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倩倩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在日常教育中,大學生幸福感教育并未得到充分重視,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水平日趨降低。對此,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需有效發揮積極心理學知識對于大學生的幸福感教育與培養作用,以保障學生可在積極心理學影響下強化自身認知,確定幸福感獲取方式與渠道,從而自我提高幸福感,強化自身建設力度,提升心理健康整體水平,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率與質量。
積極心理學始源于1998年,由馬丁· 塞利格曼提出。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而言,所謂幸福,實際上就是人類的自覺性行為與目的性行為之間的密切銜接,展現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同時也是有關于人生現實意義與現實生活理想所需要的情緒情感感受。幸福是主客觀之間的有機統一,以個體為載體卻又依賴于社會,而幸福是同時滿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時候產生的心理感受,也是人類身心健康發展與人格富足狀態。同時,幸福也象征著快樂與意義、創造與享受、個體與社會幸福、物質與精神生活幸福的有機統一。幸福不僅是人類積極體驗的關鍵所在,也是人類生活的最高追求。積極心理學始終基于理解與解釋幸福、主觀幸福感,致力研究人類又是與美德等健康品質,引導并深層發掘人類積極性,以助于人類獲取更多幸福感[1]。
目前,幸福感缺失現象直接導致了大學生生活學習目標與方向的匱乏,從而對于自身未來感到迷茫與困惑。而大學生幸福觀念象征著當代年輕人的主流與方向,關系著國家發展進步和前途命運。所以,培養大學生幸福感勢在必行。
高校教育不僅要確保大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還要確保學生具備健康的研究態度、良好的精神品質與社會責任意識。當代大學生身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其既要面對知識與技能日新月異的變化,又要處理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大學生只有在學習與生活中更具創造性,正確了解幸福深層內涵,積極追求幸福感,才能夠順利迎接大學生活挑戰與人生挑戰,從而實現綜合穩定發展。
為培養可以適應多元化社會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選擇多樣化且靈活多變的辦學機制,實施創新培養觀念,優化培養模式,改進教育質量評估與人才評價機制,構成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有些大學生的幸福感指數偏低,主要是由于不理解幸福的含義,甚至漠視周圍的幸福。大學生幸福感高低與就業擇業、工作態度、人際關系等息息相關,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適度融入幸福感教育,促使學生在無形中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充分掌握獲取幸福的能力,以實現心理素質提升,抗挫折能力強化[2]。
人們對于幸福的感受不同、期望不同,且對于幸福獲得的途徑設想不同,所以大學生的幸福觀也存在一定差異。在當前競爭社會局勢下,一些大學生無法擺脫拜金主義與個人主義觀念的腐蝕,樹立了錯誤的幸福觀念。所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其對于幸福的理解是歪曲的,追求金錢與物質享受,追求權勢地位,崇尚享樂,認為及時行樂才是幸福的。鑒此,高校應開設幸福教育課程,強化大學生幸福感教育,給予全新而積極的認識與體驗,以確保其始終關注激情與活力,促使大學生時時關注自身潛質與幸福感提升,從而滿足求知欲與全面發展需求。
欲望越多則心靈承載的負累就越重,貪念越多則人便會在無意識下迷失方向,從而產生不幸福感。帶著功利性與目的性學習生活,心會變得很累,最終導致無法實現預期目標。一些大學生由于功利性觀念嚴重,具體表現在將擁有金錢與財富的數量作為衡量幸福不幸福、成功不成功的標準,并將金錢視為唯一且最高追求,有錢才會感受到幸福。但是,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切實意識到依靠雙手與智慧創造財富才是獲得幸福的有效方式,這使得其壓力較大且生活苦悶,從而幸福感下降。
抗挫折能力的大小與人經歷過挫折的磨煉程度及心智成熟程度息息相關。不同人在相同情境下經受相同強度挫折會產生不同反應。有些人遇到小挫折便會導致主觀世界混亂,沮喪且頹廢。而有些人即使是遇到重大挫折,依舊意志堅定,積極進取。目前大多數獨生子女在家深受呵護,機會很少經歷不幸遭遇,也很少經歷挫折磨煉,致使其應對挫折的勇氣與毅力匱乏,挫折成熟能力較差,所以很容易遭受挫折與不幸的心理傷害,無法體會到周圍的幸福。在進入社會之后,激烈且復雜的競爭和溫室效應發生嚴重沖突的時候,其常常會表現出消極且悲觀的態度,導致幸福感直接喪失。
幸福主要來源于我們自己,而獲取幸福也需要具備一定能力。幸福是一種人生態度與心態,需要自我找尋與發現。身處物質生活充裕與精神生活豐富的時代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并不缺少可以獲取幸福感的物質與精神條件。但是大多數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根本沒有用心發現幸福,創造幸福,更沒有切實把握幸福,他們缺少幸福感知能力與掌握能力。很少有大學生會明白這一道理,幸福和煩惱多數情況下是由人心決定的,在你以積極樂觀心態看待事物時,就會很容易獲得幸福和快樂,而當你以消極悲觀心態看待事物時,反而會獲得煩惱和悲傷。多數大學生缺少善于發現事物健康面與積極面的眼光,導致難以體會并珍惜生活給予的幸福感。
在幸福感影響要素中人格因素是預測幸福感最為穩定且有效的因素。積極人格因素主要由希望、樂觀、快樂、勇敢、善良、幸福、感恩等特性構成,當代大學生在上述人格特征方面多少都有一定欠缺,這將會直接影響其有序的生活節奏,甚至會導致其生活態度發生扭曲,造成幸福感下降。
一直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都主張應試教育為主,注重升學率,以目的性教育方式開展教學,很多學生盯著功利性明確的個人目標,受競爭壓力盲目追求,極易導致心理失常與人格缺失,很容易缺少樂觀與快樂等積極人格因素。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多重保護與溺愛,忽略學生積極人格培養,致使很多學生難以切身意識到自身優勢,無法客觀看待自身不足,對于生活不夠滿意,很少產生幸福體驗[3-4]。
