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祥, 楚管迪
摘要: “兩個結合”是閃耀著真理光芒的重大原創性論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新高度,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深邃的理論思考與寬廣的歷史視野,蘊含著厚重的理論、歷史和現實邏輯,它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思想的當代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啟航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推進“兩個結合”,必須從四個方面發力:加強理論武裝,鍛造學習型政黨;發揚主動精神,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增強文化自信,創造性繼承、創新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彩華章。
關鍵詞: “兩個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圖分類號: D610文獻標識碼: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5.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一百周年重要講話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新的闡述,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這個論斷寫進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歷史決議之中。“兩個結合”作為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目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兩個結合”的深刻內涵和重大理論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等方面。本文基于“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視野,運用“從后思索法”,也就是“立足當下的歷史在場,透視自己時代的歷史場景,運用批評性思維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刻的歷史性反思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賾“兩個結合”的邏輯理路,科學探尋“兩個結合”的實踐進路。
一、? “兩個結合”的邏輯理路
(一) 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思想的當代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密切關注并指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中,不斷思考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問題。早在唯物史觀創立時期,馬克思就認為“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2]。后來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產黨宣言》序言中又明確提出,他們的理論“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3]376,這里的“隨時”“隨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具體特點來運用,民族化是馬克思主義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邏輯。當一些人把“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4]時,馬克思嚴厲地指出,對他而言,這是榮譽也是侮辱。他認為各國的革命與建設具有特殊性,其社會發展道路也不會千篇一律、彼此雷同。馬克思特別關注俄國的農村公社,曾對俄國農村公社的未來進行過多種預測。他認為俄國若爆發革命,就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俄國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5]。可見,馬克思認為他們的理論要注重民族化,應該從各國各民族的生動現實出發,隨著時代變化與社會條件為轉移。
恩格斯一再告誡無產階級,“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要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中因地制宜地運用它。在《致弗·阿·左爾格》的信中,他指出,流亡在美國的德國人,用教條主義的態度來對待理論,難以實現理論的強大杠桿作用,領導美國工人運動取得勝利。針對德國“左傾”青年派那種一切從本本出發,把歷史唯物主義“當作一切問題的詳盡答案”的錯誤做法,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絕不是現成的公式,可以罔顧每個國家的實際情況,可以任意搬運使用,一旦超出了特定的時間、地點與條件,“它就會變成它的對立物”。他更是毫不客氣地批評他們完全不顧一切現實條件,“想永久地采用一種只適宜于某一個時期的策略”[6],來取得德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完全勝利,是愚蠢的想法,必定會斷送革命的前途。
列寧是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先行者,是走俄國自己的道路的光輝典范。在探索俄國革命發展走向時,他對教條主義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認為生硬套用那些科學理論來設計俄國道路的人,是不可救藥的書呆子。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所根據的不是別的,而是俄國的歷史事實和現實情況”[7]356,探索革命道路必須“從大家公認的事實出發”[7]357。十月革命勝利后,一些共產黨人囿于傳統,否認歷史發展道路多樣性。針對此情形,列寧表明各國共產黨人在探索適合本民族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時,絕不能奉俄國經驗為金科玉律,必須考慮具體且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獨立自主地運用這些共產主義原則,“使之正確地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8],才能探索出適合本民族的社會主義道路。
如果說以上論述更多的是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與各民族國家的具體實際進行獨立自主、創造性結合的話,那恩格斯對美國工人運動的建議、列寧對“無產階級文化派”的批判等,進一步表明馬克思主義也要與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19世紀80—90年代,社會主義在美國備受謾罵與詆毀,美國工人運動一度消沉,在對這種現實情形進行反思時,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工人黨“必須完全脫掉外國的服裝。它必須成為徹底美國化的黨”[9]276。這里的脫掉“外國服裝”和“徹底美國化”,意味著馬克思主義這種外來文明,要想被越來越多的先進美國人所接受,必須要穿上“本國服裝”,與本民族的語言、風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歷史文化傳統進行深度融合。他在寫給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說道:“越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越會深入他們的心坎。”[9]588這表明,如果忽略了這種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在內的“國家特殊民族特征”,僅靠干巴巴的理論說教,是很難使社會主義意識深入到美國人心中的。可見,馬克思主義要想在異國他鄉發揮出作用,既要考慮到民族實體性的現實維度,也要重視文化精神維度,只有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相融通,才能確保革命主體產生思想共鳴、引發同頻共振,從而推動革命運動的成熟開展。20世紀20年代,針對“無產階級文化派”創造純粹的無產階級文化這個思想觀點,列寧明確地諷刺說,這完全就是無視無產階級文化發展規律,玩弄歷史唯物主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而言是錯誤的,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言是有害的。他認為民族歷史文化是極其重要的,“必須用這個文化來建設社會主義”[10],要“根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無產階級在其專政時代的生活與斗爭的條件的觀點,發揚現有文化的優秀的典范、傳統和成果”[11]。可見,列寧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去改造本民族的文化遺產,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本民族歷史傳統的融合創新,才能發展出適合時代需要的無產階級文化。
(二) 歷史邏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12]百年黨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持續探索“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史。“兩個結合”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必然,形塑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軌跡,是繼續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兩個結合”的初步探索
