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玉光 高 燕 孫俊峰
(濱州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濱州 256603)
大學生是網絡社交的主力軍,網絡已成為他們學習生活的“新寵”。大學生無處不網、無時不網、無人不網的學習生活新常態日益凸顯。網絡信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以及是非評判的尺度和標準。
面對浩如煙海、錯綜復雜的網絡信息,大學生極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侵擾,這容易消解網絡育人的成效,壓縮網絡育人空間,使網絡育人遭遇現實困境。
網絡中蘊藏著海量的信息資源,是知識和信息的寶庫,涵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但是,浩如煙海的巨量信息曾爆發式、井噴式、裂變式增長,愈發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樣態,即理性與非理性知識、保守與創新知識、積極與消極知識相互交織,需要極強的鑒別力加以判斷和辨別。
“大學生處于品德、人格形成時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且尚未定型,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1]”。面對眼花繚亂、錯綜復雜的網絡信息,不少大學生不加思考,“率性而為”,囫圇吞棗式地把網絡信息全盤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和認知框架。這極易造成是非、美丑、善惡評判標準的混淆,引發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認知混亂和認知沖突,進而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當今時代,網絡信息爆發式增長,其觸角已覆蓋整個網絡空間。但是,很多網絡信息的生成和傳播過程并非呈現出組塊化的系統性特征,而是呈現出割裂式的碎片化趨勢。
網絡信息碎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倍速瀏覽、倍速閱讀開辟了道路,提升了用戶瀏覽和閱讀的體驗。但是,碎片化排列樣態所固有的只言片語式的呈現方式,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般的體驗方式,瞬間讓知識和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實踐性大打折扣,其內潛的育人功效也會隨之黯然失色。
同時,網絡信息本身沒有自我整合和重組的能力,其碎片化的排列樣態,有可能給肆意拼湊信息者可乘之機。他們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胡亂拼湊、捏造信息,容易造成謠言滿天飛。網絡輿論的失真與失實,極易消解網絡德育教育育人的效能,也難以凝聚起網絡信息育人的合力。
當今時代,網民樂于以新媒體為平臺,表達他們對突發輿情和熱點話題的看法與見解。他們富有成效的探討和鞭辟入里的分析,拓展了他們的認識廣度和深度,容易積聚網絡正能量。然而,網民對突發輿情和熱點話題的認識、觀點并非總是趨于完全一致,存在認識上的分歧在所難免。
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身上散發著青春氣息。作為“網絡原住民”,他們參與網絡討論和交流的熱情非常高漲,網絡參與度很高。突發輿情和熱點話題一旦在網絡上發酵,他們往往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衡量和評判事件的是非曲直。但是,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對突發輿情和熱點話題的認知、見解不夠全面,很難形成正確見解。面對突發輿情和熱點話題的認識分歧,大學生很容易受他人影響,造成認知沖突和認知混亂。
這里所指稱的“微”媒介,主要是指微信和微博兩大網絡信息傳輸平臺。“微”媒介具有使用頻率高、信息傳播及時、交互性強、信息共享等諸多優勢性特征。其信息傳輸的相對封閉性,也為教育者構造網絡微空間開辟了道路。
“微”媒介洶涌的發展浪潮以及諸多優勢性特征,為教育工作者依托“微”媒介優化網絡德育教育提供了現實可能。它能夠彌補傳統德育教育的短板和不足。只要方法得當,潛心付諸實施,“微”媒介育人必有大作為。
德育教育工作者肩負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必須持之以恒、一以貫之地抓好德育理論課課堂教學,這關乎德育理論課育人的成效。當然,德育教育也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之上,要堅持全天候育人、全過程育人,切實把德育教育做到學生心坎里,竭盡全力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大學生以“微”媒介為平臺,廣泛涉獵網絡內容,甚至長時間遨游在“微”媒介知識的海洋。德育教育者可以借助“微”媒介,打破時空的局限,堅持全天候育人、全過程育人,不斷擴寬德育教育育人的陣地和場域。
