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瑾峰
(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郜城第六實驗小學 山東菏澤 274000)
在新時代,教師要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在生動地觀察、感受、體驗與探索中培養多種思維能力,充分提高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對課前導入、自主學習、情景創設、模型制作、數學游戲、分層訓練等方法進行充分運用,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更加豐富多樣,不斷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深刻的思維能力。
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進行投入性的數學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有趣的現象,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和自主猜想,對課堂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此提升學習的積極性,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1]。
例如,在學習《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可以展開有趣的課前導入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話題進行課前導入。比如,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節日呢?這些節日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呢?”學生能夠表述出“勞動節是5月1日,國慶節是10月1日,婦女節是3月8日”等內容。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日歷中尋找出這些日期,并思考:“在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即將迎來哪個節日呢?”學生能夠體會到年月日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現象進行課前導入。比如,可以與學生交流:“為什么小明的哥哥今年14歲了,只舉行過三次生日呢?”學生能夠做出各種猜想,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本課與平年和閏年有關的知識,讓學生體會閏年現象的奇妙性。又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工人叔叔每個月上班的天數都是一樣的嗎?在哪些月他們上班的天數會比較多?哪些月上班的天數會比較少呢?”學生能夠借助這種生活現象對每月的天數知識產生了解的興趣。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展開有趣的課前導入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內容的豐富樂趣,充分激發學習動力。
新課程改革強調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導學問題,為學生指引自主學習的方向,幫助學生從宏觀到細節的層面對課堂知識進行梳理,以此充分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自主學習的熱情[2]。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導學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首先,教師可以設置宏關系的問題,讓學生對課堂內容形成整體性的認識。比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本課我們需要學習哪些與小數有關的知識呢?”學生瀏覽教材內容,能夠將學習任務確定為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兩大方面。接著,教師可以提出細節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具體學習。比如,可以先給出3.5+2.8=6.3;1.5+2.2=3.7等題目,然后給出如下填空題目:“小數進行加減運算的時候要把( )對齊,然后整數部分按照( )對齊,小數部分也按照( )對齊,再進行加減運算。”學生可以在作答完這些計算題目后總結出相應的計算方法,填寫相應的關鍵詞,進而對小數加減法的運算法則形成明確的認識。同樣,教師可以給出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一些題目,讓學生在作答題目后嘗試表述相關的運算方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修養。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明確的問題指引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在課堂中不能始終保持高度緊張的學習狀態,容易影響學習效果。而很多的數學知識可以通過情景化的方式來呈現,讓學生在生動的觀察與體會中提高理解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情景式教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解深度。
例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生動的數學情景,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需要辨別多種場所之間的位置關系,而方位的種類又是豐富多樣的,學生僅通過文字化的學習往往不能夠形成具體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多種情景,讓學生進行辨識。比如,可以呈現出校園中的教學樓、實驗室、升旗臺、操場的示意圖,并在示意圖中標注相應的方向。在學生觀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教學樓在實驗室的什么方位呢?升旗臺在操場的什么方位呢?”學生可以根據示意圖中的箭頭進行具體的表述。又比如,教師可以呈現出如下出行視頻:“小明從家中出發,向東行走1000米到達圖書館,接著向南行走500米到達超市,最后向西行走1200米,到達游泳館。”在觀賞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描繪出小明行走的路線。學生能夠繪制出相應的路線圖,標注出各種場所,根據視頻內容的提示辨別各種方向。同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由說出周邊的一些區域,利用百度地圖尋找這些區域。學生能夠在軟件提供的畫面和語音的指示下,進一步對相應的位置和方向進行辨別,提高學習的生動性。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創設豐富多樣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和體驗中提高知識理解的深度[3]。
數學模型是一種十分常用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制作形象化的物體,對抽象復雜的知識進行具體的剖析,對疑難問題進行明確的梳理,以此尋找到多樣的理解思路,充分提高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模型化的數學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的創造性。
