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彪
(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中心小學 遼寧大連 116600)
近年來,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小學生的爆發力、耐力等部分體能指標卻呈現下降趨勢,超重的學生明顯增多,且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21年,教育部頒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更新了小學生體育達標的國家標準,對于小學體育有關項目的達標成績進行明確,指出給年級測試項目及評分標準。然而,小學生的測試項目達標率卻不理想,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不得不進行教學反思,提高體能鍛煉成效已尤為緊迫。
體能鍛煉是一個指導練習者通過身體訓練來提升或保持健康水平、身體素養以及運動表現的教育與鍛煉過程。其中,美國體能協會(NSCA)把“體能”理解為“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并指出,體能鍛煉主要是針對身體素質與力量的訓練。當然,體能鍛煉可劃分為專項體能鍛煉與一般性體能鍛煉兩大類。一般性體能鍛煉包括心肺、平衡、肌肉耐力等方面的鍛煉,其以小學生為主要群體,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內容。以小學體育課程為載體的體育鍛煉,是以全面提升小學生運動能力與體能素養為根本目的,采用系統開展小學體能鍛煉課程、創新體能鍛煉方式為落腳點的教學訓練方式。當然,對于小學體育教師而言,如何挖掘課程體育鍛煉的價值,提升體能鍛煉的豐富性與有效性,切實提升小學生體能水平是體育教師在工作中面臨著的關鍵問題[1]。
當前,小學體育體能鍛煉大多穿插在面向班集體的體育課程當中,通過班級成員一起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來達到體能鍛煉的目標。這樣的體能鍛煉教學,更具普適性以及基礎性,雖然也能夠起到良好的示范及帶動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地趨于固定和統一。學生的體能素質水平不盡相同,存在明顯的個性化差異,相應所需的體能鍛煉手段、節奏及目標等也都有所不同。如果長期采用固定統一的教學,忽略學生的個性發展,直接影響教學成效的實現[2]。
體能鍛煉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在保證專業性、針對性的基礎之上,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現階段,小學體育體能鍛煉卻并不能夠達到標準要求,仍然存在為了應付考試而突擊訓練、反復訓練的現象。最終,在短時間內或許可能會獲得一個比較不錯的成績。但是這種“突擊式”“碎片化”的鍛煉模式,手段單一重復,忽略了對學生的系統化鍛煉,缺乏有效整合,特別是項目之間被割裂,缺乏應有的聯系與銜接。長遠來講,對于學生身體素養及運動能力的綜合素養發展會構成消極影響。
正如上文所述,體能鍛煉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在組織學生開展體能鍛煉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層次性與遞進性,結合學生的發展實際,不斷提升運動的標準,不斷增加運動的負荷,以此來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能素養。然而,現實教學中出于對潛在風險的顧慮等,運動標準較低,運動負荷不足,更多傾向于簡單易掌握且穩妥保險的課程內容。這樣一來,雖然也組織學生進行了大量的體能鍛煉,但是難度與強度遠遠不夠,更多的只是大量簡單項目的重復,很難實現學生體能素養的階梯式上升。
體能鍛煉切勿陷入單一且重復、低效的練習之中,相對應來講,要講究科學且專業的技巧與方法,以此來提高體能鍛煉有效性的同時,增強學生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考慮到學生個性差異的普遍存在,教師在組織實施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也要善于因材施教,在整合學生實際與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來總結和探究有效的體能鍛煉技巧方法[3]。
第一,要傳授體能鍛煉技巧。以乒乓球項目鍛煉為例,我們要向學生講解握拍、發球、控球等技巧,結合教師的親身示范,來指導每位學生掌握其中的動作要領。在接球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利用自己的身體重心來調整和控制球的移動線路,特別要注意壓不住球的問題,從而提升擊球的質量。教師結合演示與指導,來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動作要領,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達到體能鍛煉的目的與成效。
