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潔
(全椒縣實驗幼兒園 安徽滁州 239500)
師幼互動是幼兒園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它可維持教師與幼兒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也可維持教育活動中正常的教育秩序,甚至能夠優化傳統的單向性互動方式,讓教師與幼兒之間展開有效的互動交流,讓幼兒園教育活動能夠獲得應有的成效。因此,中班幼兒教師可在早期閱讀活動中充分利用科學的師幼互動方式引導幼兒展開有效的閱讀學習,實現中班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教育目標。
以往人們總是將“早期閱讀”認為是“早期識字”,希望讓幼兒初步學習漢字。但這種認知是片面的,若是理解得不夠準確,則容易盲目引導幼兒展開早期閱讀,限制幼兒的真正健康發展。因此,幼兒園教師可轉變視角,站在幼兒的角度來看清“早期閱讀”的本質。
首先,幼兒展開早期閱讀時,會憑借自己對色彩、文字、圖像等元素的認知來理解圖文并茂的讀物內容。即幼兒能夠通過觀察、記憶、思維與表達等方面,對某些事物進行綜合性的認知。其次,早期閱讀能夠讓幼兒的視覺受到刺激,學會搜集信息,在一定的思維活動基礎上,對讀物內容進行初步理解,甚至能夠進行初步的語言表達,學會表達個人的觀點,這為幼兒后期語言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最后,早期閱讀能夠讓幼兒了解豐富的詞匯構成,了解文字表征方式,為幼兒以后展開讀寫訓練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尤其是幼兒在長期接觸書面語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豐富的語言能力發展機會。
因此,幼兒早期閱讀的目的并非單純是讓幼兒初步識字,而是讓幼兒能夠從不同方面獲得發展。
中班幼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早期閱讀經驗,教師可通過巧妙的師幼互動來加強早期閱讀教育。具體而言,教師開展師幼互動活動能夠給中班幼兒的早期閱讀帶來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在教師開展師幼互動時,會輔助一定的教學技巧來調動幼兒的學習情感,使其對教師所講述的教學內容產生更強的興趣,使其自愿地跟隨教師參與到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之中。從這個角度而言,教師在早期閱讀活動中加強師幼互動,能夠驅動幼兒產生更強的閱讀興趣[1]。中班幼兒雖然在小班時期就接受了早期閱讀的啟蒙教育,但是其閱讀興趣還不夠強烈,需要教師通過師幼互動來發揮引導教育的作用,引領幼兒對早期閱讀產生更大的積極情感。
中班幼兒在早期閱讀時尚缺乏較強的自主閱讀意識。然而,良好的自主閱讀意識是幼兒產生主動閱讀行為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需從小培養幼兒的自主閱讀意識。在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可通過師幼互動的方式來加強幼兒的認知,使其意識到自己是早期閱讀活動中的學習主體,進而發揮這一主體作用,主動展開有效的早期閱讀。尤其是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可在互動教學環節引入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凸顯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為了迎合閱讀教育需要,讓幼兒對閱讀教育活動中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掌握,教師需一步步地對幼兒展示一些閱讀知識的學習要領,或者講解一些重要的知識概念。而這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師幼互動來讓幼兒展開閱讀學習,教師需在這個過程中對某些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轉化,將其轉化成為幼兒能夠有效認知與理解的知識內容,減少幼兒在早期閱讀理解時會遇到的學習障礙,有利于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
肯定性互動是一種正向性互動,教師可通過傾聽幼兒對閱讀內容的真實想法對幼兒進行表揚,肯定他們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個人想法。這一師幼互動可以發揮一定的激勵效果,促使幼兒主動展開更進一步的閱讀學習。
