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明明
(四川商務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成都 611131)
精準思政,是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對標的新要求應運而生的。“精準思政”是在“精細”與“準確”相統一的基礎上構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從學生的日常教學管理出發,涵蓋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象、內容、手段、方式等多方面的具體設計及效能呈現。把握精準思政內涵,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強化基礎、突出重點、建立規范、落實責任,一體化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并提出了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的原則。2019年,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對于如何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也明確提出了“要著力推進精準思政,深入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0年工作要點》中也多次提到“精準”二字,包括精準思政、精準滴灌、精準供給能力、成效精準評價等,均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轉向精準化發展的必要性。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也明確規定了“推進職業教育領域‘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可見,精準思政理念在高職院校教學和管理實踐中的運用要求已十分迫切。筆者僅對所在學院實施“精準思政”理念過程中的心得提出愚見,供廣大同仁探討[1]。
如今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采取最多的教學方式依然是講解和灌輸,并未從教學效果的角度出發對教學理念、手段和方法進行創新。同時,教師將思政課目標與專業課培養目標截然分開,導致課堂形式單一,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接受度不高。課堂訓練任務落實不到位。尤其是實踐課程,苦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被隨意占用和忽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并非都來自師范院校,雖學歷水平達標,但專業參差不齊,且因本校師資隊伍匱乏,新任教師在承擔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適應崗位及夯實教學基本功。因此,要全面推動思政教師在教學中的創新,把精準思政理念廣泛運用于思政課和專業課結合的教學模式中,還需一定的周期[2]。
由于高職院校著眼于培養實用性、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學生動手能力雖強,但理論功底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他們習慣于傳統灌輸式的說教課堂,對于精準思政與專業課結合的課堂教學的新模式,需要在自身理論積累達到一定水平后才能逐步自主展開綜合應用。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又體現在對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等方面,這也對實施者從全局把控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現狀,精確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思想學業水平差異,實現全面科學、全方位精準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職教育始終將立德樹人放在首位,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專業課程則能幫助每一個學生增強專業認知、提升職業技能、從而更好參與社會實踐。“雙課”育人目標都從人的道德要求、情感需求、能力需求出發,更多關注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但是,教師在公共、專業課程設置及實施過程中,因信息不對稱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無法深入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和需求進行全面把握,因而教學方法上依然傾向于選擇傳統的大水漫灌講授式說教式教學,教學內容的實施重理論傳授,輕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啟發、實踐效果評定。加上大數據時代,學生對自身個性的張揚與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的傳統思維、固化內容等方面發生沖突的案例比比皆是,使精準思政教育的內容與時代要求嚴重脫節,精準思政教育實施的深度和廣度更面臨嚴峻挑戰[3]。
當前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形式,在各高校的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精準思政”理念的有效實施,不僅能整合各類教育主體的優勢,共同服務于人才培養,還能推動學校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創新,從而進一步推進學校層面的發展和改革。轉變傳統教育觀念、調整教育方法則是推進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如何改進固有思政教育中的大水漫灌式、說教式、大鍋飯式的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如何緊跟時代步伐,對標人才培養目標的新要求,打破思政教育的時空限制、引入新模式獲取學生的日常信息、針對性地開展課內外思政教育?如何有效解決思政教育中教學和管理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這一普遍現象,針對性地實施教學管理方案,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個性特征的精準把控和關愛?這些問題都值得像筆者這樣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展開方法層面的深層次探究,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類型,有效推動了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化,為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和輸出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同時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實現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在這樣一堂非技能性課程中吸引學生注意力、在筑牢學生理想信念的同時又能助力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呢?本文僅以本校烹飪專業學生中實施“精準思政”理念的教學實施效果為例,提出以下四種方法[4]。
現階段,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是立德樹人,實現育人目標,更需理念先行。教師必須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樹立正確理念、精準研判,教學管理各端均需樹立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設計落實到每一個細節。同時全面把握精準思政的要求,明確教育主體是以學生為本,將其作為學校各項育人工作的出發點[5]。
例如,在研讀本校烹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后,我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了大致了解,與專業教師達成共識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際中有意識涉及與其專業對應的理念——如,健康中國、工匠精神等,從理論層面重點展開講解,讓學生逐步認識到思政課和專業課并非對立關系,思政課也并非純理論的說教課堂,從而加深與專業相聯系的認知[6]。
教學實踐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給學生的“供給端”質量——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把控,是實現育人效果的先決條件。通過精準思政理念的融入,課堂跳出了傳統枯燥死板的教學設計,還關注了學生的困惑、專業特征、學段層次,回應了學生的關注點,在專業課實踐設計過程中融入了更多思政元素,學生獲得了真正的參與感。一節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含金量更高、主體參與度更強、思辨精神得到了廣泛的體現、知識深度和廣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7]。
在烹飪專業學生教學實際中,在設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部分教學內容時,我針對烹飪專業西餐實務課程中“供給側”是什么、現狀如何、如何提升供給端質量,讓學生制作調查問卷,展開實地調研,了解原材料供應商,通過多樣的活動設計,學生打破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內容的偏見,與專業知識融入后讓課堂“活”起來了,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這也給新媒體融入高校“精準思政”實踐指明了方向。當下,高校學生正處于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他們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更是新媒體的主要使用者和服務對象,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法選取時,可以適當降低面對面說教式教學、單一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借力當前學生的學習、生活大環境——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媒介來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從而達到課前課中課后目標。在對烹飪專業學生開展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我借助了云班課平臺發布資料讓學生進行課前學習,發布了中國大學慕課App上一些與烹飪專業課相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后自行尋找與供給側相關聯的要點,并引導學生在問卷星上設計問題、分析后臺數據,再結合虛擬現實技術VR全景圖,讓學生對實踐場景擁有多樣性的選擇。
同時也借助了系部招生辦、教務系統的后臺大數據,從入學成績、生源等方面對該專業學生的共同點和個性特征展開了分析,借助云班課App中學生的數據對每個學生形成了學業數據、學風數據的匯總表,全方位把握學生的整體情況。這也得益于信息技術發展為開展“精準思政”實踐提供的便利條件。
精準思政理念融入“思政+專業課”雙課同行模式的實施場景,不應當局限在專業課和思政課兩類課堂教學中,而應跳出思維限制,將課內外的思想政治育人場景有機結合,讓家庭、社會等更多主體參與到育人環節,讓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貫穿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構建多維融合的育人場景。在精準把握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學生學習成長規律、學校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做到思政工作與教學工作相融合、顯性育人與隱形育人相結合、主動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專業課在生活中也可以充滿思政溫度和高度,而脫掉了說教外衣的思政課也變得十分接地氣。
例如,在烹飪專業的教學中,我了解了學生現階段的專業課程設置和學情,和專業課老師和高年級學生溝通后,讓學生試著將之前的供給側理論及創新理論成果運用到生活實際,為家中的長輩設計一道菜,并試著動手給自己的家人做一做。這樣的教學實踐設計激發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在深入理解之前講解過的健康中國理念后,他們的設計更加得心應手,在操作過程中也貫穿了學生對良好家風和家庭美德的弘揚。
“精準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學,關于“精準”的系列論述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的有效嘗試。從教學實施者的角度,對教師的職業能力和思政素養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教學手段方法的創新提供了發展方向;從教學對象的角度來看,這一理念適應了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精準把握了教學對象的知識需求、心理需求和思想特征,對高職院校展開針對性的立德樹人工作提供了積極的指導。因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作為思政教師,要充分把握時代特征和教學規律,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讓“精準思政”理念在思政+專業課雙課同行模式中得到更為廣泛且實際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