第二,要科學組織體能訓練。結合對學生體能特點及狀況的掌握,教師選擇針對性的體能鍛煉方式,高度關注學生的薄弱環節,避免體能鍛煉的力度不足而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同時,也要避免超負荷鍛煉而引發安全問題的發生,如要避免造成學生肌肉與骨骼的損傷等。對此,教師可以采用跑步這種較為常見且有效的體能鍛煉方式,讓學生通過短跑來鍛煉自己的爆發力,通過長跑來鍛煉自己的耐力當然。教師要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進行分層式、遞進式的教學設計,對鍛煉量、鍛煉時間以及鍛煉次數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鍛煉的深入,再適量增加鍛煉量。
第三,要創新體能鍛煉方式。體能鍛煉的過程比較枯燥,特別是在柔韌性與耐力方面的體能鍛煉上,需要付出汗水,要有頑強的毅力才行。在此過程中,如果體能鍛煉方式單一,學生會抵觸與排斥體能鍛煉,影響最終成效的實現。對此,作為小學體育教師,要善于創新體能鍛煉的方式,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出發,來靈活地組織與進行多樣化設計,尊重“需要”并注重“激趣”。在日常體能鍛煉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接力跑以及跨越障礙物跑等項目,讓學生得到靈活有效的體能鍛煉,特別是來實現跑步能力與協調能力的培育與提升。
正如上文所說,小學生體能狀況本身就存在著先天的差異,加上后天因素影響,造成了學生個性差異的普遍存在。那么,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體能鍛煉的過程中,就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包括體能、興趣、性格以及學習能力等。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實施分層教學以及分層評價,結合教學評價的優化,來激勵與指導學生不斷進步。具體來講,一方面要基于分層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單純的同質分層可能會產生標簽效應,單純的異質分層可能會造成反作用。為此,我們可以實施彈性的動態分層,如“50米快跑”中先以四人為一組隨機測試跑,之后再把成績相近的人分為一組進行組內再測,然后教師給出專業指導。這樣的鍛煉既保證了可競爭性,也激勵大家不斷改進跑步技術動作,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其他測試項目也可以借鑒這種動態分層模式,以實現體能鍛煉的最優化。另一方面,要開展及時科學評價,強調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以及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采用“形成性+結果性、標準參照+本體參照、師評+生評+自評”相結合的評價模式,既能夠基于評價來給出學生科學真實的指導與反思,也能夠使評價與學生發展相適應,發揮評價的鼓勵與帶動作用,讓學生以更加良好的狀態投入到體能鍛煉之中。考慮到體能訓練的特殊性,我們尤其需要采用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很多時候,學生們進行體能訓練后,并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收獲,如果單一的量化評價不僅不能夠真實反映實際情況,還會打擊學生自信。所以說,要明確哪些方面及什么時候適合量化,哪些方面及什么時候適合質化,基于量化與質化的組合,來優化教學評價的同時,指導與促進體能鍛煉的有效性發展。比如,體能項目評測上則需要量化,通過成績及達標率來反映學生的體能鍛煉有效性。又如,學生體能鍛煉的參與熱情及過程表現等則需要質化,通過質化的評價,來反映學生參與體能鍛煉的真實狀態,使接下來的體能鍛煉的調整與改進提供更多的現實參考[4]。
小學體育鍛煉應該是一個寓教于樂的過程,讓學生在游戲之中完成體能鍛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鍛煉熱情,以此來確保課堂體能鍛煉的教學質量。當然,我們還需要巧妙地設計游戲活動,以此來確保游戲化體能鍛煉價值和作用的實現。具體來講,要合理選擇游戲,游戲活動的選擇與實施不能只為了激趣,而是要借助游戲活動的過程來指導學生快樂且有效地進行體能鍛煉。舉例來講,低年級學生體能鍛煉中,如果單純依靠一般跑步項目去鍛煉,很容易導致學生喪失鍛煉的興趣。對此,我們可以組織開展200米跑步接力的游戲競賽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團隊意識,鍛煉學生的耐力。另外,教師還需要創設游戲鍛煉的多元化情景,讓學生在深刻的情景體驗之中有效鍛煉,獲得認知及體能的提升。比如,創設生活化情景,進行“兔子回家”的游戲活動,設置起點與重點,學生模仿“小兔子”跑跳動作,把蘿卜逐一拿回家,規定時間內拿到蘿卜數量最多的學生獲勝。這樣的游戲活動,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跑跳基本功,提升其力量、耐力與協調性。