例如,在《三只小豬》的閱讀教育活動中,教師可在師幼互動環節中讓幼兒主動表達自己對閱讀內容的看法。當教師向幼兒詢問:“你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三只小豬都遇到了大灰狼,那么它們的結局分別是什么呢?為什么會有這種結局呢?”有的幼兒說,第一只小豬和第二只小豬都被大灰狼吃了,第三只小豬沒被吃,因為只有第三只小豬的房子是磚頭做的,大灰狼吹不倒房子,也進不去。
這個時候,教師可發現幼兒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又不全面,于是可以在師幼互動時肯定幼兒的想法,并激勵幼兒找出更多的答案:“你們說得對,第三只小豬的住所可以保護它的安全,后來呢?大灰狼有沒有放棄吃這只小豬?第三只小豬還會不會再次遇到被大灰狼吃掉的危險呢?它又是怎么做的呢?”第三只小豬沒被大灰狼吃掉,不僅僅是因為可以待在磚頭做的房子里,它還利用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躲避了大灰狼的覬覦。
當幼兒在師幼互動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三只小豬叫聰聰,它比前面兩只小豬聰明,它會想辦法避開大灰狼,嚇跑大灰狼,與大灰狼斗智斗勇”教師可繼續肯定幼兒的想法,并鼓勵幼兒詳細描述聰聰這只小豬如何避開大灰狼、嚇跑大灰狼的。幼兒在受到鼓勵時,會激動地用肢體語言、口頭語言來描述自己了解的故事情節,這可推動早期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實現早期閱讀活動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的教育目標。
平行性互動同樣是一種正向性互動,它強調了教師將自己與幼兒擺在平等的位置,展開平等的互動交流。在平行性互動中,教師可與幼兒圍繞早期閱讀活動中的一些問題展開雙向互動交流,共同討論閱讀問題的答案,讓幼兒在早期閱讀活動中可以主動發揮自己的學習主體性作用,幫助幼兒自主從閱讀內容中獲取知識,拓展認知,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在《子兒,吐吐》的閱讀教育活動中,教師可在師幼互動環節提出合適的問題:“你們試過吃瓜不吐子兒嗎?胖臉這么做的時候,身邊的小伙伴是怎么說的呢?胖臉的心情發生了什么變化?胖臉的想法反映了他什么性格呢?”有的幼兒在生活中會有“吃瓜不吐子兒”的相同做法,也有的幼兒會聽長輩的話乖乖吐出瓜子兒,但無一例外都會對這節課的故事內容產生好奇心:“吃瓜不吐子兒很可怕嗎?”
在平行性互動中,教師可與幼兒一起閱讀繪本的故事內容,一起圈出小伙伴們對胖臉吃瓜不吐子兒這一行為的評價,并圈出胖臉的心理活動,一起分析胖臉具體經歷了哪些心理變化,然后剖析這種心理變化背后胖臉的性格特點。教師在平行性互動中應注重適當地發揮指導者的作用,引導幼兒順利地探究閱讀問題。比如,有的幼兒始終不大理解繪本中提到的“長樹的快樂”,而在繪本中,胖臉想象自己身上長樹帶來了一些好處,教師可與幼兒一起閱讀這部分內容,將自己代入進去,想象一下這些好處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心情。
有的幼兒不理解胖臉明明一心想要長樹,發現不長樹的時候還想哭,為什么最后它又改變了想法呢?教師可圍繞幼兒的這些疑問,與幼兒一起找出繪本中的關鍵詞,如“自我安慰”這個關鍵詞,然后展開討論:“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會怎么自我安慰呢?胖臉的這種自我安慰起到作用了嗎?”教師與幼兒從繪本中可以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而且還產生了情感共鳴,能夠理解胖臉的這種自我安慰行為,學會向胖臉學習,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自我收拾好負面的心情,讓自己變得快樂。
引導性互動是指教師將引導性教育融入互動環節的師生互動方法,教師需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需求來設計不同的問題,讓幼兒產生主動思考的學習行為,使其從師幼互動中自主解決問題[2]。因此,中班幼兒教師可在早期閱讀教育活動中加強引導性的師幼互動,要利用有價值的課堂提問來引導幼兒展開有效的閱讀學習,讓幼兒主動從閱讀內容中獲取信息,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例如,在《大衛,不可以》的閱讀教育活動中,教師可讓幼兒先自主觀察繪本的圖片,讓幼兒猜測圖片中的內容:“圖片中的小孩是誰呢?他究竟在做什么?”這個角色人物的身份與繪本故事情節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而幼兒對圖片中人物、事件的認知,也會影響幼兒對繪本故事內容的解讀。于是當幼兒發現圖中的小孩是大衛時,每張圖都標注了大大的字——大衛,不可以!
