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彪 史傳勇 黃永強 任曉曉 羅朝斌 韓世玉
羅甸縣蠶桑產業發展探究
陳彪1史傳勇2黃永強2任曉曉1羅朝斌1韓世玉1
(1.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貴州貴陽550025;2.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貴州黔南550100)
蠶桑產業是典型的經濟作物種植和養殖業結合的高效產業,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其最終經濟效益的獲得必然是種養皆成功的結果。為推進羅甸縣蠶桑產業發展,文章對羅甸縣蠶桑產業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分析了羅甸蠶桑產業發展存在群眾積極性有待提高、配套設施設備還不完善、標準化小蠶共育點數量不足等問題,提出了注重產業布局,不斷延伸產業鏈,高效生態蠶桑產業建設、集成與示范,蠶桑資源多元化開發建設規劃的發展建議。
蠶桑產業;發展;模式;對策
蠶桑產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在國際市場上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自西漢開始,我國就通過“絲綢之路”將中華文明傳向世界各地。蠶桑產業涉及種養、加工、商貿、文化等多個領域,產業鏈較長,覆蓋面較廣,是能夠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地區支柱性產業[1]。此外,國家實施建設“一帶一路”和“東桑西移”“東絲西移”工程,為蠶桑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貴州得天獨厚的生態氣候和優越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種桑養蠶的高度可行性和絲繭產品的高品質,因而被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列為“東桑西移”后期工程的最佳承接地[2]。
蠶桑產業是羅甸縣近年來重點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經過3年的蠶桑產業發展實踐,以鎮、村示范帶動取得了明顯的效益,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接受種桑養蠶產業,并將其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如沫陽鎮高峰村、邊陽鎮翁納村、龍坪鎮興未村等。近年來,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公司加大桑園管理力度,并實踐了大蠶飼養和小蠶共育模式,產業效益明顯,對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羅甸蠶桑發展模式”成效初顯。
1.1.1 市場潛力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及桑葉、桑葚、蠶繭、蠶絲新用途的不斷開發,國內外市場對繭絲綢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蠶桑生產國和繭絲綢出口國,繭絲綢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近10年來,我國每年的蠶繭產量均在62萬t以上,蠶繭年均產量65.78萬t。自2017年以來,全國蠶繭產量連續3年上升,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較上年的蠶繭產量增幅依次為3.51%、5.30%和5.80%,且在2019年達到最高72.08萬t,較上年增加4.18萬t。2020年全國蠶繭產量為68.72萬t,西部地區主蠶區中,廣西蠶繭產量與2019年基本持平,連續多年保持穩步增長,四川、云南同比下降5.68%、12.56%,而貴州省蠶繭產量5 316 t,較去年增長5.08%[3-6]。
