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李秀珍
(徐州醫科大學 江蘇 徐州 221004)
1948 年建國后,韓國大力推行經濟開發五年計劃和產業發展政策,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此過程中,職業教育為韓國產業發展培養了迫切需要的人才,為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21 世紀,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之時,韓國政府就培養引領未來的專業性人才政府應如何支持職業教育發展進行了教育大討論。為應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韓國認識到大力加強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韓國政府認識到終身職業教育是實現個人幸福和社會繁榮的重要因素,將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相結合努力發展成為以培養優秀人力資源、提升國家競爭力為目標的職業教育改革方向[2]。為此,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韓國教育部于2018 年7 月提出以全體國民為對象,培養具有核心競爭力人才的《終身職業教育實踐創新方案》。該方案提出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以及實現發展目標的具體措施。韓國通過此舉,將職業教育從以學齡期為中心轉換為以終身職業教育為中心,對教育課程、實踐、支援對象、教育目標等方面進行了調整[3]。筆者圍繞近年來韓國職業教育不斷創新的發展方向和改革思路,基于終身教育的角度考察韓國職業教育改革的背景與具體措施。
隨著超高速無線通信、云網等數碼技術的發展,遠程移動辦公正逐步取代寫字樓辦公,工作的時空界限被進一步打破,具有臨時性、獨立性的工作崗位不斷增加。因此,有必要建立不是以現有的定型化方式,而是依據多樣化的職業和工作形態,在一生中無論在哪個階段都能提升職業能力,并能適應多種工作形態的靈活、綜合的職業教育實踐體系[4]。社會知識技術的代謝周期逐漸變短,使得原有的職業不斷消失,新的職業不斷誕生,引發工作崗位的變動性不斷增大。據預測,到2025 年,韓國總勞動人口的70%約1800 萬人的工作崗位將受到威脅,多數人的崗位內容將發生顯著變化[5]。同時,工作崗位的不確定性將持續增加,通過職務轉換及職業教育培訓開發職業能力的需求也會增加,這更加強調了學習快速變化的知識和技術的職業基礎力量的重要性。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由于現有產業與ICT、大數據等尖端技術相結合,新的產業及職業將會增加。職業教育傳統定義是以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基礎實施的教育,以就業為目的,提升人才培養應具備的特定職業能力。未來職業教育要為人的一生追求開辟多樣化道路,培養更加專業性的職業能力。特別是新技術領域的附加價很高,需要通過有競爭力的人才搶占領先市場,但目前韓國缺乏這種領域的人才(見表1)[6]。

表1 韓國新產業領域人力需求情況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單純機械式重復的工作將實現自動化,需要創造力和專業性的高附加值,同時要求高熟練的業務也會增加。
韓國的出生率及新生兒數逐年持續減少,以2018 年為準,韓國的生育率僅為0.98 名。韓國2016年可生產人口3763 萬名,到2065 年將大幅減少至2062 萬名,韓國面臨著可生產人口急劇減少的問題,因此提高每一位國民的生產力就成為重要的國政課題,由此也認識到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必要性[7]。
另外,韓國將于2026 年進入超老齡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也隨之上升,因此需要關注新中年人群的離職情況。據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2016 年韓國的實際退休年齡為男性72 歲、女性72.2 歲,高于OECD 平均水平,65 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市場參與率在OECD 國家中最高。學術界提出,個人對老年生活的準備不足,社會安全體系也不完善,有必要建立符合這種變化的職業教育體系。
隨著韓國經濟增長逐漸放緩,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間、正式職工和非正式職工間、大企業和中小企業間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劇。據OECD 統計,2015 年韓國非正式員工的比率為22.4%~32.4%,遠超OECD國家11.8%的平均水平。隨著社會兩極化現象的不斷加深,人們對階層的認識日趨悲觀,社會整體活力也日趨下降。為了新增長體制的順利推進,需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實踐。