此時教師可繼續提問:“是誰在說‘大衛,不可以’這句話呢?為什么阻止大衛呢?”從故事內容中,幼兒可以發現“媽媽”這個詞的出現頻率很高,于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聯想到“媽媽在阻止孩子做不好的事情”這一點。幼兒在仔細閱讀繪本內容時,可以發現大衛一直在做不注意安全、衛生的事情,如踩著椅子的邊緣去夠壁櫥的餅桶、渾身臟兮兮地站在客廳、在洗澡時玩得地面到處是水等等。
而且從繪本中,幼兒還能發現媽媽阻止大衛做這些事情的理由,如“吃太多不健康”“清洗干凈”“浪費水是不對的”“會滑倒”等等。為了增強幼兒不斷深入繪本世界,從中獲取豐富的閱讀信息,教師還可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情感共鳴,引導幼兒更好地理解繪本內容:“大衛這么調皮搗蛋,你做過大衛做的這些事情嗎?媽媽是否會阻止你呢?做錯了事情媽媽是怎么罰你的呢?后來媽媽又做了什么事情,讓你覺得媽媽好愛你呢?”
這些問題可以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使其在閱讀過程中產生較強的情感依戀,會回想起自己的媽媽,回想媽媽是如何在家中教導自己的。幼兒在展開思考時,還會將自己媽媽的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等都代入進去,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大衛。教師可基于此,繼續引導幼兒深化自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大衛最后是否明白了媽媽的苦心呢?”此時,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圍繞這個問題來分析大衛的行為:他聽到了媽媽親切的呼喚,張開雙臂跑進了媽媽的懷抱,幸福地依偎著媽媽。這表示大衛理解了媽媽的苦心,和媽媽擁抱在一起,體現了大衛對媽媽的依戀之情。
情景式互動是指教師將生動的情景融入互動過程中的互動方法。中班幼兒教師可在組織幼兒參與早期閱讀學習活動時,將情景式互動方法引進來,讓幼兒走進情景中,受到生動情景的感染,產生情感共鳴,使其對早期閱讀內容進行更直觀的認知與理解。例如,教師在圍繞《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這一繪本展開早期閱讀教育時,可播放同名的動畫視頻,讓幼兒通過觀看視頻內容來初步了解繪本故事情節。
幼兒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會自覺地進入到生動的情景之中。教師可抓住時機展開師幼互動:“在故事中究竟是誰在看牙醫呢?為什么鱷魚和牙醫都怕怕呢?它們害怕的原因是相同的嗎?”教師帶領幼兒一起瀏覽直觀的動畫視頻時,幼兒可以快速地了解繪本故事的主要內容,而且比較容易理解鱷魚看牙醫會怕怕的事情。幼兒在這個互動過程中一般會顯得比較活潑,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很害怕看牙醫,原來鱷魚也害怕看牙醫,可是為什么牙醫也會害怕呢?難道是害怕兇惡的鱷魚?”于是幼兒在產生疑問時,還提出了猜想:牙醫是怕見到鱷魚,不是怕拔牙,鱷魚是怕拔牙。
為了加深幼兒的閱讀理解,教師可讓幼兒分別扮演看牙醫的鱷魚、給鱷魚治牙的牙醫,并且讓幼兒在角色扮演的時候說出當時鱷魚、牙醫的心里話。比如,當鱷魚和牙醫都說“我好害怕”時,可以在此基礎上添加一些心理活動。鱷魚的心理活動可以是:“我好害怕!牙醫拔我牙的時候肯定會好痛!我可能會受不了!”牙醫的心理活動可以是:“我好害怕!鱷魚這么兇,我要是拔牙的時候讓他痛了,他會不會吃了我?”
這個時候,幼兒會產生解讀繪本故事內容的興趣,樂于給鱷魚、牙醫添加心理活動,展現他們的性格特點。在幼兒充分解讀了繪本中兩個角色的人物形象時,教師還可圍繞“一定不要忘記刷牙”這個知識點來展開師幼互動:“如果你不想看牙醫,那么你要怎么做呢?”于是幼兒會產生愛護牙齒衛生的意識,讓幼兒從早期閱讀學習中獲得成長,自覺地養成愛衛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幼兒園教師要將早期閱讀區別于早期識字,要善于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與認知學習特點,通過不同的科學教育方法,引導幼兒對早期閱讀產生濃郁的興趣,使其堅持展開自主的早期閱讀,讓幼兒逐漸養成必要的閱讀習慣。教師讓幼兒展開早期閱讀的重要目標不僅是讓他們從中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幼兒產生閱讀興趣,形成基本的閱讀能力,使其在不斷擴展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多元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