我國生產的蠶繭經過初加工后,主要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國。2019年,真絲綢商品主銷市場出口交易金額分別為20 127.70萬美元(意大利)、16 151.57萬美元(印度)、13 715.58萬美元(埃塞俄比亞)、12 696.04萬美元(日本)。而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沿線國家發展蠶桑產業的積極性也隨之高漲。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蠶絲生產國,繭絲產量約占世界繭絲總產量的15%[7]。泰國、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不斷加大對蠶桑產業的投入力度,吸引國際扶持,推動蠶桑產業快速發展,這為我國蠶桑制品出口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在中國,以廣西為代表的西部較低質量的繭絲生產規模快速擴張,低質蠶繭過剩嚴重。而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以江浙為代表的生產高品質絲綢產品所需的優質蠶繭的生產基地持續以年遞減13%~15%的速度萎縮,蠶繭產量嚴重下降。2019年,江蘇、廣東、浙江主要蠶區蠶繭產量分別同比下降6.8%、18.2%、7.8%,主蠶區蠶繭產量的缺口,需要西部地區填補。此外,優質蠶繭供不應求,每年有20億元左右的優質蠶繭缺口,10年內累計缺口可達150億元以上。由此可知,蠶桑產業市場容納力巨大。
1.1.2 生產潛力
羅甸縣蠶桑的生產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發展空間較大。經過幾年種桑養蠶的成功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多數地區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高漲,種桑養蠶的區域范圍廣,發展潛力大,全縣177個村共有97個村參與種桑養蠶,占比54.8%,除紅水河鎮和鳳亭鄉以外,其余7個鄉鎮(邊陽鎮、沫陽鎮、木引鎮、羅悃鎮、龍坪鎮、茂井鎮、逢亭鎮)均開展了種桑養蠶項目,截至2021年5月,共栽優質良桑16 876.16畝。因此,羅甸縣發展種桑養蠶潛力巨大。二是生態效益明顯。桑樹適應性強,能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具有良好的生態治理功能,可作為防護林和城市綠化林木[8]。三是經濟效益明顯[9]。(1)投資少:蠶桑產業屬于一次性投資,多年穩定收益的高效農業產業,栽桑一次,就可以保證15年~20年的穩定收入,其間只需少量投資。(2)見效快:當年栽桑當年見效,栽桑3個月后即可養蠶,第一年畝收入1 500元左右,第二年畝收入3 000元左右,從第三年開始進入至少20年的穩定豐產期,畝收入6 000元~8 000元。種桑后,每年只需冬季進行剪伐,無須重復種植,每年可養蠶8批以上,單批次只需15 d。(3)效益高:一個成年勞動力可以管理5畝~8畝桑園,單批養蠶2.5張~4張,單批(15 d)即可收入5 000元~8 000元,全年可養蠶8批以上,單人年收入4萬元~6萬元,單畝年收入8 000元以上,在家中就可以趕超外出務工的年收入。
1.2.1 氣候生態優勢
羅甸縣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南部,地理位置為北緯25°04′~25°45′,東經106°23′~107°03′。羅甸縣是“中國長壽之鄉”,氣候資源得天獨厚,年均氣溫19.6 ℃,無霜期達335 d,年均降水量1 100 mm~1 400 mm,平均日照1 400 h,有效積溫6 500 ℃左右,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春早、夏長、秋遲、冬短的特點,素有貴州“西雙版納”和“天然溫室”之稱,有利于桑樹種植和生產優質蠶繭[10-11]。桑樹是喜光植物,最適生長氣溫是20 ℃~30 ℃,氣溫低于12 ℃或高于35 ℃時生長就會受到抑制。充足的光照條件下,桑葉能合成大量的有機物質,供給桑樹快速生長發育。這樣的桑樹一般葉色濃綠,干物質積累多,葉質優、產量高。用這種桑葉養蠶,蠶體健壯,產繭量高質好。養蠶孵化溫度在26 ℃~28 ℃,養蠶適宜溫度為20 ℃~28 ℃,羅甸縣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桑蠶生存。羅甸縣作為一個傳統的山地農業縣,境內沒有大型工礦企業,無污染,最適宜種植高產高質的桑樹,生產優質的蠶繭和高品位生絲原料。因此,優越的氣候條件是羅甸縣種桑養蠶得天獨厚的優勢。此外,近年來,貴州省農科所相關專家對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并對其所種桑樹、所養桑蠶的發育情況等各項指標進行了鑒定,證明了羅甸縣的氣候資源條件十分適合發展蠶桑產業。
1.2.2 勞動力資源充足
