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琰 胡 靜 尹志欣
石家莊工商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是根據學校所設專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生產實踐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產教融合動力機制是對于產教融合整個運行系統而言可以促使系統內各要素迅速有效運轉的活動機制。本文通過學校及企業兩維度多因素調研數據分析,闡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現狀,深入發掘我國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動力不足的問題,切實剖析高職教育中產教融合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進而以期改變傳統的產教融合動力模式,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改進產教融合法規,全面推進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持續健康發展。
考慮到產教融合動力系統中的內外動力因子主要包括學校、企業、政府。本次調查問卷主要分為兩方面,高職院校方及合作企業方,關于政府方面的動力機制研究主要通過其他相關方的調查問卷或訪談所得。調查問卷涉及人群包括職業院校教師及領導、職業院校學生、企業領導及工作人員。調查內容包括外部動力、資金因素、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等。本文采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獲得問卷453份,通過對問卷的整理歸納,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動力機制現狀進行如下分析。
在對學校的調查中顯示,就學校參與校企聯合創建相關項目的頻率來看,“偶爾”占到62.96%,“經常”占到25.93%,說明產教融合項目頻率不高,存在動力不足的情況。在學校調查者當中,對產教融合持支持態度的占到96.29%,其中,非常支持者占比62.96%。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大部分人員對產教融合是贊成的,態度是積極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持保留態度。
在對企業人員的調研中,有33.33%的被調查者認為通過產教融合培養的人才“可以”勝任企業的工作,并有66.67%的人認為通過產教融合培養的人才“基本可以”勝任企業的工作,說明產教融合可以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但企業對人才的質量的滿意度不高。企業在產教融合中提供教師專業提升僅占16.67%,企業參與教學占到37.5%,企業參與人才方案的制定占到58.33%,說明在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對教師技能提高作用不大顯著,但是企業對課程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導作用。
產教融合需要社會政治經濟大環境的保障[1]。政策方面,14.81%的學校被調查者認為政府在產教融合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顯”,40.74%的學校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推動產教融合的動力“一般”,另有18.52%的學校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推動產教融合的動力“不太好”。在企業調查者中,54.17%的企業被調查者表示和學校的合作有政策鼓勵或引導。調查顯示,在促成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政府在政策方面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是效果不明顯。
從校企雙方的積極性來看,學校方的調查顯示,62.96%的企業是學校主動聯系的,另有18.52%是企業聯系,還有14.81%是熟人介紹;企業方的調查顯示,有66%的企業是自己尋找的合作學校。數據顯示,45%的企業方調查者認為產教融合制度不完善,另有25%的企業方調查者認為產教融合形式無創新。政府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企業和學校在尋求合作的道路上缺乏一個穩定的平臺幫助他們尋找最契合的合作對象,缺少完善的產教融合制度及產教融合形式增進企業和學校的產教融合積極性。
經濟方面,市場需求是產教融合的保障。在學校方面的問卷調查中,有29.63%的被調查者認為市場競爭對產教融合的作用“很明顯”,48.15%的被調查者認為市場競爭對產教融合的作用“比較明顯”,說明經濟環境對產教融合的作用很大。但是調查顯示,學校在產教融合合作中產品收益為零,獲得實驗設備的比重僅占37.04%。企業方調查中,顯示在合作中獲益一般的比重占到了58%,另有12.5%表示沒有收益。近半數被調查者認為市場競爭對產教融合作用顯著,產教融合的進行不能脫離市場因素,產教融合需要遵循市場規律,結合市場需求。在產教融合的收益調查中,對學校來說更多的收益是潛在的,例如有些企業雖然沒有為學校提供實驗設備,但是提升了學生技能水平,提高了就業率,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這對學校是潛在的收益。
學校和企業是產教融合的兩大主體,校企的共同利益驅動是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動力機制。調查顯示,92.59%的校方被調查者認為學校在產教融合中的主要收益是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只有7.41%的人認為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學校硬件得以提高。58.33%的企業被調查者認為在與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獲利一般,另有12.5%的企業被調查者表示在合作過程中無獲利。調查說明,不管是企業還是學校,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直接收益不明顯,更多的是隱性收益,如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的聲譽、企業的影響力等,產教融合利益驅動不足。
產教融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從學校到企業、從教學到生產、從專業到行業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指導。從調查數據中看到,政府在產教融合中的作用不大,政策環境沒有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沒有有力的資金支持、嚴密的法律法規支撐,沒有形成完善的政策環境[2]。
