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全 黃文華 楊 靜 姬 靜
咸陽師范學院設計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藝術設計學科中的各類專業是關聯文科理科工科等的綜合性學科。就藝術設計理論而言,具有審美功能,但是藝術設計卻又與生活息息相關。藝術設計從它誕生以來就有其實用功能。藝術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產生的,藝術設計是伴隨著人類創造使用各類工具和生產物質資料而產生的,它具有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雙重屬性。其中的藝術設計的實踐環節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重中之重,這是落實設計學科培養學生參與實踐環節不可缺少的環節,滿足當前轉型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條件[1]。當前,高校轉型關鍵是實踐性課程體系的調整與建立。
當學生有了一定理論基礎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時間教學必須聯系現實生活生產,將“政產學研”結合進藝術設計的專業課程之中。通過各類實踐課程,帶學生到諸如景觀設計企業、裝修設計企業、設計人才孵化基地、產學研中心……讓學生切身感受和實地察看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建立起與高校理論課相輔相成的實踐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藝術設計類的教學單位,首先要確立一個有具體目標、教學環節的總抓手,來確定最終目標的實現。而建立藝術設計類專業實踐體系的目標在于培養藝術設計類綜合性人才,這種人才必然具有較高的創新應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能應用專業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并有一定的創新性[2]。
首先,學校硬件配套設施跟不上是限制藝術實踐專業實踐教學的一大原因,多臺計算機只能滿足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培訓室,而根本無法滿足藝術設計專業的技能實踐與實訓需求。其次,沒有完善的校外藝術實踐基地供學生參與藝術生產與實踐。
自1997年教育部確定藝術設計為本科招生學科名稱以來,開始遍地開花似的招生。藝術設計貴在創意活動與實踐,設計者具備綜合素質,各個專業雖然對設計知識面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由于藝術考生的文化分數要求低,有部分高考生源是真的熱愛藝術,但另一部分高考生源由于文化課差,迫于無奈才報考的藝術設計專業。這些學生其中的一部分由于自律性差,或者對所學并不感興趣,因而對實踐類課程更是缺少了解。專業課不能認真學習和深入鉆研,實踐環節不夠重視,再加上目前應試教育的弊端,導致部分學生動手與動腦無法很好結合,失去藝術實踐能力,這都嚴重阻礙著藝術設計實踐的前進步伐。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實際上具有文科、理科、工科和藝術的綜合性知識[3]。如果學生對專業不感興趣,那藝術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更是無從談起。缺乏這些是難以更好地成為一名藝術設計人才。由于優秀的設計是一種能力,需要領會、需要有創新觀點,這都需要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專業作為設計基礎。
藝術設計是講究天賦的,同時具有藝術性、合理性和科學性,藝術欣賞是感性的。藝術設計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設計類專業更不能只憑著想象力和感性認知,而是同時注重實踐的表達。一個好的藝術設計雖然具有審美特性,但也不乏實踐能力的表達。因此在藝術設計學科的實踐中,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藝術實踐教學環節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藝術設計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們,幾乎都是清一色地從大學畢業又步入大學講臺的“學員”,類似缺少實踐經驗的學生,搖身一變就成了大學教師,這些教師如何有能力指導學生進行藝術實踐,這也是影響實施和強化藝術實踐的一個劣勢,這給學校藝術實踐活動帶來了很難克服的困難。
完善藝術實踐體系,首先要解放思想,改變觀念,提高認識,努力營造實踐教學環境,才能提高藝術實踐體系,以便使藝術設計教學質量上一個臺階。
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創造的內容和其他藝術門類有所不同。藝術設計是一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市場、科技、情感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很強的學科。克服藝術學科誕生初期將藝術學科劃分到文學類而造成不重視藝術實踐教學帶來的偏見,同時藝術設計學科其審美標準也隨著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4]。藝術來源于生活,反過來又作用于生活,藝術設計和社會實踐是魚和水的關系,無法隔離。藝術設計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任何藝術設計學科都有很多綜合性因素。在大腦中的創意還要通過材質、數據的整理和電腦軟件、制作工序來實現。藝術設計下屬的某些專業方向僅靠一個人或幾個人是很難完成的,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藝術設計專業人才要有全面統籌的能力和智慧。