羅甸全縣轄斛興街道、龍坪鎮、邊陽鎮、沫陽鎮、羅悃鎮、茂井鎮、逢亭鎮、木引鎮、紅水河鎮、鳳亭鄉共8鎮1鄉1街道,171個村,2個居委會,13個社區。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羅甸縣常住人口257 551人。全縣常住人口中,14歲及以下人口為69 925人,占27.15%;15歲~59歲人口為142 234人,占55.23%;60歲及以上人口為45 392人,占17.6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35 327人,占13.72%[12]。這樣的人口結構為種桑養蠶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此外,種桑養蠶還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養蠶過程只需采摘桑葉,操作簡單,工作強度低,16歲以上少年,70歲以下健康老人皆可操作。
1.2.3 優質土地資源
羅甸縣總面積3 015.8 km2,是黔南州面積最大的縣,耕地總面積171.53 km2(25.73萬畝),占據全縣面積的5.69%,農民人均耕地面積0.89畝,土地資源充足。此外,羅甸縣肥沃的土地資源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先后獲得“中國火龍果之鄉”“菜籃子生產先進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等稱號[13-14]。這樣的土地資源,發展蠶桑產業也非常適宜。
1.2.4 大量的閑置房
農村宅基地和住宅是農民的基本生活資料和重要財產,也是農村發展的重要資源。充分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對于助農增收、資源最大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羅甸縣平均每戶可利用150 m2閑置房進行蠶房建設,宜采取因樓就建,進家進戶模式發展。
1.2.5 繭、絲質量優勢明顯
羅甸縣高產高質蠶繭經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鑒定為優質蠶繭,恒盛絲綢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六合集團等多家絲廠對于該縣的繭絲質量檢驗檢測結果為平均粒繭絲長1 339.5 m,上繭率92.2%,繭層率51.8%,解舒絲長1 038.9 m,解舒率77.6%,蠶繭品質達到5A以上生絲原料水平。當前,優質蠶繭的認定標準為:上繭率90%以上,繭層率50%以上,繭絲長1 000 m以上,解舒率70%左右。羅甸縣高產高質蠶繭完全達到這一標準。
1.2.6 政策利好,發展有保障
我國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并擁有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具備發展蠶絲產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基礎。因此,將蠶繭產區逐步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戰略性轉移,對穩定我國蠶絲產業、保證我國繭絲綢大國地位、促進中西部地區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東桑西移”這一工程的實施,給西部地區蠶桑產業帶來發展機遇。貴州被認為是國家“東桑西移”后期工程的最佳承接地,蠶桑產業是最適合貴州氣候和土壤條件的產業之一,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產業鏈長、市場前景好、價格相對穩定和收益豐厚等特點,是貴州重要的經濟作物產業之一,也是貴州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
2019年,經專家論證后,羅甸縣委、縣政府明確將蠶桑產業列入全縣“3+4”產業布局,作為主導產業培育。貴州省委2021年一號文件提出,要打造以油茶、竹、花椒、皂角、桑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以優化林業產業布局,發揮林業經濟功能。這些政策為羅甸縣發展蠶桑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7 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健全
羅甸蠶桑產業的發展十分注重人才培養和強化隊伍建設,引進了四川宜賓技術專家團隊,又從貴州省蠶業研究所聘請了5位蠶桑專家(其中省級科技特派員2人),為建設優質繭生產基地縣提供人才保障與技術支撐。