在中國共產黨內,許多早期領導人都具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路,但是毛澤東卻是那個“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論述得最精辟”[13]的人。1930年初,同紅軍中“左傾”教條主義思潮作斗爭時,毛澤東就率先提出了“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14]的獨到見解,從思想認識上確立起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這一重要原則。1938年在《論新階段》中,正式向全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15]。1939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繼續強調,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必須要和民族特點相結合。1943年中共中央再次指出:“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16],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這些重要論述充分表明毛澤東及黨中央已經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必須要從歐洲形式轉換為中華民族形式,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同中國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意識、民族情感和風土人情等相融合,使之具有鮮明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能夠被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進而不斷展現出強大的實踐力量。
在革命年代,加入共產黨的都是時代精英,非常熟稔傳統文化,但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得最好、成就最為突出者,非毛澤東莫屬”[13]。毛澤東酷愛中華傳統文化,其文章經常引經據典,卻又不拘泥于傳統經典,善于創造性發揮,化腐朽為神奇。比如毛澤東把儒學中“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知行合一”等崇實致用思想創造性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的轉化,用廣為人知而又容易理解的“實事求是”這一古典成語來通俗表達黨的思想路線。這是毛澤東化古為今、點石成金的典范。1939年在華北聯大的開學典禮上,毛澤東以元始天尊贈送姜子牙杏黃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樣法寶的神話故事,概括出我們黨的“三大法寶”,這是他把古書讀活,用傳統話語闡釋革命偉業的經典范例。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百花齊放”的妙用也顯示出其高超的用典藝術。“百花齊放”出自清代章回小說《鏡花緣》,用來形容百花盛開、豐富多彩。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方針,表示文藝界各種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藝術應該自由發展,這一方針正是他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原理,借用古代歷史道理創造性解決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發展文學藝術問題的一個典型。總的來說,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初步探索“兩個結合”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又尊重歷史,充分彰顯出我們黨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對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深刻自覺,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
2.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兩個結合”的豐富發展
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探索,找到了一條富民強國的道路。這條“富民強國”道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始終堅持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重民”“富民”“小康”“大同”思想,并根據改革開放不斷變化發展的國情實際,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新道路。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17]。20世紀90年代后,黨對“走自己的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繼續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江澤民明確指出:“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18]。邁向新世紀,胡錦濤進一步指出,“要敢于和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的實際和時代條件結合起來,堅決走充滿生機活力的新路”[19]。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道路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到,黨始終堅定不移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中國具體實際中,成功地開創了富民強國的中國道路。
這一時期,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使命,以鄧小平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推陳出新和創新性的發展。比如把“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中“小康”這一概念古為今用,賦予其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涵義,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更具有民族特色,易被人民所接受;把“終日乾乾,與時偕行”中“與時偕行”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聯系起來,徹底糾正了唯書唯上的“兩個凡是”錯誤,順勢而為地提出與時俱進的理論命題,啟迪我們要順應社會發展規律,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持續推進改革開放事業;把“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及“以和為貴,講信修睦”等價值觀念中蘊藏的“和合”思想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相結合,提出要構建全面發展的和諧社會,并為和諧個人、和諧社會、和諧中國、和諧世界而努力,使得中國更具自身凝聚力、更具世界關懷力。這些理論創新成果,使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有機交融到了新的發展階段。總的來說,這一時期我們黨自覺貫徹“相結合”理念,成功地實現了改革開放與“走自己道路”的有機統一,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與“兩個結合”的發展境界。
3.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推動“兩個結合”實現新飛躍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最新成果。習近平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的世情國情黨情,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思想觀點,開辟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境界。比如,充分認識黨情的新變化,把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與新時代黨的建設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堅持與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推進黨的偉大自我革命等思想,為全面從嚴治黨,實現黨的長期執政作了重要指引;牢牢立足于當前基本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相結合,在經濟發展、政治文明、社會民生、國家安全、統一戰線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理論概括,進一步豐富與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洞悉當今世界局勢,把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與世界發展現實相結合,提出建立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思想新戰略,力所能及地為全球發展貢獻智慧與方案。
