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菊
(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4)
現今,堅定文化自信成為高校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構成。基于文化自信教育,實現中國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方面的有效植入,將為大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及學習中國文化思想提供教育窗口。高校應緊抓這一時代機遇,積極做好英語課程教育創新及教育改革,為中國文化植入英語教學課堂尋找教育突破口,充分發揮中國文化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方面的引導作用。
當今世界,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在加速,跨文化的融合與沖突也隨之出現。文化全球化導致的一個后果是本國文化的完整性和純潔性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個別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產生了動搖,甚至有的學生漢語文化認同程度不是很高,因此我們應該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對它們充滿信心。一個民族只有具備了文化自信,才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文化自信有至關重要的當代價值,它可以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的軟實力,為我們應對世界異族文化提供心理支持,也可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柱。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和內在需求,更是高校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動力。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文化自信具體就是要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相結合,要與大學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相結合,要與教育實踐活動的融入和滲透相結合。文化自信的構成與表現多種多樣,具體表現為:能理性認識自我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能為已有的文化成就感到自豪,能認識到當前文化發展道路,能關心與信任自我文化創新能力,對未來文化情境有希望和信心。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教材內容的選取和利用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目前,高校大學英語課程主要以學生英語知識體系構建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其所采用的不同系列教材,均由反映西方政治、經濟、歷史、人文、風俗的素材所構成。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了解素材的背景,知曉語言的應用環境,掌握英語的使用技巧,教師通常會對素材的底層構架邏輯和其所蘊含的文化、思想進行細致的分析。學生長時間在這種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往往會錯誤地認為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導致他們盲目地崇尚西方文化,漸漸養成以“過洋節”“食洋餐”“聽洋曲”“追洋劇”為傲的不良習慣。久而久之,使英語學習變成了宣傳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失去了課程原有的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陣地作用。
在社會不斷發展中,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令英語教學面臨重大挑戰。其中英語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層面:大學英語課程位于學生英語學習末端,大部分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意識,應試教育形式較為明顯,令學生喪失了自主學習興趣。在英語課程中經常采用常規的詞匯、語法傳授,學習進度較慢,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學生在課程中的關注度逐漸降低,大部分的學生還在沿用傳統背誦單詞、短句及做練習的英語學習方式,在教育中對英語與語用能力的培養相對較少,難以提升學生英語實際交際能力。加之受到學習背景、生源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英語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來自發達城市的學生英語水平普遍更高,證明了不同環境對學生英語學習影響較大。
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英語教師是中西文化傳承和交流的橋梁,他們不僅要負責英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傳播中國文化。廣大英語教師經過多年的專業文化課學習,英語基本功扎實,但是對中華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關注較少,更不用說系統學習了。因此,英語教師的中國文化底蘊直接影響到其中西文化的橋梁作用。大學英語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增強至關重要。由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主導性,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關注語言教學的同時,更應通過多種手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努力提高用英語輸出中國文化的表達能力。英語教師必須堅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立場,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導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大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大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大學英語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是一項教學常規工作。學習英語的目的除了要掌握這門語言外,還要運用這個工具為推廣我們的母語和文化服務,推動漢語國際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教學不僅僅是以服務學生的語言交流和擴大視野及個人發展為目的。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把英語教學和中國的優秀文化結合起來。在講解西方文化時,還可以把中國和西方文化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兩者的優點和不足,使學生既不盲目自大,又不會自卑。比如《大學英語精讀》第2 冊第1 單元是和女性有關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翻譯“婦女能頂半邊天”“巾幗不讓須眉”等諺語和花木蘭代父從軍、穆桂英掛帥、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等典故。《大學英語精讀》第4 冊第5 單元是和醫生有關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翻譯中醫和西醫中的術語,說明中西醫的區別,同時可以讓學生領悟到中西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們應該根據病情需要來調理或治病,結合中醫和西醫的長處,而不是一味地貶低中醫。將大學英語教學與母語文化相結合,不僅能提高大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運用能力,使英語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而且能使他們感受到學習英語的作用,保持和促進對于本國文化的自信,而不是一味和盲目地崇尚西方文化。