羅甸縣蠶桑產業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及龍頭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已形成了北以邊陽鎮、南以龍坪鎮為核心的高效優質蠶桑產業發展格局。自2018年起,不斷擴大桑園面積,壯大養蠶規模,全縣蠶桑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目前,全縣共栽良桑16 876.16畝,涉及7個鄉鎮,97個村,覆蓋農戶1 800余戶。年養蠶3 806張,產繭187.44 t,產值778.21萬元。截至目前,累計共召開培訓會800余次,累計培訓35 000人次,到戶指導80 000余戶次。
(1)2018年,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采取群眾自種自養的方式,在沫陽鎮董細村、羅悃鎮干村村試種桑樹520畝,養蠶3批,共151張蠶,產繭量達到7.2 t,產值42萬元,帶動群眾務工收入98萬元,土地流轉收入28萬元。所產蠶繭經四川農科院鑒定,達到5A以上的優質蠶繭水平。
(2)2019年新增桑園1 217.36畝,主栽桑樹品種“農桑14號”,覆蓋農戶282戶。主推家蠶品種“青松×皓月”“華康3號”“兩廣二號”,全年共養蠶531張,鮮繭產量達25.24 t,產值126.21萬元,平均單張產繭47.5 kg,單張收入2 376元,戶平均收入4 507.41元。由于產業優勢,羅甸縣委、縣政府將桑蠶產業列入全縣產業規劃,圍繞“蔬菜、精品水果、種桑養蠶”布局。
(3)2020年新增桑園7 672.8畝,主栽桑樹品種“農桑14號”。主推家蠶品種“青松×皓月”“華康3號”“兩廣二號”,全縣養蠶9批,共養蠶3 124張,產繭155 t,產值610萬元。其中,在邊陽鎮新場村建設1 000畝種桑養蠶示范基地,從2020年8月起開始養蠶,共養4批,養蠶471張,產值100萬元。政府為邊陽新場種桑養蠶示范基地投入扶貧資金2 000萬元,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已支付利益聯結306萬元,群眾加上種桑養蠶收入等,一年可以回籠一半資金。
(4)2021年新增桑園7 466畝,其中,邊陽鎮3 073畝,沫陽鎮1 000畝,羅悃鎮884畝,茂井鎮300畝,木引鎮500畝,龍坪鎮1 209畝,逢亭鎮500畝,種植品種為“農桑14號”(嫁接苗)。
在邊陽工業園區建設一個絲棉被廠,投資50多萬元,固定帶動就業8人,日產干絲棉100 kg,產值300余萬元;在羅甸縣龍興商城后門新開一喜農絲綢形象店,投資40多萬元,固定帶動就業6人。產品銷往貴州、四川、福建等地,產值180余萬元,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
采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公司+專業合作社+蠶農”的一體化運作模式。
3.2.1 有企業帶動
培育龍頭企業技術標準和品牌要素——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由企業統一種苗標準、統一收購分級標準并保底收購,帶動規模發展。農戶與公司簽訂蠶繭收購合同,對合作農戶生產的一級蠶繭,實行最低40元/kg的保護價回收制度,蠶繭行情高時則隨行就市進行收購。此外,對合作農戶執行單張最低產量(40 kg)的保護制度:從栽桑到養蠶,公司全程免費提供保姆式技術服務,公司技術人員定期到蠶農桑園或養蠶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在桑園發展、管理,蠶房、蠶具改造等種桑養蠶過程中給予無償扶持幫助。確保教會蠶農高標準種桑養蠶技術,實現優質蠶業發展。
3.2.2 有村社組織
由村集體合作社組織生產環節,充分發揮“一線管理者”作用。
3.2.3 有市場銷路
公司與農戶簽訂合同,全部回收蠶繭,解決蠶農愁銷路、愁收購等問題。
3.2.4 有紅利共享
一是紅利股,2020年兌現利益聯結貧困戶分紅306萬元;二是土地股,支付土地流轉費238萬元;三是管理股,龍頭企業按照蠶繭0.4元/kg支付村集體合作社管理費;四是務工股,基地累計請工3.1萬人,支付務工費310萬元;五是拓展就業,新建絲棉被廠,新開絲綢形象店,共帶動固定就業14人。
3.2.5 有綜合保障
一是組織保障,縣級層面成立種桑養蠶工作專班,負責指導推動全縣種桑養蠶產業發展;二是技術保障,由省蠶科所專家、科技特派員、農業技術網絡員、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服務團隊,為蠶桑產業提供技術支撐;三是資金保障,整合財政扶貧資金、深度貧困村省級補助資金、非極貧鄉鎮省級補助資金等共5 000萬余元投入產業建設。
3.3.1 經營主體
縣國有平臺公司牽頭,各鄉鎮統籌,各村集體合作社組織農戶(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到戶實施。
3.3.2 資金籌措
