,盡可能地發揮議題式教學方法的長處,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