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北京 100860)
現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使得公民的政治參與度也在逐漸提升,因此對于法治問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逐漸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媒體平臺也都加大了對法治新聞報道的力度。我國一直提倡依法治國,并且也正在推進法治化進程,新媒體出現提供了發展機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有著不利的影響,因為新媒體的出現,使得網絡環境發生變化,一些自媒體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手段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我國一直提倡互聯網的重要性,并且加大了互聯網的建設力度。在各個領域的建設中,使用互聯網技術,促進了發展建設進程。特別是在依法治國的今天,使用互聯網技術對法律知識進行傳播,充分地發揮其影響力度,擴大了宣傳的范圍,讓更多的群眾能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有利于群眾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隨著新媒體的到來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對于互聯網的使用度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網絡平臺上,經常借助網絡進行購物或者是獲取一些信息。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網民的規模也在逐漸增加,并且網絡使用率也較高,超過全球的平均水平。目前這些網民規模仍然處于平穩增長的狀態,在發展中將互聯網模式進行創新,并且對其服務形式作出改變,出現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模式,這樣就使得信息化進程加快,也成為了網民規模增長的推動力。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網民規模較大,其中大部分是手機網民手機使用人群。手機使用人群逐漸增加,對于電腦的使用率出現下降的趨勢,主要是因為使用手機能獲得信息較為方便,并且渠道很多能隨時隨地的進行,這樣的優勢都使得網民數量增大,在這樣的發展情況下,對于人民進行法制普及能有效地增加普法工作效率。
在現在的新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對于網絡越來越依賴,并且各種網絡技術也被使用在生活中,增加了于人們的黏性。在對信息技術進行使用時,主要是依賴于手機。不僅能隨時隨地進行溝通和交流,還能進行網上購物,這樣的方式使得人們的生活活對于信息的獲取變得越來越方便高效,并且隨著互聯網平臺的增加,出現在各個手機端的平臺,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的對一些新聞信息進行瀏覽,這也成為現在人對于一些信息獲取的重要方式。在這時期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一些法律知識的宣傳,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增加普法工作的效率,讓更多的人們增加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這也符合國家的發展方向。對于互聯網獲取信息渠道的增加,能有效地增大對于法治報道的傳播力度,并且在這些互聯網上一些平臺的用戶多,具有發布時效性強、傳播力廣的特點,受到了很多群眾的青睞,這對于普法工作來說是一項重要的途徑,能有效地增加對于法制新聞的傳播力度。
在網絡不發達的時代中,對于信息的傳播方式來說,存在著單向性的特點,特別是在我國早期進行的法制新聞也是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傳播的,傳統的法治新聞傳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這樣單向傳播的方式向社會和人們傳達法律信息,一些受眾對于這些法律信息往往是處于被動接受,特別是對其中的一些案例報道,受眾不能識別其真實性,但是網絡的快速發展就突破了這樣的傳播方式,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使得信息傳播速度較高,并且增加了信息的獲取渠道,不管是對于法治新聞來說,還是對于其他信息的傳播來說,都不再是單向傳播,是雙向的傳播。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并且信息的獲取渠道被逐漸拓寬,各種各樣的新聞媒體出現,使得在新聞行業中出現了一些綜合素質以及專業能力都不高的從業者,他們的錯誤報道為受眾傳遞一些不真實信息。這些不真實信息就會使得法治新聞的傳播功能被削弱,使整體的法律宣傳效果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因為在法制新聞中,其主要的傳播人員是編輯人員和記者,因此對于這些人員來說,為了能做好法制新聞的報道,就必須要提高其專業素質,這些工作人員往往是對于法律常識不夠了解,在編輯或發表中經常出現一些錯誤,這樣就使得在對其傳播過程中呈現出的新聞報道與本意發生嚴重的脫節現象,并且一些工作人員在對于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時,往往會從不專業的觀點切入,對觀眾進行誤導,這樣就使得這些法制新聞被觀眾質疑。在對法制新聞進行報道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司法行為和新聞報道發生沖突,導致其表現是同罪不同判,因為一些大眾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不夠深入,所以對于這樣事件的發生,就會覺得是司法機關的處理不對,容易對司法產生質疑或者出現抗議的狀況,特別是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在這個時期就會產生不信任的現象,不管是新聞媒體還是司法部門,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影響了法制新聞的傳播。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各種互聯網平臺的出現,都為法制新聞的報道提供了發展平臺,因此要注意使用新媒體的優勢,對人們進行更好的普法。因為時代的發展,更多的人民群眾逐漸地加入到網民大軍里,對于網絡的使用程度較多,利用這一優勢,相關部門就要使用自己的權利為人民進行普法,建立一些普法欄目,能夠與受眾之間加強交流,改變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通過對受眾的問答和意見收取,能夠逐漸完善自身的不足,并且也能熟知受眾對于法律的需求度,能方便有關部門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普法教育欄目,這樣也是能提升群眾法律意識的有效途徑。特別是現在的短視頻平臺,在群眾身邊經常會發生一些不法現象,更多地被群眾記錄到短視頻中,如果不對這樣的現象進行合理的管制,就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輿論導向,這對于我國的法律建設和司法部門來說都是一種不利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大執法力度,打擊這些違法現象,并且還需要進行必要的普法教育,讓更多的群眾能夠了解,并且還要及時觀察這些視頻,針對這些視頻出的不法現象,及時做出整治,及時發布通報,安撫群眾的心情,特別是在現如今我國一直提倡依法治國,不斷提升法律普及力度。