鄉鎮統籌用涉及的各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量化資金(2萬元/戶),投入縣國有平臺公司。縣國有平臺公司按程序采購生產物資,提供給村集體合作社。村集體合作社以賒銷的形式,按2 500元/畝的標準將生產資料提供給農戶先行發展生產。其中,在本村的量化到戶資金少于賒銷物資所需資金需求時,可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程序規定,通過飛地模式幫助農戶進行籌資。
3.3.3 運作機制
以戶為單位種桑養蠶,由所在村集體合作社統籌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統一收購蠶繭和保底單產協議。
3.3.4 利益聯結方式
縣國有平臺公司代表各鄉鎮涉及的村集體合作社與龍頭企業構成合作關系。龍頭企業負責將量化到戶發展蠶桑產業的財政扶貧資金(不含自種自養貧困戶)總額的18%(每年6%,共3年),一次性支付完成。
3.3.5 風險防控
(1)賒銷款回收。一是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再享受利益聯結,其賒銷的生產資料(2萬元以內)不予回收相應費用。二是針對非貧困戶,由村集體合作社在收繭過程中,將其賒銷的生產資料相應費用逐年按比例回收(第1年~第2年不回收,第3年~第6年每年回收25%)完成;若建檔立卡貧困戶賒銷的生產資料超過2萬元,超過部分也按此方法回收。
(2)蠶苗供給。綜合蠶種孵化成活率來定蠶苗價,由龍頭企業先賒蠶苗給小蠶共育室經營主體,由小蠶共育室經營主體培育成大蠶后再賒給大蠶養殖戶,大蠶養殖戶通過飼養大蠶形成蠶繭后,按保底價賣給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代扣蠶苗等費用后支付給農戶。
3.3.6 采取“1+100+1 000”的方式帶動示范戶
“1”,建設一個1 000畝核心示范基地(邊陽新場種桑養蠶核心示范基地),通過基地“示范帶動、效益引導”全縣蠶桑產業發展,為全縣蠶農提供參觀認知、技術培訓的優質示范基地,讓廣大蠶農看有樣板,學有示范,做有典范。
“100”,在全縣培養100戶高產優質蠶桑生產示范戶(包括優質桑、優質繭和優質絲),覆蓋8鎮1鄉(邊陽鎮、沫陽鎮、木引鎮、羅悃鎮、龍坪鎮、茂井鎮、逢亭鎮、紅水河鎮和鳳亭鄉),作為引領帶動鄉鎮村組發展的示范典型,以此調動廣大群眾發展種桑養蠶產業的積極性,激發全縣農民發展產業的熱情。
“1 000”,帶動全縣1 000戶以上農戶成為優質高效種桑養蠶能手,重點培養其成為引領蠶桑特色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3.3.7 采取“1+8”模式,帶動小蠶共育建設
“1”,公司在邊陽新場種桑養蠶核心示范基地高質量高標準建設1個小蠶共育基地,每批共育1 000張以上。
“8”,根據桑園布局,再建設8個小蠶共育室以滿足全縣大蠶飼養需求。
3.3.8 實行“12355”計劃
“1”,建設一個桑旅示范基地——邊陽新場種桑養蠶核心示范基地,蠶桑產業覆蓋100個村。
“2”,建設2個產業帶:(1)以邊陽鎮為中心,輻射全縣各鄉鎮,打造種養殖產業帶;(2)以龍坪鎮為中心,輻射邊陽鎮、沫陽鎮,打造加工產業帶。
“3”,組建3個龍頭企業:組建3個龍頭企業,在羅甸縣形成農工貿、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打造5萬畝高效優質蠶桑產業;另外建設一家繅絲加工廠加工優質生絲;再成立一家商貿公司,經銷代理,提供商品買賣貿易服務。
“5”,全縣桑樹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
“5”,蠶桑產業年產值達到5億元。
3.4.1 以核心示范基地效益引導
種桑養蠶核心示范基地位于邊陽鎮新場村,2020年8月開始投入使用,基地采用“政府平臺公司(即甲方)+項目實施公司(即乙方)+合作社(即丙方)”三方合作的運作模式實施。實施桑園面積1 000畝,其中大蠶房11間,面積3 000 m2;小蠶房2間,面積700 m2;管理房1間,面積300 m2。
邊陽新場種桑養蠶核心示范基地2020年1月開始建設,8月開始養蠶,全年共養蠶4批,養蠶471張,單張產繭53 ㎏,單張產值2 123.1元,養蠶總產值100萬元,共育小蠶2 100張,小蠶單張產值266元,共育小蠶產值55.86萬元,小蠶共育與大蠶飼養共計產值155.86萬元。邊陽新場種桑養蠶核心示范基地投入使用至今,固定帶動就業人數46人,累計臨時務工用工7 880人,累計召開種桑養蠶技術培訓會5次,培訓240多人。
3.4.2 以典型戶示范帶動