例如,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數學模型,深入探究相關問題。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圓柱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需要計算哪些部分的面積,才能求出圓柱體的表面積呢?”學生可以裁剪出兩個大小相等的圓形紙片和一張長方形的紙片,將這些紙片粘貼成一個圓柱體,從而能夠認識到圓柱體的表面積是由兩個大小相等的圓形面積和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共同組成的,進而推導出相應的公式。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相關的疑難問題。比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要給商場內的一只柱子表面貼上瓷磚,應當使用多少面積的瓷磚呢?”學生可以展開房屋構建活動,制作出房屋和柱子的模型,從而能夠發現柱子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分別接觸房頂和地面,不用貼瓷磚,只有側面需要貼瓷磚。因此能夠將這一問題轉化為計算圓柱體側面積的問題。又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制作一只水桶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鐵皮呢?”學生可以嘗試制作水桶的模型,進而發現水桶雖然是一個圓柱體,但上底面是中空的,因此只需要計算下底面的面積和側面積。由此,學生能夠借助模型對多種圓柱體事物的特點形成具體的認識,提高思維的深刻性。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能夠讓學生利用模型對復雜性的數學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深度[4]。
小學生普遍活潑好動,對于各種數學游戲有著濃厚的參與興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游戲工具的制作、游戲活動的開展、游戲原理的探究,從而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多種思維能力,提高數學知識運用的靈活性。
例如,在學習《圓》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數學游戲中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騎自行車游戲的視頻,并引導學生思考:“自行車的車輪有怎樣的特點呢?與我們學習過的哪些知識有關呢?”學生首先能夠直觀認識到自行車的車輪能夠不斷向前滾動,從而理解圓具有很強的滾動性這一知識。接著,學生能夠發現自行車的車輪上有很多的輻條,而這些輻條都匯聚于自行車輪的中心,因此可以將輻條看作圓的半徑,將車輪的中心看作圓心。又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展開滾鐵環的游戲。學生一方面可以在平坦、粗糙等不同質地的地面上滾動鐵環,驗證圓具有滾動性的特點。學生還可以制作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形狀的鐵環而進行滾動,能夠發現這些形狀的鐵環滾動的速度很慢,并且不具有持久性,從而對圓具有滾動性的獨特性質進行更為生動的認識。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怎樣能夠知道自己將鐵環滾動了多少距離呢?”學生先是可以測量出鐵環的直徑,求出鐵環的周長,計算出鐵環滾動一周的距離。接著可以數出鐵環滾動的總圈數,求出鐵環滾動的總距離。由此,學生能夠在這些體育游戲中提高對圓理解的深刻性。同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剪紙藝術,裁剪出不同大小的圓形工藝品,計算所使用的彩紙的面積。以此讓學生對圓的面積知識進行更為靈活的運用。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夠以多種方式展開數學游戲,從不同的視角理解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充分提高學習效果。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會獲得不同的學習成果。教師只有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針對性的指導,才能夠強化學生的相應數學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展開分層訓練活動,讓學生練習存在困難的專項問題,以此進一步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提高學習的綜合性。
例如,在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強化學生相應的數學能力。比如,一些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不能夠快速計算數學題目。因此,教師可以給出325×17;643×21;185×49等題目,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細致觀察學生的計算過程,了解學生的計算思路,對學生展開具體指導。比如,能夠發現一些學生在計算題目時,未能夠將相應的數位對齊;而一些學生在計算時過于追求速度,未能正確處理數字進位問題,造成計算結果存在偏誤。教師可以指出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重新展開計算,以此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計算態度。又比如,一些學生缺乏靈活的知識運用能力,教師可以給出125×8=1000,25×4=100等式子,讓學生觀察其中的規律,以這些式子為基礎,快速計算125×80;25×40等算式。學生能夠發現,相比于之前的算式,這些算式中的被除數擴大了10倍,因此能夠直接寫出相應的結果。由此,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對有規律的三位數乘兩位數運算題目進行深刻的理解。同樣,一些學生對于應用題目缺乏明確的思路,教師也可以展開專項訓練,幫助學生尋找解答問題的方法。比如,對于“總共有2236噸貨物,每輛卡車每次能運載122噸貨物,總共有17輛卡車,這些卡車能夠一次性運載完這些貨物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知道能否一次性運載完呢?”學生能夠列出“總運輸量〉總貨物量”這一關系式,尋找出整體的解答思路。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知道總運輸量呢?”學生能夠列出“每輛卡車運輸量×卡車總數量=總運輸量”這一關系式,進而列出122×17=2074這一算式。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專題性的數學訓練,讓學生充分彌補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學習多種數學方法,培養相應的數學習慣,充分提高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注重發揮課前導入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給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高獨立思維能力;此外,要對情景創設、模型制作、趣味游戲等活動進行充分運用,讓學生在多角度的觀察、體驗與探索中提高知識理解的深度和運用的靈活性;最后還要針對學生展開分層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專項題目的訓練中培養學習習慣,拓展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通過從這些方面展開教育,學生能夠形成多樣的學習思路,掌握豐富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