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人們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創新。初中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除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數學技能以及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以及自主思考能力,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初中數學的知識內容相比小學數學更加抽象,邏輯性更強,因此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結合實際的教學問題進行教學革新,采用多種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文章基于初中數學課堂創新,闡述了相關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關鍵詞:新式;數學;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楊武俊(1982—),男,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知識。初中數學作為小學數學和高中數學之間的橋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部分初中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導致其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較低,或是不能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初中數學教師應當注重教學創新,結合實際,優化數學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則作為學生課堂學習的引導者,輔助學生探究知識,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課堂開始之前就要確立好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更加有序。這樣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發展特征,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能夠拓展他們的思維。
一、合作探究,提升學生的協作溝通技巧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合作對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新的知識內容時,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全滿足實際學習需要的,對自己不懂的問題或者存在的疑惑,學習者要勇于且善于同他人交流,詢問他人的意見或尋求幫助,這才是真正的學習之道。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教師為他們提供資料或準備探究問題,讓他們通過閱讀、思考、觀察、實驗等方式展開學習,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探究式學習[1]。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相互協作,共同找出問題的答案。在這種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中,學生會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教學中,這樣他們對知識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和透徹。
比如,在教學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上冊中“設計軸對稱圖案”一課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首先,教師出示提前準備好的標志,如國家免檢產品標志、QS標志、中國環境標志等,讓學生觀察這些標志,判斷它們當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并思考它們是怎樣設計的。接著,教師通過出示課本示例圖案——花盆來進行“設計對稱圖案”的教學,引導學生從花盆的結構、造型及顏色搭配、圖形對稱和美感等角度來欣賞和分析花盆,以此讓學生對對稱圖案產生學習的興趣。之后,再將學生分組,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計具有美感的對稱圖案。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思維碰撞,這能夠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大有裨益。同時,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相互協作,不僅可以培養團結協作意識,還可以鍛煉分工合作能力和溝通技巧,使整個課堂更具趣味性,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
二、課前準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實際教學中,課前預習到課堂學習,再到課后復習是一節課的完整流程。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中,課前預習是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應該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課前教學準備。教師進行課前準備有很多種方式,包括了解要講授的知識的背景、開展相關的課前調研等。課前準備可以讓教師更好地理解要講授的知識和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以及掌握水平,從而選擇更為合理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數學這門課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較枯燥,如果教師一味地實行灌輸式教學,很容易使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要注意調整和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避免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負面情緒。對此,教師可以加強課前準備,比如通過課前調研的方式,了解學生更喜歡用什么樣的方式學習這節課的知識點,從而有針對性地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比如,在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學重點是平面直角坐標系及其概念。教師經過課前調研,了解到本班學生對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比較陌生。為保障教學質量,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豐富了相關知識的課堂表現形式,如通過查閱相關書籍和網絡資料,深入了解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知識背景,使教學內容更具趣味性;同時整理和篩選查閱到的資料,制作成教學PPT,并將其用于課堂導入階段和正式教學中,既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如教師可搜集一些關于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發展歷程的故事作為知識導入素材,讓學生明白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實際應用[2]。
三、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學習任何知識都要通過實際應用才能夠更好地將其理解和掌握。如果對知識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課本上,沒有將其應用到實際中,那么就偏離了學習的初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若學生不能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那么他們就無法把數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數學是學習其他理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標準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課本知識,更要讓學生明白這些知識可以應用于哪些領域,有哪些具體應用。對此,教師在設計初中數學課程時,一定要重視實踐教學部分,實踐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一門有實際作用的學科,從而提高學習興趣[3]。
比如,在蘇科版數學九年級上冊中“數據的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這一單元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最常經歷的事件來設計數學實踐活動。如創設問題情境: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越來越強調素質教育,某學校按照平時表現分占20%,期中考成績試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50%的評分標準來計算學生在一個學期內的表現成績;某同學平時表現評分為90分,期中考試成績為88分,期末考試成績為94分,那么該同學這一學期的表現成績是多少呢?這一成績又有什么意義呢?教師通過引入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理解加權平均數這一概念。由于這個問題情境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理解起來會比較簡單和深刻。
教師聯系實際開展數學教學可以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進而愛上數學。
四、增添趣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的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而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數學這門課程來說,這句話就更加適用了。由于數學邏輯性強,抽象度又高,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叫苦連天。初中數學作為小學數學和高中數學的銜接,其抽象程度遠高于小學數學,所以趣味性對于初中數學課堂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初中數學教師要根據初中數學的特點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有趣、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要先對課程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掌握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后再選擇合適的教學框架。在學習抽象度高或難理解的知識點時,教師要注意運用適當的趣味性教學方法,比如故事導入、視頻展示、游戲互動、巧設懸念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4]。
比如,蘇科版數學九年級上冊中“對稱圖形——圓”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是圓的相關概念及性質。教師可以先展示一些以圓為基礎的有趣圖案,引起學生對圓的興趣;然后將學生分組,讓他們分組討論自己知道的關于圓的有趣圖形;最后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來講解,學生講解完后教師再對圓的概念進行總結。教師還可以讓每個學生說出生活中與圓相關的俗語或成語,讓其體會圓的概念,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圓圓滿滿”等。這種方式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融洽和輕松。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也會提高。
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能讓課堂教學過程更加有趣,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加積極、熱情地學習知識。正所謂寓教于樂,只有讓學生對知識內容產生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才能避免數學課堂枯燥乏味,從而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五、實施分層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思考能力
分層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思考能力。教師要分析教學內容,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對學生實施個性化教育。教師在實施分層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每位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應明確分層教學的關鍵,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備課,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措施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勇于嘗試、創新更多的教學方式,而非局限于傳統,以此避免數學課堂的枯燥。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同時也要及時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和調整,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呈現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選擇更加多元的授課方式,盡可能地使每一節課的授課方式都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王正明. 基于新媒體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下一代,2020(4):1.
于文嵩.基于生活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6):95.
李寶飄.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初探與思考[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1):90.
李傳梅.基于新課程下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8(1):47-48.
許淑芳.基于初中數學課堂“創新性思維”的思考與實踐[J].視界觀,201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