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7月出臺的“雙減”政策,其目的是對課后作業進行管理和優化,降低當前學生的作業壓力,讓學生的身心獲得綜合性的發展。該政策的提出要求英語教師做好作業的“減負”與“增效”工作,想辦法發揮課后作業針對學情、鞏固所學、強化技能的重要功能,對作業的內容、形式、結構以及數量進行創新和把控,保證作業符合學生的主體需求。在此背景下,筆者立足于自身的實踐,在本文從“設計實踐型作業”“設計綜合型作業”“設計合作型作業”“設計自主型作業”以及“設計拓展型作業”五方面提出了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有效對策
作者簡介:溫婷婷,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驛馬鎮驛馬小學。
傳統的英語作業往往以書面形式為主,教師通常要求學生抄寫單詞表中所學的詞匯或者摘抄單元中的詞組、句子等,讓他們機械地讀、背或摘抄,以配套的練習冊為主安排相應的練習,存在著單調、機械、繁雜、重復的問題,不利于調動小學生對作業的熱情,久而久之,還會降低他們學英語的熱情,讓學生找借口應付作業,不利于發揮課后作業應有的功能。因此,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筆者在本文首先分析了“雙減”政策對作業設計提出的要求,其次提出了該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最后基于實踐提出了相應對策,希望可以為其他教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雙減”政策對作業設計提出的要求
“雙減”政策的頒布對學科作業的設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教師對作業的內容、難易度以及形式進行探索和創新。首先內容上要符合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避免設計枯燥、機械的課后作業;在難易度上提倡設計有層次的課后作業,讓作業能夠滿足存在差異學生的特定需求,在形式上要求教師采取書面、口頭類、操作類、課外實踐類等多種形式并存,力求調動學生建構作業的興趣。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圍繞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總體規律,根據他們的可接受能力來設計科學、合理、難度適中的學科作業,避免給學生帶去較多的課業壓力,使他們在適宜的時間內順利完成作業,同時發揮作業促進學生創造學習、提升綜合能力的關鍵作用。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學生完成作業的先導,也是提高作業完成效果的關鍵所在,要想讓學生對英語作業產生較大的興趣,那么作業的內容以及形式必須做到多樣、有新意、具有吸引力。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對現行的英語教材進行認真研讀,同時從小學生的身心特征出發,根據他們的發展特點設計有趣的學科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英語課程的“趣”,使他們產生一種愉悅感,這樣才能提高作業完成的“效”和“質”,通過興趣提升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
(二)生活化原則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任何階段、任何學科都適用,這是針對傳統教育中忽視學習者生活實際、只注重書本知識等弊病而提出的,他認為知識的學習和現實生活是不可分離的。英語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必須認真踐行“生活化”的基本原則,打通英語知識和學生生活之間的“壁壘”,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如今“雙減”政策的實行讓學生有了更多自由的課余時間,也有了更多享受生活、娛樂的空間,在此背景下教師要聯系小學生的生活來設計可操作的、實用性強的英語作業,使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得到相應鍛煉。
(三)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指教師所設計的英語作業必須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思考、操作體驗的空間和機會,同時作業應不應該設置統一、固定的答案,比如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的素材和資料就屬于開放性作業,這樣可以在課后給學生很大的自我發揮空間,進一步打破傳統英語作業的“封閉性”,讓學生在做英語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有所發現、能夠進行創新,從而強化他們的作業體驗?!半p減”政策也強調讓學生擺脫以往單一、封閉式的作業模式,因此,教師必須遵循開放性的基本原則來優化英語作業的設計。
(四)多元化原則
多元化原則是指類型、形式上的多元,如果教師長期給學生布置單一的作業會讓小學生對英語學科產生厭倦的情緒,不利于提升他們學英語的興趣。要想真正發揮英語作業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師所布置的作業類型不能局限在書面上,必須遵循多元化的基本原則,為學生安排一些實踐類、口語類、調查類、拓展類的作業,這樣才能讓學生把自己學到的英語知識綜合起來進行運用,從而使他們的語言技能得到充分鍛煉。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必須布置多元的英語作業。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有效對策
(一)設計實踐型作業,強化學生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小學生英語學習必須掌握的一項關鍵能力,也是他們今后學習更高層次英語知識的重要基石,要想促進學生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光靠對單詞的抄寫、詞句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加強對實踐類作業的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用英語”“說英語”的空間和機會,使他們在作業實踐中得到充分鍛煉,從而發揮英語作業“強化技能”的目的?!半p減”政策也倡導教師改變以往以書面為主的單一形式,多給學生實踐練習的機會。因此,教師要適當地設計實踐型的英語作業,鼓勵學生在課后參與一定的語言實踐,讓他們體會到英語作業的“趣”,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既定的語言能力。
例如,針對“Meet my family!”這單元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實踐類的作業,要求學生邀請自己最好的伙伴到家里做客,并帶他認識自己的家人,用英語向他介紹自己的家人,還可以展示自己家庭成員的合照,通過這一作業不僅可以拉進學生間的距離,讓他們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還有利于促進其語言實踐能力的發展。比如張三邀請李四到自己家里參觀,李四一開始問道:“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張三回答說有四個,并向李四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doctor.This is my sister. She has big eyes.This is my mother. Her cooking is delicious”。設計這樣的作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練習的機會,有利于讓學生把自己在課上學到的單詞、句子用到生活中,從而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
(二)設計綜合型作業,鞏固學生英語知識