羅甸縣沫陽鎮高峰村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尤金鋒,因父母年邁無人照料,被迫結束在外打工生活,在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指導下從事種桑養蠶產業。2019年,尤金鋒種植桑樹29畝,養大蠶6張,收入1.08萬元,養小蠶245張,收入4.41萬元;2020年新增桑園50畝,養大蠶10張,收入1.8萬元,養小蠶495張,收入8.9萬元。其間幫助本村22戶貧困群眾解決就地就業問題,帶動本村貧困群眾73戶種植桑樹740畝,引導周邊5個村63戶群眾種植桑樹290畝,年產值至少260萬元,戶均增收至少1.91萬元。2021年,尤金鋒新增桑園53畝,桑園總面積達到132畝,成為當地種養殖大戶和技術能手,充分發揮出榜樣、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羅甸蠶桑產業在2019年被縣委、縣政府列入羅甸三大主導產業進行推廣,圍繞“蔬菜、精品水果、種桑養蠶”布局,相比于蔬菜、水果等產業,蠶桑產業在羅甸縣屬于一個新興產業,雖然在全縣進行大量宣傳與推廣,但部分群眾對產業的技術貫徹、認知、參與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較為完善的養蠶設施是養好蠶,提高養蠶經濟效益的保障。目前,羅甸縣部分桑園配套蠶房建設不夠,大部分農戶利用簡易閑置房養蠶,養蠶環境較差,養蠶風險較高。因此,在加強桑園建設,做好桑園管理的同時,只有加速養蠶室的配套建設,提升經濟效益,才能讓蠶農看到蠶桑產業的希望,促進蠶桑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養好小蠶九成收,小蠶飼養是養蠶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目前,羅甸縣共有7個鄉鎮97個村推行種桑養蠶產業,但只有邊陽鎮新場村和沫陽鎮高峰村可進行小蠶共育,小蠶共育鄉鎮覆蓋率僅有28.57%,這對于全縣布局分散的種桑養蠶產業,在提供小蠶運輸管理方面帶來一定困難,增加了運輸風險和運輸成本,影響了蠶桑產業在縣內順利推廣,難以實現建成優質繭生產基地縣的目標。
5.1.1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東桑西移”“東絲西移”的有利契機,圍繞建設蠶桑產業強縣目標,立足資源優勢,加快優質繭生產基地建設。堅決貫徹落實貴州省委2021年一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優化林業產業布局,發揮林業經濟功能”要求,打造以人工商品林為主的用材林基地和以油茶、竹、花椒、皂角、桑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
5.1.2 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根據生態環境、資源條件和技術水平等,進一步優化生產布局,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優勢。
(2)省力高效,規模經營。創新生產經營模式,鼓勵蠶桑生產主體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發展,推動蠶桑產業向省力化、規模化、集約化、優質化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增效。
(3)整體推進,綜合開發。通過政府引導、項目帶動,從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科研創新與技術推廣、資源綜合開發與高效利用等方面整體推進,夯實基礎,延長產業鏈條,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協調,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5.2.1 產業規劃
(1)注重產業布局,不斷延伸產業鏈。蠶桑產業的穩定發展,關鍵是要形成穩固的蠶桑產業鏈,這需要放眼長遠、提前謀劃,堅持市場思維。羅甸蠶桑種、養、經營模式的成功,讓人們看到羅甸蠶桑產業發展的無限前景,但羅甸蠶桑產業的配套基礎產業設施建設亟待加強,如建設蠶種生產、蠶繭烘干、繅絲、制綢、副產品加工、蠶桑文化園等產業,可通過引入蠶桑龍頭企業,借助市場主體的力量完善產業鏈條。如今,資金、種養殖技術等因素不再是群眾發展產業的最大障礙,羅甸蠶桑產業的發展急需的是在產業鏈上破題,尤其要解決生產環節之后的加工、銷售等問題。只有科學規劃、精心培育,不斷完善產業鏈條,蠶桑產業的發展才能穩固。
(2)高效生態蠶桑產業建設、集成與示范。高效生態蠶桑產業建設,省工省力、增產增效,加強與農業龍頭企業、蠶桑專業合作社、蠶桑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合作;開展探索利用微耕機、剪伐機等桑園新機具高效收獲條桑葉的試驗示范,提高桑園管理和桑葉采摘效率;蠶桑產業應由靠勞動力投入的勞動密集型向機械化設施裝備投入的省力化、智能化資源節約型生產模式轉變,由小戶型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大戶經營轉變;開展蠶桑新品種推廣示范、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養、自動上蔟與自動采繭技術研究、農村養蠶技術集成與應用等工作。
