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萍
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作用及實施
崔致萍
(甘肅省白龍江林業生態監測和調查規劃院甘肅蘭州730046)
封山育林是林業生態建設中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封山育林可以增加成林面積,涵養封育地區水土,改善大氣環境,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章闡述了封山育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介紹了封山育林的原則與基本條件,探討了封山育林的具體管理和技術措施。
封山育林;林業生態建設;生態效益;補植工作
封山育林是將生態遭到破壞,植被難以恢復的地區封禁起來,對疏林、灌木進行封育或栽植新株的育林方式。以“林木自然生長+人工撫育”的模式,開展栽植、養護、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改變脆弱生態,使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并形成更加良好穩定的生態系統。本文以甘肅白龍江林區為例,通過對其實施封山育林,白龍江林區的植被數量和森林面積較之前有了顯著增加,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因此,研究封山育林對林業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改善有著重要意義。
1.1.1 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林區進行封山育林,依托森林系統強勁的自我修復、更新能力,減少人類行動對森林的破壞,讓林木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規律生長,同時輔以人工育林,提高樹木成活率,達到培育多樹種,吸引多物種,修復脆弱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1]。通過多年對白龍江林區卓有成效地實施封山育林,白龍江林區森林覆蓋率由初期的47.4%增加到53%,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多年未見的野生動物又重新出現在林區,大熊貓、梅花鹿、金絲猴、黑熊、羚牛等國家保護動物頻頻被發現,動植物種群逐年增多。
1.1.2 豐富林業資源,改善地區生態
草本、喬本、灌木類植物構成了天然的森林群落,在此基礎上,封山育林的開展實現了新生植被和原有植被交融生長,達到豐富植物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在封育過程中,林業氣候、林分結構將得到調節。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森林生態系統防護性能強、復雜程度高,具有強大的抗災抗蟲能力,有利于害蟲天敵的繁衍,對于減少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特別是對松毛蟲、松梢害蟲、葉樹天牛等害蟲有明顯抑制作用[2]。
1.1.3 形成頂級群落,增強水土保持的能力
云南的云杉木、海南的熱帶雨林、小興安嶺的紅松林,均是通過封山育林形成的頂級群落。頂級群落的形成可以增強森林蓄水保土的功能,防止植被遭受破壞引發水土流失現象[3]。在封山育林后,山地的灌木與草本植物迅速生長,林地枯葉的存量大量增加,枯葉在腐爛后融入土壤形成腐殖土,腐殖土的孔隙度較大,使土壤的保水與透水能力顯著增強。
1.2.1 充分利用光能,提高林木生產力
封山育林的對象包括不同年齡和成層性的樹木,由于多層混交林林冠表面起伏度較大,具有交錯生長、相互鑲嵌等生長特征,當陽光照射進森林,多層混交林的葉片遮擋作用將光線形成漫射與投射,讓林木與灌木充分吸收光能。如馬尾松和杉木的混交林,馬尾松是常綠喬木,生性喜陽,屬強陽性樹種;杉木屬半陰樹種。兩個樹種混交種植,馬尾松可以充分吸收喜愛的陽光,同時為杉木遮陰;馬尾松的枝葉能夠把直射的陽光轉化為漫射光,有利于杉木生長,保證植株健康,提升混交林的生產力[4]。
1.2.2 培養出的混交林工藝價值與經濟價值高
封山育林培育出的混交林根據工藝價值和生長情況,可以將原木分為二等、三等,用于生產造船材、膠合板材以及小徑材。同時為山區居民提供生活燃料及生產原料,緩解當地居民的生活壓力,有利于促進山區經濟發展。
封山育林以封禁為主,封育結合,利用森林的天然更新修復能力,輔以人工撫育措施,使荒山荒地、采伐跡地等地區長出大規模大面積的灌木,甚至重新發展為森林,是現階段林業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詳細闡述了封山育林工作應遵循的原則。第一,要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缺一不可;第二,不僅要關注短期效益,而且要重視長遠效益,處理好兩者關系;第三,根據封育區自然狀況,種植適宜樹種(如鄉土樹種),形成混交林;第四,有的地區降雨量少,土地貧瘠,氣候干旱,封山育林時應以種植草灌為主[5]。
2.2.1 自然條件
封育區林地是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要有母樹均勻分布,或者有萌蘗的伐根,或具備飛播或飛籽下種的條件。有的荒山荒地會殘留一些樹林,適合封山育林,這些殘林的種子通過風吹、水流、動物等因素散播于地面,發芽生長成新的樹苗,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封禁+育苗”,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內禁止放牧、砍伐,保護殘林及新生樹木,最終培育出新的森林。
2.2.2 社會條件
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地區最適合開展封山育林工作。由于人們不方便進入封育區,就把人為因素對森林造成的破壞降到最低,護林人員的工作成果也能得到最大化的保留。
2.3.1 全封
全封適合高山和水源涵養林,以及恢復植被較為困難、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需要將育林區徹底封閉,除了育林工作外,禁止一切其他活動。全封內容復雜,包括架設封禁圍欄、設立宣傳碑、落實管護責任、人工輔助育林等,全封整個過程達3年~5年,有的地區甚至長達7年~10年。
2.3.2 半封
在林木主要生長季節進行封禁,其他季節,在確保森林生態不受破壞,嚴格保護珍稀樹種的前提下,有組織地進行放牧、砍柴、副業生產等活動。半封適用于用材林,可以兼顧林業建設和當地居民的經濟利益。