由于技術的進步,單純重復的勞動價值逐漸萎縮,以能力為基礎的高熟練勞動價值逐步增加,工作崗位及工資兩極化現象日益加劇。數字鴻溝、臨時就業崗位增加等問題將會影響崗位的穩定性和質量。為適應創新技術和數字平臺,緩解技術不均衡所導致的社會兩極化,有必要以在職人員和中高年齡層為對象提供提升數字能力的培訓機會,并擴充與“教育實踐—雇傭—福利”相聯系的綜合性社會安全網。此舉對于預防和緩和因技術發展不平衡引起的社會不平等,擴大針對弱勢群體的職業教育實踐機會具有重要意義[8]。
職業教育是個人適應社會發展和職業世界、提高錄用可能性的手段,是社會和諧及創新發展的基礎。而從現實來看,多數學生的選擇還是集中在部分專業。對此,韓國政府通過實施一些政策實現職業教育體制的靈活性,擴大職業教育機會[9]。
第一,放寬教育課程、教員等相關限制,靈活應對市場需求。新政增加了“職業高中自律學校”的配置,不僅為這些學校構建了職業教育創新的基礎設施,還大幅強化了對學校教育課程運營的支援,保障了學校運營的自由度。為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教育課程,便于專業間的順利流動和融合,引進了“職業高中學分制”。職業高中學分制是通過學分制的形式,強化學生的科目選擇權,實施個性化學習的新教育課程管理模式。據此,學校間教育課程的聯系變得活躍起來,產業實習、外部教育機構實習等在校外獲得的經驗也可以轉化為相應學分。此外,政府為了應對迅速變化的職業教育環境,還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制度靈活化、多樣化的方案”。如開展融合專業制、彈性學期制、集中進修制、模塊式教育課程等多種制度,認可成人學習者的從業經驗和先行學習,使學習時間縮短,變得更加靈活。
第二,提供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實踐。韓國為培養學生不受時空限制的職務能力,擴大了在線職業教育實踐的范圍。以大學公選課與專業基礎課為中心開設的“網上公開授課平臺(K-MOOC)”提供了專業領域和職業教育實踐講座。為了豐富線上職業教育實踐課程,有關部門還構建了可以搭載公共、民間實踐等內容的“智能職業實踐平臺”。為提高未來新興產業領域的核心職務能力,計劃新增產業匹配短期教育課程“微學位(Nano Degree)”。這是為提高未來產業領域職務能力而開設的在線講座及現場實習等短期職務認證課程。學校和企業在拓展實踐性的教育方面,由企業擬定核心指標,制定進修者的評價及認證標準,該認證將主要用于就業、教育實踐及學分認定等方面。
第三,強化終身職業教育保障措施。韓國為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的教育實踐得到認可,還積極開展對事前經驗及學習的評價和認可。例如,大學升學后,在原來職業高中進修的科目中,允許承認類似科目學分。同時與學分銀行制相聯系,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和教育實踐,在取得學分、學歷及資格時予以認可,盡量減少重復學習。為系統積累并管理終身學習及職業教育的結果,計劃擴大“終身學習賬戶制”和“職業能力開發賬戶制”之間的聯系,并長期推進整合。“終身學習賬戶制”是指將個人的多種學習經驗累計在在線學習賬戶中,并將結果與學歷或資格認證相聯系或作為雇傭信息使用的制度。“職業能力開發賬戶制”(又稱為“明天學習卡”)是指以求職者及在職者為對象,為提高其學習能力而援助教育費用的制度。2019 年韓國雇傭勞動部發布了《職業能力開發創新方案》,指出支援國民終身職業能力開發,支持工作以后再學習、求職、就業等人生階段的職業能力開發,提高國民終身雇用的可能性。從2020 年起,韓國將現有的以失業者及在職人員為對象的“明天學習卡”制度改為以所有國民為對象的“終身明天學習卡”制度,鼓勵特殊形式勞動的從業者、個體工商戶等更廣泛的對象參加培訓。
隨著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已從單純以技能為主轉變為有創新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開始注重職業的遷移性。對此,韓國政府為了培養符合未來社會的核心力量,正在推進如下職業教育改革措施[10]。
第一,豐富了與企業相關的高熟練人才培養體系。以產學一體型“徒弟結對學校”結業者為對象,增加專科大學水平的實踐課程,幫助學生學習最新的融合型技術。為順利開展產教融合課程,實施遠程教育、時間制登記、事前經驗學習認證、短期教育課程等多種靈活的教學制度,擴大教育的開放性,同時也與地區社會進行合作,發揮地區職業教育中心的作用。此外,激勵專科大學深化課程改革,強化實務,在專科大學的教授業績評價中上調產學合作活動的分數,提升產業界資歷教員比率。