通過確定積極心理學對于高校大學生幸福感培養的作用與影響要素之后,根據實際情況,高校應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強化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實際應用,正向引導學生,促使學生基于學校所給予的正向影響作用,逐步提高自身幸福感,以發展眼光對學生一生形成積極性影響。
基于幸福感相關研究的情感快樂理論標準,在幸福感培養時添加一定的感動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幸福。高校需積極采取多樣化形式活動,以學生自我思考與探索正向影響學生思想,促使學生始終懷有感恩之心,避免學生在情緒情感內產生失落感,從而提高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感,進而形成健康且正確的幸福觀念。同時,應把幸福感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合,而在學生面臨就業壓力的時候,應幫助學生確定就業目標與方向,并幫助學生意識到自身優勢與興趣愛好,從而準確且扎實地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與素質,以此在就業擇業的時候可以有效提高自信心,進而提高幸福感。
在積極心理學視閾下,教師在大學生幸福感教育過程中,需全方位強化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促使大學生自身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實現有效提升。就關注社會與自然發展等層面,側重于對學生平時的學習與生活狀態進行全過程觀察,促使學生適度轉變不科學與不健康信念,引導學生逐步健全自身人格,擁有積極且正確的人生處世態度,從而使得學生幸福感得以提升。
教師需在大學生幸福感教育過程中融入歷史、哲學與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內容,以強化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此外還需就大學生身心發展需求,開展多元化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學生可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切實豐富人生經驗與情緒情感等等,從而提升幸福感,進而提高綜合素質水平。
面向學生在整個學校生活過程中缺乏幸福感認知能力與獲取能力等問題,高校應致力于推廣心理健康相關教育,以此為高效開展幸福感教育相關工作提供有力依據,進而推動學生實現綜合發展。在全面宣傳心理學相關知識時,可基于實際需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方式,促使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辨別心理健康與異常狀態,避免在無形中出現心理問題,并且還需在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引導學生自我有效調節。
與此同時,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全方位了解并接受自己,準確且客觀分析自身實際情況,明確自身優勢與不足,在學習生活中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避免學生由于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產生心理落差,以獲取健康和諧的幸福感[5]。
積極心理學主張具備積極人格的人會更加易于獲得幫助,得到他人接受,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充分發揮自身潛質與建設性力量,以此深層體驗自身幸福感。高校應側重于培養并完善大學生樂觀、誠實、真誠、勇敢等積極人格品質。就調查顯示高校大學生認為最為關鍵的積極人格是自信,強化自信情感體驗,提高自我感知意識,是切實有效獲得幸福感的基礎條件。目前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自信心匱乏現象,所以高校教師在大學生幸福感教育過程中應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自信心,促使學生以自身努力獲得成功與自信。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體系是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升的第二課堂。構建健全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不僅需優化活動設施設備,又要創新活動軟件條件。校園文化活動硬件條件主要為符合學生幸福感提高的活動需求的設施設備、場地、指導教師,高校就實際需求與申請適度完善活動硬件,提高學生校園文化活動質量。校園文化活動軟件條件主要為參與積極氛圍、展示平臺等等,高校可基于大力發展活動軟件,創新活動文化內涵。同時高校應構建健康且合理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全方位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和人文情懷,以開放性與鑒賞性眼光對待自己或者他人的優勢、潛質、能力。基于實時參與豐富且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拓展大學生視野,充實日常學習生活,強化生活學習興趣與熱情,以此獲得更充足的幸福感[6]。
總之,在大學生教育中,需適度強化幸福感教育,發揮政府責任與學校責任,促使大學生學會提高自身幸福感。通過促使幸福感教育進入課堂,實現在我國普遍范圍之內的幸福感教育,使得大學生充分深入了解并掌握幸福的方式,避免產生不良消極情緒。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自我和諧目標,還要督促學生學會快樂學習,輔助學生自主戰勝消極,體會真正的幸福感,感悟周圍的幸福感,喚醒自身發現和追求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