大學生遇到思想困惑和現實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往往希望得到師長的幫助。但是,受時空局限以及諸因素的影響,問題往往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這容易引發大學生心情焦慮和情緒緊張,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
“微”媒介作為一種跨時空溝通的橋梁和中介,可以即時實現信息的傳遞。大學生可隨時通過“微”媒介向教育者傾訴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現實困難,征求教育者的意見和建議,尋求問題解決的良劑。通過“微”媒介,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打破了時空限制,信息在網絡中即時穿梭,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這為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的困惑和問題打開了方便之門。
與此同時,“微”媒介交互性強的特性,也為實現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提供了可能。在師生虛擬化的互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微”媒介循序漸進引導大學生,鼓勵大學生叩響青春的心靈之門,努力幫助他們釋疑解惑,陪伴他們趕走青春的迷茫。教育者的善意之舉,定會拉近師生距離,增進師生感情,融洽師生關系,這會為“微”媒介育人注入強大動力。
“德育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德育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2]”。德育教育要想做好立德樹人的大文章,絕非輕而易舉之事。教育者必須聚焦大學生的需求,綜合施策,協同發力,不斷滿足他們的期待,鑄師德之魂,育時代新人。
“微”媒介的信息共享性,拓寬了滿足大學生需求和期待的空間。教育者可以聚焦大學生的需求,堅持不懈地向“微”媒介的公眾號、交流群上傳知識、資源和政策等信息,精準滴灌大學生的心田,可以開拓大學生視野,增長他們的才干。
大學生對外界事物敏感,情緒時常溢于言表。遇到思想困惑和問題癥結時,他們往往羞于啟齒,怯于面對面表達自己的困惑和癥結,但內心卻翻江倒海、情緒跌宕起伏甚至郁悶到魂不守舍、郁郁寡歡。他們極其渴望獲得問題解決的良方,以緩和自己焦躁不安的心。
“微”媒介信息傳遞具有相對封閉性的特征,可以實現線上“一對一”虛擬化交流。這極大縮小了個人隱私的知悉范圍,也避免了面對面傾訴的羞愧和尷尬。“微”媒介的使用,有助于大學生放下心理包袱,精準闡釋自身的思想困惑和現實困難。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真實反映,可以直擊問題“病灶”,開出良方藥方,真心實意為大學生排憂解難。
大學生面臨的很多思想困惑和現實問題,都是因網而生,因網而增。面對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現實困難,教育工作者絕不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等閑視之,要遵循網絡德育教育的規律,深挖“微”媒介育人的潛能和空間,積極探究以“微”媒介為載體,優化網絡德育教育的路徑。
“‘互聯網+德育教育’不僅突破了傳統德育教育的時空界限,還拓展了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德育教育通過“微”媒介這一網絡載體,即可迅速實現有關人員在虛擬空間中的關聯。這種關聯,是德育教育者、大學生、專業課教師以及行政部門工作人員之間的有效關聯,從而組建起“四位一體”網絡協同育人大隊伍。
網絡協同育人大隊伍中的所有成員,要充分利用“微”媒介的優勢,齊心協力構建網絡德育教育育人新格局。一是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和特長,為大學生提供細致、耐心、精準的指導以及熱情、周到的服務,切實解決大學生遇到的思想困惑、專業難題和現實困難,滿足大學生的新期待。二是相關人員要緊緊依靠“微”媒介這個橋梁,密切配合、同頻共振、相互聯動,在跨越時空中實現虛擬溝通和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找到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三是要滿懷責任感和使命感,擔負起立德樹人的神圣責任,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幫助、指導大學生個性化、具體化問題的解決,引領他們健康成長。
