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雙減”政策下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小學英語課堂效率的提高,不僅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科能力的培養,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適應性調整,還要通過高效的課堂管理來帶動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讓小學英語教學環環相扣,進一步豐富英語課堂教學,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管理;策略
作者簡介:陳昕(1983—),女,甘肅省蘭州東方學校。
一、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常見問題
小學低年級學生指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入學時間不長,仍處在適應小學學習生活的階段。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一般為6~8歲,其特點是好動、好奇心強,這給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不少的問題。
第一,學生年齡較小,學習習慣暫未養成。一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小學,通常在課堂時間內無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他們的行為比較自由,不了解什么是學習習慣,上課時經常會出現玩鬧或者不聽課的現象。二年級的學生對學校生活和課堂教學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由于他們年齡小,因此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時間也不夠長。
第二,學生的英語基礎不同。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各有特點,再加上家長對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同,因此不同學生的英語基礎不同。有的學生英語基礎完全為零;有的學生有一定英語基礎,能夠認識字母,會自然拼讀法,認識簡單的動物、顏色等相關單詞;有的學生甚至可以朗讀完整的英語繪本。
第三,師生處在磨合期。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對教師感到好奇,也希望教師喜歡自己,對教師的性格、教學特點需要了解和適應的時間。教師需要及時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能力、學習優劣勢等。除此之外,低年級學生容易受到自身情緒的影響,學習狀態相對多變,例如大課間或體育課后,學生大多比較興奮,課堂節奏容易過快,導致課堂氛圍略顯浮躁。因此,小學低年級學生和教師之間需要互相磨合、互相理解,讓課堂管理變得更加順暢。
第四,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難以理解及回應教師繁雜、深奧的課堂用語。
二、提升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管理效率的策略
針對以上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的教學特點,筆者對如何提高英語課堂管理效率做了以下探究及總結。
(一)兒童化
起初為一年級學生授課時,班上總有一部分學生不愿意配合課前的Warning-up環節,筆者有些疑惑,學生不是都很喜歡唱唱跳跳嗎?聽課學習后,筆者逐漸明白原來是筆者起初覺得兒童的歌謠和歌曲有些幼稚,自己放不開,動作做得不到位,敷衍且別扭,這樣的示范會讓學生認為這些動作很無趣。隨著和學生相處的時間增多,筆者慢慢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孩子,學動物、做表情、唱歌跳舞樣樣在行,動作夸張一點,表情可愛一點,學生便能開心地融入課堂學習英語,有了歌曲律動、動作的加入,課堂變得更加活潑,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明顯提高了。
(二)韻律化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英語需要大量的聽說練習,可學生的天性是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如果教學模式只是單調的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學生在練習朗讀幾次單詞或句子后就不愿再重復練習了。但是有節奏的歌謠學生卻很喜歡,面對朗朗上口的句子、富有節奏感的韻律,學生都表現得興趣盎然。筆者在課堂練習或發出課堂指令時加入節奏,如普通的對話練習“What's this? It's a book.”加入節奏后就變成了“What's/this? It's a/book.”在人教版(一年級起點)一年級上冊的配套練習冊中有一道題是關于“lucky dog”的,筆者在課堂上要抽簽決定回答問題的學生,便故作神秘,有節奏地邊搖著簽筒邊問:“Who's the/lucky dog?”沒想到學生自己加上節奏,興奮地喊著:“I'm the/lucky dog.”自此,筆者的課堂中就用上了學生自創的這個問答方式。
英語課堂最怕死氣沉沉,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活躍,盲目做游戲,課堂節奏和紀律就會很難把控,課堂教學目標也無法得到有效落實。韻律化讓課堂上的練習變得更加生動,學生聽得帶勁,說得更帶勁。教師還能將課堂指令韻律化,更好把握課堂節奏,例如上課需要學生起立時,教師有節奏地說:“Stand/up.”學生用同樣的節奏回答:“One./ Two.”兩秒鐘的時間內,全班學生完成起立,整齊且高效。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掌握句型后,教師一定要回歸文本,朗讀及對話時都要用正常的語調和節奏,真正讓課堂指令、課堂練習韻律化起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三)層級化
這里的層級化指分層教學,筆者在觀摩優質課時,發現很多教師對不同的學生提供了不同難度的問題,學生完成練習的動力十足。這對筆者有很大的啟發,筆者立刻聯想起教育心理學中的動機理論:只有適當的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內化的過程中,筆者將它運用在教學的以下方面。
1.課堂提問
對于不同難度的問題,教師應尋找具備相應學力水平的學生來回答,既可以讓學力較強的學生起到示范作用,也不會讓學力較弱的學生因為沒有回答對問題而感到尷尬,避免其以后懼怕回答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留意每個學生,如某學生在教師問第一個問題時,猶豫著要不要舉手,但卻被其他同學搶先回答了。此時教師可適當降低難度,將問題問得更加具體,給出一些提示并復述問題后,請該學生回答。有了前一位同學的示范及教師的提示,這位學生自信、完整地回答了問題,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在這節課剩余的時間內,他的聽課專注度都會很高。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需要在關注課堂進度的同時,留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將分神的學生拉回課堂。
2.細化步驟,搭建合理化階梯
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在難度上分層,還可以在過程中分層。例如在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整本書閱讀能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魅力,然而,如果要更完整地朗讀或深入學習,學生不會、不熟的單詞和句子就會對其進一步學習產生阻礙。有的學生反復模仿無果,其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因此,幫助學生解決這些難題,讓學生更加自由地暢游在知識的海洋,能有效提高其英語學習的效率。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了以下教學步驟。
