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山西大學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3
資助工作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2021年是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年,在這種新形勢下高校資助工作開展模式也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不斷創新完善[1]。
學生資助工作事關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黨和政府高度重視?,F階段,學生資助工作已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全過程的資助政策體系。針對本科、??平逃A段,建立了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元混合”的資助政策體系。自2015年國家開展“精準扶貧”以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內容更加豐富。2016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推進下,推動各地各校學生資助類型由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全面推進精準資助工作,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2017年教育部黨組印發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將資助育人納入“十大”育人體系,將“扶困”與“扶志”、“扶困”與“扶智”緊密結合起來,更加注重培養受助學生的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的優秀品質,構建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2];2019年教育部門進一步拓展資助育人方式,更加重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地各校全面取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蓋章環節,改為申請人個人承諾,資助工作更貼心更暖心。2020年為做好疫情防控狀態下的學生資助工作,教育部及時完善資助信息系統,增加“是否遭受疫情”“疫情補貼”等指標,增加資助工作線上申請、審核等方式,確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資助工作順利開展。
隨著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高校學生資助資金投入力度也不斷加大。近五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全國累計資助各類困難學生資助金額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高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項高校學生資助金額也呈逐年增加趨勢。2016年全國學生資助總金額為1688.76億元,其中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金額955.84億元。到2020年全國學生資助總金額為2408.20億元,其中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金額1243.79億元。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是資助工作開展的依據,因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至關重要。在2019年之前,學生在申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時需要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出具相關證明,以證實學生家庭困難情況是否屬實。自2019年起各地各校全面取消此環節,學生只需填寫個人承諾書。這一政策變化極大地方便了貧困學生的申請,避免了一些學生因為證明不好開或是錯過時間等原因導致錯過貧困認定的機會,充分體現了國家和教育部門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但這也為高校精準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帶來了挑戰,此前即使在需要證明時也會存在開具虛假證明的現象,取消這一環節后更容易被某些投機取巧的學生鉆空子。
現階段,在全面脫貧的新形勢下,絕對貧困的現象已消除,但相對貧困的現象還將長期存在,相比而言,相對貧困學生的識別難度更大,為貧困學生的精準識別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一般情況下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對學生的家庭情況了解,可通過與學生本人談心談話、與班委和同學了解等方式,但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對有些心理敏感、自尊心較強的學生來說,他們不愿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也不會主動申請,對于這部分學生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就會導致貧困學生認定的遺漏。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教育部門和各地高校等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資金力度的逐年加大,“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已基本實現。2016年教育部提出各地各高校對學生的資助應由保障型向發展型轉變,即由資助“助人”向資助“育人”轉變。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逐漸重視資助“育人”的內涵,開展資助育人活動,但是存在浮于表面的現象。例如,只在發放助學金時開展一些教育指導性活動,活動內容、形式單一,意義不大。在資助工作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還伴隨著心理問題、學業困難、就業困難等一系列問題,一味提供資金幫助還會使部分受助學生產生依賴資助的心理,喪失艱苦奮斗、感恩回饋的品質。也有部分心理敏感的學生,對自己的家庭情況及接受資助存在自卑的心理等。這些都說明通過資助達到育人的目標尚未實現。發展型資助的目標不只是解決學生的學費、生活費等經濟困難,更重要的是將經濟解困與學生思想解困、學業解困、心理解困等聯系起來,提升受助學生的綜合素質。新形勢下,發展型資助的最終目標是讓受助學生獲得精神上的富足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是資助工作開展的前提和依據,科學精準認定是更好地開展資助工作的必然要求。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作出明確規定,也為精準認定提出了建議。新形勢下,科學精準做好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尤為重要。
1.全員參與認定工作
首先學生本人在申請時,應如實填寫家庭基本情況,如實反映家庭經濟情況。這也要求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在班級初審時,需要輔導員、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進行民主評議,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確定資助名單,而不是一錘定音。高校資助部門在接收到院系上報的初審名單后,應進行嚴格的復審,確保應助學生不遺漏,不應助學生不縱容[3]。學校和學院每學年應進行至少一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復審工作,可通過電話聯系當地相關部門、實地走訪等形式進行調查了解,若發現弄虛作假現象,一經核實,學??梢罁嚓P規定進行嚴肅處理。