“四位一體”網絡協同育人新格局,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成功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有助于增強網絡德育教育的溫度和氣度,提升網絡德育教育感染力、親和力和針對性。
網絡上有海量的信息和資源。但是,其錯綜復雜的排列樣態,使得網絡信息的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充斥著大量的負面信息。大學生長時間馳騁在網絡空間,稍不留意,就可能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侵擾,從而腐蝕大學生健康的身心。因此,必須采取強有力措施,綜合施策,多點發力,共同抵制不良信息的滋生與蔓延。在此過程中,網絡德育教育要找準自身位置,積極拓思路、開新局,補位不缺位,積極作為,充分發揮好高校德育教育鑄魂育人的作用。
德育教育者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織密“隔離帶”,筑牢“防火墻”,打造正能量的“云”社區,阻斷侵擾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傳輸鏈,守護大學生健康陽光的心靈空間。一是不斷聚焦“微”媒介的強大功能,打造以“微”媒介為軸心的網絡思政“云”社區,構建知識共享、經驗交流、技能提升為主要內容的網絡公共知識服務平臺。二是以大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更新和補充“云”社區的版塊及各版塊內容,豐富和拓展微空間的內容,不斷增強“云”社區知識的時效性、趣味性、科學性和有用性,滿足大學生求知欲望和成才渴望。三是積極防御、阻截、屏蔽潛伏在“云”社區的網絡不良信息。德育教育者作為網絡“云”社區的管理者,要肩負起維護和保障“云”社區健康運轉的責任,及時、果斷地阻截或屏蔽不良網絡信息,讓“云”社區成為正能量的集聚地和放大器。
公共衛生事件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給大學生帶來了諸多困擾。加之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較弱,極易引發情緒波動,產生精神焦慮、心緒不寧等心理問題。“個體心理問題的產生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就很容易內化成為思想問題,被深層次掩藏起來,思想問題反過來有可能引發成為新的心理問題,這樣就會使心理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調適大學生心理,緩解心理緊張、焦慮和不安,是網絡德育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要通過“微”媒介開展公共衛生事件心理援助服務,助力大學生健康成長。
要根據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形勢和特點,積極構建大學生心理援助服務體系。一方面,要加強個人防護引導,緩解大學生心理焦慮。德育教育者可通過“微”媒介,積極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極端重要性,要求他們切實遵守并認真落實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各項有關規定,做好個人防護,絕不能掉以輕心。以可靠、有效的防護措施,降低安全風險,共同構筑校園防疫安全屏障;以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助力大學生心理焦慮的減輕。另一方面,注重大學生人文關懷工作,強化大學生心理疏導。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較脆弱、易波動,心理亟待疏導和調適。德育教育者要依托“微”媒介,積極構建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機制,持續開展心理咨詢服務,不斷加強大學生心理建設,筑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心理防線,守護大學生身心健康。以線上心理疏導為契機,同大學生多溝通、多交流,以實際行動持續溫潤他們的心靈,助力大學生健康成長。
自律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更是一種素養。自律的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滌蕩自己的心靈,持續塑造出個人更加卓越的優秀品質。自律的人,能夠堅持內心的準則和信仰,行事有分寸,不逾矩。作為教育者,必須要重視大學生自律意識和自律精神的養成。他們有了自律意識和自律精神,就會主動與網絡不良信息劃清界限,自覺抵制網絡低俗內容,凈化自己的內心世界,推動鑄魂育人工程上臺階、上水平。