這一時期,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時代的敏感與文明的擔當,不斷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去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辟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深度結合的新境界。比如,把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傳統文化中“民貴君輕”“敬德保民”等重民愛民思想相結合,提出了人民至上這一執政理念,強調要緊緊依靠人民,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把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樸素的自然觀相結合,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思想理念,強調堅持綠色發展,共同建設人類美好家園;把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的人類命運觀相結合,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論斷,深刻闡明了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美好愿景;把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中國哲學智慧相結合,深刻闡明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歷史辯證法,強調治國理政要掌握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等七種科學思想方法。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為推動“兩個結合”作出了突出貢獻,既讓中華傳統文化彰顯出更鮮活的生命力,也讓當代馬克思主義顯示出更接地氣的真理品質,為實現富民強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指導與精神指引。
(三) 現實邏輯: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兩個結合”是時代的呼喚,是我們黨立足于不斷變化的世情國情黨情、著眼于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而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越是接近奮斗目標,越是需要科學理論指引方向,越是要牢牢堅持“兩個結合”原則,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中,劈波斬浪,奮力答好新征程的新考卷。
1.“兩個結合”是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
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首先,時代的際遇,社會的變革,帶來諸多矛盾與挑戰,迫切需要我們用當代馬克思主義引領時代,更加深入推進“第一個結合”。當前,戰略全局與世界變局在同一時空下交匯,相互激蕩,相互影響,雖然蘊含重大機遇,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從國際上來看,國際形勢正在經歷動蕩變革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東西方文明沖突加劇,大國戰略博弈日益熱化,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蔓延,使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焦慮感與危機感空前增強,他們為了遏制我國的崛起步伐,頻頻挑起意識形態對抗,“文明沖突論”“中國威脅論”等論調甚囂塵上。從國內看,經過百年奮斗,我國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同時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動力還需得到進一步的釋放,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亟待回應,仍要直面如何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如何引領我國發展格局的深刻變革,如何建設文化強國,如何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等重大問題。這迫切需要我們通過“結合”來一一回應與破解我國改革發展過程中突出的矛盾與問題,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不斷用“中國特色”方案超越“文明沖突論”、突破“歷史終結論”,在大變局之下積極引導國內發展趨勢朝著有利于中華民族復興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發展。其次,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活”出新高度,迫切需要落實“第二個結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思想沃土中,蘊藏著獨一無二的歷史經驗、人文精神和民族智慧,對于破解叢林法則與霸凌主義、化解政治動蕩與民族矛盾、解決全球治理赤字等世界性難題具有重要的啟迪借鑒意義,對于實現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創新中國話語、貢獻中國方案、塑造中國形象以及繼續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等民族復興重要議題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我們推進理論創新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在當今具體世情、國情下,關切新的實踐需要,進一步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嶄新時代元素和思想精華,將其納入到黨的理論創新視域之中,融入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系之中”[20],不斷為二者的結合贏得不竭動力。
2.“兩個結合”是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遵循
經過長期探索與長期奮斗,我國進入了“五位一體”全方位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階段。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21],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走“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合中國與時代發展進步要求”[22]156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也就內在地要求將“兩個結合”原則全面貫徹到黨和國家一切工作中。目前,我國已經踏上“轉型階段”的新征程,進入了多重任務相互疊加、風險挑戰多重集聚的“矛盾集中凸顯期”。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有質的不同,是一個“并聯式”“趕超型”現代化,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較短時間內面臨著更多變數、更大挑戰,要“在西方發達國家幾分之一的時間內消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快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矛盾和沖突”[23]。這要求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著眼于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堅持立足當下與開拓創新相統一,以“兩個結合”為指導繼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深度發展的方案,為繼續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的思想與智慧,努力續寫“兩個奇跡”新篇章。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兩個結合”是緊密相連的,只有深刻認識到“兩個結合”的迫切重要性并扎實推進“兩個結合”,黨和人民才能在進一步增長智慧、增進團結、增強斗志中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進一步豐富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黨和人民才能繼續以團結奮斗精神在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光輝篇章。
二、 “兩個結合”的實踐進路
新時代,把握歷史主動,以更寬廣的視野、更深的理論思考、更強的行動自覺探索“兩個結合”的實踐方略,從以下四個層面推進“兩個結合”,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更璀璨的思想智慧,作出更卓越的貢獻。
(一) 加強理論武裝,鍛造學習型政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革命實踐與現代化建設中,始終鏗鏘前行、開拓進取,不斷創造輝煌、開拓新篇,正是得益于中國共產黨這一強有力的理論建構者與實踐推動者。加強理論武裝,繼續把黨鍛造成一個善于把握規律又具有先進理論武裝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是新時代推進理論創新,實現“兩個結合”的關鍵所在。
