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玲
(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第一實驗中學 貴州貴陽 550002)
“雙減”政策的核心目標是實現教學中的“提質減負”,使學生在脫離大量作業與課外補習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在高效課堂中提高學習效率,既要解決學生作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又要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終身學習意識。“雙減”最直接表現在作業量與課后補習的減負中,但在教學實踐中,只進行作業量的縮減容易引發學生的怠惰情緒,且難以對學習能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鑒于此,教師需進行作業的優化設計,以更加多樣性、創新性的課后作業滿足學生的復習需求。針對當前初中數學作業設計重復性強、缺少整合性與實用性等問題,教師要結合“雙減”目標探索作業優化的正確方向,遵循層次性、趣味性、開放性的原則,更為科學且有策略地布置課后作業。
其一,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中注重知識傳授,在作業布置中也注重對課內知識的鞏固,但由于作業布置方式單一,內容的局限性強,致使作業中未能體現出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導致“四基”的教學目標未能得到全面落實。因此,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往往會陷入套用固定公式后進行運算的思維定式,以至于對數學知識形成固定認知。其二,教師過度重視書面作業的量,以題海戰術為主要作業布置方式,或利用試卷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練習不同題型的解決方式。學生長期在這種重復性強的書面作業中逐漸失去積極性。數學學科的應用廣泛性決定了其應當進行實踐延伸,然而這也是當前初中數學作業設計中普遍缺失的。其三,作業設計難度失衡是導致作業完成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由于數學是一門極容易產生個體差異的學科,學生受到能力層次的影響,學習進度存在差異,而難度失衡的“一刀切”作業未能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至于造成了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下”的問題,這也是消磨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主要誘因之一[1]。
首先,教師對作業的重視程度并沒有隨著教育理念的改革而上升,目前,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師往往更關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入融合,嘗試運用多媒體設備作為課堂教學輔助,致力于創新教學模式、優化課件設計,并利用網絡平臺布置作業,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中完成作業并進行自主檢測。雖然作業布置形式得到了創新,但內容上仍以習題訓練為主,只是換了一種呈現載體,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作業的“減負增效”。
其次,受到應試教育的深遠影響,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仍以“板書講解+題海戰術”為主,教師更傾向于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與應試技巧,然而這種教學方法的長期運用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方面的高壓,即在高強度的課堂學習和做題壓力中,逐漸形成抵觸、怠惰的心理情緒。在這種教學策略的影響下,作業設計的應試化傾向明顯,教師布置的書面作業類型缺乏創造性,難以激活興趣因子,并且不利于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實現自我診斷與反思[2]。
數學作業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復習鞏固,以往初中數學作業會以課后習題和教材例題作為補充的形式呈現,旨在于使學生通過完成大量習題,加深對新授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故而將“題海戰術”當作一種獲取學生學習反饋的途徑?!半p減”政策的核心點在于“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以更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基于這一觀點,教師的作業設計要致力于提高學生對課堂新授內容的掌握程度,使作業可以充分反映課內新授課的知識點,并且要基于作業減負的觀點,不以大量重復性的習題加重學生的作業負擔,而是要針對課內教學的重難點,從題庫中挑選主題分明的典型習題,布置有代表性的作業,實現對課堂新授知識的有效鞏固[3]。
已知作業是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尺碼,那么作業設計方向應體現出針對性、個性化的特點,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以保障作業的有效性。除了常規意義上的課后作業,數學作業還包括前置作業、課堂作業等。從以往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初中數學教學中普遍缺少課堂作業,這是因為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深遠影響,教師習慣將課堂內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用于講解重難點問題,對一些變式問題進行詳細解析,由此來培養學生的應試化解題能力。然而這也導致課堂中沒有充分的時間用于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布置課堂作業。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注重抓好課堂作業的鞏固度,即通過課堂小測的形式幫助學生整合錯題資源,進而根據這些錯題資源的易錯點設計更具針對性的作業內容,并要注重少而精的原則,滿足“雙減”的“減負提質”要求[4]。
為落實“雙減”的“減負增效”目標,教師需對作業進行創新設計,不僅是作業內容領域上的拓展,更要關注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創新。傳統數學作業的布置形式多為書面作業,將學生局限在題海中主要鍛煉他們的解題能力,然而若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還需要從生活應用的角度增設非書面作業來展現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由此出發,在數學作業的創新設計中,教師應嘗試拓寬手工作業的覆蓋度,將學生從繁重的題海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在動手實踐的作業中鞏固數學知識的應用性。如:數學空間幾何問題中讓學生手工制作模型,這種自制教具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則有助于解決教具短缺的問題。并且,以手工制作為例的非書面作業能夠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意義上落實“雙減”中提出的作業模式創新[5]。