2.全程識別貧困學生
也就是說對貧困學生的識別不只是在經濟困難認定的一段時間,而是應該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學習生涯。在學生入學時,輔導員可以通過入學教育、家長見面會、新生見面會等方式初步了解學生的基本家庭情況。在每個學期初,通過學生本人反映、班干部上報等形式及時了解突發致貧情況。在整個學期中,可以通過班會、談心談話、家訪等方式實現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識別。對貧困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了解,要做到實時、動態的關注識別。
3.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學生經濟困難情況
高校資助部門應與政府等相關部門溝通對接,及時掌握五類困難學生及其他情況致困的學生名單,并及時下發到各學院。各學院在接收名單后認真開展調查了解,確保應助學生不遺漏。現代社會是網絡時代,高??杉訌娀ヂ摼W大數據分析服務平臺的開發利用,通過大數據分析服務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費用、日常消費情況等,掌握學生的真實經濟情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識別的精準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指出,提升資助育人質量,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著力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的優秀品質。這就要求高校資助工作不僅是解決學生的經濟困難,同時還應注重解決學生思想和精神上的貧瘠,實現貧困學生的“全方位脫貧”。新形勢下高校在資助工作方式完善的同時,應注重強化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受助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是國家的建設者和未來接班人,肩負著國家和人民的希望與寄托。高校加強受助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看似相互獨立,實則相輔相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資助育人工作是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4]。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資助育人目標的實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這幾個方面:(1)積極開展黨史教育。黨史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重要教育意義。通過黨史學習,使學生感受我黨百折不撓的勇氣,感受黨員同志不畏強權、矢志不渝的精神,培養受助學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品質。(2)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取得勝利,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有遠大的理想。對于貧困學生而言,理想信念是激勵他們不懈努力奮斗的力量源泉,因此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意義重大。(3)宣講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通過宣講,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資助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透過這些政策可以讓貧困學生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懷和期望,激勵學生發奮圖強,培養學生愛國愛黨情懷。
2.樹立先進典型,發揮模范引領作用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貧困學生由于家庭背景及經濟條件的限制,導致他們缺乏自信心,找不到前進的動力,而榜樣可以幫助貧困學生找準前進的方向。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最好的榜樣。
老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形象,關心關注貧困學生的學業問題、就業問題,耐心引導心理敏感學生,通過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同時還要挖掘貧困學生中的先進典型,這類典型更具有親和力和說服力。例如,可讓貧困學生中的優秀黨員、優秀學生干部、優秀畢業生,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宣講他們的先進事跡,讓學生們產生共鳴,向榜樣們學習。榜樣力量是無窮的,通過樹立身邊的先進典型,幫助受助學生重塑自信心,利用榜樣的力量對受助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從思想上鼓舞他們,從行動上指引他們[5]。
3.搭建實踐平臺,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能力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資金資助只能暫時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困難,要想徹底地解決學生的貧困問題,必須幫助學生學會“自助”。通過為貧困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提供實踐機會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實現“自助”。(1)學??梢栽黾忧诠ぶ鷮W的機會,增設一些教學助理、科研助理、學風建設等崗位,使貧困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補助,既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又可增長學生們的自信心,使學生們明白付出才會有收獲,實現自身價值。(2)搭建與企業合作的平臺,為貧困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增長學生自身技能,不僅可以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還能幫助學生職業發展規劃的形成與完善。(3)開展志愿服務。志愿服務是一種參與體驗式活動,學生在幫助與服務他人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增強貧困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的組織領導協調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目前,盡管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模式在不斷發展完善,但仍然存在對貧困學生的識別不夠精準、資助育人目標尚未實現等問題。在全面脫貧取得勝利的這種新形勢下,高校資助工作不僅要做到科學精準,同時還要實現資助“育人”的目標,實現由資助“助人”向資助“育人”的轉變。高校資助工作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不斷創新完善資助育人模式,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促進貧困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和綜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