作為教育載體的“微”媒介,為開展大學生網絡自律教育提供了廣闊平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微”媒介的優勢,不斷加強大學生網絡自律教育,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幫助大學生筑牢思想安全的防線。一是借助“微”媒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大學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增強大學生明是非、知善惡、曉事理的能力。二是以“微”媒介為載體,通過展示詳實的資料、闡釋鮮活的案例,讓大學生明白不夠自律、全盤吸收網絡信息的重大危害,不斷磨礪他們自覺抵御不良網絡信息的意志。三是借助“微”媒介,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根據是非標準,養成屏蔽不良網絡信息的良好習慣。四是及時制止并糾正大學生網絡不當言行。一旦出現網絡不當言行,教育者要指出大學生網絡錯誤言行不當之處,及時糾正其錯誤認知,督促其改正錯誤言行,引導他們不犯類似錯誤。總之,要綜合施策,不斷錘煉大學生道德品質,筑牢大學生網絡思想安全的防線。
人們交往越是頻繁,輿論熱點越是容易生成。人們對輿論熱點所秉持的看法和態度,通過網絡傳播和發酵,可以迅速形成網絡輿情。毋庸置疑,網絡輿情關乎校園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
面對網絡輿情,德育教育者絕不能在輿論場中失聲失語,而是要牢記職責使命,根據網絡輿情的特點,因勢而動、應勢而謀;堅決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守好、捍衛好輿論陣地,敢于同錯誤輿論作斗爭,牢牢把握網絡輿情正確引導的主動權。
教育者可以“微”媒介為載體,正確引導網絡輿情。一是通過“微”媒介及時、準確地幫助大學生分析熱點事件引發網絡輿情的緣由,深度闡釋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力促大學生能夠客觀而理性地認識事件本身以及由此引發的網絡輿情,確保輿情態勢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二是以“微”媒介為載體,幫助大學生擦亮眼睛,區別對待兩種不同性質的輿情。根據網絡輿情引發的社會效應不同,可把其劃分為正面網絡輿情和負面網絡輿情。正面網絡輿情沁人心脾,鼓舞人心,凝聚力量,要鼓勵大學生弘揚和宣傳。負面網絡輿情,其價值引導存在極大偏差,極易消解社會正能量,要引導大學生堅決抵制其傳播,齊心協力把它扼殺在搖籃里。三是面對心懷不軌之人惡意拼湊信息、捏造事實、肆意制造謠言而擾亂秩序的輿情,要引導大學生擦亮眼睛,促使他們理性對待,敢于同謠言作斗爭,堅決做到不傳謠、不信謠,以實際行動弘揚正能量,構建良好的社會輿論生態。
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媒介,其社交功能極其強大,可通過文字、語音或視頻的形式實現即時溝通和信息的獲取,能滿足大學生基本的社交需要,是大學生日常使用頻率很高、在線時間很長的網絡社交平臺。教育者要毫不猶豫地把“微”媒介作為網絡育人的重要載體、軸心載體。
但是,這不意味著教育者可以忽略其他媒介的育人作用。其它的媒介,如抖音、快手、騰訊課堂、騰訊會議等,在大學生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影響也不容小覷。教育者要充分把握大學生使用媒介的特點和規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不斷推動“微”媒介與其他媒體深度融合,這有助于拓寬德育教育網絡育人的陣地,也有助于增強融媒體聯動育人的實效。
加大媒介融合力度,增強融媒體聯動育人實效,絕不能紙上談兵,要狠抓措施落實。一是要提升教育者應用媒介的技能。當今時代,媒介發展日新月異,教育者要精準把握大學生應用媒介的總體偏好和整體特征,精心挑選出他們使用頻率高、在線時間長的媒介資源,熟練掌握它們的操作流程,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應用技能水平。二是要綜合運用各種媒介,發揮融媒體網絡育人的合力。“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網站類、社交類、視頻類平臺等各類媒介都各具優勢,網絡德育教育要各用其長,不可偏廢。”要堅持以“微”媒介為軸心載體,同時要根據網絡育人的特點、內容以及其他媒介的典型特征和優勢,綜合運用各種媒介,塑造“‘微’媒介+”式的媒介形態,發揮好融媒體網絡育人的合力。三是動態調整媒介組合,力促融媒體網絡育人取得實效。要加強媒介組合育人效果的研判,依據實際,動態調整媒介組合方式,找到媒介組合最優解,實現融媒體網絡育人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