第二,改革核心教育實踐體系。職業教育課程必須具備的必要條件是盡可能在教育內容中多反映產業要求的職務執行能力。而現有的職業高中教育課程是從重視學術體系的觀點出發的,因此不能充分反映實際產業現場所要求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此,韓國增設了以參與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活動,使教育實踐轉變為以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合作能力等產業現場所需要的未來核心能力為中心的教育實踐活動。例如,實施自主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PBL)、翻轉課堂、創客教育,以實務專業性為基礎,通過創意和融合創造新知識,培養可以挑戰性地利用這些知識的企業家精神。
第三,以產教融合為基礎,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職業高中學科結構落后于時代發展,學校擁有的實驗實習設備在提高現場適應能力方面不足等問題被指出后,韓國對職業教育實踐結構進行了改革。新設了未來產業領域的相關學科,對現有學科進行結構調整,推進職業高中和專科大學的再構造化。政府提供了行政、財政支援,并大幅擴大教育課程編制運營的自主性。在產業現場開展了通過實際經驗系統掌握知識技術的“現場基礎學習”,在安排職業高中教育課程時,讓企業也參與其中,從而更多地反映現場的需求。
在韓國以往的職業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從業人員入職前的生涯教育,還是入職后的能力開發、離職及退休后的繼續教育,各階段、各對象的對口支援政策是不夠完善的。因為以往的職業教育是以學齡期為中心,以就業準備對象為主。對此,韓國采取了各階段的繼續學習和實踐措施。見表2。

表2 韓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開展的職業教育
第一,構建能夠成長為專業職業者的終身支援體系。通過連接前途、職業支援相關信息網,為人生的各個階段設計出相應的前途建議,最終形成了可以接受專門咨詢的系統。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學生、家長、學校之間定期進行前途咨詢,系統管理履歷,為入職后也能接受前途設計及繼續學習咨詢提供職業能力診斷服務。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利用自由學期制、職業生涯教育集中學期制等,支持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特別是對婚后辭職的中年女性或離職者等就業困難群體,通過量身定做的診斷咨詢提供幫助。
除此之外,還制定了職業生涯連續性的經費支援體系。例如,學生進入職業高中可獲得就業獎勵金,高中畢業進入職場后可得到政府提供的支援,包括青年明天填滿基金、繼續學習者獎學金等。通過這些支援措施,青年可以獲得長期工作和掙錢的機會,企業也可以避免優秀人才的流失(見表3)。

表3 韓國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提供的職業發展支持
第二,制定在職人員的學習權及學習休假制度,為職業能力發展創造條件。韓國政府為了創造在職者持續開發自身力量的條件,保障在職者的學習權,推行“帶薪學習休假制”。另外,如果希望進行能力開發學習,則要求企業主縮短勞動時間,使在職者能夠接受自己想要的教育實踐。“明天學習卡”是為了幫助勞動者提高職務能力,在勞動者自主參加職業能力開發實踐時支援部分實踐費用的制度[11]。
第三,通過“先就業—后進學制度”,擴大成人學習者的后學習接近性。“先就業—后進學制度”是韓國重要的職業教育理念之一,即使高中畢業后立即就業,也保證其在今后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上大學。該制度反映了個人自我能力開發的需求及產業人才培養的需求。韓國通過這一制度構建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并為培養理論和實踐兼備的專家提供取得學位和累積經驗的機會[12]。同時還出臺了以成人學習者為對象的“在職人員高校錄取制度”作為保障政策。這是針對個人量身定做的教育模式,學生為了開發經歷和取得學位,無需高考成績,利用在職經歷就可以進入大學的綠色通道制度。
中小企業在職者因為經濟、環境等原因,很難提高自己的力量。韓國為他們構筑了終身職業教育實踐和福利聯系的社會安全網,并通過積極的勞動市場政策提供就業支援服務,通過支援實踐費和生活費賦予他們實質性的教育實踐機會。
第一,擴大中小企業在職人員的職業教育實踐機會。為彌補中小企業人力不足導致參與實踐困難的問題,韓國強化對現場實踐的支援,允許員工在企業內進行實踐。韓國政府考慮到這類企業因條件限制很難單獨實施職業教育實踐,逐步增加了聯盟形式的共同實踐中心、產業園區所在地的共同實踐中心等。為了提高在職者的積極性,還增加了夜間和周末項目,開設了“中小企業實踐支援中心”項目,在共同實踐中心增設了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相關實踐課程,以緩解實踐計劃、職務分析、咨詢等帶來的管理業務負擔。
