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孫彥婷 井匯源 董望 王海花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動物醫藥學院 45004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座談會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獸醫公共衛生學》 是動物醫學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必修課,它利用一切與人類和動物健康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資源,保障社會公共衛生和人類健康。該課程是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獸醫學與多個學科交叉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社會文明發展和公共衛生需求引領下獸醫學的拓展,因此,對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本課程過程中,通過學科知識與社會熱點和行業新聞的鏈接可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本文就《獸醫公共衛生學》 課程如何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如何恰當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潤物細無聲”地對思想道德教育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實踐。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科技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飲水和食品污染危害人類健康,人們期盼可以居住在干凈的環境中,呼吸新鮮的空氣,喝著清潔的飲水,吃著安全放心的食品[2],在此背景下,《獸醫公共衛生學》 這門綜合性、應用型學科應運而生。本課程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課程特點,以課程專業知識為主線,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搜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以小視頻、時事熱點、新聞動態等形式穿插于課堂授課過程中,或作為課堂導入的“引子”、或作為佐證論點的案例、或作為課堂討論的主題等。如《長江保護法》、“限抗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國的疫苗研發進展等。通過形象生動的小視頻和新聞鏈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趣味性,同時引導學生遇到疑問時可求助權威網站和專業文獻,在拓展知識面的同時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習近平同志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如今,這一理念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進行“生態環境和環境污染”學習時正值我國首部流域保護法《長江保護法》 正式施行。通過解釋該法律的重大意義:解決影響長江流域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對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政府生態環境修復的重大決心,同時讓同學們列舉發生在身邊的環境保護實例,如家住農村的一位同學說到“美麗鄉村建設”,原本臟亂差的居住環境,近幾年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清澈見底的河流代替了昔日污染嚴重的臭水溝,禿山亂崗變了模樣,道路兩旁綠樹成蔭、花草茂盛,綠色的垃圾桶隨處可見,干干凈凈的水廁代替了臭氣熏天的旱廁。家在鄭州的一位同學說,周末和家人去了黃河灘地公園,昔日亂象叢生的黃河灘,如今儼然是一個頗具規模的濕地公園,色彩鮮明的慢行道很是亮眼、道路兩旁是成片的樹木和花草、憑欄望去是奔騰不息的黃河水……這里是河南省黃河生態廊道中的景點之一,黃河生態廊道是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先手棋”。通過這些學生切身感受到的變化,啟發學生與黨和政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從身邊小事做起,愛護公共環境,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減少食物浪費等。
我國是畜禽和水產養殖大國,長期以來,在養殖環節中大量使用抗菌藥物,隨著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的增加,加劇了抗菌藥物的毒副作用和殘留超標風險,嚴重威脅了動物性食品、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及公共衛生安全,給人和動物健康帶來了極大隱患。針對此現狀,農業農村部頒布了“限抗令”,即飼料生產企業將停止生產含有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的商品飼料。近年來,針對抗菌藥物濫用的糾偏行動從未停止,早在2012年,被稱為“史上最嚴限抗令”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 就已實施。通過介紹“限抗令”,向學生傳達抗菌藥物不可濫用的基本理念,作為獸醫專業的學生,更應向親人朋友宣傳不濫用抗菌藥物的知識;學生將來若進入動物養殖或動物疾病診療行業,也需在從業過程中謹慎、規范地使用抗菌藥物,避免人類最終進入無藥可用的尷尬境地。
在“人畜共患病概論”的課程引入部分列舉近年來危害嚴重的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如影響全球的新冠肺炎,展示全球各國新冠肺炎疫情現狀,提出問題:“為何中國在較短時間內控制了疫情?而個別西方國家的疫情仍在快速蔓延?”(從制度優勢、防控策略、民眾配合等方面進行對比)。做出小結:制度優勢讓我們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最初發現疫情的武漢,在全國各地救援隊伍的共同努力下,短時間內控制了疫情;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快速建成體現了“中國速度”;疫情中各行各業特別是醫護人員表現出了“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又如2012 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2003 年的SARS,都是由來自動物的冠狀病毒引起的嚴重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警醒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不過度開發和破壞自然,保護動物的棲息地,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動物防疫技術”中“疫苗免疫接種”鏈接我國研發生產的新冠疫苗,利用雨課堂先讓學生回答截止授課時我國已投入使用的新冠疫苗共幾種?