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國寶 王玉晶 邊金堯
(巢湖學院 安徽合肥 238024)
近些年,教育領域一直提倡“張力課堂”,而通過廣大教育者們的不懈努力,張力課堂的確卓有成效,至少改變了過去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體系,這也正是“以人為本”學生觀的具體應用。“張力”最初是一個物理學名詞,指的是某物體受到拉力的作用后,該物體內部產生了牽引力[1]。物理張力的最顯著特征在于它不是單一方向的力,而是一種相互作用的力,即兩個相反方向的力需要保持平衡才能有張力地存在。那么,“張力課堂”該如何理解呢?顧名思義,即指有張力的課堂,或者是使課堂具有張力,再具體點可以說是教與學在矛盾中實現收放自如,讓師生之間的互動如氣韻的流動,自然而然,不露痕跡,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實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有趣的是,物理學中“張力”的反義詞是“壓力”,那我們肯定張力課堂,就是反對“壓力課堂”,這樣的課堂會給師生造成很緊張的氣氛,從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導致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想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歸根結底要靠人才,靠教育。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我們要想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啟發心智,就更需要用心營造張力課堂,增強教學效果,體現教育的價值。誠然,人們所提倡的“張力課堂”針對的主要是中小學生的教學,其實大學生的課堂也有必要增強其生命的張力,以增加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生力軍。雖然大學生課后有很多的自由時間,但大學不同于中小學,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需要更加豐富,要參加各種社團和組織活動,有的還要到社會上去找些力所能及的兼職,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又能為步入職場增加一些經驗。因此,課堂對大學生來說也是極為寶貴的學習時間,不容忽視,不該浪費。本文即以大學生為例,列舉六種方便易行的大學張力課堂的方法,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勉。
游戲教學“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由意大利蒙臺梭利倡導并在課堂中實行”,指的是在教學中融入游戲,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提高接受效果的一種授課方式[2]。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做游戲似乎只適用于幼兒和小學生,至多可用于中學生,但事實是,如果游戲設計得精當得體,即使是成年人也可以參與其中。“游戲燃情”就是要把設計好的融知識與趣味為一體的游戲貫穿于整堂課中,就是要發揮教學游戲的最大功用:既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又能讓學生在游戲結束之后掌握所學的知識。正如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興趣,而且意識到大學的理論知識也并非像想象中的那么枯燥,那么就會樂于配合教師完成游戲,在緊張又愉快的參與和體驗中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這種方法若運用得當,將會極大地提升課堂張力。
一門課程的每一章、每一節都是有緊密聯系的,作為教師,要深入挖掘章與章、節與節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在每一次新課之前,都留出一定的時間回顧前次課的重要知識點,主要以問題的形式進行,但學生可以翻書,可以依書朗讀,不必背誦,待幾名學生回答完所有問題之后,老師要解說一下這兩節課之間的聯系,這就是“溫故知新”。這種張力課堂的方法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能夠使學生養成系統性、整體性的思維習慣。目前大學生普遍的學習狀態是如果不考試,就基本不會課后復習的。基于這種情況,大學老師有必要調整一下自己的授課方式,每節新課前和學生一起理清思路,為其接受下面的新內容做好鋪墊,就像是運動前的熱身有助于減少受傷和提高運動效果一樣,溫故知新的方法能增強課堂授課與聽課的連貫性,教師講授新課也會自然流暢,教與學相得益彰。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大學生們!張力課堂,其主體目標指向的是學生,是通過富有張力的課堂,促進學生心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能營造一種放松的氛圍,即對于所提問題允許學生回答不正確,并能機智地借錯發揮,借機使其獲得了新的認知,那么這樣既為犯錯的學生解了圍,又開拓了他本人及其他同學的思路,豈不是一舉兩得,我們可以把這種張力課堂的方法叫作“將錯就錯”[4]。這種方法需要教師對所教之課非常熟悉,并且根據以往經驗總結出本課內容學生易犯哪些錯誤,針對類似的錯誤該如何引導,語言要精練,語氣要柔和。特別是我們面對的是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他們理解力強,但卻非常愛面子,如果不講究說話方法,那么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當然,所有的教師在上崗前都學習過心理學,根據大學生這個階段的心理特征,語言技巧上應該不會有問題,這種將錯就錯方法的核心在于思考如何巧妙地把學生從錯的認知引導到正軌上來,且學生是否真正接受了正確的知識和觀點。
低年級的課堂上要有抑揚頓挫的語調,要有鮮明的色彩對比和奇特的形象展示,而高年級乃至成人的課堂,要靠精彩的故事來活躍,這里的故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各種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事件,也可以是教師親歷的事情,所用故事的特點要妙趣橫生、有情有義。這種旨在調動學習興趣能帶來情感與智慧收獲的張力課堂方法叫作“故事悟道”。大學生上課不像中小學生那么注意力集中,他們常常是隨性聽課,講得有情有趣就聽聽,不感興趣就翻看手機或者睡意濃濃了。作為學習者,我們也希望從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或真實的事例中習得知識、哲理與技能,這會增加我們主動認知的渴望;而作為傳授者,相信教育者們也已經感受到了學生聽故事時的那種全神貫注和饒有興味,所以教師若擅長搜集與講授內容密切相關的故事,穿插于課堂上,那將會讓課堂的生命張力加倍增長,學生會在聽故事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猜測故事的發展,同時享受著學習的樂趣。