2.3.3 輪封
輪封是劃片區輪流封育,對不同的片區實施半封或全封。輪封期間,對解封區或實施半封的片區解封時間可有組織、有計劃地從事生活和生產活動,進行生活和生產的同時不能影響育林和水土保持,實現恢復植被、林業建設和林業經濟發展的目的。輪封的間隔時間一般為2年~3年。
封山育林通常會選擇在春季進行,尤其是每年的4月—5月,是育林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雨水豐沛、陽光充足、溫度適宜,暴風、冰雹等極端天氣少見,適合植株生長。封山育林應以“封禁+育林+管護”為主。
3.1.1 架設封禁圍欄
封育前要架設封禁圍欄,對于山地林區而言,要選擇適應山地作業的車輛和工具進行作業。圍欄主要有鐵絲圍欄、石墻圍欄和生物圍欄,在封育區和農田、村莊交界處應設置鐵絲圍欄,準備木頭桿、刺線、鐵絲等圍欄材料,埋入圍欄桿時要用塑料袋套住埋入土里的部分,防止木桿潮濕腐化而影響使用壽命。鐵絲圍欄由刺絲、鐵絲組成,高度設置在1 m~3 m之間,每5 m左右設置圍欄桿。在山脊、高崖、河流等封禁難度較大的地段,也可以設置土石墻進行封禁。近年來,隨著群眾對生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逐步提高,封育區的圍欄設置政策也在逐漸發生轉變,在植被恢復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編制設計中開始偏向人工巡護為主,或以設置界碑為主,盡可能地少設置圍欄。
3.1.2 設立宣傳牌、碑
工草隸,善丹青。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后掣其筆,不得,嘆曰:“此兒后當復有大名。”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桓溫嘗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犢牛,甚妙。[9](《王獻之傳》,P2105)
封禁圍欄架設完畢后,要在顯眼處設立宣傳牌,有鐵絲圍欄的地段可在鐵絲上懸掛鐵皮制成的宣傳牌,內容以“封山育林宣傳”為主。宣傳牌的作用主要是對封育地區周邊的人群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其思想覺悟,自覺遵守封禁要求,不擅自闖入封育區。宣傳牌的規格設置一般為30 cm×40 cm,字體為顯眼的紅色,底色為白色。要在村莊或農田與封育區交界處等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段設置宣傳牌,應每隔150 m設置1個宣傳牌,人類活動較少的區域可以適當增加宣傳牌的設置間距。有的地段沒有鐵絲圍欄,可以因地制宜,就地選用體型巨大的石頭作為宣傳碑,在石頭上涂寫宣傳標語。
3.1.3 人員巡護
封山育林封育范圍廣大,僅僅依靠圍欄和宣傳標語,難免會有人不自覺地進入封育區,或有家畜闖入封育區。因此,每100 hm2應至少配備一位專職護林員,落實責任制度,在封育區要加強人工巡護、執法,一旦發現有閑雜人員進入封育區,應立即制止并進行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者可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予以懲治。成立領導小組,領導封育工作,建立相關規章制度,確保巡護等工作有序開展。
3.2.1 整地
封山育林以“封禁+育林”為主,育林方面,有的山區雜草生長繁茂蓋度大,撒播樹種后種子往往不能直接接觸到土壤,很難發芽生長成幼苗,針對這種情況,育林人員要進行塊狀整地,為種子落地后長成幼苗提供必要條件。塊狀整地應根據所種植的樹種確定整地面積,一般是1 m×1m至2 m×2 m之間,每畝需要整地150塊左右。
3.2.2 樹苗栽植
整地后栽植樹苗,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選擇適宜樹種混交栽植,如可選用鄉土樹種,常見的如柏樹、松樹、胡楊等。栽種時選擇叢植,即每坑栽植2株~3株,栽植深度控制在10 cm~15 cm(根據樹種而定),選用的樹苗枝干要直挺,根系發達舒展,在坑內放入樹苗后進行填土,填土到一半時提苗同時壓實土壤,土壤完全填實后,在表面覆蓋一層虛土,最后統一澆灌[6]。
3.2.3 灌水保墑
為了給新栽種的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在造林育林的首年,護林人員會進行人工灌水保墑。灌水次數應該在3次以上,同時要拓展整地的面積和深度,確保土壤可以儲存充足的水分,尤其是在土壤水分不足的區域,應該積極做好除草等工作,防止雜草吸收水分,讓幼苗盡快郁閉,以阻擋陽光直射地面而造成水分蒸發過多。
栽植工作初步完成后,為了保持苗木有充足的水分,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應及時進行修枝和截干,控制苗木的枝丫,修剪長勢不好的枝葉,提高栽植質量。修剪能夠保證養分在苗木的寬度、高度方面集中,利于苗木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修剪時,要注意保證植株能夠照射到適宜的陽光,擁有良好的通風環境。
3.2.5 補植補造
對于次年成活不足160株/畝或不足85%的,需要及時開展補植補種工作,補植工作一般在春季開展,根據當地地理和自然條件,選用幼苗移植、裸根栽植,采取容器苗、生根粉泥漿蘸根、截桿、覆膜等補植造林技術,確定補植密度、條件以及樹種[7]。補植前要先清理死亡的苗木,清理后噴灑預防病蟲的藥物,外加施肥,確保補植的土壤養分充足,無殘留的死亡苗木,補植后的苗木應該做防寒處理(如樹干涂白、根莖培土),確保苗木能順利過冬,提升補植的成活率。
3.2.6 除伐定株
封山3年后,闊葉樹混交林產生大量幼樹,對這些幼樹要嚴格按照計劃伐除定株,去掉患有病蟲害、生長不良的植株,保留生長發育旺盛、生長密度適宜的植株,以使封山育林地區能夠形成良好的森林群落,喬木、灌木等均勻分布。封山地段原有的幼苗幼樹,在灌木和草本植物過于茂密的情況下,生長會受到影響。針對這種情況,要進行局部割灌除草和松土,為幼樹生長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條件,使其盡快郁閉成林。
