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懿琳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漳州校區 福建廈門 363107)
高中教師在具體實施政治課程教學時,有效應用議題式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科學轉變,確保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提升整體教學效果,教育人員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實施議題教學,確保學生能夠更為充分地理解課堂所學知識,提升學生政治素養。
首先,可以強化學生核心素養。高中政治教師在具體應用議題式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議題進行深入探究,可以對學生學科素養進行有效的培養,使思想政治學科充分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對學生思想和行為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干預。與此同時,在具體進行議題式教學時,還需要進行社會話題的科學引入,此時,教師需要結合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活動設計,對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和集體責任感進行有效的培養,使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加強重視。其次,能夠改進教學方式。[1]在具體實施議題式教學時,教師和學生需要同時改變教學與學習方式。此時,教師需要對自身教學觀念進行科學改變,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創設議題情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更高興趣,確保學生能夠主動探究相關問題,并為學生預留充分的思考時間,優化課堂氛圍。與此同時,議題情境的合理設置,能夠大大提升學生探究興趣,學生在討論議題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完善知識體系,然后通過議題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應用。
高中教師在實施政治課程教學時,如果想要對議題式教學進行更為高效的應用,首先需要確定議題,通過進行議題的科學選擇,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確保學生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教材重難點。首先,思想政治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而相對于國際國內形勢而言,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提升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議題時,需要確保其時政性,有效結合政治形式。選擇該類教學議題,可以對學生視野進行有效拓展,使學生信息阻塞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其次,教師還需要確保議題的針對性,與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日常生活有效結合進行相關議題的深入挖掘,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合理應用生活經驗。結合學生日常生活設置議題,可以使學生學習難度大大降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可以使其更為高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提升政治教學效果。[3]例如,教師在進行公民政治權利的相關內容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現實生活設置議題:大家知道自己擁有怎樣的政治權利嗎?在生活中參加過怎樣的政治活動?通過該種方式,可以實現學生議題素材的合理豐富,將日常生活融入學科內容,可以使學生在討論議題中具有更為充分的觀點能夠積極表達個人見解,進而保證可以有效開展議題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實現學生正確思想的有效形式,還可以使學生更為全面地認識公民政治權利,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政治引導。
政治教師在對議題式教學進行具體應用時,需要科學開展教學活動,利用具體情境呈現相關議題,此時,教師需要合理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綜合分析教學活動。在具體設計教學活動時,首先需要和教學資源有效結合,教師在設計課外活動和課內活動時,都必須聯系實際,對活動的難易度進行綜合分析。如果活動踐行難度過大,則會使學生耗費大量時間,同時,還會對學生的積極性造成不良影響,無法實現探究效果。與此同時,在設計活動時,需要確保具有清晰的線索和明確的目標,對課內議題活動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引導學生更為深刻地學習學科內容。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需要深入分析議題情境的能力要求和學科知識內容,在具體開展活動時,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提示。如果學生需要進行搜集整理,教師需要給出學生具體的查找途徑和關鍵詞。[4]在具體參與探究性活動時,如果需要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交流,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劃分。例如,教師在為傳統文化繼承一課設置課前準備活動時,需要合理設置議題:結合當地特色探究傳統文化存在哪些表現方式。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通過網絡和書籍等渠道搜索當地的代表性建筑、思想文藝和傳統風俗。其中,部分學生負責搜集傳統思想與風俗,另一部分學生則負責搜集傳統文藝和建筑。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各小組選出一名代表,通過文檔或圖片的形式展示本組的探究結果,對當地傳統文化進行綜合探究。通過全面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傳統文化,認識不同表現形式,進而使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更高的認同感,能夠更為高效地理解課堂知識點。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不同觀點組織開展辯論賽,確保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更為積極地參與學習,強化學生思維碰撞,確保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認識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的有效培養。