第一步,學生可以通過書本、錄音、視頻等多種途徑了解繪本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感知繪本內容及英語表達。
第二步,解決單詞問題。教師可以提取出個別復雜的單詞,慢速朗讀,讓學生聽清每一個讀音,但是不強求學生一遍遍地模仿跟讀。當聽的量足夠時,學生自然能夠開口說。
第三步,解決短語問題。在熟悉單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高一些難度,利用長短適中的短語,讓學生嘗試幾次后學會朗讀,能增加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第四步,解決句子問題。在學生掌握短語后,教師再補充幾個單詞,學生就能閱讀整個句子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最終實現了目標,在以后的英語閱讀中也會嘗試運用所學會的方法。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aw)表明,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如圖1),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學習和工作效率下降。相關研究還發現,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學習和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點,即當學習動機水平達到中等強度時,學習效率將達到最高值,此時學生的心理狀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具有非常強烈的學習要求,學習過程中心態又比較平和。”此時,學生學習的潛能能最大限度地被激發[1]。
教師應在教學步驟中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控制好難度,將一個較難的任務劃分為幾個相對簡單的任務,細化過程,彌補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空缺,使學生學習更有方向,以此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其學習更高難度的內容。建立好這個良性循環,繪本教學及其他教學過程就會更加輕松,學生也會更多地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四)全境化
英語教學需要語境,課堂上教師如果能為學生創設、利用好真實情境,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更高,也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管理水平。例如,在筆者所在的學校,有時下午的課上到一半的時候,就會有工作人員送來下午餐,學生看到新鮮的水果,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這不就是真實的情境嗎?正好我們在學和水果等食物有關的單元,筆者拿起香蕉,問一名學生:“Do you like bananas?”學生答:“Yes, I do.”筆者將這根香蕉遞給了他,學生見此情景,都躍躍欲試:“Do you like yogurt?”“Yes, I do.”“Do you like pears?”“Yes, I do.”……下課鈴聲響起后,學生還在邊說著英語,邊開心地吃著下午餐。
學習和蔬菜有關的單元時,筆者安排每個學生帶一種蔬菜來學校,將課桌按照菜市場的布局擺放,有的學生扮演商販賣菜,有的學生扮演顧客買菜。為了買到喜歡的蔬菜或者讓自己生意興隆,每個學生都想方設法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訴求。此時,教師也可以扮演一個消費者,逛逛學生的菜市場,增進師生感情,讓學習氛圍更濃厚,讓學生更加熱愛英語學習。
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中午在教室內用餐,并由帶班教師打餐。為學生打餐前,筆者會用英語報餐單:“Today,we have cauliflowers, mushrooms,chicken and rice for lunch. They are healthy. Please enjoy yourselves.”打餐時詢問學生:“What would you like?”學生用單詞或句子回答:“Potatoes./Carrots,please.”為了讓自己的用餐更加順暢,學生還會自學more potatoes/ a little greens等表達。
全境化教學的課堂要比傳統的課堂教學范圍更大,走廊里的問好、放學時的道別、課間操整隊時的口令,都可以用英語來表達,隨時隨地練習。有的學生甚至在不小心弄掉筆后,都會用“Ouch!”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一次次真實的英語語境對話,學生既練習了口語,也明白自己有更多需要學習的內容,在今后的課堂學習中也會更加積極[2]。
(五)自動化
經過磨合與課堂常規學習后,小學低年級班級的學情都會有明顯的好轉,已經具備了自動化的條件。一、二年級學生雖然年幼,但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課前朗讀是一個集中展現和提升這些能力的契機。筆者所在班級的課前朗讀一般用時五分鐘,分為三個內容:觀看視頻、朗讀繪本和課文指讀。觀看的視頻主要為英語歌曲、動畫及類似內容,選擇與后幾個單元相關的主題或以近期的節日、社會熱點話題為主題,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完成了預習,鍛煉了聽力,運用了英語。有了聽和看的鋪墊,學習相關內容時學生更易接受,更容易開口。播放視頻時,筆者不會要求學生跟讀,而是默默地等待量變引起質變,聽得多了,學生自然會開口跟讀。繪本朗讀由學生自己組團,自己播放PPT,朗讀之前學過的繪本。課本指讀剛開始由筆者領讀,手把手示范如何指讀,半個學期后各班陸續可以由課代表領讀。自動化如何實現?課前朗讀時教師在教室里邊走邊聽邊觀察,看哪個學生聽得認真或者讀得認真,讀得不標準也沒有關系,只要敢開口模仿,教師就悄悄地在其桌角放下一朵小花,而學生也都會不急不躁地等課前朗讀完成,再把自己得到的積分親手貼在自己所在學習小組的積分欄里。
課前朗讀能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為高效課堂開個好頭。自動化的課前朗讀能充分體現出教師對于學生的信任,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的樂趣,以點帶面,有助于教師摸索嘗試更多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方法和途徑。
結語
立足于專業,放眼于學生的未來,能讓課堂效率的提高在每節課中得到落實。“雙減”政策下,提高課堂效率成為每一位教師的使命,傳統的課堂模式依然有很多創新、提升、改進的空間,在課堂時間不變的前提下,加強課堂管理是可行的突破口。高效的課堂管理形成高效的課堂學習,帶動高效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環環相扣,節節落實,扎實奠定學生的英語基礎,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豐富英語課堂教學,提高教師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鄧寶珠.大目標,小步走: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高效學習中的作用[J].大眾心理學,2020(8):44-45.
王勇.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新課程,2021(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