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吾亞?阿東別克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新世紀教育發展已勢不可當。漢語作為我國的母語,職業院校漢語教師基于信息技術展開漢語教學無論是對于提高民族團結,還是提升我國教育事業的國際影響力而言,都大有助益。本文從闡述漢語教學的重要性出發,探究了職業院校落實漢語信息化教學的意義與現狀,并提出了職業院校漢語信息化教學實現路徑,力圖為職業院校漢語教師教學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職業院校;漢語信息化;教學實踐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信息化教學理念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同時,設備的普及為教師落實信息化教學提供了現實基礎。職業院校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教學內容與科技的融合,在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出別開生面的創新漢語教學課堂。
二、漢語教學的重要性
漢語作為我國的母語,擁有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既包含了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同樣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職業院校開展漢語課程,一方面能夠引導各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能夠讓各民族學生體會到中華豐厚的文化底蘊,從而促進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發展。職業院校通過培養學生漢語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漢語學習水平,能夠對學生在今后步入社會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語言與文化基礎。與此同時,學習漢語還能提高學生文字鑒賞水平,進一步提升自身素質。學習漢語的過程,同樣也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過程,無論是對于社會進步還是個人發展而言,都大有裨益。
三、職業院校落實漢語信息化教學的意義
(一)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需求
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相結合的綜合國力較量。而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助力。職業院校作為培養社會人才的主力軍,在國家綜合實力提升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全球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漢語作為全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職業院校信息技術提高漢語教學的質量與水平,一方面能夠為各行各業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漢語人才,另一方面能夠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需求,提高對外漢語教學以及對國內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成效與影響力。
(二)落實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職業院校在漢語課堂中,通過開展信息化教學來優化教學過程,豐富教學手段,同樣也是落實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具體體現。幫助學生在學校中隨時隨地接觸信息內容,能夠幫助其及時獲得當前漢語行業信息,并提高學生快速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能力。
(三)提升職業院校國際競爭力
在國際上,歐美發達國家憑借自身技術與經濟發展優勢,在21世紀初就開始逐步嘗試實行信息化教育建設。通過研究發現,歐盟各國已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促進教育教學活動,提升學生數字素養等方面。美國同樣也頒布了相關法令來促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漢語作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用語,在職業院校中提高漢語教學信息化的進程,既能促進各族人民共同發展,提高自身國際化適應能力,又能提升職業院校本身的國際競爭力,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現代化提供有力助益。
四、職業院校漢語信息化教學現狀
(一)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強但缺乏有效指導
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師教學成效的好壞。職業院校學生與普通院校學生相比,其對于職業技能的掌握能力更強,同時信息化技能也普遍較高。職業院校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主,在教學上對于實踐操作的重視程度與理論教學相比更勝一籌。在這一現實背景下,學生擁有更多機會接觸信息技術,探索信息世界的奧妙。但青少年總體而言,自制力不夠,辨別是非的能力也較為薄弱。在遨游于信息的海洋中時,常常容易被魚龍混雜卻又色彩斑斕的事物所吸引,將時間與精力放在與自身發展無益的事物上去。教師在教學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而忽略了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正確發展方向。尤其是在漢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將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技術的應用層面,而疏于掌握信息技術的使用原則與尺度。這就使得漢語信息化教學成效差強人意。
(二)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薄弱需提升專業性
