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亞鵬 李彩霞 鄭戶公
淮安地區中蜂定地養殖生態經濟效益影響探究
程亞鵬1李彩霞1鄭戶公2
(1.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江蘇淮安223001;2.淮安市利安消防技術有限公司江蘇淮安223001)
淮安地區中蜂定地養殖項目組與當地種植戶合作研究中蜂定地養殖技術,分析了中蜂養殖對當地農業經濟增產增收與生態環境改善的影響,提出了通過推廣科學養蜂技術以實現生態經濟效益持續增長的展望。
中蜂養殖;生態環境;增產增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
蜜蜂采花授粉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滋養保健的蜂產品,豐富了人們的健康生活,同時保障了植物的生存與繁殖,促進了自然物種多樣化的發展,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如果沒有蜜蜂及其傳粉行為,整個生態系統將會崩潰。”[1]“養蜂業依賴農業,但它又反哺農業直接提升農業產值,有助于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是維持大自然生態平衡必不可少的途徑。”[2]中蜂養殖是中華民族世代流傳的技術文化之一。隨著意蜂養殖技術的逐漸興起及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中蜂的生存條件受到侵害,使得數量急劇減少。由于中蜂養殖人員的老齡化日益嚴重及年輕人對養蜂行業意愿的降低,從事中蜂養殖的職業人員越來越少。“2006年,中華蜜蜂被列入農業農村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3]為傳承中蜂養殖經驗,振興鄉村經濟,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平臺,成立了淮安地區中蜂定地養殖項目課題組,通過實踐調研了解中蜂繁殖的基本習性、定地養殖技術及對農業生態經濟效益的影響。
“中蜂又名中華蜜蜂、土蜂,是我國特有的蜂種,養殖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4],除我國新疆、內蒙古和黑龍江省以外,在全國均有分布。“中蜂個體小,飛行敏捷,抗寒抗敵害能力強,出勤早,對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強、利用率較高。”[5]與西方蜂種相比,中蜂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強,采蜜期長,消耗飼料少,適合定地養殖。
中蜂善采百花蜜,其蜂蜜清香,混合花粉、蜂膠、蜂蠟等成分為一體,帶有淡淡的中草藥味,口感豐富,營養價值高于西方蜂蜜,還具有增強免疫力、消除疲勞、美容養顏、抗菌抑菌、細胞再生、改善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等作用。中蜂蜂蜜的市場需求量較大,在價格方面也遠高于西蜂蜂蜜。
大多數蜜蜂蜂種的活動適宜溫度為15 ℃~25 ℃。中蜂對溫度的適應性更強,個體臨界溫度分布是10 ℃和40 ℃,當氣溫高于7 ℃時仍有少數工蜂出巢活動,氣溫達到40 ℃時仍能出巢采水或采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冬季開花的植物生長與繁殖。
為響應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項目組在2020年1月與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吳城街道種植專業戶開展合作,通過中蜂定地養殖實踐以了解中蜂繁殖的基本習性,掌握中蜂的定地養殖技術,并對周邊數十公里的植物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分析中蜂養殖對當地農業經濟增產增收與生態環境改善的影響。