為提高大學生的行業競爭和實踐創新,高等學校在培養藝術設計類人才的過程中,要將藝術設計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諸如課程設計、社會實踐、政產學研、課堂實踐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時,實踐教學也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培養人才的內在需求。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不盡相同,藝術設計專業不僅需要良好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實踐操作環節。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各類課程設計、社會實踐教學、現場調研等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藝術設計類人才。實踐的過程和理論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5]。
新時代下,應克服傳統的管理模式,制定一套適合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學理念,適應學科發展及管理的方式。目前,藝術設計學科幾乎都是在擴招浪潮下和經濟效益的驅動下不斷擴招。藝術設計學科的相關專業如雨后春筍般誕生于各類綜合性大學、專業院校和各類高職院校中,但在辦學思路和管理模式上基本上都是以各自的工科、理科、文科的模式進行,為適應具有獨立性和綜合性實踐為主的交叉性學科,只有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才能建立起適應藝術學科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藝術設計的改造性遠遠大于其個體的自我表達。藝術設計是對原有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種改良和優化,藝術設計的本質是讓人們獲取更有價值,使用更方便,更具有審美特征的生活物品或生活方式。藝術設計具有很強的服務性。其目的是使用價值,必須體現其實踐性,認識藝術實踐的重要性上調整藝術設計學科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并優化其實踐途徑。藝術設計類培養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實踐途徑和實踐探索精神,促進藝術設計的個性化發展,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實踐和逆向思維[6-7]。這些目標只有通過藝術實踐才能去實現。在實行培養目標的過程中,要打破工科、理科、文科等各類綜合性大學、專業院校和各類高職院校的教學體制,只有從認識及觀念上進行突破才能解決問題。
學校和學生必須改變學生在校接受訓練及教育的傳統觀念,應深入社會,接受社會相關的實踐。目前藝術設計教育很多方面與社會脫節,理論聯系實踐只是“紙上談兵”,實踐教學是“閉門造車”,培養出的學生畢業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失業。一般而言,藝術設計類學生通過學校聯系的校企合作方式,孵化基地訓練方式,產學研合作方式……讓學生在學校所學知識和社會上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讓其得到全方位的綜合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收益。(如圖1)
在教學中,藝術設計突出實踐教育創新與特色這一條主線,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的應用型人才;同時要注重雙證并重,即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還要考慮行業職業資格證書[8]。教學涵蓋學歷教育與行業設計師職業資格培訓雙重領域。學校、企業、社會三方結合提高藝術實踐能力,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落實藝術設計人才的實踐能力。
(一)學校完善和建立適合藝術設計學科的辦學思路,克服傳統的管理模式,制定一套適合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學理念,適應學科發展及管理方式。
(二)加強教師隊伍實踐教學技能培養。教師首先要具備相應的社會實踐參與度,參與到企事業單位的社會實踐中來,其自身具備了基本技能,才具有培養學生專業設計實踐創新能力、設計創新思維和聯系實踐的能力。
(三)學校需建立藝術實踐實訓中心或實踐訓練工作室,以便滿足學生最基本的實踐技能培養,克服目前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動手實踐能力的情況。
(四)現階段,比較切實可行的培養藝術設計類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方式就是其中的“政產學研”。高校教師應牢固樹立起充分依靠政府搭橋,利用社會企業的資源,巧妙解決辦學經費不足。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樹立“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五)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以行業發展來調整藝術設計的教學方式方法。圍繞產業辦專業,產業引導專業。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走校企深度融合的辦學模式。將企事業單位中的具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工程師聘請到高校來教學,并將自己學生的實踐課程直接放置在企事業單位中進行,從而達到產學研互補,優勢互補[9]。充分利用設計機構和工作室在實踐、培訓、科研等方面的社會資源。
總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藝術設計類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是培養創新型、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有加大和優化藝術設計類實踐體系構建,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藝術設計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