除學生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核心要素,教師職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成敗。但當前由于職業院校教師工作環境、薪資待遇及發展前景與普通高校相比較而言都稍遜于后者,教師在教學時積極性不高,在提升自我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懈怠性,對于上級所布置的工作任務也是敷衍了事。除此之外,職業院校教師同樣也有著科研的任務。在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下,職業院校漢語教師缺乏充足的時間提升自我,從而導致自身信息化教學水平仍居于原地,止步不前。同時,還有一部分教學年齡較長的教師受到落后教育觀念的影響及自身學習能力的桎梏,無法滿足漢語信息化教學的需求。
在對信息化教學概念的認識上,部分漢語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的相關概念含糊不清。如“翻轉課堂”“多媒體教學”“線上教學”等專業術語,一部分漢語教師在教學時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教師自身對于信息化教學概念模糊,更無法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提升漢語教學的質量與水平。更有甚者,一部分教師為響應學校號召,提高課堂的信息化水平,直接讓學生將手機帶入到課堂當中來。學生自身自制力不夠再加上教師引導力不強,專業水平低下,就使得漢語教學課堂中學生上課偷玩手機的行為頻頻發生。
五、職業院校漢語信息化教學實現路徑
(一)開發教學資源,完善信息化教學內容
1.搜集圖片資源,加深學生理解
互聯網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能夠隨時隨地實現信息的傳播。數字技術的發展更是讓各種形式的事物以數字的形式儲存于計算機之中。圖片作為數字信息的可視化載體,能夠呈現多種多樣的文字及畫面。在漢語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搜集圖片資源,為學生介紹與當堂課內容有關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學的圖片作品,一方面能夠抽象的理論內容具象化,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另一方面還能夠將復雜的內容簡化,提高教學的效率。例如在講解漢字的構字法時,往往會學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形式。象形文字是構成各類漢字的基礎,但其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大部分漢字已無法通過自行辨識字意。教師單純從理論層面上講授構字原理,難免讓學生感覺概念模糊,加大理解難度。而圖片能夠將抽象的理念具象化,將隱晦的表達直截了當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教師在教學象形文字時,可基于象形文字是通過描繪事物外部形狀而形成的文字這一造字特點,借用信息技術與圖片形式為學生展示象形構字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并銘記于心。
2.查找音頻資源,強化口語訓練
口語訓練作為語言學習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漢語信息化教學中強化口語訓練至關重要。小說、散文、詩歌、劇本等文體。職業院校中的漢語教學中涉及了小說、劇本、詩歌、散文的朗讀技巧。需要學生準確把握聲母、韻母、聲調、音節、音變、節律,來實現標準漢語發音。而部分職業院校漢語教師受到個體局限性的影響,無法在朗讀教學中實現一對一教授。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查找音頻資源,讓學生根據網絡音頻資源展開模仿性的口語訓練。在聆聽與表達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對于漢語文字的敏感度,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價值并準確發音。以新疆地區的職業院校漢語教學為例,新疆大部分學生為少數民族。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常常容易受到各自民族語言的影響,出現發音不標準或是字義理解錯誤的問題。此時,新疆漢語教師就可以在網絡中為學生下載最為標準的漢語音頻,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發音并提高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從網絡中下載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等耳熟能詳的漢語詩歌。讓學生在反復聆聽名家名作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并將自身帶入到文本中的意境中去,在體會詩歌至純的感情的同時,感受漢語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當學生對文學作品有了更為深層的把握后,在之后個人朗讀過程中,無論是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還是情感性,都更上一層樓。
3.挖掘視頻資源,提高閱讀效果
職業院校漢語課程中涉及眾多現代漢語中的表達手法與修辭手法等。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自身知識儲備量本身就較為薄弱,閱讀及理解能力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較而言也稍次之。尤其是在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學生居多的職業院校中,漢語教師依照傳統口述式教學法講解博大精深的漢語名著,更無法令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多媒體視頻、動畫資源作為聲像具備的視頻資源,既能調動學生的視覺又能調動學生的聽覺,無論是對于增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還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而言,都能起到有力推動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詞語的選擇、句式的組成、修辭的方式及口語表達技巧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影視作品,再基于影視視頻畫面對語言內容進行深度剖析,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容。以教學《雷雨》為例,教師在講解的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共同觀看《雷雨》話劇片段。讓學生沉浸于表演藝術家們集聲、色、情于一體的視頻畫面中,在感受藝術家們酣暢淋漓地表演的同時,全面并深刻地理解劇本中所刻畫的立體人物形象。臺詞、畫面加上背景音樂的烘托,更能振奮人心。
(二)借力網絡平臺,豐富信息化教學形式
1.搭建QQ群、微信群,促進資源共享