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是小學階段英語學習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單詞、詞組或語法的習得雖然很基礎,但是也至關重要,只有讓學生在小學時打好基礎,才能為今后的英語學習做好語言知識上的銜接與鋪墊。立足于“雙減”的大背景,教師要設計綜合類的英語作業,如口頭類、表演類的作業,一方面可以調動小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在非書面作業中運用自己所學過的語言知識,起到“鞏固所學”的作用,使作業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例如,針對“Weather”這單元內容進行教學時,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學過的“天氣”有關的詞匯、句型等基礎知識,教師設計了一個綜合型的作業,主要是把書面作業、非書面作業進行結合,讓學生在課后深化所學。第一,讓學生完成“適量”的書面作業,在本子上默寫與“天氣”有關的單詞,如“cold、hot、warm、cool”等,同時還要寫出本單元的簡單句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第二,設計調查類的作業,要求學生回家之后觀看天氣預報,結合各地的氣溫來完成“城市天氣調查報告”,在報告中用英語詞匯和句子點明哪個城市是怎樣的天氣,如“Hainan is warm and Heilongjiang is cold”;第三,布置以天氣為主題的作文,教師把題目設置為“A rainy day”,讓學生結合自己在下雨天的經歷寫一篇300詞左右的小作文,然后下次課前進行作業展示或朗讀,檢驗他們的作業成果。通過這樣書面與非書面結合的綜合類作業可以有效鞏固學生課堂上學到的關于天氣的單詞、句型等知識。
(三)設計合作型作業,樹立英語學習自信
除了優化英語作業的內容之外,教師還可以創新作業設計形式,如合作類的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與其他同伴、與身邊家人的合作,共同完成某項任務,使他們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到合作的魅力,同時有更多與人對話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技能。再加上有些學生因為本身性格內向,很少在課上、公共場所開口說英語,如果光憑課上幾十分鐘的授課時間是難以幫助他們提高英語能力的,所以就需要教師加強對課后作業的設計。在“雙減”政策大力推行的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對合作型作業的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體驗、互動、交流的空間,使他們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英語學習自信。不再認為“說英語”是難為情的,從而讓學生更“敢說”“樂說”。
例如,針對“What can you do?”這單元展開教學時,教師設計了合作型的課后作業,希望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克服以往畏難的情緒,形成積極、大膽的情感態度。教師把學生分成兩人一組,讓他們在課后完成一個小游戲,一個人做出某個動作,另一個人說出對應的英文單詞,比如“draw、 sing、swim、kung fu、dance、play”等,通過小游戲的形式來激活學生的興趣。其次,教師要求學生合作搜集本班同學擅長的文娛活動(至少三位同學),在搜集過程中需要用英語來詢問、回答,做好簡單的記錄,最后兩人共同整理他們日常會從事哪些活動,這樣的作業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深入了解,學生也都愿意積極配合,相互調查彼此可以做的文娛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大膽、盡情地開口說英語,想到什么都可以暢所欲言,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四)設計開放型作業,提高學生自主能力
新課標中指出,教師的作業設計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充分遵循他們的主體興趣,盡可能地將學生放置于一個開放、輕松的學習環境中,為他們提供不具有統一答案的作業,讓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大腦思維、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完成作業,使他們學得主動,這樣每份作業都有不同的特色,既可以體現自主、開放的英語學習過程,也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基于對“雙減”政策的解讀,教師要保證英語作業內容與新課標相符,通過開放型作業的設計來發散學生的個體思維,彰顯他們在英語作業中的主體角色,使其自主能力得到增強。
例如,針對“My favourite season”這單元進行教學時,教師以“我喜歡的節日”為主題設計了一項開放型作業:①用英語寫出、說出四個季節的名稱以及描寫不同季節特點的5個形容詞;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季節,用英語表達理由。②以“自己喜歡的季節”為主題,使用 what,why,who來編寫3段簡單的談話內容。③交際型作業:選擇一名同伴,用英語互相詢問喜歡的季節及理由,做好談話記錄。這樣的作業答案并不是固定的,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能使他們的自主能力得到相應鍛煉。
(五)設計拓展型作業,開闊學生文化視野
英語作業的設計目的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課上學到的單詞、語法等知識、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所蘊含的英語知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英語、感受英語,給學生拓展的機會,這樣一來可以開闊小學生的英語視野,讓他們的英語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課堂。教師可以把文化意識滲透到課后作業當中,引導學生了解中西國家的文化差異,使他們挖掘英語學科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在幫助學生習得英語知識、提升英語能力的同時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同,從而拓展他們的文化視野,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例如,針對“I have a pen pal”單元進行教學時,教師設計了拓展型的作業:要求學生調查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引導學生從網絡上搜尋中西方的飲食差異,比如西方人喜歡一些生冷的食物,喝冷水、吃牛排;講究唯己,喜歡各吃各的,用到的餐具是刀叉,還喜歡吃快餐,如肯德基等;中國人則喜歡吃熱的食物,如面食,用煎、炒、煮、燉等做法保證熟、熱,講究團圓,所以都是共用飯菜……通過拓展調查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施在給學生減負的同時,也給英語教師出了“考題”,這要求教師努力提高作業的多樣性及有效性。在遵循“減負提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師要圍繞學生的主體興趣來設計多種類型的作業,包括實踐型、綜合型作業、合作型、設計自主型以及拓展型等,避免單一、乏味,從而讓學生的英語興趣、能力、知識、情感以及素養均能獲得發展,最終實現讓作業“減負”,讓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邵婷婷.減負提質? 靈活發展:談雙減政策指導下優化小學英語作業布置策略[J].小學生(上旬刊),2022(3):49-51.
[2]田園.“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英語校本作業設計策略[J].新智慧,2021(35):5-7.
[3]楊麗.“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23):52-53.
[4]唐玲玲.“雙減”落地? 優化作業? 減輕負擔:“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求知導刊,2021(5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