從蜜蜂生存發展適應性來看,中蜂采集與繁殖的適宜溫度為10 ℃~35 ℃,淮安地區氣候比較適合中蜂的生長與繁殖。淮安市兼有南北氣候特征,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地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以北地區為北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受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冬冷夏熱,春溫秋爽,光能充足,熱量富裕。實踐結果表明,中蜂從2月中上旬即可采集零星蜜源、儲存花蜜與繁殖幼蜂,從12月中下旬霜降之時仍有一枝黃、野菊花及辣椒、番茄、龍葵等植物可采集到花蜜和花粉,可以讓中蜂完成越冬飼料的儲備,越冬期約為60 d,越冬期間蜜蜂數量無損失。淮安每年暑期日間氣溫超過35 ℃的天數平均少于10 d,在整個夏季,只要做好遮陰防暑措施,中蜂仍可在上午和傍晚時進行正常采集活動和繁殖幼蜂工作。
從蜜源種類來看,淮安市雨水充沛,植物種類繁多,蜜源豐富。從2月開始零星蜜粉源接連不斷,3月初—4月底,大蜜源油菜花集中盛開;5月,紫云英、苕子、槐花等大蜜源植物開花;6月—9月,女貞樹、欒樹、瓜果蔬菜、芝麻、花生、荷花等蜜源植物及野生草本植物,如紫蘇、枸杞、鬼針草等陸續開放;10月—12月,一枝黃、野菊花及各類茄科、葫蘆科植物可以采集花粉。以上自然環境均滿足了蜂蜜和花粉生產的基礎條件。
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項目組掌握了中蜂繁殖的基本習性與隔王儲蜜技術,并將從野外收取的蜂群從1群(5脾)發展到120群(平均每群4脾~5脾)。
2.3.1 中蜂繁殖的分布及基本習性
中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在淮安當地有豐富的種群資源,可以通過誘蜂桶誘蜂或發現蜂巢后進行收取。人工養殖的中蜂每箱為一群,由一只蜂王和數千到數萬只工蜂組成。正常可以產生效益的群組蜂群在3脾~7脾,每脾約3 000只工蜂,每年3月—5月及8月—10月會產生自然分蜂,在有王臺的情況下,每脾蜂均可組建為一個交尾繁殖群。王臺封蓋后第8 d,蜂王出臺,出臺后,蜂王交尾成功則可形成新的蜂群,新蜂王交尾成功率在60%以上。新蜂王一次交尾成功后,一般可利用1年~3年,然后根據其產卵能力、控群能力的衰退情況適時進行更換。新蜂王的培育可以通過移蟲育王,利用自然分蜂王臺,以及人工造成失王群產生急造王臺等方法來獲取。通過實踐觀察,在淮安市淮陰區,新蜂群經過約50 d可以從1脾擴展到3脾,約80 d后可增至5脾~7脾,發展成為采集力較強的蜂群,這樣的群勢每次可以收取蜂蜜5 kg~10 kg。春季蜜源期可以取蜜2次~4次,秋季蜜源期可以取蜜1次~3次,夏季可以取蜜0次~1次。
2.3.2 隔王儲蜜技術
隔王儲蜜是在不傷害蜜蜂幼蟲的前提下順利儲藏和收取蜂蜜的技術,主要包括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隔王柵欄將儲蜜的巢脾分隔在蜂王產卵區域的兩側,蜂王因其個體較大不能通過隔王柵欄,僅可通過工蜂,有利于工蜂集中哺育幼蜂,對蜂王活動和幼蜂的發育影響較小,蜂蜜儲存于兩側,方便取蜜的同時不會傷害到子脾。另一種是在原蜂箱基礎上加一個繼箱,利用蜂王喜歡將卵產在巢脾或蜂巢空間下方的特性及工蜂喜歡把蜂蜜儲存在巢脾或蜂巢空間最上方的特性,將產蜜區和產子區隔離,從而達到高效取蜜又不傷蜂子的目的。
2.4.1 淮安地區中蜂定地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及激素,對環境造成的長期污染和對土壤的微觀生態結構產生的影響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受到損害,大量消耗了水、礦產等自然能源,進而影響了人們的居住環境。與此同時,農藥殘留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產生了不利影響。例如,草莓、番茄、甜椒等作物易受灰霉菌侵害,具體癥狀主要表現在果實上,但是霉菌通常從花朵開始侵染,常見的防治方法是人工噴灑殺菌劑等化學藥劑進行抑制。項目組通過反復實驗,將防止灰霉菌的真菌孢子放入特制器皿中,并置于蜂巢出口。蜜蜂出巢時會將真菌孢子沾在腿上,在采集過程中攜帶到花朵上,有效抑制了作物灰霉菌病的發作。因此,通過蜜蜂授粉抑制作物病蟲害,既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等工業產品的使用,提高各類農作物的產量,又可達到節能和環保的目標,對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促進作用。