數學學科具有嚴謹性、抽象性與廣泛應用性的特點,這意味著數學學習不應局限于對書面問題的解答中,而是應以“實際應用”為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凇半p減”提出的作業減負,教師可通過布置動手實踐式作業,一方面可以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體現出數學知識的應用功能,使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認知不再停留在數字符號層面,而是親身經歷數學操作的過程,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融會貫通。
前置作業是一種“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并且具有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在進行空間幾何類課程教學時,教師可布置動手實踐的前置作業,這不僅是一種促進預習手段,更具有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的功效。例如,在進行菱形面積教學時,讓學生用卡紙制作菱形的實物教具,并通過裁剪拼接的方式發現可以把菱形補為矩形,進而根據已學知識推導出相應的面積計算公式。動手操作的前置作業是促進學生手腦結合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有效方式,還能夠滲透數學方法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單元教學是一種通過將知識技能結構化,經過學法指導與認知結構優化后,以遷移能力對主題知識進行思考、推理與分析,進而建立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數學單元復習具有提升整體認知結構、發展綜合思維能力的作用,其可以促進知識的系統化,使學生在宏觀層面進行查漏補缺后,從微觀細節處進行針對性復習,這種結構性強、體現建構的復習模式著眼于“減負增效”的目標。教師布置單元主題式作業,體現出作業的整合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更能夠激活學生的認知生長點,促進他們的自我診斷與反思。
例如,在學習過“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單元后,作業內容主要為兩項,一是利用思維導圖將本單元內基礎知識點進行總結,按照圖形的類型進行知識點的梳理與整合,在思維導圖中補充關于圖形性質、判定方式的知識概念,再結合典型例題回顧基本的判定過程。二是完成基于單元整合的習題練習,教師要注重“數量少但質量高”的習題篩選原則,使學生完成從知識梳理到知識遷移的完整復習過程。
作業的本質作用是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進行自我診斷,而后通過自我反思進行查漏補缺式鞏固,進而獲得自我提升?;诖?,數學作業設計應是幫助學生自我診斷的,使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后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學生的錯題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資源,教師要科學利用錯題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錯誤、理解錯誤、糾正錯誤與反思錯誤,可以使學生在解析與反思錯題的過程中完善知識結構。教師布置錯題集合式作業,可以體現出作業的針對性,促使學生通過解析錯題找出認知生長點,完善知識框架。
首先,教師設置課堂檢測環節,引領學生總結每個人的錯題資源,并指導學生進行錯題思維導圖的繪制,以錯題的相關知識點為突破口,找出錯題中對應的數學概念與思想方法。其次,教師設計的作業題庫中要包含不同類型的習題,學生根據課堂檢測情況選擇相應的知識類別進行專題復習,以查漏補缺的形式完成作業,獲得有效鞏固。
數學作為一門極容易產生學生個體差異的學科,教師要將視野放在全體學生中,為此,教師應利用分層化的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高效課堂的作用不是指課堂授課效率,而是學生的學習深度與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效作業也應如此,使學生不是表面化地在作業本中填滿文字,而是要確保學生完成作業后在最近發展區中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在“量少”但“質精”的作業中收獲更好的學習效果。
初中數學作業的分層設計主要考慮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基礎層為讓學生完成對本課基礎概念與公式的應用,在直觀的題目中套用公式解決問題;提升層為讓學生完成一些情境化的變式練習,鍛煉思維的靈活性,鞏固知識并進行遷移運用;拔高層為讓學生進行偏難題型的突破,主要面向抽象思維水平較高的學生,鍛煉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
初中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而初中數學知識則具有明顯的抽象性,部分學生會感到比較吃力。數學學科的應用廣泛性特征決定了其與生活的密切關聯。為此,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可適當融入生活元素,利用生活應用型作業體現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促進學生在“生活情境→發現問題→推理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降低抽象問題的理解難度,實現生活化認知到數學思維判斷的過渡。
例如,“數據的收集”這課主要教學目標為讓學生經歷調查、統計、研討等活動,對數據進行整理與加工后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布置下體驗式的活動作業,讓學生調查所在社區中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學生可選擇抽樣與普查兩種方式,通過參與活動更確切地了解兩種調查方式的優缺點?;趯嶋H生活問題的活動型作業體現出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且作業方式新穎,不易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強調了要立足于學生學情進行作業減負,使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足量”轉變為“高效”,如此才能真正落實新課改的要求,使教育目標面向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與持續性學習能力。優化作業設計是當前中小學教育減負工作中備受關注的一項內容,因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相差較大,更需要教師以創新的教育理念打破常規,通過個性化、能動性、實用性的作業設計使作業不再是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是真正有益于提高復習鞏固效果的學習途徑。由此出發,教師要遵循“簡單、低入”“控量、保質”“趣味、開放”“高效、靈活”的原則,以生本性、實用性、整合性和趣味性為創新方向,從而達到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復習鞏固有效性、推動深度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