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煒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橫市鎮稿背小學 江西贛州 341400)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頒發,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設置為重中之重,而語文課堂則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場所。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識,還可以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但是當前我國很多小學教師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能更高效地組織課堂,導致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為了能夠促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改善,我們就應該不斷地加強研究,找出更加合適的教學策略,從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讓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核心素養就是一個人所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主要包括文化修養、自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內容。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當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一代新人。”由此可見,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而小學語文學科又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主干的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它涵蓋了許多相關學科知識,如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經典以及社會歷史常識等。此外,語文學科還具有工具性的特點,即能夠為我們提供豐富多樣的語言表達素材,幫助我們理解抽象的知識內容,所以說,要想讓小學生全面發展就一定得注重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這些都是學好語文這門學科最基本的保障,同時也決定著其他學科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每一節語文課中去,通過各種途徑,來強化學生們的語言運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當中融入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任務,首先是在新課改的教學環境當中,面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需要結合語文課堂的學科素養任務,來進行課堂活動的創新改進,幫助學生能夠在生動有趣的活動環節,完成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的綜合培育。而且,新課改的具體政策指導,給小學語文教師的活動安排,提供了新的設計靈感,能夠在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指導幫助之下,突破傳統模式下的理論型課堂僵化局面,進而有效促進學生實現各方面綜合素質能力的鍛煉目標,讓語文課堂能夠帶來顯著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發展[1]。
小學語文教師在素質教育的環境當中,根據素質教育的培養要求,需要對自身的課堂活動進行創新設計,用學科核心素養來指導自身的活動實踐,幫助學生在有效的課堂活動當中,實現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樹立價值觀念的關鍵階段,而語文課堂所發揮的教育功能,也具有相當顯著的立德樹人教學特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課堂實踐活動,要圍繞素質教育的環境要求,通過課堂活動的教學設計,給學生搭建良好的鍛煉平臺,去完成素質能力的培養教學活動。并且,教師讓學生能夠通過活動鍛煉,不斷積累綜合素質能力的運用經驗,從而強化學生在之后的社會環境當中,可以更加適應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生活問題。
在新興的教育形式的驅動下,老師必須探索出新型教育方法,在不改變學生體能素質鍛煉的情況下,將對學生核心素養得鍛煉加入課程之中,研究出更加有效、合理的教育方式[2]。
首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教材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當中獲得數學知識,進而增強他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其次,教師應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再次,教師還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問法、討論法等方式。語文課本《春草》一課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情節曲折,但課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涉及了動物和植物,如果教師不精心設計好這個問題,那么這些素材將很容易被學生忽略掉。因此,教師應該巧妙設置“懸念”,讓學生從心理上引起強烈的求知欲,進而積極主動地去探索這一課題,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以此來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這樣才會真正意義上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年級較低的學生對一些比較抽象的事物難以產生足夠的認知,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實際,感受其中奧妙,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要重視作業布置環節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設計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題目,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輕松的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最后,教師要注意課堂提問的方法,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新型教育觀念,將課堂教學作為實現新課程目標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往那種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構建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把傳統的單一灌輸式轉變為邊講邊練,以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同時,還應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使其體驗成功與樂趣,激發求知欲望,并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和成功感,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學會學習。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選擇適當的方式來展開教學活動,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引導其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應積極思考自身教學方式的合理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應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并能從學生的角度多思考問題,重視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積極尋找相關素材,構建符合學生生活情境的教學創設,發揮出微課教學模式的優勢,鼓勵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環節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授課應從實際出發,落實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心理狀態,切實能幫助學生實現將實際生活和課本內容的緊密結合。
比如,在進行《找春天》課文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利用兒童的眼光來思考如何尋找到春天的足跡,可以選擇學生經常常見的生活現象,如“白天正在慢慢變長、結冰河水開始解凍、柳樹冒出了嫩芽”等。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借助于微課教學優勢,教師利用多樣化形式來構建春天到來的場景,能發揮出豐富多彩的視頻動畫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3]。
另外,結合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在全面激發學生想象力的背景下,我們還不能忽視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文思維。借助于微課教學的優勢,能實現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理解語文學習中存在的難點、重點問題,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有效實現快樂學習的目標。例如,在進行《在操場上》的學習過程中,借助于發揮出微課的優勢,能構建一系列的生動活潑的操場上游玩的場景,能更好地借助于所涉及的踢毽子、散步、打籃球、跳皮筋、打乒乓球、跑步等活動,從課文內容出發,幫助學生掌握本課所涉及的生字。這樣有利于學生能更加讀準字音以及掌握字形。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增強了教學效果;運用現代網絡技術輔助教學,可大大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它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從而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素質教育旨在讓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學習成長中擁有優秀的品德,但小學生只是閱讀語文課中的文章遠遠不夠,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需要豐富小學生的閱歷,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融入課外閱讀教學。語文課外閱讀內容豐富廣泛,古今中外有許多名著小說,其動人曲折的故事引人入勝,小學生們在閱讀中可以拓寬視野,增加詞句積累,能夠調動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可以有效提升對學習語文的感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很重要,其可以讓學生更快地進入書籍的世界。課外閱讀的動力來源于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需要營造自學氛圍,提升學生的閱讀自主性,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多引導。語文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布置任務,制訂課外閱讀量目標,達到條件的學生可以獲得獎勵,從而刺激學生主動閱讀課外書籍;老師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形成全民讀書的風氣,小組隊員自主交流閱讀進度,每月按時在講臺匯報自己對書籍人物的理解,激勵學生多讀書[4]。
小學生年紀小,正處于智力開發的關鍵時刻,語文老師可以選取一些具有教育意義和語言水平較高的書籍,讓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比如,學生可以讀《史記》《昆蟲記》等,這類書籍具有一定的科普性,學生們在閱讀的時候相當于探索未知的人與事,從書籍里了解歷史和自然,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觀;小學階段學生想象力豐富,富于幻想。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書籍是可以科幻、探秘類故事為主,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比如,《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哈利·波特》等,這些書籍很適合讓學生的課外讀物,作者腦洞大開,脫離現實世界為兒童制造了一個新奇的魔幻世界,學生閱讀這類書籍可以拓展想象力,激發對事物的好奇心,使思考問題的角度更多元[6]。
自主學習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新知的能力,而自主學習則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此,教師在授課時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并積極組織與指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養成正確的思維品質,從而為日后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要培養學生主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例如:在教學《我愛我家》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課文,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文章,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在課下開展討論交流的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布置作業時也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的傳授,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等。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并指導學生獨立思考。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視。教師通過這種途徑,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6]。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總結與創新,才有可能找到適合小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科學的訓練模式。要想實現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就必須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本文通過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希望能為一線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