2.4.2 淮安地區中蜂定地養殖經濟效益分析
中蜂定地養殖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蜂產品收益和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兩個方面。“養蜂是一項短、平、快項目,而且效益可觀。”[6]中蜂養殖不占耕地,無須糧草,具有低消耗、無污染的特點,可以作為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收益較高的副業來開展。正常情況下,一群蜂一年平均采蜜3次~5次,每次可收取蜂蜜3 kg~5 kg,一年可收獲蜂蜜9 kg~25 kg,1 kg中蜂蜂蜜可獲凈利50元~60元,一群蜂可獲凈利400元~1 500元。如果一農戶一年養殖50群蜜蜂,可實現20 000元~70 000元的收益。養蜂業也被稱為“農業之翼”,中蜂養殖在為農作物授粉、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蜜蜂授粉可以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主要體現在降低果實畸形率、增大果實個頭、提高油料作物的出油率等方面。經過實踐證明,項目研究范圍內應用蜜蜂授粉,可使油菜增產10%~15%,使向日葵增產20%~40%,使草莓增產20%~30%,使番茄增產30%~40%。因此,中蜂養殖可以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良好途徑。
在蜜源季節,中華蜜蜂群勢達到5脾~6脾后,蜂群容易發生自然分蜂。一旦發生自然分蜂,王臺封蓋后蜂王帶走一半工蜂就會飛逃他處,造成蜂量損失。失去蜂王后,由于缺乏蜂王信息素,蜂群出勤會顯著減少,直到新蜂王出臺交尾并成功產卵后,釋放出新的蜂王信息素時,蜂群才會重新積極出勤。這期間大約需要20 d,基本上錯失一個蜜源季節的產出。經過查閱相關資料,項目組決定在后續的研究中采用提前進行人工分蜂的方法來解決。在蜜源期來臨前約1個月對5脾以上的蜂群進行人工分蜂,使其一分為二,變成2脾~3脾的小群,至蜜源期時,方才達到4脾~5脾。這樣就不會產生分蜂熱,從而使蜜蜂保持出勤采蜜的積極性。直到蜜源期接近尾聲且已收取蜂蜜時,才可能再次發生分蜂熱。此時,再次進行分蜂或者更換新王已經不會影響蜂蜜產量,從而產生穩定的經濟效益。
中蜂抗病性較強,發生病害的概率較低,使用藥物微乎其微,蜂蜜產品綠色環保,但中蜂養殖較易被蠟螟侵擾。蜂群發生蠟螟蟲害時,蠟螟會啃食巢脾導致幼蟲死亡和殘缺,影響蜂群群勢,甚至會造成蜂群不堪其擾而飛逃。蠟螟喜歡啃食老舊巢脾,因舊巢脾中的高蛋白成分繭衣是蠟螟偏好的主要食源。項目組爭取在后續的研究中通過以下方法杜絕蠟螟危害。第一,及時割去哺育過數代蜂子的舊巢脾,使蠟螟在蜂箱中因食物匱乏難以發育成長。第二,將割去的舊巢脾用誘蟲器具置于蜂場附近,對蠟螟成蟲進行誘捕,并定期進行滅殺。第三,維持每脾足夠的蜂量,降低蠟螟到脾上產卵的概率。
通過對淮安地區的中蜂自然環境適應性和定地養殖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可將中蜂養殖作為一項促進農村脫貧致富的產業。中蜂最佳采集半徑約為3 km,根據單位土地面積的載蜂量計算,30 km2可以養殖100群~300群蜂,每個鄉鎮可發展約5戶~10戶參加中蜂養殖。養蜂作業量較小,成本低,消耗少,蜂箱一次投入可使用5年~10年。每戶可以養殖50群以上,戶均可獲得5萬元以上年凈收入。接下來,項目組將進一步走訪各村鎮,組織扶持有意愿、有條件的農戶進行養蜂生產,成立養蜂合作社。同時,通過鎮級和村級組織進行宣傳,號召種植戶多種如向日葵、芝麻、花生、油菜一類經濟作物及草莓、西瓜、冬棗等水果,使農作物在得到中蜂授粉的作用下提高產品產量和品質,在顯著增加種植戶收入的同時,提高中蜂蜂蜜的產出質量。