除上述思路及方法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宏觀角度去設計,優化游戲活動的頂層設計。比如,針對低年級(一、二年級)、中年級(三、四年級)、高年級(五、六年級)分別制定體能鍛煉游戲化策略。其中,針對低年級的體能游戲化鍛煉應更側重于速度與韌性提升,采用簡單、易理解和易操作,游戲安全性更高的游戲。舉例來講,可以采用趣味拔河游戲,每組各有10人,先各自派出6名學生進行拔河,各小組剩余4名學生依次完成50米沖刺跑,先跑完的學生即可加入本組的拔河隊伍中。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有趣又能夠實現有效的體能鍛煉,基于項目的組合實現速度與韌性的提升。
針對中年級的體能游戲化鍛煉應該側重于靈敏性提升,適當提升游戲的難度。舉例來講,可以采用足球傳接球游戲,每組各8人,其中6人以每排3人相對站立,按從左到右分別編號“1、2、3”并掛牌展示與胸前,中間位置的一左一右分別站兩名學生,一名學生拿著標記“左腳”“右腳”的兩張指令板,另一名學生拿著標記“1”“2”“3”的三張指令板。相對站立的學生根據提示要求來進行傳接球,統計各小組傳接球成功率,高者得勝。教師通過開展這樣極具趣味性又具有一定復雜性的游戲,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與靈敏性。
針對高年級的體能游戲化鍛煉應側重于力量與耐力提升,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舉例來講,可以開展綁腿跑接力游戲,每組各9人,其中3人為一小組進行綁腿賽跑,各組手持本小組的旗子,到達終點后按要求插入指定位置后返回,回到起點后自動排到隊尾,下一組按照同樣方式進行,在規定時間內,哪一小組終點所插旗子最多則獲勝。這樣的游戲活動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力量與耐力,因為極具趣味性,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也比較高,最終的鍛煉效果也更佳[5]。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體能鍛煉的過程中,要跟進和強化心理輔導。只有做好心理輔導,才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身心健康,這是體能鍛煉重要保障,可為今后有效的體能鍛煉注入更強大的動力。具體來講,一是要讓學生深刻了解體能鍛煉的重要性,對自身成長及未來發展的現實意義,可以我國奧運冠軍或國際知名運動員為榜樣,來引導學生樹立對體能鍛煉的深刻認知,讓學生感受體能鍛煉的魅力,愛上體能鍛煉;二是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體能鍛煉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有些小學生畏懼或不愿意參與體能鍛煉,或者是在體能鍛煉的過程中想要放棄,為此教師應當多鼓勵學生,多為學生加油打氣,加強學生心理輔導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讓學生之間相互加油打氣,加強學生體能鍛煉的信心,克服內心的膽怯;三是要消除學生的焦躁等不良情緒,體能鍛煉的過程中不可承受負面情緒。體能鍛煉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否則不僅會打亂陣腳,還會讓整個體能鍛煉變得低效,甚至是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新時期小學體育課要高度關注并不斷提升體能鍛煉的有效性,強化學生的體能素養,才能夠為其今后學習及成長奠定一個扎實基礎。當然,如何提升體能鍛煉的有效性,還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與探究的問題。結合本文的論述來看,體能鍛煉有效性的提升,要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調整,要強化教學設計,注重興趣激發,跟進心理輔導等。可以說,體能鍛煉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需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實施有效的對策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會就此展開更為深入且廣泛的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