智能手機的普及為人們交流溝通提供了諸多便利,智能手機中的QQ,微信等社交軟件使用率也極高。大部分職業院校學生都擁有QQ號或是微信賬號。QQ與微信作為騰訊公司旗下為群體提供公共交流的平臺,發展至今平臺功能多種多樣、操作方法簡便快捷。人們可以借助這兩個軟件上傳資料、發布消息、布置任務,隨時隨地實現溝通交流、資源共享、主題討論。即便是國內比較偏遠的地區,智能手機及其中的QQ、微信軟件,都能正常使用。因此,職業院校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可搭建QQ群或是微信群,在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的有效結合。例如在課程開始前,漢語教師可借助QQ群或微信群為學生發放預習資料。當學生在上課前就對課堂所要學習的重點或難點有所了解,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也能更加高效。以《紅樓夢》閱讀教學為例,《紅樓夢》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內容的深度,人物關系的復雜度都比較高深。即便是漢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在閱讀時也需花費較大氣力才能理清人物關系,理解故事情節。此時,漢語教師就可以在上課前,通過QQ或微信平臺為學生發送《紅樓夢》的人物關系圖,以實現資源實時共享,加深學生的理解。
2.結合在線教育平臺,實現移動教學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遠程線上教學以及面對面線上教育都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在線課堂與遠程教育的不斷簡化,更是為移動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漢語教師可結合這一技術優勢,實現移動教學。以線上教育平臺CCtalk為例,它能夠實現實時互動,且師生雙方都能通過PC端或是手機端進入其中,靈活度高。教師在開展線上教育的同時,還能借助搜索引擎技術搜索海量資料,以及便捷高效地展現圖片、音頻、視頻內容。職業院校的漢語教學一般包括語言教育與文化教育。線上教育平臺多樣化呈現、海量搜索的優勢,十分符合文化教育的需求。
(三)基于語音技術,輔助漢語聽力教學
在學習一門語言時,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掌握缺一不可。漢語作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職業院校漢語教師要想在漢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除自身口頭表述漢語內容外,還應為學生補充更多聽力內容,強化學生聽力訓練。而在課堂上,教師要想準確傳達漢語文化精髓及字詞發音,除提高個人專業水平外,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也能提供較多助力。與此同時,與課堂教學有所不同,學生在課后階段鞏固聽力練習上堂課所學漢語知識時,由于教師不在身邊,當面臨問題時常常無法及時得到解決以至于拉低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就更應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展開語言教學,或從課堂教學入手,豐富聽力教學內容,又或從鞏固學生課后聽力訓練入手,做到熟能生巧。
當前新興的語音合成技術能夠將文本內容轉化為語音(如“訊飛快讀”就能實現這一功能)。漢語教師可基于這一技術優勢,打造創新的漢語聽力課堂。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前就課本上的文本內容轉化為語音資料,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常速聽、倍速聽。借助這一技術,一方面能夠鍛煉學生依靠聽覺獲取漢語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還能有效解決漢語聽力素材匱乏的問題。在課下,教師還可以將文本資料與語音資料悉數打包發予學生,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調整語音播放速度,鞏固練習。當學生長時間聆聽文本的漢語正確發音后,自身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影響,漢語發音的準確性也能提升。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加強漢語教學一方面能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能夠促進民族團結,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而職業院校落實漢語信息化教學,是順應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具體體現;是落實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同樣也是提升職業院校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當前漢語信息化教學還存在著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強但缺乏有效指導,以及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薄弱需提升專業性兩方面問題。職業院校教師可從課堂出發,調整教學思路,開發教學資源,借力網絡平臺與語音技術,實現高層次漢語信息化課堂的構建目標。
作者單位:沙吾亞·阿東別克? ?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姜明月.高職師范院校現代漢語信息化教學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4):38-40.
[2]梁安慧.信息化手段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大眾文藝,2020(02):242-243.
[3]王洪佳.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摭探[J].成才之路,2021(34):118-120.
[4]文楊.語言教學的發展和語言教學法演變[J].時代報告(奔流),2021(09):84-85.
[5]鄧麗.南疆高校少數民族班《現代漢語》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策略[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7):145-146.
[6]林卓.信息化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案例分析[J].集成電路應用,2022,39(01):140-141.
[7]劉健文.淺談運用信息化教學提高漢語課堂的效率[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0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