為充分調動農戶養殖蜜蜂的熱情,相關部門需建立中蜂養殖示范點,邀請養蜂專家開展專業講座或養蜂交流會,組織農戶參觀典型養蜂場,進行現場指導示范,讓農戶了解養蜂的經濟生態效益,幫助農戶掌握養蜂技巧,指導養殖員解決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養殖戶運用科學的養蜂策略,可有效提高中蜂的成活率和蜂蜜的品質,通過學習蜂產品的制作工藝,還能進一步提高蜂產品的附加值。
鑒于中蜂蜜純天然、無污染、質量優等特征,項目組要聯合蜂農成立蜂產品企業,增加宣傳和市場推廣力度,提高中蜂蜜的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有效地在市場與蜂農之間架起相互聯系的橋梁,增強蜂產品銷售的全程服務。
“國家把中華蜜蜂列入《國家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國家農業農村部為養蜂業的順利發展制定了《養蜂管理辦法(試行)》等多項發展養蜂業、保護中華蜜蜂的法律法規。”[7]作為新時代的養蜂人,要借助項目研究,召集廣大養蜂愛好者和保護者,通過網絡短視頻、微信朋友圈等新形態媒體,大力宣傳中蜂蜂產品的特點與優勢,傳播中蜂定地養殖的理念,提高廣大民眾對中蜂的認知,弘揚蜜蜂文化,傳播蜜蜂精神,促進蜂農產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
隨著全國范圍內農業種植區、林業產區、草原牧區大部分過度開發,中蜂棲息場所大量減少,中蜂面臨生存危機。中蜂定地養殖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可以為中蜂提供穩定的棲息場所,保證中蜂這一中華民族傳統蜂種得以穩定繁殖,保持蜜蜂種群與自然界動植物適應的協同進化關系。
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中蜂定地養殖技術是一項低碳環保的事業,中蜂蜂蜜、蜂膠等蜂產品是天然健康的產品,其深受消費者青睞。中蜂定地養殖將會對提高農業收入、創造健康生活、創造綠色GDP做出顯著貢獻。
淮安地區中蜂定地養殖項目組經過考察淮安當地植物種質、蜜源植物的種類,對中蜂定地養殖的環境適應性進行分析,驗證了淮安地區具備中蜂定地養殖的條件。通過中蜂養殖交流群和養蜂論壇等渠道學習了中蜂定地養殖的經驗技術,并積極與當地養殖專業戶展開合作,進行實踐養殖,基本掌握了中蜂基本習性、繁殖分布及隔王儲蜜技術。項目組利用數據統計方法探索中蜂種群的發展速度及種群大小與產量的關系,分析了單群蜂產品產量的經濟價值,確定中蜂定地養殖對農戶增產增收效益及生態環境改善具有重要影響,并對項目進一步研究發展進行可行性規劃,展望了中蜂定地養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意義。
[1]ERIKAC.Pollinatorsinperil[J].Nature,2006,443:893.
[2]李位三.促進蜂業經濟發展之舉措—論實現“小蜜蜂,大產業”蜂業夢[J].蜜蜂雜志,2015(12):27-30.
[3]徐舟.中華蜜蜂良種培育及其主要天敵調查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
[4]唐黎標.中華蜜蜂養殖技術[J].蜜蜂雜志,2020(12):31-32.
[5]羅其花,周志勇.北京密云地區大量飼養中華蜜蜂可行性分析[J].蜜蜂雜志,2018(10):54-55.
[6]張大利,高東梅.養蜂——生態畜牧業中的一朵奇葩[J].蜜蜂雜志,2015(11):35-36.
[7]董關榕.同心同德保護中華蜜蜂[J].蜜蜂雜志,2015(5):45.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19
S894
A
2095-1205(2022)02-60-03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淮安市中華蜜蜂定地養殖經濟效益及農林生態影響調查研究”(CX-2021Y-05)
程亞鵬(2001- ),男,漢族,山東菏澤人,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