第二,積極改善職業教育實踐條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咨詢教育實踐項目,支援中年人再就業。利用帶薪學習休假制度等,為勞動者提供退休前的人生設計教育實踐,提前實行退休準備實踐。企業逐步減少員工在退休期間(55~60 歲)的勞動時間,將其活用為教育實踐時間。擴大中年特色教育實踐項目,支持進入社會經濟活動,與創業教育機構聯系,支援多樣化的前途設計。首爾市為支援50~64 歲的市民,正在推進“首爾市50+政策”,并運營50+校園、50+中心,提供咨詢、教育、社區聯系等一站式的人生設計綜合支援服務[13]。
第三,加強弱勢群體的終身職業能力開發支援建設。增設了以殘疾人為對象的職業能力開發院,新建了殘疾人實踐中心等公共教育實踐基礎設施,使殘疾人更容易接近職業教育實踐。為方便視聽殘疾人接觸學分銀行制、自學學位制及終身學習賬戶制等提供服務。針對語言障礙的跨文化家庭等弱勢群體,根據個人情況與語言水平,提供基礎素養教育和職業能力實踐。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改善不適應學生的職業準備,韓國在職業高中內運營“替代教室”,設立了“公立型職業替代高中”,公立型職業替代學校比起目標指向性學習,更注重強化社會適應功能,以勞作教育為中心開發職業適應能力。
韓國的職業教育改革走在了亞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前列。其在職業教育多元化體系、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可持續增長體系與綜合支援生態體系等方面有獨到可鑒之處。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在國家層面受到高度關注,國家頒布的政策文件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解讀也在不斷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 年)》頒布以來,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而今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還要精準把握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路向[14]。通過分析歸納韓國職業教育改革的經驗和做法,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探索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第一,職業教育體系要向靈活、開放的方向轉變,便于勞動者可以在整體的人生中靈活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為此,可以將終身學習賬戶制、職業能力開發賬戶制、大學錄取綠色通道制等多重制度開展起來,也可以構建職業生涯經費支援體系,進行穩定的職業教育實踐及開發。尤其要開發制定個體戶、小工商業者、脆弱階層等在職人群共同參與的“量身定做型后學習項目”,以成為有效的終身職業教育的通道。
第二,職業教育范疇變得更豐富、更多樣化,使更多的人群可以擁有持續一生的職業教育。目前,中國采用的是以學齡和學業成績為界定的初中后分流或普職分流的教育模式,除分流進入職業類學校的學生外,其他學生很難有機會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今后十分需要將它轉變為全民全階段都能平等接受的終身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的連續性放在首位。職業教育實質上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終身職業教育視角下,培養和開發勞動人力資源的職業教育應當是一個持續而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職業教育應當伴隨人的整個生涯。即縱貫人的幼兒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由此形成一種綜合而協調的職業教育體系[15]。
第三,推行以產教融合為基礎的職業教育,培養企業需求的創新人才。產教融合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構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有效發展途徑[16]。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職業教育體系需要從純技能熟練的實踐過程中擺脫出來,向可以同時培養職業基礎能力和特定實務能力的創新培養模式轉變。另外,多方面的產學合作培養具備實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有重要作用。過去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間的聯系不足,教育和勞動力市場信息之間也存在脫節。為了培養符合地區產業需求的專門人才,也要推進產業需求調查及產學合作,擴大社會匹配型教育課程。今后職業教育和經濟需求之間的聯系要更加緊密,要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