分別是什么類型的疫苗?之后與課堂知識進行融合,對疫苗類型進行具體介紹。目前全球已投入使用的14 種新冠疫苗中,有7 種來自中國,分別是5 種滅活疫苗,1 種腺病毒載體疫苗,1 種重組亞單位疫苗。其中中國國藥和科興生產的兩種新冠滅活疫苗被世衛組織列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疫苗庫,這意味著我國生產的疫苗將用于世界上更多發展中國家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是我國科研工作者對全球抗疫做出的巨大貢獻。另外,由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霧化吸入用重組新冠疫苗Ⅰ期臨床也取得了預期成果,不遠的將來,我們只需“吸一吸”即可完成疫苗接種,并且可同時獲得黏膜免疫、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三重保護”。這里再向學生科普疫苗的研制流程,指出其中的難點,如RNA 病毒易變異、不易找出免疫原性強且有保護力的抗原等,但我國科研機構克服重重困難,將疫苗的研制周期從常規的5~10 年縮短至1~2 年,不但讓我國人民及時接種上疫苗,同時也為世界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做出了“中國貢獻”。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夢想,憑借科技發展,這一夢想已接近實現,我國科學家現已下到1100m 深的海底,宇航員也已在外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秘,未來我們生活的世界會越來越廣闊。同時不能忽略的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在此播放小視頻“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指出基因編輯是一項非常好的技術,但如何規范合理使用,而非脫離倫理框架濫用?饒毅院士對此事件的意見是對人類生殖細胞進行編輯缺乏臨床必要性,而且將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倫理問題,被編輯的基因會隨著遺傳在后代中流傳,影響人類基因庫,破壞人類基因的多樣性。針對此事件,國家衛健委隨即發布《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針對基因編輯等生物醫學新技術,進行分級管理,理清“灰色地帶”,同時解除因噎廢食擔憂,避免因為偏激導致新技術不能發展、無法應用。通過此事件引導學生以辯證的觀點看待生物醫學新技術,不能只看到其對人類有利的一面,也不能因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就認為其是洪水猛獸,其中的關鍵是人類如何利用它,只要在法律和倫理道德允許的范圍內合理使用,那么新技術必將造福人類。
《獸醫公共衛生學》 內容非常廣泛,是涵蓋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性課程,要求學生用全局觀、整體觀將多門先修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融會貫通,同時也要求教師和學生要密切關注本課程相關學科和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實時動態,以便在學習過程中將新知識如新修訂的國家標準等更新整合到課堂學習中,另外,關注行業動態對增強學習趣味性也大有裨益。如本文提到的一些例子,我國第一部流域保護法《長江保護法》,新冠肺炎疫情及疫苗的研究進展等。通過這些新鮮知識的補充,學生能將理論學習與行業實際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學習不再是枯燥的“紙上談兵”。
得益于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很多艱澀難懂的知識經過專業團隊的制作,形成動畫或小視頻,變得通俗易懂,加上豐富的圖片和生動的展示方式,觀看后讓人印象深刻。授課過程中選擇與課程內容契合的小視頻、新聞熱點或小故事作為引入課程的方式,可在課堂開始時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后續學習,增加學習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升學習效果。但網絡資源的質量良莠不齊,教師在選擇時一定要甄別和遴選高質量的學習內容推送給學生,選擇權威網站,如中國大學MOOC、食品伙伴網、央視網等。
本課程是傳統獸醫學向現代獸醫學轉變過程中由獸醫學與醫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公共衛生等學科交叉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現代獸醫學的內容已不再局限于保障動物健康,其內涵已拓展為保障動物性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防控、生態平衡、獸藥殘留與耐藥性監控、生物安全等,是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認識到我國獸醫從業者未來的使命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動物醫生,在“同一個健康”理念下,獸醫工作者的工作關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環境、健康的動物和動物食品是人類健康的重要前提,獸醫工作者的責任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大,獸醫行業的前景也是一片光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應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所有教師、課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教育體系[4-5]。對于本課程而言,選擇合適的思政素材,發揮《獸醫公共衛生學》 課程的特點和優勢,抓住思政素材關鍵點和閃光點與專業知識的緊密度,從小處、細處入手,引發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4],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總之,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基礎性的戰略工程,需要今后更多的研究和實踐,以期突破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