3.2.7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要貫穿育林工作的始終。病蟲害防治主要采用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3種措施。實踐中,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防治手段,或開展聯合防治。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捕殺、設障阻隔等,撲殺害蟲,阻隔害蟲的傳播途徑;化學防治使用化學藥劑殺滅害蟲卵和幼蟲,從源頭杜絕蟲害,如治理華山松林蟲害,把2.5%敵敵畏乳油和40%氧化樂果乳油按照1∶2的比例混合,再加25倍左右水稀釋后噴灑,可有效殺死80%的華山松林蟲害。但是,化學防治畢竟是使用化學藥劑,有造成二次污染的可能,因此在實踐中可以考慮輕化學防治,重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華山松大小蠹防治為例,該害蟲可直接侵害健康立木,為其他蛀干害蟲相繼侵入創造寄居條件,華山松大小蠹的天敵主要有食蟲鳥(如啄木鳥、山雀)、寄生蜂(如大小蠹繭蜂、松蠹長尾金小蜂)、郭公蟲、隱翅蟲、螞蟻等,生物防治時要突出保護這類害蟲天敵,為天敵的繁衍和生活提供有利條件[8]。還可以取梢頭木當作誘餌對大小蠹進行物理誘殺,在開春之際放置餌木,夏季結束后將餌木剝開,處理殺滅引誘到的害蟲,通過聯合防治手段強化對病蟲害防治效果。
3.2.8 投入資金,革新技術,重視育林監測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創新與發展,一些先進的技術和儀器設備被應用到封山育林工作中,顯著提升了工作成效。作為基層林業單位,要不吝投入資金,革新技術,盡快建立封山育林信息化監測體系,緊抓建立和健全封山育林預警和監測體系,特別是在進行區域巡查、森林火災監測、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時,采用傳統工作方法容易出現疏漏,可以借助無人機、計算機遠程監控、大數據等技術和設備,展開信息化工作,減少人力投入,保障基層護林人員的人身安全。針對出現的病蟲害、森林火災、偷獵、亂砍濫伐等情況,通過信息化預警系統及時預警發現,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單位快速制定處理方案,及時避免封山育林的成果被森林火災或人為因素侵蝕。
封山育林是林業生態建設中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文探討了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作用及實施過程,通過有效封山育林,可以充分發揮林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封山育林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關單位、相關人員長時間的共同努力,緊抓封禁和育林兩個方面,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封禁、有效育林,加強封育管理和技術的運用,以高標準、高質量為目標實現封育成果,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的穩步發展。
[1]黃冬梅.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運用研究[J].林業科技情報.2021,53(2):49-51.
[2]趙靜.淺談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運用[J].現代農業,2021(3):82-83.
[3]折向明.探析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0,38(2):55-56.
[4]蔡蘅.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園藝.2019(19):187-188.
[5]郭永鋒,袁勝國.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2018(8):141.
[6]晏文明,江家貴,徐京萍,等.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規劃探析——以萍鄉市林業生態建設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5(23):178-179,184.
[7]劉月喜.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應用探究[J].廣東蠶業,2021,55(12):49-51.
[8]宋維琛.封山育林的技術管理及主要措施[J]新農業,2020(13):24.
The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aling Off Mountainous Areas for Afforestation in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ui Zhiping
(Bailongjiang Forestry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Survey Planning Institute in Gansu Province, Lanzhou, Gansu, 730046)
Sealing off mountainous areas for afforest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hich can expand forest areas, conserve the soil and water in the closed areas, improve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economy.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ditions,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measures of this action.
Sealing Off Mountainous Areas for Afforestation;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Benefits; Replanting Work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13
S755
A
2095-1205(2022)02-42-03
崔致萍(1987- ),女,漢族,甘肅蘭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森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