通常情況下,議題討論對學生的資料信息和知識儲備具有較高的要求,此時,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政治學科知識,還需要理解數學,地理,歷史等學科內容,同時,學生還需要針對議題具有基礎的信息量和知識量。此時,部分學生缺乏充分的知識儲備,無法理解議題內容,無法清晰地表達個人觀點,進而使其不能主動參與課堂活動[。5]在現代素質教育發展中,為了確保學生能夠高度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并對其進行終身學習習慣的科學培養,教師需要對學生自學能力加強重視。此時,教師需要實時關注學生課堂反應,如果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積極,則表明學生對所學內容具有初步的了解,反之則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缺乏認知,沒有進行自主學習。所以,只有確保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學習,才能使其更為高效地參與議題探究,進而保證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議題。[6]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不僅需要學習學科知識,同時還需要掌握相關原理、人物介紹等與議題相關的內容。教師在具體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可以通過幻燈片或導學案等方式向學生發放自主學習資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進行科學社會主義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圖片或文字等方式向學生展示與科學社會主義密切相關的內容,例如社會主義的發展、馬克思的生平等,使學生對科學社會主義具有初步的了解,確保學生能夠積極探討相關議題。
學生在討論議題時,對議題的理解和認知具有較高的難度,所以需要引導學生重建自己的認知,為了確保能夠順利解決議題,需要為學生議題探究營造良好氛圍。首先,教師在對議題式教學進行具體應用時,需要和學生共同合作,平等交流,對學生思維加強重視,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議題討論,能夠充分表達個人看法。[7]其次,教師在具體開展議題探究活動時,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合理構建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確保學生能夠和其他小組成員進行有效交流,實現共同進步,只有確保學生和教師能夠充分了解教學環境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強化學生活動體驗。最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議題探究活動時,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強化師生互動,確保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有效解答。與此同時,在學生參與議題討論時,教師還需要實時關注學生活動表現,確保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幫助學生解答相關問題。
在現代新課程標準的發展中,高中教師在具體實施思政課教學時,需要強化以生為本,對學生實踐過程加強重視,使其課堂教學理論結合實踐。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綜合探討議題內容,能夠合理深化議題討論成果。為了使活動型課程得到有效的落實,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議題討論之后,可以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組織社會實踐,確保能夠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相關議題,使學生對政治課程的獨特魅力具有更為充分的體會。與此同時,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對其教學資源進行合理豐富,對議題式教學進行有效補充。[8]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高中教師在利用議題式教學開展政治教學時,部分教師依舊將學科知識作為教學重點,雖然會將實際生活融入學科知識,但是理論性較強,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針對相關議題進行小組探究,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設置相關調查活動,確保能夠使議題的價值得到有效延伸,確保學生能夠有效論證自己的觀點。例如,教師在進行改革開放的相關內容教學時,可以在一定程度內延伸議題“改革開放歷程”,引導學生比較家鄉40 年的變化,并對其進行深入調查,確保學生可以通過城市變化體會該項決策的意義,體會我國如何在共產黨領導下實現民族振興與國家富強。此時,教師還需要使學生充分掌握社會調查方法,確保學生能夠通過查閱資料或訪談活動開展社會調查。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訪問,確保學生能夠融入具體情境,使學生在實地觀察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理解相關知識。此時,教師還需要和學生家長有效配合,要求學生家長利用空余時間引導學生參觀當地的紅色文化景點和博物館,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意義具有更為深刻的體會。最后,教師還需要開展專題訪談,引導學生根據主題訪問某一對象,通過進行專題訪問,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相關議題,進而使學生對議題具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具有更高的訪問技巧。[9]例如,教師在進行社會主義制度的相關內容教學時,通過專題訪談,可以使議題“我國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完善?”得到有效延伸。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爺爺和奶奶進行訪談,爺爺奶奶可以結合人生經歷向學生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變化和生活變化,隨后,學生需要將相關資料融入學科知識,體會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同時,在學生訪談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記錄訪談過程。
首先,教師需要確保教學評價語言具有較強的激勵性,教師在具體進行教學評價時,合理優化教學評價,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實施議題式教學時,需要確保教學語言評價的規范化和激勵性,此時,教師需要盡量避免直接評價“好不好”“對不對”,需要深入分析評價語言應用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有效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合理應用各種網絡用語,確保能夠拉近師生距離,進而保證學生能夠更為高效地參與議題式教學,營造良好課堂氛圍。[10]其次,教師還需要針對議題式教學合理設置評價量表。一般情況下,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知識水平、實踐經驗和思維方式,因此,學生課堂表現具有較高的差異性。針對該種情況,教師需要進行評價量表的合理設置,此時需要有效結合質化評價與量化評價,同時,還需要結合應用學生互評和自評,并加強重視課堂教學反饋,確保能夠科學改善課堂教學。
高中教師通過選擇教學議題、創設問題情境、強化自主學習、優化教學范圍、加強社會實踐、改進教學評價,可以利用議題式教學開展政治教學,使學生對政治內容具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政治引導,提升學生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