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琴
(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九龍中學 四川廣安 638500)
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向學生系統(tǒng)傳輸?shù)赖吕碚摗⒎芍R的作用,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該學科中理論知識點較多,很多學生在實際學習時總是缺乏興趣,且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誤區(qū)。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就需要加強探索,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結構、改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特定場景中更為準確、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同時將其與現(xiàn)實生活銜接起來,通過感知、分析來完善個人的言行,學會自我管理,從而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情境教學模式實際上指的就是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和資源,為學生構建的符合教學需求、可調動學生感官進行體驗和分析的學習環(huán)境的策略,其能夠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獲取更加直觀和準確的信息,同時豐富他們的情感認知,促使其高效學習。[1]
1.提升教學趣味,活躍課堂氣氛
在教學中設置情境,本就是一種富有趣味的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讓他們以更加生動的方式解讀知識,同時能夠改善枯燥沉悶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們提供自主學習、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且能夠讓其結合更為具象的素材去解讀知識,從中挖掘深刻的內涵,不斷完善自身的認知體系,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助力高效課堂的構建。
2.降低授課難度,便于學生理解
生動且多元的教學情境可以起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尤其是面對比較復雜或枯燥的理論知識時,當教師可以根據(jù)需求創(chuàng)設情境,那么學生在實際探索的過程中,也就更容易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理解,同時把握其內涵,進而降低教學的難度,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得以高效學習。[2]
3.激活學生思維,促進知行合一
當學生處于比較開放、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中時,他們的思維也會更加活躍,更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剖析問題,同時提出個人的觀點,而后進行全面探究。所以通過使用情境教學模式,可以營造更加輕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參與中不斷發(fā)散思維,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達到知行合一的狀態(tài)。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用情境教學模式時,教師應當秉承“三貼近”原則,即貼近教材內容、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現(xiàn)實生活。也就是教師在構建情境之前必須準確把握本次課程的要點,了解教學目標,確保借助情境輔助學生高效地吸收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所設計情境需要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使之在體驗中獲得豐碩的成果,不斷完善個人的思想認知體系和價值取向,也要保證所創(chuàng)設情境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以學生熟悉的事物喚醒他們的求知欲。同時降低其理解難度,并引導學生基于生活展開聯(lián)想和思考,能夠將所學化為所用,不斷完善自身的言行,從而順利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對學生而言,機械、重復的內容很容易失去吸引力,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使用情境教學模式時,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研究他們的心理特征和學習特點,遵循靈活多樣原則,以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情境引導他們學習。一方面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新鮮感,樂于主動探究和挖掘;另一方面則可以促使學生在多元情境中發(fā)散思考,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讀問題,從中提取豐富的理論知識,并掌握更多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利于順利提升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質量。[3]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使用情境教學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高效學習,所以在設定情境時,應當堅持導向性原則。即在情境中融入問題、案例或任務,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迅速把握探究方向,同時調動個人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深入挖掘關鍵信息,以便迅速提取關鍵信息,并掌握對應的學習技能,從而彰顯情境價值,使學生在高效學習的基礎上得以健全發(fā)展。
情境教學模式歸根結底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且并不適用所有的教學場景,因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情境時,需要落實適度性原則。即只在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必要的情境,同時要嚴格把控情境的內容與質量,使學生探究存在認知沖突或是比較難的問題。且在具體實施時不必太過刻意,自然引出就好,以便銜接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推動課堂進度,輔助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順利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而學生學習知識又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以便將課堂內外銜接起來,拓展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空間,同時不斷豐富教學資源,促進學與用環(huán)節(jié)的有機融合,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課本中的《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為例,為了使學生正確認識規(guī)則、明確規(guī)則的重要性,教師可在講課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展示如下場景:1.李玲和媽媽到超市購物,正在排隊結賬時有人直接從隊伍最后面走到了前面插隊。2.公園的花開了,劉偉和小伙伴正在玩耍,發(fā)現(xiàn)有人將公園中的花折下來帶回家。3.過馬路時,紅燈依然亮著,但是有人不顧危險橫穿馬路。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們根據(jù)這些生活場景展開思考,分析其中蘊含的各種規(guī)則以及違反規(guī)則會造成的后果,而學生也可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回顧是否有相似的經(jīng)歷以及自己在對應場景中的心情,然后對情境中的人物提出建議,并講明道理。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可以使學生將自己代入到對應場景之中,感受人物心理、分析人物行為,而后獲得正確的認知,并聯(lián)系實際優(yōu)化個人的言談舉止,有助于在遷移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4]