(3)明確發展目標,確保產業開局良好。蠶繭是種桑養蠶的最終產物,蠶繭質量是蠶桑生產質量與效益的綜合體現,也是后續絲綢質量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優質蠶繭的生產,對蠶桑行業、絲綢行業的穩定和發展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做好選種工作、提高飼育技術、加強上蔟管理、做好鮮繭的干燥工作,是蠶繭高質高產的關鍵。羅甸縣近年來所產蠶繭為國內頂級優質蠶繭,且經過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檢測鑒定,應堅定打造優質蠶繭生產基地這一發展目標不動搖,質量起點要求高,做好蠶農種桑養蠶培訓工作,確保產業開局良好。
(4)蠶桑資源多元化開發建設規劃。種桑養蠶具有顯著的循環經濟特色,桑、蠶渾身是寶,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對于蠶的利用可對蠶卵、幼蟲、蠶蛹、蠶沙、蠶蛾、僵蠶進行醫藥開發,對于桑的利用可對桑葉、桑枝、桑白皮、桑椹等進行加工處理,形成如蠶絲面膜、桑葉茶、桑果、桑果汁、桑果酒、桑葉茶、桑葉菜及桑葉面條等產品。多元化利用蠶桑資源,以此拓展第二三產業,能有效推動蠶桑產業不斷發展。
5.2.2 發展目標
蠶桑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種養先進實用技術得到全面推廣應用,蠶繭產量有顯著提高,蠶桑產業將成為羅甸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利用5年時間,通過效益引導和示范帶動,達到以下目標:
(1)在貴州羅甸縣帶領5 000余戶群眾建成5萬畝高產、高效的標準化桑園,實現年養蠶10萬余張,年產優質蠶繭4 000 t以上,蠶農年增加收入2億元以上(戶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
(2)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計劃建立羅甸品牌繅絲廠一家,年生產5A級以上生絲1 500 t,實現出口創匯6億元,解決就業1 000人以上。
(3)建立蠶絲被純手工特色加工廠一家,年產銷羅甸特色純手工蠶絲被5 000床以上,年銷售額2 000萬元以上,解決100余人的勞動就業。
(4)建立占地200余畝的羅甸特色蠶桑文化體驗園一家,年產優質桑葚2.5萬kg,力爭通過果桑采摘、養蠶觀光體驗,桑葉茶、蠶沙枕頭、桑葚酒等副產品開發,實現年產值2 000萬元以上。
(5)建設一個1 000畝核心示范基地(邊陽新場種桑養蠶核心示范基地),培養100戶高產優質蠶桑生產示范戶,通過1 000戶以上農戶以“示范帶動、效益引導”,推動全縣蠶桑產業發展,重點培養其成為引領蠶桑特色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帶動農戶自我發展,逐步走上致富增收的道路。
(6)加快小蠶共育基地建設,在邊陽新場種桑養蠶核心示范基地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小蠶共育基地,每批共育1 000張以上。根據桑園布局,再建設8個小蠶共育室,以滿足全縣大蠶飼養的需求。
(7)組建3個龍頭企業,在羅甸縣形成農工貿、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打造5萬畝高效優質蠶桑產業;另外建設一家繅絲加工廠加工優質生絲;再成立一家商貿公司,經銷代理,提供商品買賣貿易服務。
待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產業鏈建成后,進一步穩定羅甸縣桑園面積,加快豐產桑園體系建設,持續做大做強蠶桑繭絲綢產業,推動蠶桑繭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把羅甸縣建設成為蠶桑產業發展的大縣和強縣,打造全省一流乃至全國一流優質蠶繭生產基地。
[1]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六部門關于印發《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0-09-25).https://www.miit.gov.cn/jgsj/xfpgys/ fz/art/2020/art_9109ce49f85b465db59be4921793741f.html.