演講有“開場白”,而“導語是新聞寫作的靈魂”[5]所謂“開場白”和“導語”其目的都是讓人快速進入傾聽和閱讀的狀態。講課也一樣,在講授新課的時候,也需要用一種方法吸引學生,以便他們順利地接受新的知識、技能或富有正能量的情感態度等,這種張力課堂的方法就是說一則與本課內容有關聯的新聞作為導入新課的引語,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上一種方法不同,新聞一定是新近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事情,重點在于新鮮、真實。可以是國內的,也可以是國外的。新聞導學的優勢是用最有說服力的剛剛發生的實事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而對于那些經常關注新聞的同學來說,他們立刻就會進入狀態,和教師產生共鳴,甚至會參與討論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和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全部或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就被調到起來了,此時,教師便可以順理成章地講到與此新聞事件聯系緊密的課程內容了。
毛主席曾說:“讀書是學習,使用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正所謂“實踐出真知”,能把所學理論應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這才是真的學會了。這一點在大學課堂尤為重要,因為大學培養的都是專業人才,所以他們出了校門就應該具備用自己所學專業服務社會的能力。比如,教師每次講完一個理論性的知識點后,都舉出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同學們思考該如何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確定是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來實現的”[6]。教師提問,學生不得不思考,久而久之,學生便會養成隨學隨用的習慣,這樣課堂就不是平面的、被動的,而是立體的、主動的了。因此,學以致用張力課堂方法之益處在于既鍛煉了學生的一隅三反的應用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動力。
陶行知曾告誡教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7]。” 用真情實感去與學生交流和互動,尊重你的學生,愛護你的學生,你的課就會受到學生的喜愛,你的講解才有感染力,勢必會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和質量。也就是說,師生之間的關系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心態和學習成績,影響著學生心理成長和個性發展,決定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情感交流可以很好地提高教育親和力,提早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關注學生的心理,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信任,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沒有任何心理負擔。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發現并提出聽課時問題——所思所想。教學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教與學的過程。所有參與者中,只有相互團結與互信,才能實現教學過程高質量的運行。這一切都要以師生間很好的情感交流為基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更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無論何時何地,學習的知識必須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然而,我們的教學嚴重脫離實踐,導致學生厭學并形成學習無用論的心理。這樣的教學怎能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成績。只有實踐教學,學生參與其中,親力親為,感同身受,才能發現理論知識由來與問題,將理論知識很好地融入實踐,補充理論知識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教學中增加的實踐互動才能實現教學培養方案中的人才培養目標。否則,那些所謂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假、大、空的目標。實踐互動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獨立工作的作風。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給予指導,學生利用學與做相結合的方式,獨立完成課堂學習的任務。實踐互動讓學生拒絕膚淺地從理論表象看問題,更能深刻地學習理論知識,從本質上理解理論的由來。
以上幾種張力課堂的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疊加,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些方法雖易于操作,但教師在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第一,要以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為指導,不能離開主題,這是使用任何一種張力課堂方法都要遵循的一個原則性問題。
第二,提煉每次課的主要內容,做到“極簡”。所謂“極簡”既是指內容精簡,又是指語言的簡練。
第三,有效控制時間。根據不同學科、不同課程、不同章節,選擇不同的張力課堂的方法,備課時需要大致分配好時間,可為出現臨時狀況預留幾分鐘。
第四,定期進行效果檢驗。一種方法是否合適,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可以是一個月,也可以是半學期或一學期,除了測驗、考試、學生評教等硬性標準外,還可以通過教師自己的觀察,對學生前后的課堂表現進行對比,自會做到心中有數。
大學生對知識、技能、方法、擁有正常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需求更加迫切,提高大學課堂張力也將任重而道遠,我們將繼續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為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做些添磚加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