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在“兩個大局”以及21世紀人類文明發展新樣態的現實境遇下,“兩個結合”進程在其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注定是相當嚴峻且前所未有,這更加需要黨中央立足今天的新黨情,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這一“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24],結合時代條件,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建設好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承擔起“兩個結合”領導者責任。為此,中國共產黨要深刻認識“兩個結合”的客觀規律性,立足于中國社會變革的偉大實踐,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認真研究與分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以鮮明的問題意識與戰略意識,銳意進取、大膽探索,在實踐中分析回答重大時代問題,在理論上不斷形成具有前瞻戰略性的創新理論,并且要緊緊落實好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這一戰略任務,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指導實踐,推動現代化新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新形態的構建、人類新文明的發展,努力做好“兩個結合”的探索者、踐行者。總之,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鍛造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能夠進一步深化“兩個結合”的認識,提高開展“兩個結合”工作的能力,不斷把“兩個結合”持續推向深入,從而確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偏航、不失靈,始終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進。
(二) 發揚主動精神,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在創造世界、發展歷史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注重物質的力量,同時也強調要以積極主動的精神改造世界。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推進“兩個結合”,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迸發出贏得歷史主動、精神主動的實踐力量。當前,“兩個大局”與世界疫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要在推進“兩個結合”中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用鮮活的當代中國理論及時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在21世紀世界歷史大變局中順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與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支撐。
“中國之問”,本質而言,就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回首過往,黨在推進“兩個結合”的民族復興道路探索中,成功走出一條既超越西方現代化模式又獨具中國特色的中國道路。在當代中國,回答好“中國之問”,更是要以“兩個結合”為導向,掌握歷史主動,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應對好歷史新方位下實踐創新發展的新需要、新要求,遵循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開拓創新中繼續讓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世界之問”主要指在當前世界深刻大變局中,全球性挑戰與世界性難題愈發突出,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亟需回答“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等一系列理論與實踐課題。以全球性視野關注人類命運前途,作答“世界之問”,必須以“兩個結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那么就要秉持世界眼光,強化需求導向與實踐指向,把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與日益加深的全球互不信任、區域地緣戰略緊張局勢、生存攸關的氣候以及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相結合,積極推動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經驗走向世界,不斷為馬克思主義世界化作出更大貢獻。“人民之問”主要指人民群眾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有著什么樣的新要求、新期待,這給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課題。面對人民需要更好的教育、更高的工資收入、更豐富的精神生活等向往與訴求,我們黨必須要以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創造精神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社會主要矛盾相結合,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來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在堅持人民至上理念,科學回答“人民之問”中實現新時代的理論突破。“時代之問”主要指步入新時代,著眼于我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大量亟需解決的重大時代課題。譬如如何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如何加強黨的建設,如何堅定文化自信,如何發展好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等。時代之問未有窮期,理論應答也要不斷繼續。新征程上,以實現“兩個結合”來回答“時代之問”,必須要保持歷史清醒與強化歷史擔當,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握新時代中國發展大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復興道路上持續彰顯出強大的理論闡釋力與實踐引領力。
(三) 增強文化自信,創造性繼承、創新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文化反思為基礎,是對優秀文化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脈,是我們今天得以堅定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堅持“兩個結合”,就要珍視、用好這一民族“突出優勢”,做到并重傳統與創新,并重傳承與發展,讓那些跨越時空、具有永恒魅力的中華文化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努力開創中華文化新輝煌。
知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理論創新與理論創造,從來不是推倒重來、另起爐灶,它需要不忘“老祖宗”,承繼歷史傳統,堅守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是真正的普適文明,與中華傳統文化在理想愿景、價值內核、致思傾向和文化特質等方面有契合、相通之處,是可以實現相互結合,互相發展的。堅持“兩個結合”,要求我們要立足于中華文明發展實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切實反對與破除文化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等狹隘的文化發展傾向,自覺地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中蘊含的優秀價值資源相結合,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追求、戰略目標更加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和中國特色;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與辯證方法論同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的方法理念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彰顯中國智慧的思想方法、實踐方法、戰略策略,不斷為實踐黨的初心與使命,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提供有效可行的步驟指南、行動路徑。