產教融合資金支持不足。政府沒有資金獎勵或相應補助激發企業積極性,國家給予高職院校的資金不足以開展產教融合,特別是民辦院校得不到國家支持,在優秀教師資源的引進和培訓方面處于劣勢。另外,產教融合法律保障不完善,數據顯示政府并沒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導致產教融合職權不明,校企雙方無法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
產教融合能夠順利開展離不開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就是滿足各自的利益需求。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學校方需要提升辦學條件,收獲辦學資源,改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素質;企業方的需求是降低用人育人成本,實現技術創新[3]。
在學校受訪者中,有37.03%的被調查對象對產教融合持保留態度,究其原因,是教師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承擔了太多事務性工作,并沒有獲得知識、技能的提升或者實際的物質收益。很多教師表示“在承擔教學工作的同時,又要科研又要教改,還要抓學生實習搞產教融合,教師有三頭六臂也不夠用”。
同時,92.59%的院校被調查者認為產教融合主要受益者是學生,學生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實踐能力得以提高。但也有學生有不同的聲音。在訪談中有學生表示“在企業學習條件差,掙錢少,還要應付復雜的人際關系”“在企業工作和企業正式員工待遇有差別,他們有獎金我們沒有”“很累,經常加班”。
教師和學生是產教融合的實踐者,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他們卻表現出動力不足的現象,這對于產教融合的發展是不利的[4]。
完善的政策是保障校企雙方利益,促進產教融合的有力保障,提高勞動力質量需要高職院校不斷推進產教融合,不斷完善產教融合相關制度建立[5]。政府方面,充分重視高職教育,不斷完善政策和相關法律制度,切實保障高職產教融合順利進行。具體來說,產教融合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各部門間應通力合作,教育、經濟、市場、稅收等部門聯動與協調諸多問題,以期達到良好效果[6]。在政策上對積極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進行地方性財政獎勵,如減少企業納稅,降低企業工業水電費用。
進一步完善產教融合管理機制。對于產教融合過程中教師的管理工作,制定相關政策將產教融合和教師課程掛鉤,進行課程改革,同時產教融合計入教師工作量,規定工作量,并給予一定補貼,使廣大教師有時間有精力有積極性投入到產教融合當中。
產教融合過程中涉及多方利益關系,如何切實維護好各方利益,應該有相應的法律來進行規范化管理。
企業方面,出臺企業產教融合管理規范,明確校企雙方的義務與責任。從財稅金融政策出發,調動企業積極性。積極保障企業的利益,完善產教融合合作機制,通過稅收、政策性獎勵、地方性補貼等形式降低企業的隱性成本及用人成本,從而激發企業產教融合的積極性,讓企業積極投身到產教融合當中[7]。
學校方面,在風險保障方面,出臺學生安全管理辦法,針對產教融合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待遇問題等用法律來進行規范,明確校企責任,可以和保險等行業結合,保護學生權益[8]。
除了政策上的引導、法律上的規范,政府應該積極搭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幫助學校和企業之間建立聯系的“橋梁”。政府可以建立或委托有實力和積極性的企業聯合建設校企合作網絡平臺,幫助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在本地區尋找合作企業。通過這個平臺,學校方可發布校企合作專業需求,企業方也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區域院校專業發展,尋找適合的校企合作院校[9]。發布數據的同時,平臺還可以根據需求數據進行分析,進而了解該地區優勢行業、熱門專業發展方面,這對學校專業建設、專業課程改革、新專業發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平臺建立后,可完善其追蹤及評價機制,這樣通過平臺,實時追蹤產教融合進程、發展及問題,便于政府對于產教融合進行管理、把控及規范。
根據學校和企業的需求,探索產教融合的新形式。根據調研數據,企業主要的需求是培養周期短、成本低的高技術人才。學校方面,通過產教融合,促進學校在課程開發、專業設置等方面的創新。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將企業和學校的優勢和訴求整合起來才能激發產教融合積極性[10]。
企業和學校的利益共同點集中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上,企業參與學校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或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指導性意見,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提升人才培養效率。高職院校在完成課程、專業等方面的創新的同時,應不斷發揮科研優勢,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加強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加速產教融合進程。
綜上所述,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動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引導管理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是由于校企利益不平衡,師生積極性匱乏[11]。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任重而道遠,相信通過政府、企業、學校多方共同努力,建立相關政策制度,不斷完善產教融合法律體系,積極構建學校與企業溝通的“橋梁”,尋求利益共同點,激發產教融合積極性,增強產教融合的決心,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定能健康快速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強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