游戲是一種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不僅具有極強的趣味性,還可以更為高效地傳輸信息,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能力。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立足實際構建生動有趣的游戲化情境,為學生搭建輕松學習的平臺,使他們深入感知,更為順利地吸收知識,繼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揭開情緒的面紗》一課為例,為了使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各種情緒,并能夠通過面部表情來感知他人情緒,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游戲:邀請3 名學生到講臺上,由教師描述不同的場景,學生們接受信息后想象自己處在對應情境中的心情,然后給出合適的表情。例如,教師說:“今天沒有作業(yè)!”那么講臺上的學生就要根據(jù)自己的心情呈現(xiàn)對應的表情和神態(tài),然后由講臺下的同學分析其情緒。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你演我猜”的游戲,即學生們可以自愿到講臺上進行演繹,可只演出一種情緒,也可連貫演出多種情緒,再由臺下同學猜測和分析。通過組織趣味游戲,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他們在良好的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
很多學生都對故事情有獨鐘,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根據(jù)需求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聆聽中主動思考,從中提取關鍵信息,通過整合與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輔助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課本中的《中華一家親》一課為例,在為學生講述相關的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補充古代故事“文成公主進藏”“鄭成功收復臺灣”,也可講解現(xiàn)代故事“周總理牽掛西藏人民”“香港與澳門回歸”。還可以提前從網(wǎng)絡上搜集網(wǎng)友們的真實經(jīng)歷,經(jīng)過優(yōu)化之后作為故事講解出來,從而以生動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性。同時從人物身上汲取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不斷完善個人的認知體系,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而后可在班級中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說一說要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踐行本課的理論要點,由此可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推動其健全人格的發(fā)展。
課堂表演是一種富有趣味的活動,同時可以讓學生真正將自己代入特定角色,通過感知獲取更多重要信息。鑒于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根據(jù)教學需求設計表演情境,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解讀知識內涵,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認知體系,主動調整個人的言行,同時能夠強化學生的換位思考意識,輔助提升其發(fā)展質量。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交友的智慧》一課為例,教師可邀請一名同學,讓其選擇自己的好朋友,以二者之間發(fā)生過的印象深刻的事情為對象進行合作表演,以還原雙方相處的狀態(tài),再由觀看表演的同學進行點評,分析二者能夠成為好朋友的原因,或者是結合其表演的劇情提出一些增進友情的小建議。另外,教師也可以參與到表演活動中,如可以模擬網(wǎng)上交友的場景,與學生合作完成聊天的表演任務,在此期間,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設置“陷阱”,引領他們在網(wǎng)上交友時做出正確判斷,也要提供合理建議,使學生學會保護個人隱私,繼而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更加多元的啟發(f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為他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使之在特定情境中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深入思考、討論分享挖掘更多知識,同時儲備更多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繼而不斷提升其學科綜合素養(yǎng)。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的《維護公平正義》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如下任務:1.結合教材中的理論和案例分析“公平”的內涵;2.總結“公平”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3.準確描述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4.列舉可以體現(xiàn)“正義”的社會制度;5.概述“正義”的意義。而后要求各小組圍繞設定好的任務和教材中的案例展開探索,有助于強化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有效拓展其思維,使他們通過深度交流、發(fā)散思考挖掘更為豐富的知識信息,不斷完善各自的學習思路,繼而更為順利地解決問題,呈現(xiàn)出完整的學習成果,輔助提高他們的學科素養(yǎng)。[5]
理論教學與實踐引導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且理論具有指導實踐的作用,而實踐又是內化理論的重要途徑。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適時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的機會,以便從根本上強化他們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切實提高其發(fā)展質量。以部編版九年級下冊教材中的《多彩的職業(yè)》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講完課之后分別安排學生們開展實踐活動,如可讓學生們體驗“教師的一日生活”,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了解父母的工作內容,并在父母幫助下嘗試開展對應工作,還可以組織全體學生到當?shù)氐南狸牎⑴沙鏊冗M行參觀,讓其近距離感受這些職業(yè)的特點,同時可讓學生走上街頭,去觀察交警、公交車司機的工作。之后,學生們可擬寫個人的實踐心得,對不同職業(yè)進行描述,同時思考自己應如何實現(xiàn)個人的職業(yè)理想,并制訂詳細的計劃,從而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自我認同感、拼搏奮斗意識,切實增強學科育人效果。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用情境教學模式,可以創(chuàng)設輕松、開放的氛圍,同時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他們獲得更加多元的體驗,而后進行深入感知,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學習思路、價值取向。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者作用,圍繞學生這一主體,聯(lián)系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多種不同的情境,以便迅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輔助其解讀理論知識內涵,同時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便于他們將所學化為所用,達到知行合一的狀態(tài),由此順利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并助力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穩(wěn)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