承古強今,向新而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不是孤芳自賞的“老物件”,而是有著雄健生命力的“活化石”,要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變化不斷把它們的精髓要義提煉出來、展現出來,使其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引領下煥發出更強大的文化生產力。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25]。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它們皆飽含中華文明之精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文化在現實世界碰撞后的偉大創造。今天,邁向美好未來,以“兩個結合”拓寬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繼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更需要文化文明力量的引領。我們要重新審視中華文化的價值與地位,以發展的戰略眼光來從古代治國理政的歷史中汲取智慧,進一步“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22]164,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對其進行再研究、再創造,不斷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道路建設以及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提供有益啟示與智慧方案。我們只有堅持激活傳統與弘揚傳統相結合,以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的科學態度,真正、具體而非虛假、抽象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讓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煥發出蓬勃生機,進而為致力于實現中國夢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奮勇前進的強大力量。
(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彩華章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性、開放性的理論,并非以“頭腦立于世界”,而是用“雙腳扎根于大地”,正是在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中,在回應人民現實的需要與關切中,不斷增強著理論的生命力、解釋力與創新力,實現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飛躍發展。中國共產黨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因此,堅持“兩個結合”須以人民為中心,須在人民大眾的具體實踐中真正貫徹與實現;脫離人民群眾實踐、無視人民群眾現實利益的所謂“兩個結合”都只能是口號,無法真正實現。
堅持人民至上,密切聯系群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向往,是黨百年奮斗的重要經驗,是推進“兩個結合”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也是實現理論創新、推進“兩個結合”的工作路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次重大發展,無一不是立足于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無一不是扎根于人民群眾,正確踐行群眾路線的結果。因此,深入推進“兩個結合”,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高度重視人民利益的實現,緊緊依靠人民,為實現共同富裕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而持久奮斗。一方面,堅持人民利益的價值導向,動態把握人民現實需要,著眼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以理論來分析與回應人民普遍關心的教育就業住房、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熱點問題,并且在解決這些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中,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進行理論創造的熱情與活力,在生動鮮活的群眾實踐基礎上進一步升華與完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形態。另一方面,“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3]9,在人民大眾具體實踐中貫徹“兩個結合”,要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講“家常話”,使其變成可親可愛可信的理論,使得人民群眾能夠真正聽懂會用,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從而使全體人民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指引下,匯聚起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行進于實踐的康莊大道。
綜上所述,“兩個結合”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呼喚,內蘊著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把握規律、走向未來的深邃智慧。歷史沒有終結,強國復興民族夢想還沒有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永遠在路上。因此,我們黨必須始終保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團結奮進、勇毅前行,扎實做好“兩個結合”這篇大文章,努力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化”出新品質,達到新高度。只有如此,中國現代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中華“復興”號這艘巍巍巨輪才能乘風破浪,達到光輝彼岸,中國也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繼續引領人類文明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0.
[7]列寧.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
[11]列寧.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6.
[1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13]石仲泉.“兩個相結合”: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特質:學習《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體悟[J].毛澤東思想研究,2022(1):1-17.
[1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5.
[15]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51.
[16]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318-319.
[1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5.
[18]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
[19]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98.
[20]武文豪,周向軍.習近平“兩個結合”重要論斷的三重邏輯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3):31-35.
[21]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2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3]張占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邏輯理路、內涵特征與實現路徑[J].東南學術,2022(2):1-10.
[24]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5.
[25]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責任編輯文格)
Logical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Two Combinations”
GUO Guo-xiang, CHU Guan-di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Two Combinations” is a realistic need for the caus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To set sail for a new era,forge ahead on a new journey,and promote the “two combinations”,efforts must be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arms,forging a learning party; carrying forward the initiative and scientifically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of China,the world,the times and the people”;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creatively inheriting and creatively transform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dhering to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and writing a brilliant chapt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Two Combinations;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