開展漢語語言文化及英語語言文化學習競賽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基于語言競賽加強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與英語語言文化的了解,使學生能對兩種不同文化進行融合,對中國文化教育與英語課程教學進行平衡,彌補英語課程教學在中國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第二,通過積極開展漢語語言文化與英語語言文化競賽可以突出中國文化的歷史優越性及文化自豪感,提升大學生對中華語言文化的認同感,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涵及文化魅力,從根本上為大學生深入探索中國文化埋下教育種子。因此,從本質上來說,開展漢語語言文化與英語語言文化學習競賽,是實現英語課程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互利共贏的科學方式,對于更好地構筑中國文化教育發展橋梁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學閉環管理和優化的重要一環。傳統教學評價主要圍繞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習得效果來展開,忽視了對思想、文化層面的考查,顯然難以在課程思政教學評估中發揮作用。建立適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著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評價內容豐富化。在原有對學生知識、能力評價的同時,添加對思想變化和文化知行方面的評價,即考查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修養、道德情操、文化認知、文化思辨等方面的表現。其二,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中要調動師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自我評價、生生互相評價、教師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教學主體全員參與,也可促進學生二次學習。其三,評價過程全程化。按照學習進程,將教學評價分為階段性和終結性兩類。階段性評價著重考查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習環節、不同實踐活動中,對思政、文化的認知與踐行效果。終結性評價是在課業學習結束后,全面測評學生利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和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思辨的能力。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積極學習并思考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特點的教學理念,力爭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高水平、高質量課堂教學。作為口語課程的教學方法要充分體現靈活性和適應性,可以采用合作式、探究式、任務式等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多思考一些多元化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學策略,增加口語課堂的趣味性和靈活性。現階段英語口語的教學手段也是逐步現代化、智能化、多元化,教師可借助網絡平臺、智慧教學智能終端等資源實現與學生線上線下,課前、課上、課下的學習交流,有利于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自主性、移動性和即時性。在“中國文化代表元素”這一話題的課堂教學中,將學生按座位分成四個小組,然后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進行答題,要求學生按照英文字母順序說出各種中國文化代表元素所對應的英文單詞,允許學生使用詞典或借助網絡資源,挑戰學生的詞匯水平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在“中國二十四節氣”這一話題中,設計多個環節讓學生準確記憶二十四節氣的英文表達。首先,講解每一個節氣的英文翻譯構成,接著按照四個季節通過展示圖片(含節氣名),讓學生嘗試開口說出英文。其次,觀看關于二十四節氣的英文短視頻,加深學生的英文印象。最后,通過三種不同難度的配音練習進行鞏固,初級版配音練習可以看到二十四節氣的中英文對照表達;中級版的配音只能看到中文,需要學生說出對照的英文;高級版的配音練習是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句子短視頻,三輪配音練習綜合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大學英語教師與學生接觸頻率最高的地方就是課堂,課堂教學能否有效開發教材中的民族優秀文化元素,對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至關重要。教師應在課堂導入時引入中國文化,增加中國文化用英語表達的輔助性材料,同時要注意難度適中。可采用教師或學生講解、集體或分組討論、視頻或音頻學習、翻譯練習等不同形式,激發學生參與中國文化的學習。同時,要引導學生避免盲目接受西方文化及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廣泛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第三版)第一課“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的導入為例,教師可在文章導入中引導學生學習麥當勞及迪士尼西方文化時引入“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教師可用象征中國文化元素的素材如餃子、茶、京劇、長城、兵馬俑等來進行講解。
大學英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具備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陣地。當前,依托課程思政建設,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增強本土文化的自覺性和自信心,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不僅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對高等人才的培養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