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王新潮 曹春泉 王 冰 李秀芳
(菏澤學院藥學院 山東菏澤 274015)
當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國家的未來發展需要高校培養出能夠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地方本科高校承載著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任務,應洞悉教育改革的風向、時刻明確高校自身的發展方向,借助自身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提升專業內涵,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合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具備條件的地方本科高校應向應用型轉變。2015年10月,教育部、發改委與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引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轉型發展高校要秉承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思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全面提高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1-2]。
應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為主,將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企業的生產一線。菏澤學院是菏澤市唯一的省市共建、以省管理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21年2月,菏澤學院入選山東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首批支持單位,進一步推進應用型高校建設,促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生物醫藥位于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中醫養健康產業的第一位,位于菏澤市“231”特色產業體系的首位,就省內生物醫藥產業產值來講,菏澤市位居全省16地市的第一位,占菏澤市全市產值一半以上。藥學院發展緊密對接菏澤市的生物醫藥特色產業,與山東睿鷹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菏澤市生命科學院、校企合作藥學專業,為促進區域內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藥學院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緊密對接特色產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校地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思路。
貫徹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的先進理念,逐步轉變傳統的教育發展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發展高質量教育作為教育發展觀的核心,以創新創業教育長效發展機制為基礎;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據“八個共同”,打造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構建協同育人機制,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
實現深度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要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合作創新為引領,積極對接地方特色生物醫藥產業,整合社會資源優勢,促進校地、校企、校合作。充分發揮理事會作用,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研究院搭建合作平臺,充分發揮政府、高校、企業和研究院的多方協同育人作用,實行人才雙向兼職、人才與儀器設備共享,聯合開發新課程、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創新創業基地、共同進行科技研發等,實現共建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協同創新,加速“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有特色的生物醫藥應用型人才[4-6]。
堅持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圍繞“新醫科”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將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專業素養、建設課程思政等有機結合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之中。加強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融合,夯實專業基礎;強化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堅持能力與素質培養不斷線,實現從注重傳授課本知識向更加重視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綜合素質培養的轉變;構建以“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學目標”為主線的專業思政目標體系。構建通識基礎課程、學科理論課程、專業素質課程、實踐能力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分層次、多維化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需要,開設特色課程和智慧課程,校企共同完成課程任務和考核,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突出區域中藥文化研究特色,形成特色鮮明、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校園文化品牌,將文化傳承和創新融入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執行雙導師制,做好課程實習、畢業實習和創新創業課程,真正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合理的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專業與思政、教學與科研等關系,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奉獻的大學生[7]。
“學”是學習,包括學知識、學方法、學能力、學做人、學做事。教師應引導和要求學生在教室學、在實驗室學、到行業企業學、到社會中學,向偉人學、向科學家學、向優秀典范學,以此培養學生的健康身心和優良品德,使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還具有優秀的職業素養。“用”是應用,強化綜合實驗、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等環節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通過動手操作、親身經歷、獨立完成規定任務,大大提升了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創”是創新、創業,包括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創新創業實踐等。通過參與教師課題研究、申請項目,培養學生的科創精神,不斷提高學生本人的創新能力;在學校指導老師和企業導師的帶領下,通過積極地參加培訓、不但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質的提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8-9]。
就目前地方高校的藥學院師資情況來看,教師隊伍多來自高校畢業的博士或碩士,專業背景強,但實踐經驗匱乏,教學過程教條、死板,教學方法不夠靈活,特別是實踐性強的課程,很難結合實際操作講透,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訓難度大。菏澤學院藥學院起步晚,師資嚴重不足,因此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實現高速發展。結合實際,藥學院圍繞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和轉型發展指導標準,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堅持剛柔相濟和“引聘培”有機結合,積極吸納集聚高層次、高水平人才及團隊,構建“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一方面,從國內外知名高校或企業大力引進高層次專家、青年優秀博士和行業企業應用型人才。在高層次專家的帶領下,組織青年優秀博士和行業企業科研人員,建成優秀的科研創新團隊;在行業企業應用型人才的指導下,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重點實施業界實踐鍛煉、校企合作研究項目和學歷學位提升三項培育計劃,制定新入職教師到行業企業學習鍛煉制度,鼓勵教師入職三年內去行業企業進行業界鍛煉三個月以上,在此過程中尋求合作研究項目,共同開展科技研發,提高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對于低學歷的老師,鼓勵他們通過學歷學位提升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逐漸融入科研團隊中。支持教師開展職業技能證書考核、創新創業指導等實踐活動,提升藥學院教師的科技創新和實踐教學能力。通過引育結合,形成有高層次專家作為帶頭人、青年優秀博士和企業科研人員組成的應用型科研團隊,有行業企業總經理作為帶頭人、中青年教師和企業技能人員組成的實踐教學團隊,為培養出優秀的創新創業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10-11]。
產教融合背景下,考評體系的構建對卓越人才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對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中的責任和義務具有重要的監督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是由高校教師、企業或行業外聘教師共同完成,高校教師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企業行業教師側重實踐技能和創業能力的傳授。所以,要由學校職能部門、企業管理部門共同組成專家組進行教學督導,并對其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同時學生也可通過教學評價系統對任課老師進行客觀的評價。由教學督導組將專家意見和學生意見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即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進行考核,包括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強化過程考核,特別是對實踐性強的課程。通過學生的考核成績,高校教師和企業行業教師及時對教學方案進行討論、修訂和完善。考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的監督檢查,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高校畢業的學生能夠適應當今企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步入社會能盡快進入角色,發揮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12-13]。
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持續的科技支撐。
生物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分為三個部分:(1)建立以藥學學科建設為龍頭、立足于科技創新體系,利用學科優勢結合地方生物醫藥特色產業發展,與企業共建平臺、共同開展科技研發,不斷推動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2)深化科技傳統體制改革,完善科技運營體系。以制度創新為引領,創新科技投融資方式,健全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管理制度,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建立協同育人主體聯合制定科技創新政策的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便捷卓效的管理保障;(3)以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建立“人才培養—綜合實驗—創新創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的科技應用實踐體系,增強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學校服務地方的能力[14-15]。
轉型發展背景下,要充分發揮學科專業特色和優勢,聯合行業公司、科研院所等,按照“校地共建、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對接、政產學研用結合”的思路,共建產業學院、藥物研究院、實驗室、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通過啟動新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一流師資隊伍、更新科創體系等,來培養高素質生物醫藥應用型人才,提升師生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影響力。