對信息進行傳播的過程中,新聞記者擔當著重要的責任。因此,如果想要得到良好的法治普及的效果,就需要提升新聞記者的職業素。在一些西方國家,對于這些記者的從業要求較高,在記者行業所選用的人才都是精英人才,但是因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一些自媒體的出現,在對一些事件進行報道時,記者的選用標準也就比較高。法制新聞與其他新聞相比,要求和專業性都很高,因為在對一些事件進行法制報道的時候,如果因為記者的專業能力缺失,呈現出錯誤的報道或者說不正確的評價,就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輿論導向,也會對我國的司法部門產生影響,使得受眾對法治的公平性產生質疑。因此,為了更好地避免這些問題,并完善法制新聞,提升法制新聞的影響力,讓其更好地傳播,就需要提升新聞記者的素質,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且對法律常識有更深的了解,有正確的思想方向,媒體單位可以定期組織記者和編輯對一些法律知識進行學習,特別是在新聞中經常使用的法律詞匯和理論進行重點平培訓,并且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來考察記者的專業能力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也可以采用開展法律講座的方式,通過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提高記者對于這些法治事件的判斷能力。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以及一些自媒體出現,使得對于一些案件出現了不同的解答方式,因此,這也就造成了人們對于同一案例產生不同的評論,持自己的觀點,還會出現對于司法質疑的問題。因此,怎樣能夠保證司法獨立和人們的言論自由的關系平衡也成為現在被越來越關注的熱點話題,因為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不同,大部分國家在其處理方式上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和制度,但是在我國對于這方面并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這也就說明了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在這方面還有不足之處,還需要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一些自媒體平臺對于一些案件的解答容易出現錯誤的輿論導向,進而使得受眾對我國的司法體系的決策產生質疑,這對于我國的法律建設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證司法獨立,并且在對一些案件進行言論發表時,不影響群眾的言論自由,媒體在對一些法制新聞進行報道時,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于案件的事實采用客觀理性的方式進行報道,特別是對于一些法律事件,一定要采用正確的評價方式,能夠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發揮其重要的作用,這樣才能有效地為公眾進行普法,傳播法律信息和法治精神,能有效地擴大普法的范圍。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就要求法制新聞在報道時要遵循國家的相關要求,對于事件的報道必須秉持真實性和公平性,拒絕虛假報道,目前法制新聞報到時,必須要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將法治報道的積極意義充分發揮出來,總結負面新聞,將其作為經驗教訓。讓受眾能通過正面的新聞增長法律意識,并且完善自身。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互聯網傳播載體種類越來越多,也成為法制新聞的重要傳播點,因為互聯網在傳播時具有傳播速度快,并且范圍廣的特點,對法治新聞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優勢,因此在普法欄目制作時,要發揮各種互聯網載體的積極作用,正面報道法制新聞,這樣能在受眾中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對社會人員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還需要將一些實際案例進行正確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其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這對于受眾來說也是能完善自身的手段,提高自己的法制觀念。并且在社會實踐中將一些有價值的法律新聞進行深入挖掘,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提升法制新聞的報道效率。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其傳播力度增大,也使得法治新聞媒體的覆蓋面積也變大。在對一些重大事件進行報道的時候,就要求媒體團隊一定要認真對待,秉持嚴謹的態度,這樣才能切實的保障所報道的事件具有真實性和時效性,一些突發事件會在第一時間被一些非法治媒體進行報道,這樣就會導致法制新聞的傳播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因此,這些法制媒體在進行報道時,必須要認識到法治新聞在社會中所擔任的角色,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同時還要加強與群眾的互動交流,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受眾的需求,這樣對于法治新聞來說,能制作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節目,特別是在對一些利益關系進行處理時,還需要能夠調動這些受眾的積極性,讓他們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這樣就可以將法制媒體的話語權和權威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新媒體傳播力度的影響下,法制新聞的報道速度更快,這也為法制新聞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與群眾的互動性,在新聞消息,傳播速度如此快的時代中能獲取這些受眾的需求,使法制新聞的積極意義得到更好的發揮,促進法制社會的建設。
雖然現在新媒體的發展,對法治報道的傳播力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在新媒體的發展中,還是要對傳統法制類報紙進行改進,使其能夠順應現在的時代發展,加強變革力度,將其法制類的定位進行明確,是這些法制報道更具專業性和傳播性,這也能切實提高報紙的質量,對于中國的法治社會的建設也能起到推動的作用,這就要求工作人員要結合目前時代的發展特點,對市場法制信息進行深入的了解,并且還要明確法制報道類報紙的主要營銷對象以及在受眾之間的歡迎程度,并且還需要定期對報紙的受眾進行調查,結合實際情況對這些法制信息進行調整,明確自身的辦報理念,在進行報道時,法制新聞的工作人員一定要明確法制報道的目的,這樣才能切實的提升法治報紙的影響力度,也能順應新媒體時代下的法制宣傳的要求。
總之,新媒體時代地到來,不僅為法治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多方便快捷的渠道,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為了能更好地對受眾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提升國民的意識,就需要有關部門配合,對于一些產生錯誤輿論導向的媒體加大整治力度,并且還需要媒體平臺自身要加強對法治報道人員的法律培訓,提升這些人員的專業性,秉持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法治報道,這對于我國的法治建設也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