[2]凡迪,羅朝斌,馮文豪.貴州蠶桑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9,47(10):66-69.
[3]錢有清,劉文全,柳恩見.中國繭絲綢行業2017年運行分析及2018年展望[J].絲綢,2018,55(7):1-6.
[4]錢有清,劉文全,柳恩見.中國繭絲綢行業2019年運行分析及2020年展望[J].絲綢,2019,57(7):1-8.
[5]錢有清,劉文全,柳恩見.中國繭絲綢行業2018年運行分析及2019年展望[J].絲綢,2018,56(7):1-8
[6]劉文全,柳恩見,趙穎,等.中國繭絲綢行業2020年運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J].絲綢,2021,58(7):1-8
[7]陳祥平,程明,唐仕成.印度繭絲綢業管窺及啟示[J].絲綢,2014,51(3):72-77.
[8]陳勝靜.桑樹在生態修復和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情況概述[J].蠶學通訊,2021,41(2):20-23.
[9]黃蓋群,劉剛,吳鋼,等.桑樹快速豐產建園技術[J].四川蠶業,2018,46(4):34-35,41.
[10]楊小壯,陳陽,謝剛,等.羅甸縣森林資源現狀評價[J].貴州科學,2019,37(5):69-73.
[11]龔文建.桑樹的栽培技術及其利用[J].現代園藝,2012 (12):53-54.
[12]羅甸縣統計局.羅甸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R/OL].(2021-06-13).http://www.gzluodian.gov.cn/zwgk/xx gkml/jcxxgk/tjsj/202106/t20210623_68769287.html.
[13]龍玉.羅甸縣火龍果發展前景[J].農民致富之友,2013 (14):23.
[14]石景松.鞏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成果助推羅甸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J].基層農技推廣,2020,8(11):63-6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in Luodian County
Chen Biao1Shi Chuanyong2Huang Yongqiang2Ren Xiaoxiao1Luo Chaobin1Han Shiyu1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Sericulture, Gu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Guizhou Xinong Se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Qinnan, Guizhou, 550100)
As a typical high-efficiency industry combining economic crop planting and aquaculture,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has "short, flat and fast" characteristics. The ultimate economic benefit must be the result of successful planting and breed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in Luodian Count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finds out that the enthusiasm of the masse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re not perfect, and the number of standard cooperative rearing sites of young silkworms are insufficient, etc. Then,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proposals such as focusing on industrial layout, continuously extend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efficient ecological sericulture industry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sericulture resources.
Se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Countermeasures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02
F326.3
A
2095-1205(2022)02-04-06
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黔科合成果[2021]001號);貴州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黔科合成果[2019]4214號);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黔科合基礎[2020]1Y133);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黔科合支撐[2021]一般159);貴州省農科院青年科技基金項目(院青年科技基金[2020]19)
陳彪(1994- ),男,布依族,貴州惠水人,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蠶桑育種及技術推廣。
羅朝斌(1964- ),男,苗族,貴州黃平人,碩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家蠶品種選育與生物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